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决定学习成绩的三大习惯
6584500000017

第17章 理解而非套用(针对公式)

一、理解而非套用,才能举一反三

随着年级的增高,我们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复杂,要运用的公式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数理化这样的科目,有面积公式、体积公式、函数公式、重力公式、化学方程式等等。这么多的公式,我们一提到就害怕。而且,有些公式很相似,不小心就会混淆;有些公式很复杂,老是记不全;有些公式条件多,容易出错……做题目时,特别是理科题一般都要运用到公式。公式用得是否得当影响到题目答案的正确与否。因此,我们把公式掌握好了,考试也就不担心了。

面对各种各样的公式,要记下已经很难,还要得学会灵活变通。有什么好办法能达到便于记忆又会灵活运用的效果吗?实际上,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就是:理解而非套用公式。

有些同学做题时,只是套用公式,不去感悟公式的内涵,导致了做题很机械,缺乏灵活性。由于自己没有理解公式,变通能力很差,当题目灵活性增强时,就会觉得题目很难,无法做出。

只有理解了公式,才能做到一通百通。因此,我们应该把书上的公式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刻地理解公式的内涵,做到能为我所用。具体说来,也就是在学习公式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思考:这一公式是通过什么原理推出的?我自己能推导出来吗?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呢?从它还能推出别的结论吗?等等。

在运用公式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想想:能否通过这道题推论出这个公式?还要注意什么条件?等等。

这些思考能帮助我们很好地领悟公式内涵,更能增强我们灵活运用的能力。

只要理解了公式,无论是灵活性强的题,还是综合性强的题,都用不着害怕了。

机械地套用公式就如同刻舟求剑。学会理解公式,把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真地体会、感悟。只有正确地理解了公式,我们才能举一反三。

二、我们建议理解而非套用公式

公式学会了,才会运用。我们把理解公式分为两个过程:学习公式和运用公式。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重点。

1. 学习公式时这样理解

学习公式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过程,它会影响到我们对公式的运用。这一过程十分重要。在学习公式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公式从何而来

我们有些同学不注重例题,总觉得反正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讲了,再花时间就太浪费了,还不如多背几道公式。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

最典型的题就是例题,我们的公式一般就是从教材的例题中推导出来的。要理解公式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懂例题。不仅是能听懂例题,还需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题目,动手推推公式。多想想,如根据哪些条件能推导出这一公式?每一个条件都有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公式最核心的内容?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公式。

问题二:死记硬背就行了吗?

学习公式的时候,不要只满足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

有些同学觉得公式很难记,就背一些顺口溜便于记忆。这样的方法对初步学习很有效,但是会使我们长期停留于顺口溜这一水平上,而忽视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一要求,也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我们记住公式本身并不是目的,必须对公式消化吸收。而死记硬背的结果只是记住了公式,但没有理解和吸收公式。

理解了公式,才能把公式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只有成了自己的知识,才会灵活的运用。问题三:还要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吗?

公式是通过一定的逻辑规律推导而来的,逻辑之间相互联系,因此有些公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思考能否通过一个公式或多个公式再推出其他的公式。

比如,通过a b,(a b)2 = a2 b2 2ab,(a b)3 =a2 3a2b 3ab2 b2这些公式,我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按照结合次数和项数的规律就可以直接得出(a b)4的结果。

从这个公式推导出别的公式来,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公式的理解,还增强了我们学习的主动性。

2. 运用公式时这样理解

运用公式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检验学习的程度,检测出是否正确地理解了公式。在运用公式时,我们来看看要注意的问题。

问题一:做题时直接套用公式吗?

我们很多同学做题时,一看完题目不经思考,就马上套用公式做题,求出它的结果。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

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先把题目认真地阅读一遍,一边读题一边分析,再仔细地思考怎样运用公式,应该用什么公式。

比如题目“一套课桌椅共53元,每张课桌比每把课椅贵17元,求课桌、课椅各多少元?”我们在读“一套课桌椅共53元”时,就应该想到“1张课桌的钱 1把课椅的钱=53”,当读到“每张课桌比每把课椅贵17元”就想到“如果每把课椅再贵17元,就与课桌的价钱一样了,因此,可以认为70元是2张课桌的价钱,除以2就得到1张课桌的价钱。即课桌的价钱为(53 17)/2=35(元)”,“如果每张课桌再便宜17元,那么每张课桌的价钱就与每把课椅的价钱一样了……”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后,我们再利用公式算出答案,才能是透彻地理解了公式的内涵。

问题二:运用公式需要条件吗?

运用公式时,我们要注意看清公式的附加条件,有些公式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运用的。

我们做题时,很少注意这些。一般是看完题目,觉得是用到某某公式,就直接套用了,很少仔细地琢磨。这样,往往忽视了公式的附加条件。

像浮力公式“F浮=G物”,这个公式只适用于物体漂浮或悬浮。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在其他的条件下也使用了这个公式,那么这道题就会做错。

问题三:在忘记公式的情况下,如何做题?

有些同学如果在做题目时忘记了公式,这道题就做不出来了。因此,一提到公式就头疼,不知怎样才能记下这些复杂的公式。

理解了公式,才会更加深刻地记住公式,即使在遗忘公式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推导出来。公式是在一定的逻辑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我们只有掌握了它的逻辑推理,才能把公式推导出来。比如我们忘记了( a b ) 3 的运算公式了, 就需要自己把它推出来,(a b)3=(a b)2(a b)=(a2 b2 2a b)( a b ) = a 2 2a2b a b2 a2b 2a b2 b2=a2 3a2b 3ab2 b2这样的推导,不仅加深了记忆,还能对这一公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即使在我们不记得公式的情况下,也能做出题来。

评估与发展

表3-5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自己目前的状态,评估自己处于哪个级别。如果你想达到最优秀的级别,最好先找准自己现在的级别,与下一级别的要求仔细对照,结合上文的建议找到改进的方法,及早实施。

表3-5

自测对照描述及格 良好 优秀

·不满足于记忆公式,经常对公式进行思考,能够理解它的内涵

·基本上能从例题中推理出公式

·做题时,先分析题目的条件,后运用公式

·很少联系其他的公式来分析公式之间的联系

·自觉地对公式进行思考,比较快的理解它的内涵

·对公式十分的熟悉,能够很快地推导出公式

·努力弄清楚公式运用的范围,做题时,是分析题目后再运用公式

·有时会分析公式之间的联系,但主动性不强

·通过对公式认真地思考,能够迅速地理解它的内涵

·熟练地推导出公式,并能做到为我所用

·认真地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公式

·把各个公式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推出自己的公式

自我

评估

整改

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