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32

第32章 以博爱的心对待生活

悲惨晚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失去了在成都的依靠,只好再次迁移,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即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765年5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草堂,乘船沿岷江南下,经嘉州,即今四川乐山,抵戎州,即今四川宜宾,船入长江,改向东行,至渝州,即今重庆。

停留数日后,继续东行至忠州,在忠州停留数日,因衣食无着,遂继续沿江东行。日行夜宿,皆在舟中,江波浩渺,宇宙茫茫,常令杜甫生发身世孤微之叹: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心情沉郁,加上一路风湿,多年不愈的肺病加剧了。船到云安,即今四川云阳时,只好停下,寄居在云安县令严某的水阁。

幸亏严县令的照顾,杜甫的身体才慢慢地好了起来。等他的病好了四五分后,他们一家人便又启程沿江东下,鸥踪帆影,最后飘至夔州。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在夔州城东一个叫“瀼西草堂”的农家小院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一、二、三、四、五……”

向院中望去,只见一个穿着破旧,但是整齐干净的小女孩正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数那些刚刚孵出的小乌鸡。

“别数了,快帮我给它们添点水吧,没听见它们‘叽叽’地叫吗?”一个俊朗的男孩说道。

“可是我还没有数完呢。”

“整整100只,我早就数过了,这全是大哥的功劳,以后就叫他养鸡能手吧!”

听了这话,小女孩“咯咯”地笑了。

“别笑话我了,为了早日把父亲的风痹治好,我还想再养点呢。”另外一个个子高大的男孩一边喂着鸡,一边说。

“宗文,你看这群小鸡满院子乱跑,抓了这只跑了那只,你在东墙根的空地上给它们搭个鸡窝吧。”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着那个高个子男孩叮嘱着。

这位老人正是杜甫,说他是老人,其实他并不老,今年只有55岁,可是岁月在他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的头发、胡须都已然全白了,脸上布满了皱纹,身子也有些佝偻,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得多。

原来杜甫一家人自从来到夔州后,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关心照顾,不仅赠送了他们40亩柑林,而且每月还送些钱两过来,这样杜甫一家的生活才算安定。

听说乌鸡能够治愈风痹,为了早日将父亲从疾病的痛苦中解救出来,这几个孝顺的孩子,便在家中养了一群乌鸡,经过他们的悉心照料,有些鸡已经孵出了小鸡仔,于是有了刚才那一幕。

这时,小女儿又蹦蹦跳跳地来到院子的另外一边,原来这边还开垦了一块菜地。

忽听小女儿惊喜地叫到:“快来看啊,莴苣长芽了!”

听到她的叫声,大家都聚了过去,宗武边走边念叨;“真不易啊,都盼了20天了,它终于发芽了。”

杜甫走上前,低头一看,笑着戳了一下小女儿的额头,“这哪里是莴苣啊,分明是野苋,留着它也不能吃,快把它拔了。”

大家听完这话,哈哈一笑,没把这野苋当回事,纷纷走开各忙各的去了,谁想到,没过几天,那些不堪食用的野苋竟然把门前道路都塞满了。看着这满地的野苋,杜甫不禁想到了朝廷,真正的有识之士就像那莴苣,难有出头之日,而那些奸诈小人,却如那野苋,长势正旺。

正在这时,一阵“老爷!老爷!”的呼声把他的思绪打断了,只见张望跑了进来。

“你怎么总是这么慌慌张张的,怎么了?”

张望大嘴一咧,先“嘿嘿”地傻笑起来,然后才说道“老爷,你不是让我这几天好好盯着庄稼吗,今天我一看,差不多能收割了。今年咱们的庄稼长势真好,是个大丰收!”

“是嘛!”听完这话,杜甫也高兴地笑了。

“快去,叫阿稽、阿段前来帮忙收庄稼!”

张望应了一声,往外就走。

“等等”,杜甫又将他叫住,“你们把庄稼收割完,拿够咱们吃的就行了,把其余的分给四周的百姓吧!”

“为什么啊,那可是我们辛辛苦苦种的啊!”

“咱们吃饱了就行了,要那么多有什么用!还不如分给他们,省得他们又要忍饥挨饿!”

张望听完这些话,使劲地点了点头,出去了。

过了不久,为了便于管理稻田,杜甫迁到东屯居住,正巧忠州司法参军吴南卿来夔州寻觅居住之所,于是杜甫就把瀼西草堂借给了他。

搬家这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妇,拿着一根竹竿,颤巍巍地出现在杜甫的面前,“杜大爷,你早呀!”

“哦,你早呀,大嫂,吃过早饭了吗?”

“不瞒大爷说,你老送给我的粮食。”

“吃完了?不要紧,我马上再叫孩子给大嫂送去!”

“不,不能,你老已经送给我几次了,我哪好意思再拿呢?你老这树上的枣儿每天给我几颗,我也就能对付过去了。”

杜甫心里一震,猛然回想起童年时代,二姑母忍着失去爱子的悲痛,把一瓷碗最大最圆的红枣送到自己病床前的往事。

他不觉心酸肠断,连忙亲切说:“光吃枣儿哪能成!这样,我先帮你摘几颗充充饥,回头再让宗文给送米去。”

说罢,就从老妇手中取过竹竿,抬头摘起枣儿来。

“够啦,够啦,多谢!多谢!你真是好心肠的人哪!”老妇捧着一兜儿枣儿,千恩万谢地回家了。

吴南卿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不解地问道“杜老先生,这老妇人是谁啊?”

“只是一个贫苦的邻居,她无儿无女,年纪又大了,独自一个人生活,十分艰难。为了赚一些零花钱,她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打柴,赶上冬天冰天雪地,山路又滑又陡,摔跤甚至滚下山坡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哎,都是穷苦人,能帮就帮她一把。”

“那她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哎,她倒是有父母兄弟,但是她已经出嫁了,按当地的风俗是不能够回去的。她在成亲那天,还没入洞房,丈夫就被抓走当兵去了,去了不到一年,便传来了阵亡的消息。这几十年来,她就这样孤寡地生活着。”

吴南卿听完了,同情地说:“都是战争造成的百姓如此啊!想这夔州本似一座孤城,巫山一带平日无人问津,然而,一有战争,这里同样难逃劫难。”

杜甫接着哀叹道:“像她那样的人还不在少数。即使不是寡妇,也是未出嫁的妇人。战争使这里的男子都离开了家乡,外乡人又嫌这里的女人长得丑陋,结果到了四五十岁没嫁出去的大有人在。她们的生活更苦!”

吴南卿听了这话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有默不作声,在那里陪着杜甫伤心。

过了一会儿,杜甫对吴南卿叮嘱道:“刚才那个老妇人平日里总喜欢到这里摘些枣充饥,我走以后你不要为难她啊。”

“您真是个大好人,您就放心吧,我随时欢迎她的到来。”

“我这里还剩了些粮食,一会儿叫宗文全都给她送去,我想一时半会儿,她也不会上这里打扰你的。”

吴南卿望着眼前这个老人,觉得他是那样的伟岸,心中升起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

不久,杜甫应邀到夔州别驾元持的家里去赴宴。酒酣之后,一位戎装的中年妇女,挥着双剑,在大厅上表演了剑器浑脱舞。

杜甫看了半响,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但又记不起来了。

女子的动作越来越使人眼花镣乱。她一会儿全身伏地,一会儿挺身跃起,剑锋闪烁,仿佛神话中的英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身躯矫健;好像东方的群帝驾着飞龙在空中翱翔……

记忆惭惭恢复过来:那不是50年前的事吗?

正在这时,女子的表演在一片喝采声中结束了。

“她叫什么名字?”杜甫问主人元持。

“李十二娘。”元持见杜甫非常关心,就向李十二娘招了招手。

“你这一身技艺跟谁学的?”杜甫亲切的问。

“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这身技艺得她亲传,只是其中的妙处并未领略得太透彻,让您见笑了。”

“你是哪里人?”

“家乡临频。”

“就在洛阳的北边不远啊。”

“是的。听我师父说,她年轻时曾去洛阳表演过。”

“一点不差。我就在洛阳亲眼见你师父的表演,那时我才6岁,一眨眼50年过去啦。”

杜甫感慨万分地说,“据我所知,那时宫廷内外供奉的8000名伎女中,能表演到剑器浑脱舞的,只有公孙大娘一人,她还在人世吗?”

李十二娘含泪摇了摇头。

“是啊,当年我才6岁,如今都已满头白发,何况你师傅呢?如果她还活着现在少说也有70多岁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安史之乱以后,那班梨园子弟早已风流云散,我没想到今天能够见你这样精湛的技艺,真如公孙大娘再世。”

急管繁弦停止了它们的音响,宴会结束了。杜甫告辞了主人,带着乐极哀来的心情,转回东屯。

一轮冷月从东山升起。在月光下,杜甫消瘦的身影被拉得很大、很长。他踏着荒山,用昏花的眼睛摸索着、寻找着通往归宿地的羊肠小道。

四周寂静无声,只有石城的江潮和着枯草,时时发出愤怒中有哀怨,哀怨中有愤怒的呼喊和呻吟,然而,它们的声音毕竟太微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