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核心竞争力?《哈佛商业评论》曾经对核心竞争力作出过一个权威的定义:“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很显然,知识与技能不是核心竞争力,只有能够协调和整合知识与技能的知识与技能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一种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竞争的优势。那么,作为职场中人,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1.找出自己的特长
曾国藩曾说:“世上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了岗位的人才。”从根本上讲,别人无法把你束缚在错误的岗位上,能这样做的,只有你自己。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在今天来看,不仅仅是男性,女性也是怕入错行的。那么,如何让自己入对行呢?首先必须做到的,就是“认识你自己”。别看这几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它曾经作为象征世间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谕,被镌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让自己像哲学家一样,通过“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思索来认识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而且发现得越早,成功得越快。
然而,有很多人当被问到渴望从事什么职业时,他们常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既对前途感到迷茫,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
事实上,当你在选择一份职业的时候,你首先要做的不是研究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而是你的特长和兴趣是什么。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只有在你的兴趣范围内做事才能充满热情,才会认真,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从踏入职场的那一刻起,你就应该积极寻找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充分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做自己感兴趣、最有激情和最擅长的事情。这样,你会带着极度的兴奋和长久的兴趣沉醉在其中,自然也就很容易获得成功,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感。相反,如果做一件没有兴趣的事情,你会感到时间很难打发,即使靠着资质和经验你能做好它,但它绝不能激发出你的潜能,因此,你也不可能获得多大的成功。
小刘在毕业后的两年时间里,连续换了五六份工作,但每次都做得不开心,最终都被老板辞掉了。小刘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公司做外贸跟单,刚开始的时候他很喜欢这份工作,但工作不久后他发现他的同事基本都是高中文凭,而他是本科毕业,就开始有点看不起这个工作。加上工作内容简单枯燥,他做起来无精打采,自然就做不出什么成绩。没多久,老板就借故把他辞退了。
小刘的第二份工作是做销售,他并不喜欢做销售,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找了这份工作。但由于没有兴趣,不懂得推销技巧,所以业绩很差,不仅没有拿到基本工资,还不到三个月就被辞退了。之后,他又找了几个工作,但都不如意。
一次与朋友相聚的时候,小刘忍不住向朋友抱怨说:“为什么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真羡慕你,不仅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能挣到钱。”
朋友是一家设计工作室的负责人,想了想就对他说:“你不是对色彩很有感觉吗?你不如设计几幅作品给我看看,合适的话你跟我一起做设计吧!”
听了朋友的话,小刘突然想起自己一直都喜欢美术,以前还专门上过几年的业余美术班,就是工作以后,他也经常动笔画几笔,只是从来没想过要靠美术吃饭。于是,他按朋友的要求设计了几幅作品。朋友看后指出了作品的不足之处,但也认定他确实是个可用之才,就让他和自己一起做设计。
一段时间之后,小刘已经成了朋友的合伙人,专为朋友的设计工作室提供作品。虽然他没有普通人眼里的那种“正式工作”,但他很开心,时刻都在用心地做设计,再也不用担心被谁炒掉,或丢掉饭碗了。
其实,作为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只有和特长结合起来,与生活目标相一致,它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能够使人快乐的生活方式。而那些幸福的人,也通常是职业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人。比如,一个成功的编辑往往是一个能够从编辑的工作中得到乐趣,有着很强的组织意识和文字天赋的人;一个顶级的销售人员也往往是对他人充满热情、乐于沟通并时刻准备说服别人的人。
世界第一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小时候是一个内向而敏感的孩子,无论是读书还是在生活中,他的表现与一般孩子无异,甚至还不如其他的孩子。许多人都嘲笑巴菲特行动、思维缓慢,但巴菲特却将这一弱点转化为自己最大的优点——耐心。同时,他还发现自己对数字有天生的敏感。
在 27岁之前,巴菲特尝试过无数的工作,销售、法律顾问、管理一家小厂,但都没有做出业绩。最终他结合自己的优点——耐心、对数字敏感,将自己的职业转向为一名投资家。在明确的职业规划引导下,巴菲特拒绝许多外来的诱惑,也顶住压力,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前进,最终成为了一代“股神”。
因此,无论怎样,你都应该了解自己的特长,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如果你确实不知道自己的特长之所在,认为自己没什么特长,那就尽可能多地给自己一些机会去接触更多的选择。比如,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或者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通过广泛的接触,你就可以很快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此外,不要以为特长是与生俱来的,有的特长其实是培养出来的,一些东西,也许一开始你只是稍微有些认识,但当你越深入地接触时,就会越不舍得放手,这时,你的兴趣或者特长就已经培养出来了。
所以,一定要记住,只有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你才能拥有最重要的优势,并快速地走向成功。
有一家生产制造公司,有一次机器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了故障,公司的修理人员很快就赶来维修,但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那台机器还是一动也不动地停在那里。公司的领导没有办法,只好从外面请来一位技师。但这位技师的收费非常高,每小时就要收 500美金。这位技师来到公司的生产车间后,并没有马上进行维修,而是先围着那台机器转了几圈,接着又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了好长的时间。旁边的很多人还以为那位技师是故意拖延时间呢,只是想归想,但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也不敢催着他快点动手进行维修,所以也只好跟着一块看……最后,那位技师在机器的某一个地方画了一条线,然后拿出锤子在画线的地方砸了一下,那台机器马上就开始正常运转了。机器修好了,公司当然就得给那位技师付费,于是就问他收费多少,技师回答说:“当然是每小时 500美金呀。”公司的领导于是说:“那请你列出一个收费清单,好让我们知道你是如何收费的。”技师于是掏出笔来,很快就列好了一份清单,然后递给公司领导。那位领导一看,只见收费清单上只写了两句话:“砸一锤子,价格 1美金;知道为什么并知道在哪里砸这一锤子,价格 499美金。”
那位技师为什么一个小时收费 500美金,还有人请他去服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具备了一般人不可替代的核心专长。正是这个核心专长,让他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那么,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专长呢?你的核心专长又是什么呢?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而且都应该认真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2.不唯上
在商界,决定一家企业成败的因素,除了机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了。对于职场来说,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学历不高,也可以没有什么工作经验,但却不能没有做事的能力。实际上,拥有高学历,你不一定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工作经验,也可能让你受困于思维定势,无法谋求更高的发展。而超强的工作能力,则让你成为无法让上司忽视的对象。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有别人没有的工作能力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战无不胜。
因此,你需要做的不是企图使自己成为各个方面的能手,而是尽量弄清楚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始终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自己,努力完善自己,而不是放弃自我,完全迎合他人。
穆先生一直都想升官发财,眼看着周围比他进企业晚得多的人都已经成为了他的上司或者有了更好的发展,可他已经进入这家国企十几年了却还只是个小文员。为此,穆先生感到极度压抑,他不明白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什么得不到回报,每次一想到自己的失败就伤神。有一次企业要提拔一批老员工,人事调动名单公布以后,穆先生依然榜上无名,难过的他竟然当众号啕大哭起来。
办公室新来的年轻员工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因为什么难过。穆先生说:“我为我的不幸难过。我刚进企业的时候,我的领导喜欢打高尔夫球,我就学打高尔夫球,然后找机会和领导打球,想不到我刚学会打球,就换了一位领导。新领导喜欢文学,我马上放弃了高尔夫球去读书写文章,不料新领导觉得我学历太浅,文笔不够老练,就常常无视我的存在。好不容易等到换了现在这位领导,我以为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应该有了出头之日了,没想到现在的领导喜欢青年才俊,而我却快要到退休的年龄了,哪里还有精力去和年轻人竞争?”
在现实生活中,像穆先生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常常根据上司和周围人的喜好去调整自己,却没有一样是自己的专长,更没有自己的特色,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地被其他人所替代。
其实,一个人最可贵的地方不是那些人人都有的东西,而是那些别人没有的潜质和能力。要知道,在工作中,你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提升自己、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谁,只有明白这一点,你才能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性,而不是像墙头草一样随风而动。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也可以体现出你的价值。反之,如果你在每一个方面都知道一点,但哪一个方面都不精通,你有的别人也有,你没有的别人也没有,你就会很容易被人踢出局。因此,你必须保证自己有某方面的优势,并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然后适时地展现。那么,哪些能力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积累的呢?
第一,技术能力。比如计算机、会计、法律、外语等,这些能力能直接影响到你的前途,是你必须要重视培养的能力。
第二,决策能力。决策就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进行选择。正确的决策要以你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以你的洞察分析能力为条件。
第三,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指明确而有效的沟通能力,比如口齿清晰、说话有逻辑、能准确地表达自己,以及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的能力,比如说话办事机敏、圆通等。
第四,组织能力。组织能力与技术能力一样重要,因为团队的力量更重要。如果你个人的能力有限,那么不妨发挥自己组织他人合作的能力,同样也能达到最终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当你的这些能力超越其他人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勇于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做别人不敢做的大事,并从容镇定地把问题解决,那么这也是你的优势。正所谓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没有人会拒绝一个主动做事并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3.学会和自己竞争
一个雪山探险队准备公开招收一批探险队员,消息传出后,许多有梦想人的蜂拥而至,纷纷表示如果自己能够被录用,一定能够完成探险的任务。
探险队的队长约翰先生在对每一位应聘者进行极为严格的体能测试后,选出 20名候选人,对他们说:“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项心理测试,只有心理测试也合格的人,才能正式被录用。”接着,约翰队长将 20名候选人分别安排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然后分别给每个候选人一张纸条,并说:“10分钟后,我来听取你的答案。”
其实,那张纸条上都写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仅仅还差 10米之遥,你就能够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峰顶,但此时却有一名队员就在你 1米左右的前边,这意味着他将是第一个登上峰顶的人,而你只能是第二个。这时,你会怎么办?”
10分钟后,约翰队长走进第一个房间里,微笑着问那个身强力壮的候选人。那位候选人一听,立刻说:“那位队员就在我前边的 1米左右,也就是说我们之间仅仅相差一两步,所以我会毫不犹豫地超过他,争取第一步登上顶峰!”约翰队长听后,十分遗憾地说:“年轻人,很抱歉,你不适合做雪山探险队员。”那位候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难道我不能成为第一个登上顶峰的人吗?”约翰队长没有回答他,继续去问其他的候选人。
约翰队长走了 19个房间,但令他失望的是,19个候选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回答他,他心想:看来今天是一个队员也招不到了。但是,他还是带着微笑来到第 20号候选者面前,让今天的最后一位候选人说出自己的答案。让约翰队长预料不到的是,这位个年轻人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就让他做第一吧,我甘愿做第二名。”
约翰队长一听,内心一阵狂喜,但他还是不露声色地又问那位年轻人:“为什么呢?这可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呀!”
年轻人十分坦然地说:“我不想去争什么第一名,因为我只是一个雪山探险队员,不管我是第几名,只要能把自己的双脚踏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就行了。”
约翰队长一听,双眼顿时亮了,欣喜地说:“祝贺你,年轻人,你被录用了,而且你肯定能够从雪山上成功地活着回来!”
然而,当约翰队长宣布录用人选之后,其他的候选人却都不解地望着约翰队长。约翰队长也看出了他们的疑惑,于是解释说:“我和雪山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了,那白雪皑皑的雪山可不是闹市,也不是平地呀!那可是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地方,是空气十分稀薄的地方,喘一口气都很艰难,而你的脚下随时都有可以置人于死地的自然陷阱。如果你在那个地方还想着与自己的队友进行竞争,那么你一定会为了超越前边的人而不按前边人的脚印走,那么你就会一脚踏入死亡的陷阱,掉入千丈冰谷之中。就算是你的脚下没有陷阱,但是当你紧赶几步力图超越你前边的人时,你也马上就会因空气稀薄而窒息,然后在又冷又滑的冰川上倒下去。”约翰队长顿了顿,悲伤地继续说:“曾经有许多优秀的雪山探险队员,就是因为要与别人争第一,而永久地留在了雪山上。所以,在气候恶劣、空气稀薄的雪山上,你的竞争对手绝对不是你的队友,也不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恰恰是你自己呀!如果你心里总想着与别人竞争,那么你是永远无法到达顶峰的,只有那些内心豁达、坦荡,只顾埋头赶路的人,才能最终踏上世界的顶峰。”
“只有那些内心豁达、坦荡,只顾埋头赶路的人,才能最终踏上世界的顶峰。”说得多好呀,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些满脑子都是功名利禄,一心想要与别人竞争到底的人,又有谁能够真正登到顶峰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曾经以一当十,击溃秦军主力,瓦解了大秦王朝,可结果怎么样呢?年仅 33岁就在乌江边自刎而亡。还有那个在自己的人生字典中没有“难”字,曾经在马背上横扫欧洲的拿破仑,结果又是怎样?还不是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岛上凄凉地死去吗?而这些曾经所谓的强者,他们最后的失败,其实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恰恰是败给了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他们只懂得与别人进行竞争,却不知道如何与自己进行竞争,最后只能是自己打败了自己。而那些不计名利的人,由于他们胸怀坦荡,目光长远,超越自己,所以他们的心灵没有任何包袱。这样的人,最终往往能够踏上人生的巅峰。这恰如老子所云:“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在这个弱肉强食、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里,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你可以选择恃强凌弱,打击对手,你死我活,有你没我,唯我独尊。但是,这绝对不是竞争的最高境界。因为竞争的最高境界,不是与别人进行竞争,而是与自己进行竞争。当你学会与自己竞争的时候,你就可以做到与别人互惠共生,各得其所,精诚合作,生死相依,各退一步,不战而胜。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没有必要一定要去竞争的,只要改变一下思路,尝试另外一种方式,或许就会取得预料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出现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
案例“饲料大王”刘永好:从希望到新希望
他曾经当过教师,曾经做过农民,曾经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首富”。他就是我们这个案例的主人公——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在四川乃至在全国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都曾听说过他的名字。而人们对他津津乐道的,主要还是他白手起家的传奇、基业长青的历程,以及他那真诚而宏阔的内心世界。
1951年 9月,刘永好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上面有三位哥哥,老大刘永言、老二刘永行、老三刘永美,刘永好排行老四。“文革”时期,刘永好曾经当过 4年零 9个月的知青,而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不但磨炼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他的心态,同时也让他学到很多东西,了解到中国的农民和市场的情况。这对于刘永好来说,是他的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课。
2001年,50岁的刘永好荣登《福布斯》杂志“2001年度中国大陆百名富翁排行榜”榜首时,他坦言成功的秘诀就是两个字——吃苦。
“文革”结束后,刘家四兄弟纷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毕业之后,又分别进入国家机关单位,每人都捧上了一只令人艳羡的“铁饭碗”,不知引来了街坊四邻多少羡慕的眼光。但是,这种羡慕并没有持续多久,刘家四兄弟就作出了惊人之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每一位中国人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这阵春风也将刘氏兄弟的开拓和尝试精神吹醒了。1982年,刘家兄弟四人再也不想继续待在死气沉沉的机关里耗费青春和岁月,于是他们决定“下海”!
养殖专业户
兄弟四人纷纷卖掉了自己的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物件,凑足一千元现金,来到他们当年下乡的古家村,成立了“育新养殖场”,开始养殖鸡和猪,成为当地农村的第一批养殖专业户。
大学生去农村养鸡,这在当时是一种可笑而又近乎疯狂的举动。县委书记亲自找到了兄弟四人,试图进行一些劝说,但看到他们的坚持和果敢,也不禁为之动容。在给予他们一些政策上的支持的同时,县委书记也给他们下达了任务——每年带动十个农户致富。
其实,四兄弟选择来农村做养殖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979年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国家已经将农业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又提出了 “科技兴农”的号召。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而农村拥有广阔的空间,刘氏兄弟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但是,这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壮举却差点因第一笔订单而夭折。在育新养殖场开始有点起色的时候,四川省资阳县的一个专业户向他们预订了 10万只良种鸡。这是他们自开业以来接到的第一笔大订单,兴奋异常的四兄弟借了一笔数额不小的钱,买来十万只鸡蛋,精心培育,孵出小鸡,先交货 2万只。不料,小鸡在运输途中被闷死了一半,又因火灾烧死了剩下的一半,那位专业户几乎倾家荡产,刘家兄弟也分文未得。据刘永好回忆当时的惨状:下单的人已经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让我们饶了他。看到这样子,我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剩下几万只小鸡马上就要孵出来,而我们又没有饲料,这时候又是农忙时节,农民不会要,借的钱又要马上还,我们真的是绝望了。
绝望之余的四兄弟,甚至开会讨论起一个沉重的话题:是跳岷江一了百了,还是隐名埋姓远走新疆,抑或正视这个问题,坚持下去?四兄弟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终于还是选择了最后两个字:坚持。
坚持下去,就意味着要正视剩下的 8万只小鸡。既然卖给农民已经没有希望,那就只能卖给城里人了。打听到成都有市场后,他们连夜动手编竹筐。此后四兄弟每日凌晨 4点就开始动身,先蹬 3个小时自行车,赶到20公里以外的集市,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卖。等几千只鸡卖完之后,他们又披星戴月地拖着疲惫的身子蹬车回家。十几天下来,四兄弟个个掉了十几斤肉,但所幸的是 8万只鸡苗总算全脱手了。年底算账,竟也有数万元的盈利。
从让人羡慕的公务员,到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刘永好在与兄弟共同创业的初期,第一次经历了心灵的历练。比起早年生活的艰辛,这种心灵的炼狱无疑是更加痛苦的,但坚强地面对,只是他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杀死 10万只鹌鹑
在刘氏兄弟白手起家的传奇创业之路上,鹌鹑无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四兄弟经历了第一次创业的危机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永言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朝鲜的金日成主席送给中国一批鹌鹑,报上说它是“会下金蛋的鸟”。之所以说鹌鹑会下“金蛋”,是因为它的产蛋率很高,一只雌鹌鹑几乎每天都可以下一个蛋。这样计算下来,比起鸡蛋,鹌鹑蛋的利润几乎要高出一倍。刘氏四兄弟一合计,决定将养殖业的重点放在鹌鹑上。
如果说在育新养殖场成立初期,四人作为知识分子的优势还没有凸现的话,那在养殖鹌鹑的过程中,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和科技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示出“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的分量。他们开始用电子计算机调配饲料和育种选样,并且摸索出一条经济实用的生态循环饲养法: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鱼粪养鹌鹑,使得鹌鹑蛋的成本降低到和鸡蛋差不多。到了 1986年,育新良种场已经年产鹌鹑 15万只,鹌鹑蛋不仅销往国内各个城市,而且开始走向了世界。
在养殖鹌鹑这项事业上,四兄弟是齐心协力但又各有分工。性格外向、擅长交际的刘永好承担销售的任务。此时的他经历过第一次创业危机的历练,已经变得成熟很多。每次在成都的集市上叫卖,刘永好不再害怕碰到自己的学生,而是大大方方地跟每一个人打招呼。一次在他挑着担子去市场卖鹌鹑的路上,笼子突然破裂了,成百只鹌鹑从笼中逃脱,刘永好只得一边顾着担子,一边跑到马路边,钻进集市里到处去抓鹌鹑,情形虽然有些狼狈,但刘永好已经能毫不羞涩地从容应对了。
由于刘永好人缘好、点子多、善于开拓,鹌鹑蛋的销售很快打开新局面。他先是在成都青石桥开了一个鹌鹑蛋批发门市部,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又在成都最大的东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奇大无比的店。这些店里每天都堆放着数十万只蛋。而他们的订单,近的来自重庆、西安,远的则有新疆、北京,甚至还有来自国外的订单!刘永好的店面成为全国鹌鹑蛋的批发中心,他们靠卖鹌鹑和鹌鹑蛋渐渐积累起 1千万的巨资。
刘氏四兄弟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兑现了当初对县委书记的承诺。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养鹌鹑,最高峰的时候全县养了 1千万只鹌鹑,比号称世界鹌鹑大国的德国、法国和日本还要多,当时的新津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鹌鹑大王。
但是,最大的危机往往隐藏在最辉煌的时刻。就在新津县的百姓争先恐后饲养鹌鹑、鹌鹑价格不断攀升的时候,刘氏四兄弟开始思考起市场容量的问题。如果养殖鹌鹑的农户不断攀升,市场容量总有一天会达到饱和。而到时候,养殖鹌鹑的农户将承受巨大的损失。
兄弟四人为此专门召开会议。其实作为当时新津县鹌鹑养殖的种源地和饲料供应地,育新养殖场本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大捞一笔巨资,至于以后农户将遭受的损失,本来与他们也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四兄弟想到了父母对他们反复的教导:做人要有良心。如果当初创业时没有新津县农民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他们走不到今天,更不会成为千万富翁。饮水当思源,在道德和责任感的双重驱使之下,四兄弟当即印发几十万张《告全县人民书》,告诉农民兄弟不要继续炒作鹌鹑,否则将会倾家荡产。
但是,贫穷已久的农民对于财富的渴望太强烈了。广告发出去之后,很少有人听从他们的劝告。甚至有人讽刺说,刘氏兄弟只是想自己发财,不愿意看到别人也致富。误解、流言一时四起,四兄弟陷入苦恼之中。
为了平息这些流言,更为了压下这场由鹌鹑引起的泡沫危机,刘氏四兄弟郑重作出了一个不可理喻的决定:率先将育新养殖场的 10万只鹌鹑全部杀死,宣布以后将不再养殖。刘氏四兄弟的举动在当时无疑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长期以来,他们是新津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是产业的带头人,在当地农民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新津的百姓终于明白了刘氏兄弟的良苦用心,经过共同的努力,这座随时都可能爆发的火山终于逐渐熄灭了。
在这次平息鹌鹑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刘氏兄弟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他们却用自己的良心赢得了宝贵的无形资产——信誉。良好的信誉打造企业过硬的品牌,成为他们迅速崛起并长盛不衰的筹码。而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则一直延续下来,即使是在刘氏兄弟“分家”之后,也依旧成为刘氏兄弟企业毋庸置疑的使命。
中国“饲料大王”
刘氏兄弟中的老二刘永行在他的自传《希望永行》中曾经说:“如果我们一直待在机关里,到今天最多是科级干部;如果我们一直做鹌鹑,到今天可能是衣食无忧的小老板;如果我们后来不做猪饲料,也可能是几个中等工厂的老板。”此段文字的言下之意非常明确,正是因为转战猪饲料产业,才造就了刘氏四兄弟的产业帝国和“中国首富”的辉煌。而当年倡导和发起猪饲料产业的正是老四刘永好。
1986年,新津县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鹌鹑养殖地。新津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当时的科技部部长宋健在参观了育新养殖场之后,感慨万千地为刘氏兄弟题词:“中国经济的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1987年,刘氏兄弟正式取其中的“希望”二字作为企业的名字和事业的品牌,同时也寄予诸多美好的愿望在其中。
与希望相伴而生的是挑战。鹌鹑市场趋于饱和的状态促使刘氏兄弟开始思索转向新的产业领域。1987年夏天,刘永好出差到广州,偶然看到广东农民排长龙购买“正大”颗粒饲料的场景,这令他惊奇不已。“正大”饲料是泰国的产品,价格非常昂贵,但对猪的增肥效果却奇好无比,所以深得农民的喜爱。国内一些国有饲料厂和大大小小的饲料商都被“正大”挤兑得濒临破产。
其实,早在 20世纪 80年代初期,刘永好在南方为育新养殖场采购饲料时,就已经开始对饲料的经营进行了观察、调查与思考。而这次在广州看到的景象,更进一步使他敏锐地觉察到饲料市场的巨大潜力。刘永好认真观看了“正大”的饲料,索要了说明书,回成都后便开始向几位兄长介绍生产猪饲料的前景。
在长期共同创业的磨合中,几位兄长已经深知刘永好在市场方面具有不可多得的敏锐和天赋。在听完他的介绍之后,几位兄长当机立断,在古家村买下 10亩地,投资 4百万元建起科研所和厂房,正式成立“希望饲料公司”。这个决断,不仅仅意味着刘氏兄弟产业方向的正式转移,而且也标志着刘氏兄弟正式由个体户转变为民营企业家。
接下来的两年,是卧薪尝胆的岁月。刘氏兄弟将辛苦积累下来的 1千万元,全部投入到新型饲料的研制和开发中。随后,他们又筹资高薪聘请了 30多位动物营养学家联手攻关,同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关注西方在工业饲料科研开发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动态。他们同美国的几家科研机构建立联系,邀请外国专家来川讲学;派出科技人员到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国家考察学习。通过不懈的努力,“希望饲料公司”基本上掌握了世界饲料科研方面的最新信息,并通过分析建立起计算机配方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希望饲料公司”的研究人员结合中国的现状,反复试验和筛选,从 33个配方中优选出“一号乳猪饲料”,正式投产运营。
为了能在初期打开“希望饲料”的市场,擅长市场推广的刘永好挖空心思。他拿着自己在宣传鹌鹑蛋时就发明的小广告下了乡,苦思冥想出广告的创意,写好稿子。之后,他租了一台刻印机,请写字好的朋友写了字,请专业人士刻印好,然后自己亲自往每家农户的猪圈上张贴。在小广告的张贴告一段落后,刘永好又颇具创意地发明了“墙体广告”,在农村街道和房屋的墙上都刷满了宣传自己产品的标语。这种宣传方式成本低,但效果却极好。没过几天,新津县几乎每个农村的墙上都写满了同样的标语:“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猪饲料就是精”。
刘永好的创意和辛劳换来了“希望”的硕果,没过几天,愿意尝试“希望”牌猪饲料的农户越来越多。由于“希望”猪饲料质量并不比正大差,但每吨的价格却低了 60元,三个月后,“希望”猪饲料的销量直接追上了“正大”,打破正大集团及其洋饲料垄断中国高档饲料市场的局面,成为国内饲料的第一品牌。
“希望”牌饲料崛起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令打遍世界无数对手的“正大”集团始料不及。为了能在市场博弈中打垮这个强劲的对手,一向以高价自居的“正大”饲料主动每吨降价 20元,“希望”也紧跟着降价 20元;后来“正大”咬牙每吨降价 100元,“希望”干脆降价 120元。
“正大”饲料本来就比“希望”的成本要高,刘永好果断而决绝的市场策略打得“正大”几乎无招架之力。一时间,“希望”牌饲料的销量迅速攀升。无奈之下,“正大”的负责人主动找到刘永好,双方达成了协议—“希望”以成都市场为主,“正大”以成都之外的市场为主。这实际上宣告“正大”退出了成都市场。“希望”饲料终于创出了名牌。在竞争中大获全胜的“希望”牌饲料迅速遍及巴山蜀水,1990年 3月底,“希望”月产饲料 4500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饲料厂,确立了 “希望饲料公司”在西南三省的饲料主导地位。1992年,刘氏兄弟开始将 “希望饲料公司”的成功模式向全国复制,在全国各地办厂并取得重大成功。因为“希望”饲料能够在与外资公司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打响民族饲料工业的品牌,因此也被人们深情地称作“中华饲料王”。
从希望到新希望
1992年,在刘氏兄弟的事业发展史上,是值得纪念和书写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第一个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而也是在这一年,刘氏四兄弟第一次对企业进行明晰产权的调整,也就是外界所传的“分家”。三年以后的 1995年,刘氏兄弟又一次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并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至此,创业初期产权模糊的四兄弟,在平和、友爱和理性的协调下,一下子分得清清楚楚。
在 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新兴家族企业大多在产权上模糊不清,不少家族企业因此纠纷不断、结下怨仇、对簿公堂甚至分崩离析。产权制度改革是家族企业转型最为关键的环节。刘氏兄弟在企业发展壮大的早期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如此平和地解决,无疑已经走在许多民营家族企业的前端。
“分家”之后的刘永好,自己的事业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1993年,刘永好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主席,身份的变化使他站上另一个人生的舞台。本来就擅长交际的他有机会结识更多优秀的企业家,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心得,视野更加开阔。走出四川,站在中国甚至世界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刘永好开始迈向“新希望”。
1996年,刘永好宣布成立四川新希望集团,在 3月举行的新希望集团成立大会上,刘永好作了一次激情满怀的发言,表达了辉煌的人生正是不断刷新自我的过程。这一番表露心迹的豪言壮语,决定了“新希望”集团的高度和方向。从 1996年新希望成立,站在更高位置的刘永好清楚地知道,更大的梦想、更高的起点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在肩上。
2004年,在刘永好领导新希望集团奔向世界级农牧企业的路上,遭受了“禽流感”的寒流重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禽类产品的价格骤降,市场严重萎缩。面对这种突然的冲击,许多公司都取消了与农户签订的禽蛋收购合同。新希望集团的部分股东和董事也纷纷提出以取消与农户合同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损失。
也许只有面对重大考验时,方能显现企业家的睿智与心胸。就在大家纷纷议论退签合同,农户处于焦躁不安之时,刘永好出人意料地抛出了他的决定:新希望集团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饲料供应商和最大的肉鸡、肉鸭屠宰加工商,将调拨 1亿元人民币,与农民共渡禽流感难关。首先,新希望集团将按原合同购买农民的家禽,决不毁约;其次,新希望集团将销售给养鸡农民的饲料降低三分之一的价格;最后,新希望集团将派出 5000多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农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去帮助农民防病治病,普及防禽流感的知识。正是在刘永好这三项决议的推动下,新希望集团与农民一起度过了那段最难捱的岁月。新希望集团虽然承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农户的利益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刘永好的这一举动,与当年刘氏四兄弟杀死 10万只鹌鹑来警醒世人的壮举如出一辙。虽然两件事情相隔十几年的岁月,虽然当年的“育新养殖场”与今天的“新希望集团”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早已印记在心底甚至流淌在血液中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并不曾被洗刷掉。而这种道德感和责任感,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所必不可缺的素质,也必将成就一家蓬勃发展、基业长青的优秀企业。
2006年,以“责任、创新、影响力、推动力”作为标准的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赫然将“责任”放在了首位。而刘永好则毫无意外地光荣当选。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刘永好依旧十分平静。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确,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永远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唯有胸怀天下,才能纳百川、容万物。如今的刘永好,正踏上世界的大舞台。
果不是,这些顶级的 CEO又是怎样炼成的呢?相信下文所述,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