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斗在盂县的晋察冀军区十九团
6586800000001

第1章 引子

1937年10月,平型关大战之后,八路军115师主力南下晋东南,留聂荣臻副师长率独立团、骑兵营、两个教导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直大队和第三营两个连、第685团第6连及一部分干部、第343旅平山和平定地区工作团、第120师359旅平山和盂县工作团、随营学校等共计3000余人,在五台周围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革命根据地。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东冶镇宣告成立,归八路军总部建制。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这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13日,晋察冀军区以活动在北部、西部、东部、南部的部队和工作团为基础,分别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军分区。与此同时,以115师独立团为基础扩编为独立第一师,杨成武任师长,邓华任政委。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由杨成武兼任司令员,邓华兼任政委,下辖第1、2、3大队;第二军分区,由赵尔陆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第4、5、6大队;第三军分区,由陈漫远任司令员,王平任政委,下辖第10、11、12大队;第四军分区,由周建屏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委,下辖第7、8、9大队。晋察冀军区地处华北敌人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寇无数次清剿、扫荡,与日伪作战6.5万次,毙伤日伪军36万余人。

1938年1月10日,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在阜平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此后,随着抗日游击战争的不断胜利,晋察冀边区一步步扩大,西起同蒲路,东到渤海湾;北起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南至正太路、德石路。包括了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之各一部,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2500万以上,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军区部队由最初的3000余人发展到30万人以上。

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司政后机关、警通排、卫生队组成军分区司、政、供、卫等部门,以三营营部带领的重机枪排及两个半步兵连分别组建了4、5、6三个大队,也就是三个团,辖有营一级单位,主要战斗在五台、定襄、繁峙、代县、寿阳、盂县、平山等这一大片区域内。其中,盂县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因为盂县位于太行山之巅,群山环抱,地势险峻,东扼平山、井陉;西守阳曲、太原;南护阳泉、平定、寿阳;北卫五台、定襄,是晋察冀边区与晋西北、晋东南和陕甘宁边区连接的交通枢纽,同时,盂县也是晋察冀边区的粮仓。正是这种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盂县便成了敌我双方的必争之地。1939年至1945年,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十九团驻扎在盂县,依靠盂县人民的有力支持,充分利用险要地形,巧妙地同敌人周旋,一次又一次地狠狠打击了日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圆满地完成了开辟盂寿抗日根据地的特别重要任务,同时,为发展、巩固盂平、盂阳、定襄这一大片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卓绝的贡献。十九团的指战员原是由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的红军老底子所组成,百团大战后迅速发展,势如破竹,成为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八年艰苦抗战中,盂县人民的优秀儿女为十九团补充了一批又一批兵员,十九团与盂县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成了名符其实的盂县人民的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