书城小说考古之谜百科
6588100000002

第2章 古迹的存在之谜(1)

古迹之谜与奥秘

地球上先后发掘出了年代古老的高度文明的遗迹,使不少科学家对地球人的起源提出了一些离奇的观点,认为早在几十万年前,宇宙中曾有一个或数个智能文明来过地球,因此地球人的祖先是来自外星。

1.月亮女神庙是什么样

公元前21世纪,古代有位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特,他在土耳其见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月亮女神阿苔密斯神庙。这座结构复杂、规模宏伟的神庙建于公元前560年。当时的以弗斯是吕底亚王国的工商业中心,地处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热闹。后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修筑著名的驿道时,即以以弗斯为起点。以弗斯人非常崇敬月亮女神阿苔密斯。开始,这里只有一座很小的神庙,在一棵空心树干中放着一尊神像。随着以弗斯的日渐繁盛,在公元前560年修建了这座巍峨壮丽的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庙基长127米,宽73米,有10级台阶。台基四周共有127根19米高的柱子,分两行排列。柱子上面是方形的大理石屋顶。其中32根柱子的基座上还装饰着神话故事浮雕。19世纪6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发掘时,找到了一些雕柱残片,其中有一块浮雕残片高约100米,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以弗斯城里有个叫埃罗斯特拉特的人,一心要做出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使自己名扬天下,结果在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的那天晚上,潜入月亮女神庙,放火烧毁了这座驰名全球的建筑杰作。这个纵火犯被捕获后,法官对其判处了极刑。法官为了不让他的图谋得逞,下令不许提及他的名字,否则也将被判死刑。2000多年过去了,埃罗斯特拉特这个名字还是被传了下来,不过,它已被当作“疯子”和“精神病患者”的同义词了。

被烧毁的月亮女神庙很快又被重建了起来。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以弗斯,将月亮女神庙里的财宝劫掠一空,然后付之一炬,把它彻底摧毁了。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以弗斯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就这样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2.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何毁灭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千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距今约3800年。

巴比伦的含意是“神之门”。大约公元前19世纪,叙利亚沙漠地带的闪族人东迁两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建立巴比伦帝国。该国六世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建都城,立法律,制日历,形成巴比伦文化。公元前1595年,巴比伦城遭到西北方的赫提王国的洗劫。公元前13世纪后期,巴比伦被亚述人征服。在此期间,古城多次被毁坏,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新巴比伦王国再度兴起,巴比伦城又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3年在位)东征西伐,于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俘虏大批犹太人,史称巴比伦囚虏。他以囚虏的无偿劳动,来大兴土木营造宫室和城墙。

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摆脱幼发拉底河地下水的侵蚀,将祖先营造的城垣和宫殿都填平了,在这个更高的地基上重建新城。据对遗址的实测,全城占地41平方千米,由护城壕、外城墙、内城墙三重环绕。外墙长16千米,内墙长8千米,均以砖砌成。犹太俘虏就囚禁在内、外墙之间。9个城门,门高4米多,宽2米多,上有塔楼。最漂亮的阿什塔尔门以彩色玻璃砖饰面,雕有野兽和各种图案。

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在城南,俗称南宫,面积5700平方米,由5个建筑群组成。闻名于世的空中花园就在王宫旁边,据说是座110米高的假山,依附于两堵城墙之间,层层种植花草树木,以人力引河水上山,既浇灌了花木,又制作了人造溪流和瀑布奇景。相传,王后来自满目葱绿的多山之国,看到巴比伦平平荡荡,无山无林,郁郁寡欢。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此特建了空中花园,以取悦爱妻。

为什么埃及的金字塔、神庙、古墓能保留到今天,而同时期的巴比伦却荡然无存了呢?这与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有关。尼罗河两岸有的是石头,什么建筑都是用石头建造的。而巴比伦千里之内,无石可取,只有就地取材,使用土坯或土坯烧成的砖,土坯其内,砖包其外,大小建筑无一例外。这样即使砖墙无恙,泥坯墙也会软坍下来。而建筑物坍塌之后,当地居民又把墓址上的砖块挖走去建造住宅,这样古城遗址上就出现了一个个被挖走砖块的深坑。就这样一块块、一层层地扒下去,直至出水没法再挖为止。与此同时,巴比伦城还遭到地下水的浸淫、盐碱的腐蚀、洪水的泛滥,从而使它难以长存人间,另外,外族的多次入侵,也都给巴比伦城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现代强盗以考古为名的掠夺,更使巴比伦遭到彻底的毁灭。1901年德国人以“考古”挖掘为名义,用了18年时间,把阿什塔尔门搬走了,甚至一条近百米长的沥青和砖块路面也被挖走了,然后复原于柏林帝国博物馆的门前。

如今我们只能在巴比伦的遗址上想像当年空中花园带给人们的美丽壮观。

3.亚历山大灯塔是什么形状

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个短命的国王。20岁继承王位,在位13年,但就在这13年里他东征西战,南讨北伐,竟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马其顿大帝国。

亚历山大是一个有抱负、有才智,而且勇敢过人的国王。他曾经师从被恩格斯称之为“最博学的人”的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古代最具有科学素养、最懂得科学价值的统治者之一。亚历山大在各次远征中,都带着工程师和地理学家等科学工作者,以便测绘被征服国家的地图,记载这些国家的资源,收集有关自然、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在埃及尼罗河口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无名渔村建起了一个希腊化的城市,并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城里的居民很复杂,有埃及人、希腊人、叙利亚人,也有犹太人、罗马人、波斯人,但其文化在本质上是希腊文化。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后不久,他的将领托勒密在埃及称王,把亚历山大城定为首都。

在托勒密统治时期,亚历山大城不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而且成为希腊艺术和科学中心。

托勒密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一座图书馆,藏书曾达70万册,几乎收藏了所有的希腊著作和一部分东方典籍,其中大部分图书是用希腊文抄在纸草上的。不幸的是,这座图书馆在公元前47年被火焚毁了。

托勒密在亚历山大城还创建了国家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既是研究机构,又是一座大学,它分文学、数学、医学和天文学4个部,并设有动物园、植物园、天文台、解剖室和图书馆,聘请了当时最有学问的人在那里工作和居住。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希腊的学术中心一直在这里。当时想学科学,想成为科学家、医生、工程师和建筑师的人,都会从希腊各地,从地中海沿岸,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向世界上一群最杰出的学者们求教。

至于建于公元前280年的亚历山大大灯塔,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被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特列入“世界七大奇迹”了。这座灯塔建在亚历山大城附近法罗斯岛防波堤南端,颇具巴比伦风格。灯塔高达120米,分4层。第一层是方形,高69米;第二层为八角形墙,高38米;第三层是圆塔,像个堡垒;第四层是塔顶,放有一只大火盆,熊熊火焰日夜不熄,后面有一块磨得光光的花岗石做的反光镜,使在远处航行的船只也能看到。塔内共有房间近300间。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铝弥合。塔基则用能耐海水腐蚀的玻璃块填实。

这座雄伟壮观的大灯塔,只能让人们从典籍中去想像它的庐山真面目了,因为在1302年和1357年两次大地震中,亚历山大大灯塔被彻底摧毁了,甚至草图都没有留下。

4.狮身人面像的秘密

古代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埃及人表现出了高度的智慧和技术,这里不仅有令人称奇的金字塔、神庙、宫殿,还有充满神秘色彩的狮身人面像。

据考古学家研究,狮身人面像是在大约公元前2500年,处于古王国时代第四王朝的埃及法老海夫拉统治时期修建的。这个国王的陵墓内部虽然比其父胡夫的金字塔逊色,却以其外部分布有致的建筑群而略胜一筹。海夫拉巡视墓碑时,为没有一个体现其法老威仪的标志而不满,一位石匠投其所好,建议利用工地上一块2000吨重的巨石雕一座象征法老的威严与智慧的石像,遂有了驰名世界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

然而,有的科学家们和地质学家则认为狮身人面像的年代比上面所说的可能要早,地质学家断言,狮身人面像的年代肯定更久远,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家罗伯特·M·肖赫对吉萨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地震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狮身人面像最初雕刻和其裸露在外面的这座巨像周围的石灰石床岩,受风化和侵蚀的时间要比人们认为的长得多。另外,狮身人面像和其它年代确凿的建筑物侵蚀程度的差异,也表明狮身人面像要古老得多。

狮身人面像是刻在石灰石床岸上的,所以它坐落在一个壕沟里。壕沟的四壁给地质学家提供了令人感兴趣,但又不确凿的证据。它们被水严重侵蚀的事实,表明这个壕沟是在公元前5000年前开凿的,因为历史上这一地区的降雨量只有那时是最高的。

同时还进行了超声波穿透岩石的地震研究。使科学家们了解到了岩石受风化和侵蚀的程度。从而知道岩石暴露在暴风雨中的时间有多长。

研究揭示,狮身人面像的“尾部”是在海夫拉统治时期刻在石床上的,它的年龄只有巨像前面及两边的壕沟年龄的一半。即是说,海夫拉只是对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的狮身人面像进行了整修,并纳入他的墓群之中。这一结论令考古学家大吃一惊,因为这说明了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在海夫拉出世时就屹立在那里几千年了,显然,这与他们所持的观点是相矛盾的。

地质学家于1991年10月22日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地质学年会上提交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巨像的实际修建年代在公元前5000年到7000年之间。

针对这一观点,考古学家争辩说:就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看,在海夫拉统治埃及以前的几千年间,生活在该地区的人根本不可能掌握建造这一建筑物的技术,甚至没有这种愿望。显然,地质学家的结论与考古学家和埃及学家对埃及了解的一切情况都是背道而驰的。

至于埃及学家的另一证据,狮身人面像酷似海夫拉,则有的认为,海夫拉在把这一现有的建筑物纳入其墓群时,让人整修成他的脸型,但是,在没有确凿证据时,不能排除任何一种可能。

考古学家们坚持说,狮身人面像的修建技术比已确定年代的其建筑物的技术要先进得多,因此,将狮身人面像建筑年代再提前几千年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修建这一建筑的不应是当时的埃及人,而是另一群高级智慧生物。

狮身人面像到底是地球人建的,还是外星人建的,这个问题也同金字塔一样成为当今的难解之谜。

5.独石教堂为何建在荒凉山区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海拔在2500~3000米,有“非洲屋脊”之称。这里的高山几乎全是火山,火山灰同熔岩凝合在一起。石匠们在岩石上开凿出一座座教堂,最著名的是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群。初看起来,这些教堂像是用石块一块块砌起来的,但实际上每座教堂都是用一整块巨大的岩石凿出来的,因此也称这些教堂为“独石教堂”。建造独石教堂时,首先由经验丰富的工匠选择好面积达50~100平方米的大岩石,四周挖出沟壑,使它和山体分离出来,然后根据周密的设计,把它中间凿空,并精心地凿成教堂的模样。

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共有11座,分成3群,它们在布局、比例、风格上都各有特点,教堂间由地道、深沟和涵洞相连,这些教堂至今仍在使用,到教堂礼拜已成为当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礼拜者多得惊人。

这些雄伟的教堂为什么要建在荒凉的山区呢?有人认为,这是为了安全和隐蔽,以防备入侵者的破坏;也有人认为,这是宗教上的原因,教堂必须同大地连成一体,伸向天空,从而把上界和下界连接起来;还有人认为,当时阿克苏姆王朝的一些先进建筑技术失传了,因此只能开凿岩石来建筑教堂。看来,荒凉山区的独石教堂还有许多奥秘未被揭开。

6.巨石林是用来干什么的

在法国北部布列丹尼的卡纳克村外,竖立着近3000块石柱,排列成几条平行的直线,这些石柱属于史前遗迹,高度从5.4米至6米不等,参差错落,蔚为奇观。

这个石林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出现,在郊野上绵延近4.8公里,非常壮观,其中一块称为“巨石柱”,原本高18米,重340吨,如今已崩裂为4块。

这些石柱为何立在卡纳克村已无从稽考。由于缺乏图文资料,石林的确实意义也无法得知。考古学家发现,附近有些用石头搭成的史前墓葬,所以猜想这些石柱是为了纪念死者而竖立的,在布列丹尼语中“卡纳克”的意思正好是“骨殖坟场”。

石柱沿东西方向排列,位置显然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的日出方向一致,因此许多考古学家推测,布置石柱的人是崇奉太阳的。

有人又推测,石林是占星祭司所设置的观月台,用来观察天象,预测月蚀的时间;又可能是生育能力的象征,因为当时的人念念不忘获得丰收和健康的子女。据说到了19世纪,膝下犹虚的育龄夫妻还会到卡纳克村,裸着身体跳舞,祈求能生儿育女。

如今,考古学家仍在继续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些石柱的秘密。

7.龙虎山穴棺为何有防腐功能

山野里,一群利用暑假来观光野游的青年学生,正行进在江西贵溪龙虎山腹地。这里山岩陡峭、古木参天是一个人迹罕至的险要之地。可这群小伙子却毫不畏惧,依旧兴致勃勃地向丛山的深处艰难地挺进着。

这条小山谷虽然不大,但两侧树木参天,遮天蔽日。脚下的野草一直没腰无路可行,却也令人害怕。这时走在前面的几个同学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裂口,它有30米宽、30米深,形成了一个宽敞的洞穴。他们走进这一洞穴,发现在那平坦的洞底整齐地排列着一具具棺材,足有四、五十口。他们惊恐地走近棺木,发现其中有许多不知何时已被人撬开,从撬开的棺木中,他们看到了那一具具栩栩如生的死尸。其中,一名男子约有40多岁,竟睁着眼睛仿佛在怒视着开棺人;另一具男尸,头戴黄绉镶边的红绸帽。脑后留着一条辫,身穿蓝布袍、脚穿高底布鞋,全套服装十分考究,仿佛是睡去的清代文人。另外十几副被撬开的棺木中所安葬的有男有女,多数为老人。他们的面目都依稀可辨,服装色泽鲜艳,妇女们的服饰工艺精细、制造典雅。

青年学生的意外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引来了考古工作者。他们来到这个洞穴,看到那已被撬开的棺木感到既奇怪又惋惜,奇怪的是一些什么人早已来过此洞,惋惜的是这棺木中的一些随葬品已被窃贼盗走,影响了考古工作的正常开展。但他们还是仔细地分析了这些死者的服饰及所能找到的随葬品,肯定这些死者是清代及以前的人,这些棺木已在这里存放了几百年。

那么,这个处在亚热带气候区,四季温度较高,海拔仅300多米的洞穴,本应是有机物极易腐烂变质的。而在这个没有任何防腐措施的洞中,为什么能使这些几百年前的尸体没有腐烂呢?是什么原因使这一具具尸体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呢?当年将尸体存放到此洞者是否已发现了这一洞穴的奇异功能呢?考古工作者们无法回答。

就在这神秘洞穴的两公里远,则存在着一个大型的“墓穴群”,这就是有着“空中博物馆”之美称的龙虎山穴棺所在地。这是一个悬崖峭壁,在峭壁中部的岩穴中有着一个很大的山洞。透过那洞口已风化了的木门,人们便可以看见那存放于洞内的数千具木棺。在这崖下一条小河潺潺流过,河中散落着许多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高出水面约20多米,仿佛是一只航行于河心的小船,在它的上面刻有“赤壁凌空”几个大字,经考证这是王安石的草书。通过这几个大字人们推测这巨石原是悬于峭壁之上,是后来崩落下来的,在这巨石的顶部残存着一个破旧的亭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看洞穴的理想之地。

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这一洞穴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其中几个穴棺的考察,发现它们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在这些木棺中所存在的木乃伊及其随葬品,如:青铜剑、帛画及一些小工艺品等稀世文物都已成为研究战国时期江西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古代文献的记载,考古学家初步肯定,出现在这里的“穴棺群”是当时居住在这一带的畲族人的墓群。

那么古代的畲族人为什么要费尽力气将棺木放到悬崖之上而不葬于土地呢?他们又是如何在那种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将沉重的木棺搬入高不可攀的悬崖洞穴的呢?这附近神秘山谷中的棺木与这里“龙虎山穴棺”又有什么联系呢?是什么原因使这两处的尸体都不腐烂而成为木乃伊的呢?

考古工作者带着这一系列疑问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在当地,他们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这崖下的小河曾是古代仙女沐浴的地方,飘飘而至的仙女们从天而降先落脚在这崖洞里藏好衣服而后再到河中沐浴。由此畲族人认为仙女的藏衣洞就是吉祥圣地,死去的人到了那里就可以随仙女升天而进入天堂。所以他们在亲人死去后就将遗体放入洞穴,而放入洞穴的遗体又能长久不腐。传说总归传说,它并不是古尸不腐的谜底所在。地质学家们经过对这里考察后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这龙虎山的岩石中含有放射性微量元素,是它们抑制了细菌的生长,所以,遗体放入了洞穴后就在这放射性元素的保护下,受不到细菌的侵蚀而保存了下来。同时,人们还在这里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将两只鸡杀死,一只放在洞内,一只放在洞外,一周后,人们发现放在洞内的一只鸡新鲜如故,而放在洞外的一只则早已腐烂。由此,人们肯定了这岩洞确有防腐功能。

8.复活节岛巨雕是谁的作品

雅各布·罗格维恩将军率领荷兰海军的船队,朝着中南太平洋上一座海图上未标明的岛屿前进,突然发现,许多身高9米的巨人正守卫在巨大城墙上。这番情景使他大吃一惊。

当船驶近岛屿时,罗格维恩才松了一口气。原来,那些巨人是石雕像,而岛上的居民和正常人一样大小。第二天,罗格维恩将军带着登陆小分队上了岸,他们发现,所谓“要塞”只不过是放置雕像的一个个平台,平台上立着半身石雕像,这些雕像都有长耳朵,围着红头巾。这天正是1722年的耶稣复活节,于是罗格维恩把这个岛命名为复活节岛,随后就率船队离开了。

约50年后,欧洲人又登上了复活节岛,又过了100年,人们才开始进行深入考察。这时,雕像不再像罗格维恩见到的那个样子了。由于部落之间的战争,大部分雕像已经从平台上塌到地面上来,一直保持到今天。

人们发现,石雕是用拉诺·拉拉卡死火山口的火山岩雕成的,一共超过300尊。石料采自火山壁,不知雕好后是怎么把它们运下来、直立在平台上的。

火山口里还有大约400尊未完工的雕像。有的只有不多的斧凿痕迹,有的则几乎已经可以搬走。人们还找到了古代雕刻家遗留下的短斧和凿子。从火山口下来的路上,分散着几十尊已完工的雕像,大约每隔45米一尊。

有几尊雕像重约30吨,高3.7米。还有一尊未完工的雕像,高20米,重约50吨。

有些雕像离火山口有16公里远。当时岛民是如何运送这些雕像,又是如何把它们竖立起来的?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想到了人们惯用的滚木运输法,但反复试验表明,岛上的土壤不可能长出这种方法所需要的大规格树木。另一种可能是:用藤编的绳索来拖石雕像。但实验表明,这种绳索承受不了30吨的拉力。

复活节岛上的巨石是如何运送来的,它们又是如何站起来的?这个秘密也许永远无法揭开。

9.吴哥城怎样被摧毁的

隐藏在丛林中的古城吴哥城是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发现的。亨利·墨奥特为寻找珍奇蝴蝶的标本来到法国领地印度支那半岛(即中南半岛)的高棉。

在深入高棉内地时,他雇请了四名当地土著人充当随从,开始进入一大片阴暗深沉的丛林区。他们一行沿着中南半岛的湄公河逆流而上,约走了480公里,然后利用小船由湄公河支流深入内地,到达高棉的金边湖。一路上的奇异景色曾使墨奥特开足了眼界,太多少见的植物、昆虫在这未开化的丛林地带展现着生命的光彩,然而随行的土著人似乎很烦燥,甚至有些恐惧,在走了一大段路后,他们竟停了下来,不愿再向前走。

“先生!我们只能跟随您到这里,再向前……”

“再向前怎样?你们看我专程由外国来到此地,到现在连一只蝴蝶都没捉到,如果现在就这样空手回去,岂不是前功尽弃,所有的辛苦都白费了吗?再说……”

“可是先生……”四个土著人争先恐后抢着说道,“……前面那座密林里藏着许多幽灵,不但会令人迷路,还会用可怕的毒气把人杀死呢!”

“幽灵?”墨奥特心中不免一阵好笑,这些迷信的土著人居然还深信在这个时代里有幽灵存在!但他只能鼓励胆怯的随从:“这个时代怎么还会有幽灵?就算真有,我们这么多人,还怕不把幽灵吓跑啦?要是能够把幽灵抓住,不但比捉蝴蝶来得有趣、刺激,你们更可成为其他人心目中的英雄,还怕什么?”

土著人并未被说服,反而一个劲的恳求墨奥特也别冒险:“先生!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就是因为丛林里有魔鬼的咒语,所以几百年没有人住,这一座大城堡仍然孤立着……”

“你说什么?有一座大城堡?”

“是的,先生,那座城堡有这么大……”

墨奥特看着表情严肃的土著人比划着,眼睛瞧着远处的茂密丛林,心中浮起一股好奇之心,“丛林中居然隐藏着一座大城堡,如果公诸于世,岂不举世震惊!”想着想着,他连捉蝴蝶的欲望都消失了。

“这样吧,我给你们加倍的钱,你们再陪我往前走一走,探个究竟好吗?”

勉为其难的随从,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小心翼翼的再向前走,可是灰暗的树荫遮蔽云日,幽暗的丛林四处有绊人的树根,匍匐在地上的毒蛇随时都有攻击人的可能,不知名的昆虫任意叮咬着五个人的皮肤,使人心惊胆战,四名随从先前在虚名重利的引诱下,还鼓着勇气往前走,现在一个个手脚都瘫软无力,“先生,请不要再往前走,我们回去吧!我们再也不敢向前走了,这会触怒恶魔幽灵。即使你给我们再多的钱,我们也不干……”

墨奥特无奈,只得要求随从再走最后一天,如果再不发现古城,那就打道回府。

在这蛮荒的丛林搜寻了5天,什么也没发现,墨奥特只得率仆人折回,就在此时,忽然5座石塔呈现在他们眼前,尤以中央那座最高、最宏伟,塔尖映在夕阳里,闪闪发光。

墨奥特惊叫着奔向前去,尽情观赏着这座埋藏在丛林中的古城。这就是闻名的吴哥城,古名禄兀。

吴哥城占地面积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820米,堪称一座雄伟庄严的城市,几百座大胆设计的宝塔林立,周围有宽200米的灌溉沟渠,好像一条“护城河”守卫着吴哥城。建筑物上刻有许多仙女、大象及其他浮雕,尤以172个人的“首级像”显得壮盛雄伟。在这座古城中有诗庙、宫殿、图书馆、浴场、纪念塔及回廊,表示当年在此兴建都市的民族必定是个文化颇为发达,并有高超建筑技术的民族,因为这是世界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墨奥特虽然想揭开古城的秘密,但却因染患热带热病过世,后经法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探索研究,原来在公元12世纪,吉蔑人在丛林中兴建吴哥城,并于13世纪达到盛世。那时也就是1296年,中国的商务使节兼银行家周达观曾到过吉蔑首都,因此,对当时的盛说,在他所著的《真腊风土情》里有一些轻微的描写。

在吴哥城门口,除了狗和罪犯之外,任何人都可自由出入由兵士驻守的城门。那些王宫贵人们,居住在用瓦覆盖的圆形屋顶下,且都是面向旭日初升的地方,而奴仆则在楼下忙于工作。巴容神殿,有20多座小塔和几百间石屋围绕着一座黄金塔,神殿的东边则由两头金色狮子守卫着金桥,处处都显出吉蔑帝国丰盛的财力。

国王更是尊贵,他穿着富丽堂皇的绸缎华服,头上时而戴着金冠,时而戴着以茉莉花及其他花朵编成的花冠。身上的佩戴更是举世名珍,珍珠、手镯、踝环、宝石、金戒指……当其他大使或百姓想见国王时,便于国王每日一两次坐朝时,席地而坐着等待。在乐声中一辆金色车子载来国王,此时有螺声大响,巨僚官属须合掌叩头,等到国王在传国之宝——“一头狮子皮”——坐定,螺声停止,众人才敢抬头瞻望国王的君之威仪,并将诸事奉告……

看来,吉蔑帝国不但有富庶的国力,而且是个有秩序、有法律的民族,人口达到200万。

然而1431年,暹罗人以7个月的时间,攻陷了吴哥城,搜刮大批战利品而去。第二年,他们再度光临吴哥城,却发现这里变成一座空旷的“无人城”,不但没有半个人影,连牲畜也不见踪影,究竟这些人到那里去了?

有人认为可能有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侵袭吴哥城,大部分居民都相继死亡,侥幸生存者将死者焚毁以避免流行,然后怀着哀伤的心情,远走他乡;有人认为,国内发生过一场大规模内乱,国民互相残杀,所有的人都被杀戮一空,然而却没有一具尸体被发现,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一说是暹罗大军攻占吴哥城之后,将所有的居民强行带到某地去做奴隶,然而那些老弱病残也能充当奴隶吗?

吴哥城到底是被谁摧毁的呢?而吴哥城的居民又到哪里去了呢?至今仍是一个谜。

10.印第安人的“大房子”之谜

在北美印第安人阿那萨基部族的居住地有一个神秘的名字——“大房子”,因为他们遗留下的文化和石建筑是如此先进。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神秘的部族却在公元13世纪莫名其妙地从地球上消灭了。

阿那萨基文化的遗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均有发现,但最重要的地方恐怕是新墨西哥州西北方一个长15英里、宽1英里的查科峡谷。居住在这个峡谷里的人们突然在公元1050年左右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创造了特殊的建筑物——“大房子”。这次被考古学家称作“查科现象”的大跃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造就了12座玲珑剔透的小镇,逐渐成为了阿那萨基的宗教、政治和商业中心。如果将外围的零散聚居地也算在内,整个峡谷的人口估计在5000人以上。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个部族来说,这样的人口数字是极其庞大的。而他们居住的被称作“大房子”的多层式建筑非常宏伟,只有数百年后大都市里出现的高楼大厦才能与之相比。

在当时土地广阔,可任意取舍的情况下,为何一定要把居住点集中在一块弹丸之地呢?这是个谜。

每一座“大房子”都由几十万块扁石和2万多条松木或云杉木檀条构成。这些材料全是从35英里之外运来的。建筑上表现出的砖石工艺也独具匠心,每块石料都凿打得有棱有角,石块间用一层薄薄的细泥加固,上面又有微小的石片镶盖。具有美学意义的是,所有建筑都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大房子”中最壮观的是一种D形的5层建筑,内含约800个房间,占地3英亩。

“大房子”中还有圆形房间,它在阿那萨基人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有人认为它是举行祭祀的地方,也有人认为它是那些在家庭中只起妻子室内的投宿人和供养人作用的男人们聚会消遣的场所。每一间都有一个用木料拼成的蜂窝形顶盖,顶盖的最上端塞满土块和碎石,惟一的入口是室顶上的豁口;室内地上有一个神洞,专供“冥界的精灵”出入。新鲜空气沿着一条石管导入室内。最大的一间屋子直径达63英尺,深度达15英尺。室内的音响效果极佳,从一端耳语,声音可传到另一端;打一个喷嚏会引起闪雷般的轰响。

每个家庭都拥有大房子中的一套房间,起居室用相当白的灰泥抹遍,并在上面画上各式各样的壁画。窗和门开得很小,以便冬天时降低热量的散发速度。室内生火取暖,但是没有烟囱,使得每间房子的屋顶上都有一层厚厚的烟黑。

阿那萨基人为何要选定这样一个荒凉、贫瘠而又频有旱情的峡谷作为生存之地呢?这又是一个谜。

从“大房子”里挖掘出来的陶器,其中有不少制成兽状,绘有对比鲜明的黑白几何图案。阿那萨基人能把绿松石和贝壳改制成精美的饰物,还能把野生的草芥编成漂亮的篮子;他们不仅用鼓、拍板、木哨和乌骨做的笛子奏乐,还在峭壁上绘制图画。

查科的阿那萨基人以自己的居住点为中心,向四周开拓条条放射状的大路,以保持其贸易中心的地位。

“大房子”还将一个未解之谜留给了后人:阿那萨基人将“大房子”外层房屋中所有朝向外界的窗子和门统统用墙堵起来,把集体住所的主要入口也用石块堵上,只留下一个梯子口便于他们出入。这种做法似乎是为了防范入侵者,但在废墟中根本没发现残缺不全的尸骨或任何战争的遗迹。与此相应的是:峡谷里的居民居然放弃了他们美丽的“大房子”,迁往了他乡,正值鼎盛的查科文化衰败了。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呢?

11.水底岩洞沉睡之谜

1991年9月1日,3名业余潜水员在法国南部海岸卡西斯小海湾附近罹难。为寻找这些失踪者,当地潜水学校校长亨利·科斯凯绕过重重礁石,终于在水下37米处一条岩石隧道内发现了死者。

科斯凯对这条水下隧道并不陌生,早在1985年,他就在潜水时发现过,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条隧道的重要性。没想到一个半月之后,这条水下隧道得到了法国文化部长的高度评价。他说科斯凯所发现的乃是“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丰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科斯凯将在水下发现岩石隧道的秘密透露给了考古学家让·库但后,引起了让·库坦的浓厚兴趣。他当即决定与科斯凯一起冒险再次潜入水下,探索这一水下隧道的秘密。他们俩先小心翼翼地游过一条37米长仅1米宽的管道。由于淤泥不时泛起,搅得海水像豌豆汤一样又稠又浑。然后,他们又穿过一条150米长、直径2米的隧道,接着挤进一个窄洞,最后才进入一个4米高的石屋。

借助自带灯的灯光,他们看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幻世界:石屋四壁有石器时代的雕刻,有同时期人们所绘的各种马。这些马有的仅能看到露出水面的头部和背部,而浸在水中的则已被毁坏。

科斯凯和库坦不甘心这些发现,又摸索着从石屋游入另一岩洞。岩洞高约30米,直径为50~60米,呈拱形。借助灯光,科斯凯发现洞内天花板上饰有色彩斑斓的钟乳石。洞内四壁所绘动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就连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库坦也承认,他以前从未见过年代如此久远、绘制如此精美的绘画。据他估计,此岩洞内之绘画大约形成于1.2万到2万年前。科斯凯把这个水下岩洞称之为“水下大教堂”。

据初步考证,岩洞内的这些画是远古时代艺术家以动物脂肪和矿物色为原料,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绘在岩石上的,其中有鹿、马、鸟,也有北山羊和欧洲野牛等。最令库坦惊异的是,这里的欧洲野牛头部画法不同于石器时代的岩石绘画,那时一般只画牛头的侧面,而这里的牛头竟绘出3/4的面部。库坦说,这种画法在旧石器时代也是异常罕见的。

库坦推测,远古时代画家们在此岩洞内绘画时,岩洞尚位于海拔80米处。在以后的岁月中,地中海海水不断上涨,终于堵塞了通往此洞的入口。因此这个岩洞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洞内之物至今保存得完好无损。

科斯凯和库坦潜入岩洞内后,从岩洞中带回一些绘画的颜色样品。目前,研究人员正在里昂根据他们所搜集到的2克颜色微粒,用先进仪器确定出这些绘画的年代。

专家们认为,这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的水下岩洞是古代祭祀场所,它或许比法国西南部著名的拉斯高岩洞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拉斯高岩洞也是偶然被发现的:1940年9月,一群孩子寻找一条逃跑的狗,无意闯入这个后来被学者誉为冰河时代的凡尔赛宫的岩洞。通过验色,科学家们确定此洞已历时1.6万年。岩石上的马、鹿、公牛等动物绘画,其色泽之光亮令人难以置信,使专家学者惊叹不已。考古学家在拉斯高还发现了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用这种笔可涂抹20多种不同颜料。此外,还发现了一种管状骨头,当时人们便是通过这种管状骨头将粉末状颜色微粒喷吹在岩石底层上的。拉斯高岩洞的发现曾轰动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