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日益膨胀的阎锡山,登上1930年5月19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一个多月前,他的晋军和冯玉祥的西北军一起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内战——蒋阎冯中原大战。
《时代》周刊介绍称:“他是一位真正的‘和平军阀’,这是他多年来的第一次战争,因此,上周公众的兴趣和同情,都集中在这位伟大的、长满胸毛、操着浑厚嗓音的阎元帅身上。”
中原大战历时5个月,双方投入兵力110多万,主战场在鲁、皖、豫、鄂,波及20多个省,死伤官兵30余万,中国百姓遭受涂炭。
中原大战最后以阎、冯一方的失败而告终,阎锡山下野避居大连。这也导致阎锡山军事工业的由盛到衰。蒋介石迅即派入关助战的张学良东北军接管了太原,对晋绥军进行编遣,对工业机构进行缩编。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被改组合并为太原修械所(晋绥军修械所),军火生产停止,只做一些军械修理和民用产品。1.5万名军械工人被裁减为2000余人,失业工人多数流落街头,有的沦为乞丐。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任命下野年余的阎锡山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东山再起,重掌晋绥两省大权。复出后阎锡山悟出一个道理,就是搞军事也好,政治也好,“统是看经济上有无办法以为断”,提出“自强救国”、“造产救国”、“建设西北”等口号,主张加快山西的内政建设。他在太原市内最高的建筑鼓楼上挂起了“造产救国”“用志不忘”的巨匾,表明发展实业的心志。同时,为了消除蒋介石的猜疑,阎锡山还声言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用于筑路,表示以后不再穷兵黩武,全力以赴进行经济建设。这便是西北实业公司组建的历史背景。
1932年,阎锡山亲自主持编制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该计划是当年“六政三事”计划的发展和延伸,重点制定了开办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兵器等实业的措施。从此,山西进入十年省政建设时期。
阎锡山还设立山西省公营事业董事会,“扶助社会办理之实业事项和发展公营事业”。数年间,修筑了以太原为中心的同蒲铁路,创建了包括采煤、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军工等门类齐全的官僚资本企业西北实业公司,并且成立了铁路、垦业、盐业等银号,为省政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太原以冶金、采煤、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从此奠定。山西的官办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
1932年为农历壬申年。这一年,为了消除蒋介石的疑忌,阎锡山将太原修械厂改为壬申制造厂,原生产军火的各厂改为壬申一至六厂,原山西火药厂改为壬申化学厂,还有太原汽车修配厂、太原育才炼钢机器厂,均以生产民品为主。壬申制造厂时期(1932—1934)大批生产的有机床、炼油灯、钮扣、化工原料,还生产铁路用品、农具等产品,同时,也偷偷恢复了军火生产,使太原机器工业逐步恢复了生产。
1933年8月1日,“西北实业公司”正式成立,阎锡山自任公司总理。创办西北实业公司是阎锡山实施其十年建设计划案中关于工业建设计划的重要步骤。所辖企业有特产、矿山、纺织、化工、冶金、机械等工业企业。除机械工业外,其他企业都是阎锡山重新上台后陆续新建的。1934年9月,机械工业的壬申各厂也都作价归西北实业公司所有,改为西北实业公司各分厂,炮厂改名为西北机车厂,炮弹、炸弹厂改名为西北农工器具厂,铜壳厂改名为西北水压机厂,冲锋枪厂改名为西北机械厂,枪厂改名为西北铁工厂,太原汽车修理厂改名为西北汽车修理厂,原机枪、熔模、木模、锻造四个厂合并为西北铸造厂,育才炼钢机器厂改名为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主要生产民用产品,军工产量锐减。
1935年末,刚刚结束万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由毛泽东率领,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于1936年2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筹款,扩红,迎接抗日战争。阎锡山急忙依据黄河天险布置千里防线严密封锁。借口抗衡红军进犯,阎锡山便趁机将西北机车厂,西北水压机厂、西北农工器具厂、西北铁工厂、西北铸造厂、西北机械厂、西北汽车修理厂、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西北枪弹厂、西北化学厂、西北电汽厂等11个工厂合并为以制造军火为主的西北制造厂,职工8000余人,机器设备4300部,大量制造军备。
作为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前身的西北炼钢厂,也兴建于这一时期。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投资之多,为西北实业公司所建30多个厂矿之冠。西北炼钢厂历时3年,于1937年基本建成,规模虽然不大,但从采矿、炼焦、炼铁、炼钢到轧钢“五脏俱全”,是当时国内较大的一座新式钢铁厂。不料未及投产便落入日寇之手。
1930年代中,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刊登过一幅阎锡山的漫画:他身着长衫马褂,头戴瓜皮小帽,一边拨拉算盘一边念叨:今天又进多少钱。其公众形象的一面就是:精明、会算计。
阎锡山的一贯做法是,凡我们自己能做的,就不进口或不请洋人做;我们一时做不了的,就重金请洋人来,并亲手教会我们的职工为止,而后请他走人。因此,山西的工矿交通企业上马快,工期短,而且省钱,没有一个是花巨资完全由洋人承建的。这样,西北各厂的建设,在太原原有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而且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
到抗日战争前,西北实业公司所辖企业由成立时的8个厂,发展到26个厂,其中在太原的企业就有23个。
西北实业公司代表了当时山西工业的发展水平。卷烟、化工、洋灰(水泥)为西北实业公司专有。其他门类的工业如毛织业、火柴业、印刷业、造纸业、采矿业、发电业、铸造业,西北实业公司在全省资本与产值上也都占有重要比例。
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基础上对1928—1936全国“最重要工业”的统计,1936年,西北实业公司的10个机器业工厂工人总数,占到全国机器业工人总数的40%;西北实业公司10个机器业工厂平均每个工厂资本数,是全国377个机器业工厂平均每个工厂资本数的22倍还多,机器业资本占到全国机器业资本的60%左右。这些数字反映出太原工业不仅在山西领先,而且在全国经济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一时期,由于西北实业公司官僚资本企业的壮大,原来的各家私营公司很难再发展壮大,主要有晋丰面粉公司、晋生纺织工厂、晋恒造纸厂等。
晋丰面粉公司前身为1920年由山东济南商会会长穆伯仁与当时任山东督军的田中玉(山西籍)在太原合资兴办的晋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是太原市创建最早的大型面粉厂之一,1923年建成投产,产品有绿、红、蓝“双象”及白袋四种牌号。1927年被拍卖,改称晋丰面粉公司昌记。晋丰面粉公司昌记后被山西省营业社收买,改组为官督商办的合资企业,称为晋丰面粉公司,生意兴隆,销售本市之外,远销北平、河北等地。
太原机器纺织业起步于1919年创办的平民工厂。同年,山西首家近代纺织工业企业——晋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创办。1929年9月,太原最早的近代工业纺织企业——太原晋生织染厂创办。它是山西针织厂的前身。到1936年,太原先后建成投产的近代纺织工业企业有太原晋生织染厂、西北毛织厂、太原棉织厂等。这些工厂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推动了太原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为数众多的手工纺织、织布与毛纺、丝绸、漂染等技术的相应发展,使太原的纺织生产在产量、产值、经济效益等方面创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1931年,山西第一家机制纸工厂——晋恒造纸厂,在太原大南门外建成投产,可年产毛边纸、连史纸1.5万令。1934年,太原最大的官办造纸企业——西北造纸厂创办,1936年9月建成投产,并试产成功卷烟盘纸,结束了国内卷烟纸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