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杜甫写诗为民成一代诗圣的故事
6587900000020

第20章 奔往凤翔城

757年4月,杜甫到城中的大云寺游览。他在大殿上随意看了一会儿佛像,就一直往寺院深处走去。

“啊,杜施主,你来了!”一位年近50岁的和尚,双手合十,迎了上来,把杜甫引进自己住的禅房,随即把门紧紧关上。

“又来打扰了。现在前方战事如何?”杜甫急切地问。

这和尚叫赞公,是大云寺的住持。他微微一笑压低嗓门对杜甫说:“想必你已然知道,我大唐军队在郭子仪的带领下,接连打胜仗,唐肃宗已经从灵武迁到凤翔,离长安很近了。”

杜甫连连点头:“这个我已有耳闻。”

“那叛贼安禄山,聪明一世,到头来利欲熏心,起兵造反,哎,也没落下什么好下场。起兵不久腹背就长恶疮,视力又急剧下降,连人与树都分布清楚了。据说令他朝思暮想的龙床,他就根本没躺下去过。到最后落得被自己的亲儿子安庆绪指使人害死的悲惨下场。造孽啊!”

“这就叫作恶有恶报!”

“这安禄山一死,叛军这边乱了阵脚,这几天长安城的守卫也不那么严了。”

杜甫一听喜出望外,问道:“方丈,可否帮我出城去?”

赞公道:“你先在这里小住几天,一切由老僧我安排,如果遇到外人,你就说是来静修的,城里叛军耳目众多,你千万不要随便外出。”

“麻烦方丈了,如果能够脱身去凤翔,我真是感激不尽”杜甫满口称谢。

“出家人,不要这个谢字,施主这片爱国之心,实在是让老僧敬佩,我出点微薄之力不算什么。”

深夜,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檐下的翠竹,“沙,沙,沙”地响个不停,杜甫站在窗前,心里颇为烦躁。

大殿的飞檐高耸,仿佛要尽力伸展开去,用自己的触角刺破漆黑的夜空,把黎明提早迎来。然而,殿上的残钟却似乎毫不性急,慢悠悠拉长了声调,使杜甫觉得黑夜分外的漫长。

突然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打断了杜甫的思绪,“杜施主,你睡下了吗?”

杜甫一听,是赞公的声音,忙答应着,前去开门。

赞公说:“一切都安排好了,本想再等等,看看情况。可是今天下雨,守卫应该更松一些,咱们马上上路吧!”

随后,他取出一件袈裟让杜甫披上,又递给他一个包裹:“这里面是些干粮和银两,还有一双细软的青丝鞋和一条头巾,留着你路上用。”

虽说早就有了准备,但一听说立即上路,杜甫的心情不免还是有点忐忑不安。

赞公和穿上僧衣的杜甫悄悄地走出寺院后门,穿过崇化、怀德、群贤等坊曲星巷,来到金光门。

这时天黑漆漆的,雨点像豆子那么大,城楼上偶尔有一两个人影晃动。赞公小声说道:“这几天,叛军内部人心惶惶,现在晚上连城门都不关了。”

赞公看见几个人影刚刚闪了进去,估计一时半会儿不会再有人出来,就急忙拉着杜甫出城。

出了城,两人都长出了一口气,撩开大步,继续向西赶路。

走了一程,只见前面林子里钻出一个人来。杜甫正怀疑,那人已经举手招呼赞公。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僧人,年岁、相貌同自己差不多。

“有消息吗?”三人走进密林深处,赞公焦急地问。

“听一个打柴的说,有一股叛军驻扎在前面的清渠,和官军已经对峙了好几天,双方不时有马队来往巡逻警戒,看来走大路是不行了。”

那僧人说到这里,迟疑了一下:“至于小路嘛,倒是有一条,不过听那人说,那条路比较偏僻,平日里很少有人走,还有的说看见过豺狼呢。”

“咋办?”赞公望着杜甫。

“你们回去吧,前面哪怕是刀山火海,我也要闯过去!”杜甫脱下僧衣,穿上自己的粗布衣服,向赞公两人行礼告别:“多谢两位的鼎力相助,我一辈子感激不尽,咱们后会有期。”

赞公双手合十,衷心赞叹道:“杜施主,你真是一位不忘君国,不畏艰难的人哪!”

杜甫告别了赞公,沿着山林间的崎岖小路向西行进。这一带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陡路窄,林深苔滑,再加上这阴雨连绵,走不多远,杜甫就累得直喘气。

望着前方黑压压的一片,杜甫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他的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来吧,到眹的身边来吧,朕需要你!”

杜甫就这样每天披星赶月地向凤翔前进。这一带人烟稀少,经常能够听见豺狼的嚎叫,那声音让人听了毛骨悚然,但他没有放弃,紧紧握住手中的木棍,探索着前进。在夜晚有时还能看见鬼火一闪一闪,像一个个冤魂萦绕在他的身边。

就这样走了两三天,杜甫估计还有一天的行程就能够到达凤翔了,他的心也跟着轻松了起来,全身的疲劳好像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伸了一下懒腰,把身子放倒在一块大青石上,透过树枝的间隙,望着漫天的彩霞,这彩霞正驾着高空的长风,忽聚忽散,忽奔忽涌,时时变幻着自己的形状。

彩霞化成了五彩缤纷的宫扇,宫扇的四周,云气缭绕,一阵阵仙乐从半空中隐隐传来,杜甫猛然省悟到:皇上坐朝的庄严时刻来到了。

果然,宫扇渐渐分开。身穿龙袍,头戴冕冠的皇上驾到。而他就像一阵风,被吹到了皇上的身边。

“大胆,未经召唤你怎敢擅自进殿?”

杜甫吓得出了身冷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正在这时,一个宏亮的声音从殿上传来:“杜爱卿从叛贼的手中逃脱,九死一生,朕只会嘉奖又怎能怪罪呢!来人赐座。”

杜甫哪里受过这样的待遇,连忙谢主隆恩。

皇上又道:“朕不久要亲率大军,御驾东征,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卿以前献过三大礼赋,文章写得很出色,朕在东宫时就早已听说,如今即将大举东征,特命卿起草檄文一道,传布四方,以振军威,镇慑叛贼!”

一支笔飞到杜甫的手上,他望着整装待发的战士,遮天蔽日的旌旗,豪气大发,汹涌的文思,仿佛大海波涛,滚滚而来,不可遏止。铺在马鞍上的素娟上,顷刻之间,就出现了一篇义正辞严,惊心动魄的讨贼檄文。这檄文,忽然又化身千万,飞到每一个士兵的手中。

于是队伍出发了,战车奔驰了,杜甫也举起手中那支闪烁着寒光的铁笔,一跃上马,随着皇上的车驾,跟着雄师的步伐,滔滔地东进,东进。

细雨蒙蒙,寒风习习,杜甫感到一丝凉意,他揉了揉被露水润湿的眼睛,发现刚才只是黄粱一梦,可是刚才的豪情还在他的心中荡漾,感觉天更高了,地更宽了,自己就像吃了神丹妙药,浑身充满了力量,向着西方大踏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