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05

第5章 崭露出年少的才华

时间飞快地流逝,一转眼杜甫已经7岁了。

一天,杜甫一面在后花园里散步,一面背诵古人的诗章。

昨夜下了一场春雨,将园里的竹林洗得格外清翠,一片片湿润的竹叶,在微风中摇曳,把霞光筛成满地碎金。那一边,是涨满了春水的池塘,绿得深沉,绿得发亮。有如一面巨大的铜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使小鱼儿仿佛在水底的天空中翱翔。

忽传,从茂密的竹林深处,传来了几声仙乐般的鸟呜。杜甫精神一振,自言自语地说:“真好听啊,这鸟鸣声不比导常,难道是凤凰来了吗?”

他知道凤凰是一种时代变迁的象征,据说在商纣王末年,有人听见凤凰在峡山鸣叫,后来,周武王就推翻了商纣王,建立了兴旺强大的周朝。如今,周武王已经去世两千多年了,人们还能够再听到凤凰的声音吗?

微风吹拂,竹叶声声,刚才的鸟呜声,忽而变得高亢起来。杜甫的思绪被打断了。他怀着异样的心情,循着鸟呜声,悄悄地向竹林走去。

乌鸣声越来越近,连它拍击翅膀的声音也听得十分真切。

“恐怕是一只普通的鸟儿吧?”杜甫下意识地想,但他立刻推翻了自己的怀疑,因为在片刻间,他已经发现那只“神乌”!

多么漂亮的一只鸟儿呀!那五彩斑斓的羽毛,那拖得长长的尾巴,那引吭高歌的轩昂神态,分明是百鸟中的凤凰。

凤凰呀,你今天再次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幸福欢乐,我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对,对,听说你只吃竹实只喝甘泉的,这片竹林有竹实,那池塘里有清泉,你就吃个饱,喝个够,永远陪我读书吧!

杜甫出神地凝视着鸟儿,心中在默默祈祷着,他试着向鸟儿再靠近一步。

“泼刺”一声,机灵的鸟儿展开双翅,冲出竹林,飞向蓝天。

“你回来,你回来!我愿意把我的心当竹实,把我的血当作甘泉,让你吃,让你喝,只要你肯飞回来!”杜甫拼命地叫啊,追啊,可是鸟儿没有回来。

“你回来,你回来!”杜甫想留住它,拼命地喊。

晨光透过窗户,洒满房间,杜甫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这才知道刚才只是做了一个梦。

这个,梦说怪也不怪。原来前几天,二姑母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追问凤凰鸟是什么样的。

二姑母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的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鸟中之王,是高贵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而且认为有志的人也应该像凤凰一样。

昨夜,凤凰进入他的梦乡,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兴奋,心中忽然产生了这样的奇想:

“我应写一首歌唱凤凰的诗,以后每天在园子吟诵几遍,如果凤凰真是神鸟,它听到我的歌,肯定会飞到这窗前的竹枝上,唱最好听的歌给我听,准会的!”

一首小诗在激情的海洋中酝酿出来了:

心以刍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刍难泉,岂徒比清流?

“甫儿,准备吃晚饭啦!”二姑母来到书房招呼道。

“二姑母,二姑母,”杜甫一把搂住二姑母,兴奋地大叫,“我看到凤凰了,还写了一首诗呢!”

二姑母喜出望外:“你能写诗了?快念二姑母听听!”

杜甫把自己刚刚构思的处女作,给二姑母念了一遍。在诗中他把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后抒发情怀,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写得好,写得好!意思非常新颖,用词也很恰当,亏你想得出来!”二姑母高兴得直拍手。

杜甫受到夸奖,欣喜得脸都涨红了。

从此以后大家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中国有句老俗语“3岁看大,7岁看老”,以杜甫观之,此言不差。在练习作诗的同时,杜甫还学写大字。他很勤奋,很刻苦,到9岁时,已写满了一口袋的习作。

同写诗一样,杜甫的书法也是家传。其祖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都于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杜审言曾自夸其书法“当得王羲之北面”,这虽属虚张,但看来也确有相当的水平。宋人蔡居厚家藏杜闲所书《豆卢府君德政碑》,称其书法“简远精劲”。

杜甫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翰墨的熏陶下,书法日有长进。

杜甫像是一棵沐浴着春雨的春笋,成长得很快。二姑父和二姑母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渐渐地,他们发现杜甫很擅长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非常艰深,出人意料,就连二姑父也常常答不上来,尤其是他写的诗歌,更是难以改动一个字了!

这天晚上,二姑父仔细阅读了杜甫新写的一首诗,坦率地说:“甫儿,你的学识大有进步,诗歌也写得逼近古人,我再也不能当你的老师了。洛阳城里有好几个著名的大诗人,我打算把你的诗拿给他们看看,请他们指点指点,好不好?”

杜甫听了,高兴极了。第二天,他用整整齐齐的小字,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抄了一遍,交给了二姑父。

这时正是八月天气,院子里的梨树和枣树都结了累累的果实,实是诱人。杜甫的两个小表弟朝列和朝英,仰头望着树梢,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可是他们个子小,自己摘不到梨和枣,只得去找杜甫,请这位会爬树的表哥帮忙。

这时,杜甫正在书房里看书,朝列和朝英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拽着他就往外跑。“你们打劫啊?我还在看书呢”杜甫笑着问道。

“好表哥,给我们摘几个梨和枣吧,它们都熟透了和我们招手呢!”

“你们两个小馋猫,说好了,老规矩只摘梨,不摘枣。”原来自从大表弟死后,杜甫总是把最新摘下来的红枣拿来奠祭大表弟,自己决不先尝一颗。

这两个孩子连忙应道:“好好,都听你的,就摘梨。”

说干就干,三个人跑到院子里,由朝列负责望风,朝英负责在树下接果子。分工已定,只见杜甫抱住梨树干,蹬了几下,便轻快地爬上了树头。

“接好”,杜甫摘了一只黄灿灿的大梨,向朝英丢去。接着,又是一只,又是一只,忙得朝英来回奔跑,笑得合不扰嘴。

澎!澎!澎!突然有人敲门。负责望风的朝列慌了手脚,怔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

“开门啊,我回来了。”敲门的人说道。

朝列一听,心里暗想:“完了,爹爹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了啊”,他完金忘记了望风的职责,也不咳嗽几声,向杜甫和朝英通风报信,就慌慌张张地开了大门。

门外,站着父亲裴荣期和另外两个文人装束的陌生人。

“朝列,你表哥呢?”裴荣期问道。

“他,他在屋呢”,朝列磕磕巴巴地回答。

裴荣期做了个请的手势,便领着那两个人向院中走去。

这时,朝列才想起他的任务,大声喊道:“表哥,爹爹来了。”

他的话音还没落,就听“咚”地一声。原来,杜甫看见来人了,急忙往树下爬,结果一不小心踩空了,摔倒了地上。

杜甫狼狈地爬了起来,叫了声“姑父”。

裴荣期瞪了杜甫一眼,严肃地说:“跟我进来”,旁边的那两个人见状,互视一笑,也跟着进了屋。

“甫儿,过来拜见一下两位前辈”,裴荣期指着其中一位个子稍高的介绍道“这位是豫州刺史魏启心”接着又介绍另一位“这位是郑州刺史崔尚。这两位都是咱们这里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啊。”

他接着指着杜甫说道:“两位仁兄,这位就是我和你们说的,杜甫,我的侄儿。”

崔、史两人,将杜甫上下打量了一番,看见这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而且身上还沾满了泥土,他们摇了摇头,道:“裴兄,你在开玩笑吧!”

杜甫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人,就是姑父早先说的,给他找的大诗人,杜甫连忙施礼道:“两位伯父好,小侄杜甫给伯父们施礼了。”说完,深深地鞠了一弓。

“甫儿,快去把你的诗拿来给两位伯父看看,让他们指点指点。”

“好”,杜甫痛快地答应完,就跑去书房,拿他平日里写的诗词。

魏启心和崔尚拿着杜甫平日的作品一边看一边点头,脸上露出一种赞赏的表情。

“贤侄,写得真是妙极了!依我看,就是汉朝的辞赋家班固和杨雄,也不过如此。”

“两位伯父夸奖了,小侄才疏学浅,哪比得上那两位前辈,还请两位伯父多多指点!”杜甫谦逊地说。

“后生可畏啊,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更比一辈强啊!”

裴荣期为了能够让魏启心和崔尚更多地指点一下杜甫,就留下他们一同吃晚饭。

在饭桌上崔尚提议大家吟诗接句,如果接得不好就罚酒三杯。魏启心明白老朋友的心意,他是想再考考杜甫,于是也应声说好。

裴荣期为了迎合他们的想法,提议诗的内容要与月有关。然后自己吟了第一句;“玉盘水中落。”在座的人齐声喝彩。

崔尚站起身,接道:“冰轮太空走。”人们齐声说:“好!”

魏启心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婵娟一回眸。”大家都鼓掌称赞。

这时就差杜甫了,只见他缓缓起身,端起杯中酒一饮而尽,很深沉地说:“恰似杯中酒。”

大家鸦雀无声,裴荣期看见魏启心和崔尚的表情都有些失望,于是为杜甫打圆场,道:“甫儿,你的诗中没有月啊!是不是没有听清楚题目啊?”

杜甫不慌不忙地说:“月已经随酒饮下去了。”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姑父和崔伯父把月比作冰轮和月盘,魏伯父把这冰轮和玉盘又比作婵娟一回眸,正是一年一度之意,在如此珍贵的夜晚,当我看到酒中映出的一轮明月,想到只能明年再见的时候,便把它饮入腹中,记在心中了。”

听了这番解释,魏启心和崔尚由衷地佩服这个小才子,和他结成可忘年之交。

杜甫得到了魏启心和崔尚的赏识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把这些作为对自己的鼓励,读书更加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