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领导力新论
6583300000007

第7章 领导力是一个力的系统

在领导学上,领导力是指由领导职能、领导体制、领导素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合力,是内生于领导场并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的力量,是领导主体用以应对来自领导客体和领导环境带来的挑战,并引导推动一个群体、团队、组织或社会实现共同目标的核心力量。

一、领导力是力的集合

领导力作为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是由相互关联的力量构成的力的集合。同作用于自然界的力量一样,领导力表现为“一群力”,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力系”。这个“力系”包括领导者的权力、非权力影响力,被领导者的决定力和环境制约力等。这个“力系”的运作常常表现出强大的合力效应的特征。所谓合力效应是指,在领导场中,各种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力量形成力量的聚合,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即“合力”,它是一个领导场显示出的整体能力。正如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兄弟和诸葛亮,他们各有所长,但是,他们相互凝聚形成的“合力”在当时的群雄之争中异军突起,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是这个道理。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合力”,才能形成真正的领导力、竞争力和实力。

在领导力力系中,作为领导场中领导力主体的领导者处于核心地位,他所体现的领导力也是一个“力系”,包括:

1.领导信息运筹力

领导信息运筹力是领导场中领导力发挥的前提条件。信息社会分工日益复杂,生产活动的空间日益扩大,经济联系日益深化,社会要求处理的信息量剧增,而且瞬息万变。领导主体通过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分析、加工和利用,从而对领导对象和周围环境进行认识和控制,服务于领导活动。领导信息运筹力也被称为领导注意力,意即领导场主体捕捉、收集、分析领导信息的力量。社会中的信息是浩繁杂陈的,如果信息不能进入领导视野,引起领导注意,那么信息就发挥不了作用。当然,所有的信息都被领导注意是不可能的,这是由领导注意力的指向性与集中性决定的。信息要为领导注意,取决于信息自身的价值、领导者的认识水平以及领导活动的特点。

2.领导前瞻力

前瞻力,顾名思义,就是领导者预测未来,把握机会,规避风险的能力。领导前瞻力是一种最基本的、最初的领导力量,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水平以及领导活动的特点。作为领导者,预见未来的能力体现在为组织制订长期的发展目标,设定愿景;为组织的发展目标规划方案,识别环境因素;抓住组织发展的机会,适时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等。

3.领导洞察力

洞察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通俗地讲,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讲,洞察力就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美国领导学学者Stogdin曾于1948年和1974年两次对领导特质理论进行调查研究。他在1974年得出的结论表明,领导者必须具备十个方面的能力或素质,即成就、韧性、洞察力、主动性、自信心、责任感、协调能力、宽容、影响力和社交能力。这十个方面的特质中的洞察力,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洞察力还掺杂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说洞察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4.领导规划力

领导的规划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规划力主要体现在:一是选拔卓越人才的能力。尤其是选拔那些比自己更加优秀的人才的能力。古人云:“用师者王,用优者霸,用徒者亡。”作为领导者,要有很大的度量与胆量,选拔比自己优秀的人才。二是规划未来愿景的能力。愿景就是组织对自身长远发展和终极目标的规划和描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有制订未来愿景的能力,可以让整个组织保持激昂的斗志和坚定的方向。三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能力。价值观其实就是组织长期坚守的,影响组织行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根本信念。价值观是领导工作的灵魂,贯穿于整个领导实践中,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提高组织的绩效,带领追随者大胆创新,进入未知的领域。

5.领导预决力

在领导者胜任力模型当中既包括了预测也包括了决策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导者是一个组织的风向标,直接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所以领导者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有足够敏感和足够快的反应,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组织随时都会有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因此领导者必须具备规避风险的能力。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保证组织的正常发展。

6.领导决策力、决断力

决策力是指领导场主体对未来行动的谋划力和决断力。决策力不能仅仅理解为作出决定的“一瞬间”,而应理解为一个拿主意下决心的过程,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对将要采取的行动进行思考和作出决断的过程。

决断力是领导主体针对战略实施中的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而进行快速和有效决策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掌握和善于利用各种决策理论、决策方法和决策工具,具备快速和准确评价决策效益的能力,预见、评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具有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资源,具备把握和利用最佳决策及其实施时机的能力。

7.领导控制力

控制力是指领导场主体向领导对象施加一种主动影响,使其保持稳定状态或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通过领导控制,使计划的实施朝着领导场的预设目标运行,及时纠正偏差或者改变行动,使组织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只有拥有充分的控制力才能表现出合格的领导力。当组织的环境处于不利地位,遇到危机和冲突的时候,尤其呼唤领导者的控制力,因为只有良好的控制力才能将危机化解,将冲突解决。控制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领导者做好信息的获取、信息处理等等方面的工作。控制力还表现在领导者对团队的管理上,如何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协调各项利益,都是领导者控制力的表现。

8.领导统驭力、驾驭力

统驭力是指存在于领导场,通过以上多种领导力群力的全面运用,达到对领导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领导者通过对这种统驭力的有效发挥,使领导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成领导整体性活动,从而实现领导活动的目标。

驾驭力是指领导者有效控制组织的发展方向、战略实施过程,使其各个环节、各个因素围绕一定目标而行动的能力。领导驾驭力反映了领导者的现实能力,直接体现领导效能,是正确指导和引领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和行为的总和,集中反映在高层领导的认知、激励与监控、适应与变革以及整合与重组等方面。信息搜索、信息解读、概念形成、愿景规划、关键环节的控制、整合与重组等是领导驾驭力的集中体现。从信息、资源到技术工艺流程的整合重组,从人力资源开发、团队建设,最后到业务单元的整合重组,必然倚重有效驾驭。

9.领导行动力

行动就是把心里想的、嘴上说的、纸上写的,如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规划、方案、意见等,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行动既是领导者的职责,也是对被领导者的基本要求。领导行动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保质保量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主观条件,即在领导活动过程中领导主体不断地学习、思考,养成习惯和动机,进而获得导致成功结果的行为能力。如果没有行动力,或行动力短缺,任何正确的方针政策,任何周密的工作计划,任何严格的规章制度,任何有益的工作任务,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

10.领导激励力

激励力是指领导场内部产生的刺激、鼓励、影响被领导者行为的力量。领导激励力通过帮助人的需要的满足来影响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既让领导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激发人民创造的欲望,还有助于完善健康人格。领导激励力产生和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领导场主体的理想追求,社会竞争压力以及责权明晰化等。其运作主要通过动力机制、约束机制、惩戒机制等三种机制运行。

11.领导感召力

感召力是领导者吸引被领导者的能力,是领导者通过不断地完善自身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魅力,具体表现在组织成员从心底深处激发出的一种工作主动性。领导感召力是一种不依靠物质刺激或强迫,而全凭人格和信仰去领导和鼓舞别人的能力,是领导者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力量。领导感召力有时通过娴熟的技能获得追随者的崇拜,有时通过内在的个人魅力获得追随者的认可。

12.领导吸引力

一个领导者其实说到底就是吸引追随者的过程。领导者和追随者犹如各自带着N级和S级的磁铁,领导者只有充分显示自身强势的一面,才能把追随者吸引过来。在显示领导者强势的一面的时候,领导者总是一个充满自信,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的强者;总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技能娴熟,对人友善,值得信赖;总是能够体恤下属。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能显示出足够强的吸引力。

13.领导战略思维力

领导者担负着引领和导向的责任,以其远见卓识,置身于宏观发展格局中去思考问题,以洞察未来的睿智展望发展远景,以长远眼光经营未来。较强的领导力,就是领导者不将思维仅仅定格于如何整合现有组织内的资源、实现既定目标和责任范围之内,而是有很强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善于前瞻,把握大势,树立发展的愿景,充当领航人;就是领导者以其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勇于探索、善于把握机遇,以战略家的目光和激情做那些别人未知领域的事情;就是在变革时代做愿景式的领导者。

14.领导创新力、变革力

创新力、变革力指领导者要在变化的时代中,善于把握变革的契机,敢于挑战、打破现状,不断推动变革,深化事业发展。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之一就在于变革和创新,扮演的是一个既创造又破坏的角色,破坏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得更好。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各级领导者的推动创新能力、驾驭变革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上述体现在领导者身上的这些力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力的集合。但是,这并不包含领导力的全部。

二、领导力力系的核心构成要素

在领导力力系中,有几种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成为领导力合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一)职务权力

权力现象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每个社会成员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都具有一定的权利(权能和利益);每个社会成员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权能和利益的支配力量是不均衡的,当权利具有强制他人行为的力量时就成为权力。由于权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而形成的,带有法定性、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的力量,为领导者所仅有,因此,权力就成为达成群体目标的手段,成为领导者实现领导目标的一种工具。可以说,职务权力是行使领导力的基础和根本前提。没有职务权力,领导力就无从谈起。

(二)非权力影响力

非权力影响力,指的是领导主体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业绩以及行为榜样等非权力因素对被领导者形成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表面上并没有职位权力那样明显,但在实际上它常常能发挥权力性影响力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构成非权力性领导力的要素是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和感情因素,这种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励和感染。在现实的领导活动中,非权力影响力突出地表现为领导主体在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知识运用、技能操作、对组织忠诚并满怀信心等方面不断地影响被领导者,来提高追随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非权力影响力特指领导主体对被领导者的正向影响力。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那种违反进步价值取向、违背历史发展方向的,为少数人或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多数人或他人利益的影响力,最终必然遭到社会的唾弃和鄙视,因此不是非权力影响力。只有那种为集体和人民着想,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多数人利益取向,能推动社会进步并身体力行、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行为,才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力,才是本真意义的非权力影响力。

非权力影响力常常体现为团队影响力。怎么使非权力影响力扩散出去,怎么去影响更多的人,放大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靠领导者自己对周围人施加影响,这样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毛泽东的巨大非权力影响力在于他带领的党和人民武装力量对旧中国的改造,他依靠的是通过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军队组织来扩散自己的领导力。邓小平的巨大非权力影响力在于他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依靠的是一个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的制度。古今中外,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无一不是靠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去扩大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因此,领导力要得到真正体现和扩大,就必须打造一个能很好地执行领导者意图的团队。而打造执行力团队,开发团队执行力是领导者的最基本能力,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被领导者的作用力

领导力不是单纯由领导者施加于被领导者,而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领导力的研究过程中,有些研究者对领导力提出过质疑。如克尔和杰梅尔等人提出领导并非在任何情境下都重要。在一些情景下,领导者的行为表现是无关紧要的。一些个体的、工作的、组织的变量可以作为“领导替代物”(Substitutes forLeadership),取代领导者的影响。他们列举了以下情景:首先,一些团队成员的自身需求特点,诸如培训、经验、专业取向、独立需要,会抑制领导的效果。基于这些特点,员工在工作中并不需要获得领导者的支持,也不需要领导者为他们明确任务的结构,降低任务的模糊性。同样,一些工作特点,诸如明确性、规范化,或当该任务本身可以满足个体需要时,也大大降低了对领导变量的需求。最后,一些组织特点,诸如明确正式的目标,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程序、具有凝聚力的工作团队,也可以取代正式的领导活动。

后来,不断有研究者强调追随者(即被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作用。如,巴巴拉·凯勒曼的著作《追随力》,改变了以领导者为中心的管理学观点,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组织中的追随者所起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领导者的作用则不那么凸现。约翰·马克斯韦尔则明确提出:我个人最喜欢的领导力格言便是:“那些自以为高高在上,享受‘领袖’滋味,却无人追随的人其实根本就不曾经领悟领导力的精髓”;“领导力代表的只是一个意思:就是能够对他人施加影响,赢得大批追随者的能力。”

被领导者的作用也可以称之为被领导者的作用力,即领导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手段,对被领导者的反响积极回应,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被领导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提升被领导者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度的能力,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领导力内在地包含着被领导者的作用力;领导力也只有通过作用于被领导者才能得到实现。

(四)环境制约力

1.领导环境对领导力既具有基础性作用,又具有约束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受其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领导活动是在一定的领导环境中进行并受其制约,或者说,领导环境是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有效实现领导力的外部条件。

人与环境之间的作用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每一种作用又都具有双重性质。环境之于人,既起到保障作用,使之生存与发展,又起到制约作用,使之不能随心所欲;人之于环境,既起到改造作用,使之美与善,又起到破坏作用,使之丑与恶。所以,考察领导环境对领导力的作用,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看到环境的基础性,又要看到环境的约束性。

领导环境对领导力的这种基础性作用和约束性作用,我们称之为环境制约力。如果领导者对环境制约力认识不深刻,不是从客观环境出发,而是凭良好的愿望或热情去工作,就不可能有效实现领导力。

2.领导者要自觉改造领导环境

在领导环境面前,领导者绝不是无能为力和任由摆布的。“只要领导者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地认识领导环境,努力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就能实现领导环境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领导效力、实现领导目标的目的”。任何领导者都不能超越环境的客观性,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领导者应发挥个人和组织的能动性,为有效实现领导力创造条件。周恩来同志指出: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要估计环境及其变动,并找出此地此时的特点。次之,要依此与党的总任务联系起来,确定一定时期的任务和方针。再次,要依此方针,规定当前适当的口号和策略”。这说明,在认识、利用和改造领导环境的问题上,领导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