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6586900000032

第32章 晋祠之胜:汾晋风烟萃此间

自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太原一地,遂开创五千年文明。到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便为晋国之始。后人为奉祀唐叔虞,在晋水源头建了唐叔虞祠,此后渐渐发展壮大,遂有后来被称作山西人祖祠的晋祠。

晋祠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东魏祖鸿勋曾作《晋祠记》,传诵一时,惜已亡佚。《魏书·地形志》也有对晋祠的记载。据此可知,晋祠建于北魏前。后经多次修扩建,面貌大肆改观。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保年间(550—559)曾予扩修,“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时称晋王祠。北齐后主高纬时更名为大崇皇寺。隋开皇年间(581—600),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朝复名晋祠。唐贞观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回谒晋祠,写下了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再次扩建晋祠。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在晋祠大兴土木,并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1023—1032),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姜子牙之女)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自此为晋祠主殿。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太原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圣母殿多有毁坏,崇宁元年(1102)重修。金代时,晋祠又称惠远祠。元明清及民国年间,晋祠历有修葺,均盛极一时。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并与北京故宫和曲阜孔庙,并称中国三大古典建筑群。祠内不仅殿宇错落、移步即景、林木苍郁,而且文物精品甚多,涉及多个艺术领域,其中不少为孤例、范本。

圣母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殿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8条,是全国建筑实物中木雕盘龙柱子最早的实例。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神龛内凤冠霞帔的圣母邑姜,神情傲然,凝神端坐于高处。42尊侍从像分列龛外两侧,其中女官像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依职位尊卑排列,情态各异,但都形神兼备,塑工高超,为宋塑精品。

鱼沼飞梁,为一方形鱼池,其上架平面十字桥,建于圣母殿前,如仙鹤展翅,造型独特。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于1936年考察晋祠后曾赞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其建成年代与圣母殿同时。

曾被天才诗人李白盛赞的“晋祠流水”源出难老、善利、鱼沼三大神泉,如今鱼沼和善利泉均已干涸,仅余难老泉了。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下的岩层,水流澄澈,冬温夏凉,长流不歇,有“晋阳第一泉”之誉。历史上的难老泉声被列为晋祠八景之一。

难老泉、圣母殿宋塑侍女像、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有两株,相传同植于周代,故有古柏齐年之称,其中一株于清道光年间被伐),素来被称为晋祠“三绝”。2003年,它们登上了国家名片——邮票。

以晋祠为首,太原一地,目前共有国家级、省、市、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34处,已发掘并登记造册的馆藏文物多达20余万件。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数千年来太原人的智慧结晶,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这片土地古老的辉煌,彰显着过去年代里太原人卓尔不群的文化气质,并或多或少地预示着太原人在未来的文化走向。那些凝定的事物中流动着活态的语言,解读那盘根错节的古迹遗址,追寻祖先们的生活轨迹,有助于我们获得一些立体的感受,并使今日的生活面目变得更加清晰。

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村二龙山下的窦大夫祠,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所建。因祠旁有烈石寒泉,又名烈石神祠。据说当时当地十年九旱,窦犨开渠引水,建造了我国最早的引泉灌田水利工程。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著名见解,因政见不同,被赵简子杀害。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曾驾车专程来访,可惜未入山西,听说窦犨被杀,便中途折返了。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确,目前遗存为元代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是太原一地之所以具有无尽魅力和深厚底蕴的一些重要证词。太原作为北中国曾经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其文化的极度开放和包容怕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由此而结成的多种艺术的奇葩以有形的存在而存留于各类古迹遗产中,其无形的部分便形诸于文学艺术和民俗风情的传承。这两类遗产都是皇皇大端,各自又涵纳着数千年的信息容量。掀开冰山一角,眺望历史深处在大地之埋藏的更多更精美文化遗存,它们同样是这座城市精神遗产的真实组构,在历史的时空中曾经无比清晰地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