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才伟略贤明帝:康熙
6579000000004

第4章 征服北疆

康熙帝还在幼年时候,就听苏麻喇姑给他讲过在他曾祖父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征服女真各部,反抗明朝,才成为威震白山黑水的满族大汗的。当他祖父皇太极即位为汗后,原本归明朝管辖控制的黑龙江流域上下游以南便都成了大清朝的土地。白山黑水是满族人的发祥地。无数的同胞几千年来便一直在那里生息繁衍。先辈们的血汗挥洒在每一片草地上和森林中,他们的灵魂也安息在那广阔的平原、起伏的山岗和奔流不息河流旁。无数迷人的故事深深打动着他幼小的心灵。

在他的心中,深深眷恋着那一片神圣的土地。

康熙帝不知道;苏麻喇姑也不知道,早在他曾祖起兵创业的前一年,一伙贪婪无厌的侵略者越过了乌拉尔山并向东开进。尾随其后的一伙伙俄罗斯的“探险者”,一路烧杀抢掠,直奔东方,建立了一个个据点。满族统一东北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的崇德元年,那些侵略者在短短五十余年的时间内,便扫过西伯利亚平原,行程六千公里,抵达了太平洋沿岸。那一年沙皇俄国的这些军人才刚刚在勒拿河的支流阿尔丹河上第一次听说了有一条叫黑龙江的大河。他们到处寻找这传说中的大河,就在清军进入山海关前半年(公元 1643 年 10 月),俄军文书官瓦西里·波雅尔科夫带着九十名哥萨克武装翻越外兴安岭,随即闯入黑龙江流域的中国领土。自那时开始,清朝全力以赴向南,镇压汉族各阶层的反抗者,尽管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帝已经获悉了来自黑龙江的一些吓人消息:“罗刹”在达斡尔入村寨杀人放火,甚至吃人肉,那是一伙“吃人的恶魔”。可清廷无力顾及,只能寄希望于当地村民自发的抵抗。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虽然沙俄侵略者也明知这里是中国的领土,当地村民向清朝皇帝纳贡,但却正好利用清政府无力北顾的机会,大肆抢劫于黑龙江上,无数居民在手持长矛弓箭的英勇抵抗中倒于哥萨克的枪弹之下。

在康熙帝出生前后的十数年间,清朝驻在宁古塔的驻军也曾数次与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及松花江下游的各族人民配合进行过顽强的反击,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到康熙帝即位时,除黑龙江上游的尼布楚等少数据点外,黑龙江流域其他地

区的俄军据点已全部被攻克,被打散的俄国侵略者如孤魂野鬼到处窜逃。从当时清政府对黑龙江沙俄侵略者的抗击看,顺治帝似乎也并未觉得问题严重性。最初的抗击失败(公元 1652 年乌扎拉村之战)他处死了将领海色。并采用烧毁房屋田禾,将江两岸居民迁往大小兴安岭的“坚壁清野”的办法,企图使侵略者无法长久立足来达到目的。所以到康熙帝即位后,沙俄侵略者被赶走,被看成是千个吉兆。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自从侵略者入侵以来,顺治帝保卫黑龙江领土和人民的态度既明确又坚决。

顺治十三年二月,俄国使臣巴伊可夫和顺治十七年佩尔菲列耶夫等到北京,因其抵赖侵略罪行,言语傲慢,顺治帝坚持原则。均未予以接见。

黑龙江两岸疮痍尚未愈复,沙俄侵略者却又卷土重来。康熙四年冬,俄军重占中国领土雅克萨,并自贝加尔湖南下,侵入中国喀尔喀蒙古地区,并建立楚库柏兴和尼布楚等据点。康熙帝刚刚亲政,就又传来了更令人气愤的消息:在沙俄煽动之下,索伦族酋长根特木儿背叛朝廷,逃奔尼布楚。这使边疆问题愈加严重起来。

康熙继位之后俄国侵略军继续向我边境窜扰。康熙四年(公元 1665 年),俄国向中国进行了新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是南下,侵占我喀尔喀蒙古管辖的楚库柏兴;一是东进,再次窜犯雅克萨。而且,俄国侵略军逐渐改变了入侵方式。五十年代,俄军在黑龙江上作长距离的流窜、骚扰。这次新进攻开始后,俄侵略军又为避免孤军深入,转而采取建立侵略据点、逐渐推进的方式。除尼布楚、雅克萨、楚库柏兴三个最重要的据点外,他们还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一些较小的侵略据点。他们修筑工事,巩固堡垒;开辟道路,随时保持和后方联络畅通;从据点派兵四处推进,再建新据点。他们以据点作为掩护,不断抢掠我国索伦、赫哲、费牙喀、奇勒尔等各族人民的财物和人口,“构乱不休”;“子女参貂,抢据殆尽”。

虽然中国军民拼力抗击,但最后未能阻止俄军的侵略活动。就这样,六十年代以后,俄侵略军便在中国,从贝加尔湖到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它的殖民统治。

康熙亲政(公元 1667 年)后,面对着的正是这样一种被动的局面。他深深地意识到,这是一大祸患。此患不除,边疆不固,祖宗发祥地不安,而且侵略强盗还得寸进尺,如不加制止,后果不堪设想。东北地区是清朝的老基地。向来关内有事,从关外调兵,若危机不解除,便很难发挥这种机动作用。因此,康熙把

抗击俄国列为本朝大事。

康熙对俄国侵略者的斗争,取得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开创性胜利。不仅远远超过他的父亲顺治帝,而且为他以后历朝皇帝所不及。当然,本朝的成功含着前朝的奋斗。康熙在前人近二十年斗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自他亲政后,首先做了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细访被俄军侵占地区地理形势、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以酌定天时地利、运饷进兵机宜。他总结汲取前朝抗俄斗争的经验教训,认为“前者尚书明安达礼轻进,至粮饷不继;将军沙尔虎达、巴海等失计,不得不半途而归,遂致罗刹骄恣,而索伦、奇勒尔、鄂伦春等。心怀疑惑。因此,他决定对俄国的野蛮入侵采取军事与屯戍相结合,内政与外交相结合的方式,以组织东北各族人民加强边疆地区建设为核心的战略方针,从内政、外交、军事、政台、经济等各方面作总体的部署。

组织东北各族人民抗俄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加紧编组“新满州”。“新满洲”又称“伊彻新满洲”,是与“佛(老)满洲”相对而言的,一般指清兵进关后编入旗籍者。清朝在统一东北过程中,将东北地区各部落和各族人民陆续编入旗籍,从而壮大了八旗力量。康熙沿用这一传统方式,编组新满洲。康熙元年(公元1662 年),清政府决定对编组“新满洲”有贡献者,均按军功授奖:“自宁古塔出兵招新满洲一百户者,准给头等军功;八十户者,准给二等军功,六十户者,准给三等军功;四十户者,准给四等军功;二十户者,准给五等军功”。康熙亲政之后,此政策仍继续倡导。十年(公元 1671 年)九月初二日至十一月初三日,康熙“以寰宇一统”告祭祖陵,亲诣盛京。谒陵后,“启銮北行”至叶赫站,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询问宁古塔及瓦尔喀、虎尔哈、飞雅喀、赫哲等各族人民的风俗情况,令其“善布教化”,抚绥远人,组织操练,整备器械,注意东北边防孩守情况,警惕俄国人狡计。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 年),世居松花江下游诺罗河(今挠力河),乌苏里江和穆棱河等地的累世输贡的赫哲族墨尔折勒氏,请求归附。将军巴海谨遵皇帝“善布教化”的谕旨,将其内迁至宁古塔附近地区,编置四十佐领,以其族长扎努喀、布克托及族属等为首领,“新满洲”。次年冬,巴海率扎努喀、布克托及佐领四十员,并佐领下属等,到北京“人觐行礼”,康熙欣喜非常,分别赏赐“衣帽鞍马”。后来,因这批“新满洲”能与老满洲官兵“一体效力”,康熙还特别予以嘉奖。任命扎努喀为副都统,布克托为副都统品级,

并分别授予世职。将军巴海也因迁移各姓新满州之功,在原有世职之外,特“优加一等阿达哈哈番”。在吉林,康熙十年,将居于珲春东部烟楚(岩杵)河以东沿海一带的库雅拉人等移来,编为十二佐领;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 年)将新移采人口“编设佐领二十六员”。以上,由赫哲人与库雅拉人编组的“新满洲”

共达七十八佐领。其分别为:吉林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四十佐领,盛京(今沈阳)十七佐领,锦州五佐领,广宁(今辽宁北镇)三佐领,义州(今辽宁义县)七佐领。另有六佐领则“入京为侍卫”。康熙五十三年(公元 1714 年),清政府在三姓(今黑龙江省伊兰)将赫哲一千五百三十余丁编为四佐领,在珲春将原住黄岛与海参崴一带捕海獭的库雅拉人编为三佐领,分别派于建城驻防。康熙时期,以赫哲和库雅拉人编组的“新满州”总计为八十五佐领,大约一万丁以上。

分布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鄂温克、达斡尔与鄂伦春人,统称为索伦部,早在清兵入关之前已分编佐领。顺治年间,因俄国人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部分居民先后移居到嫩江地区。康熙早年,对他们重新编组,将鄂温克人二千三百一十四丁按姓氏编为二十九佐领,定期进京朝贡。中书上说:康熙四年(公元 1665年)九月,“那里地方二十九索伦佐领温察太、木朱虎等,入贡貂皮”;六年(公元 1667 年),康熙派理藩院官员绰克托等,将达斡尔未编佐领的一千一百余口“照例酌量编为十一佐领,设头目管辖”。在此基础上,设立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实行统一管理,下设参领、骁骑校、拨什库等。索伦人善于射箭打猎,以貂皮向国家纳赋,“无问官兵散户,岁纳貂皮一张”。满文称打牲为“布特哈”,故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所辖后来也称为“布特哈八旗”。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 年),“布特哈八旗”已有四千五百二十四丁。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索伦副都统品级的官员升格为都统级,正式定名“索伦总管”,同时还增设一名“达斡尔总管”,康熙三十年(公元 1691 年),增设“满洲总管”,并建总管衙门于伊倭齐(今黑龙江省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又称泥勒即、尼尔基),统一管理黑龙江中上游两岸的百姓。

康熙组建“新满洲”和“布特哈八旗”,还给予了房屋、土地、耕牛、种籽,令其“屯田耕种”,并使各族从渔猎逐渐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并使东北地区的边防力量得到极大的充实和加强。顺治末年,东北边疆地区只有宁古塔一地驻有满洲八旗十八佐领。由于编组“新满洲”,尽管因吴三桂叛乱,不断从东北调兵支援关内,但是东北的军事力量仍在不断加强。康熙十五年(公元 1676 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还设四十六佐领,宁古塔设副都统驻防,设十二佐领,两地新旧满洲共达五十八佐领,比顺治末年增加两倍还多。

“新满洲”与“布特哈八旗”成为筑城永戍黑龙江及戍守东北其他重要城市的主要力量。

康熙年间,俄国对中国发动新的进攻,占领雅克萨,清政府为了寻求和平解决同俄国争端的途径,了解边境情况,于康熙五年(公元 1666 年)曾遣使赴尼布楚。但由于俄方粗暴无礼,竞将中国使者禁锢三个月之久,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康熙八年(公元 1669 年),俄国商队来华,这时中俄关系已很紧张,离战争也越来越近,但康熙还是亲自接见了该商队首领谢特库儿·阿布林。允许阿布林带来俄国商品在中国出售,他还购买了中国的丝绸、棉布、宝石,清政府还赠送给阿布林一大批礼物。俄国政府在此次贸易中得到高额利润后,立即采取了垄断对华贸易的措施。同年冬天,清政府再一次为争取和平而努力,遣沙拉岱等四人去尼布楚,与俄国殖民当局谈判停止边衅、归还逃人根特木儿等问题。次年,根据清政府倡议,中俄双方在北京会谈。俄方提出一系列无理要求,如:对俄国使节“放行无阻”;准俄国商人在中国“自由经商”;制止中国居民反抗侵略等等。而对中国索要逃人之事,则推托须待沙皇批准,并未予以答复。当时康熙的态度十分明朗,要求归还逃人,停止边衅,并以此作为维系两国友好关系、发展双方贸易的前提。俄使返回尼布楚,并带去康熙帝致沙皇书信,信中写道:

从前,我捕貂头目曾奏报:黑龙江一带,有罗刹国之宵小劫扰我捕貂之朱舍里(即虎儿哈)、达呼尔(即达斡尔)等,并有我根特木儿已叛逃,投靠罗刹等情况,正欲派兵征讨,又闻罗刹者乃是察罕汗属民,随派人详查,以明其真相。

尼布楚长官达尼拉(即阿尔申斯基)派英那蒂(即米洛瓦诺夫)等十人为使,按尔旨意前来奏闻后,方知确系尔之属民。原尔使臣,也曾前往,如今,若按尔所奏,愿求永远和好,则应归还叛逃之根特木儿。此后勿起边衅,以求安宁。

此信由清朝索伦总管孟格德交给俄国驻尼布楚总管阿尔申斯基,且立即译成俄文送往莫斯科。阿尔申斯基口称中国方面的愿望不难满足,需清政府耐心等待。

但一拖就是六年,俄方不做任何答复。

康熙十四年(公元 1675 年),沙皇政府再次派遣以尼果赖·加夫利洛维奇·米列斯库为首的使团赶赴中国。第二年,到北京,五月初五,呈递国书,五月十五日和六月十一日,康熙帝先后在太和殿和保和殿两次接见俄国使团,并以茶酒款待。沙皇这次派出使团旨在搜集情报,以便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并要求通商贸易、开辟中国市场,根本无意解决中俄边界的争端。在沙皇的国书中,对俄国入侵中国的问题及中国“勿起边衅,归还逃人”的要求是只字不提。俄使尼古赖在途中得知中国发生吴三桂叛乱,欲乘机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在给清政府的照会中提出十二条要求。清政府以诚意进行谈判,对这十二条要求作了认真的研究,或同意、或拒绝、或有条件地予以考虑,准备一一做仔细答复。

第一项,尼古赖带来四份中国政府的文书,请求协助翻译。清政府决定“依其请求而行”。第二项,今后清政府给俄国政府文书以满文和拉丁文书写。清政府决定“依其请求而行”。第三项,清政府派使节随同尼古赖赴俄。但清政府决定此次不派,嗣后是否派使另议。第四项,俄使团携带货物,可准予自由贸易,公平税收。清政府允“随带土产,照常交易”,但“既无保护纳税之例,则毋庸议”。第五项,开辟俄到之路,沿途保护。清政府允再来使时,需言明路程,“由该部准行,令沿途各旗保护”。第六项,全部释放俄国俘虏。清政府提出条件为俄国回复根特木儿一事之后再议。第七项,将清政府库存宝物送予俄国,俄亦回赠。清以向无此先例,且“我国并不希罕何物,故勿庸议”。第八项,请告知如何称呼中国皇帝。清朝允写于敕书内寄送。第九项,中国每年以四万两百银及价值数万两之丝绸运往俄国,俄以等价之货物相送。清以亦向无先此先例,毋庸议。

第十项,两国互通贸易,开放道路。清政府允外国人来“进贡交易”,但无派人前去外国交易之例,故毋庸议。第十一项,要向中国借两名造桥工匠。清提出俄方复逃人事宜后再议。第十二项,以上要求,每项俱盖皇帝印章,永久有效。清政府决议将视俄方“有何事”,“著该部议”。其中,关于语言文字问题、贸易、交通等问题,尽量满足对方要求或驳回部分接受其要求;事第七、九、十二项,显然是对中国的无礼乃至污辱,清廷断然拒绝是理所当然的。双方交涉中的重要争端是边界冲突和引渡逃人根特木儿的问题。俄使者在谈判中毫无诚意,以谎言欺骗。尼古赖来华途中接见了根特木儿;他的随员中就有根特木儿的侄子托库尔

泰,并在嫩江被清朝官员当场认出来。谈判中,尼果赖却抵赖说根本不知道根特木儿这个人。他还推卸责任说,俄国政府看不懂六年前清帝给沙皇的书信内容,因此不知道中国政府的要求,所以无法答复。清朝官员当场戳穿其谎言,指出:

六年前俄使英那蒂来北京谈判,说到“凡事俱已详知而返”;索伦总管孟格德已亲自将康熙帝给沙皇信件逐字翻译,通知尼布楚俄国总管达尼洛·阿尔申斯基等人。之后“并译成俄罗斯文,与敕书一并寄送”。可见,说不通文书而声称不知根特木儿情由纯属有意欺瞒。据此,清官员认为,“其来使之言及察罕汗奏文内,虽有修好之意,亦不可信”。康熙对俄使阻挠谈判十分不满,斥之为“行止悖戾”。

七月初一日,俄使回国前夕,经议政王大臣等遵旨议复,康熙帝准奏,决定:“俄罗斯察罕汗向华入贡,应行赏赉。其使臣不娴典礼,不便给与敕书。应令理藩院谕来使云:尔主确欲通和好,就应将本朝逋逃根特木尔遣还,另外使臣遵中国礼行,方许照常贸易”。

康熙十五年(公元 1676 年)七月二十四日,尼果赖使团离京回国。而在当时,俄国使团的外交活动其实就是其军事侵略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与在黑龙江流域的武力扩张紧密配合的尼古赖到达北京的这一年,沙俄开始在东西伯利亚推行积极的扩张政策。他在北京期间,还暗中勾结外国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窃取大量情报,回国后极力鼓吹并策划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康熙通过外交途径索要根特木儿,制止俄军进犯,交涉十余载,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但却没有、也不可能使侵略者改变初衷。不过,康熙也并没把拒俄的基点全放到外交方面。平定三藩叛乱之后,康熙帝就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东北抗俄斗争,为以武力驱逐俄国侵略者做了一系列坚实可靠的前期准备工作。

康熙十年(公元一 1671 年)九月初三,曙光初照,紫禁城宫阙的瓦顶泛起耀眼的金光。午门外,诸王亲贵、文武官员跪伏在地,恭送康熙帝东巡盛京。一队队侍卫前导后护,康熙帝素服,端坐乘舆之上微微点头向百官告别,出朝阳门一路东行。也第一次踏上了二十八年前祖先金戈铁马奔中原的来时路,去巡视令他魂牵梦萦的金色土地。

康熙帝的心情一路舒畅。辽阔的秋空,凉爽的秋风,一洗紫禁城四壁高墙内政务丛的沉郁。尽管有无数的大事等待他裁决,可此行他最关心的却还是东北的安宁和几年来一直挂念的“罗刹侵扰”问题,他要借以平定全国,致告太祖、太

宗陵寝的名义,到东北“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三河:遵化、通州、山海关,一个个重镇都留在了身后。十九日,康熙帝一行抵达盛京,当天便谒祭了福陵和昭陵,并派遣王公大臣祭祀兴京永陵和开国功臣之墓。随后在盛京宫殿召见盛京现任和年老退休的文武官员,设酒赐宴,分赏银两。召见盛京披甲士兵。指示地方官,对流放人犯减轻治罪。豁免奉天等地方两年正项赋税。命发银两万两,赏宁古塔兵丁。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询问黑龙江上下赫哲族、瓦尔喀等民情风俗,重新指示他说:“尤须广布教化,多方训导,以副朕怀远至意。”

对俄国,“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兵马,整修器械,毋坠狡计。至于地方应行大事,自行陈奏,毋得疑畏。尔膺边方重任,尚其黾勉,以报朕知遇之恩也。”之后,他踏查了盛京周围各地,沿途行围狩猎。两个月后返京。

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逆叛乱之后,康熙再次去盛京告祭祖陵,并巡视吉林乌喇(今吉林市)等地。康熙二十一年(公元 1682 年)二月十一日又特谕乌喇将军巴海:“今以云南等处底定,躬诣盛京告祭三陵,意欲于扈从人等喂养马匹之暇,察视乌喇地方”。二月十五日,他率文武大臣扈从等从北京出发,同年三月初四日,到达盛京。至三月十一日,告祭福陵、昭陵、永陵大典分别举行完毕。

次日,从兴京(辽宁新宾)出发,经哈达城(辽宁西丰),出柳条边,巡行乌喇地方。他在写给祖母的信中说到:“兹因大典已毕,敬想祖宗开疆非易,臣至此甚难,故欲行躬率诸王、贝勒、大臣、蒙古等,周行边疆,亲加抚绥,兼以畋猎讲武”。将军巴海至途中阿尔滩诺门地方迎接,一路行围射猎,于三月二十五日到达吉林乌喇地方,在松花江岸,康熙率皇子及扈从诸王、所有文武官员向东南,遥望祭长白山——传说这是满族兴起之地,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在吉林小住两日后,于二十七日登舟泛松花江上,驶往大乌喇(今吉林乌喇街)。

南方三逆之乱的平定,为消除北方外患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帝又腾出手来加强东北边疆实力,准备迎战俄国侵略者。吉林破旧船厂,自明初即为我国重要造船基地之一。至清初以来,出于抗俄斗争需要,除造船之外更兼以训练水师顺治十八年(公元 1661 年),始设吉林水师营,“以迁移人充水手”。康熙十三年(公元 1674 年),水师营总管移至黑龙江,而吉林仍保留一部分水师,派官管理,训练水军,制造船只。十五年(公元 1676 年)春,康熙以吉林水陆要冲的战略地位,决定将宁古塔将军移驻于此地,进一步充实水陆官兵。史书记载:“建木为

城,倚江而居。所统新旧满洲兵二千,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修造战舰四十余艘,双帆楼橹与京口战船相类似。又有江船数十艘,亦具帆樯。日习水战,以备老羌”。此外,吉林西北七十里的大乌喇,亦称打牲乌喇,设有打牲乌喇总管衙门,隶内务府,为皇帝采捕东珠、蜂蜜、松子和鲟鳇鱼,其下有“额设捕珠大船七只,向由吉林水师营备领,威呼(满语,独木船)三百九十九只,内协领衙门四十只”。如此,吉林乌喇及大乌喇两城及其间沿松花江的七十里水域,便成了修造船舰、训练水兵的重要战备基地。皇帝亲临此地,岂有不观兵之理。将军巴海将所有大小数百船只和精锐官兵全部集中,排列阵式,供皇帝检阅,所以才出现“乘流直下蛟龙惊”、“旌旄映水翻朱缨”的雄伟壮观的场面。康熙在吉林的十二天活动,表达了观兵讲武以备战抗俄的观点。

同年五月初四日,康熙帝结束为期七十九天的东巡。之后,仍继续解决在东北发生的种种急待解决的问题。康熙至吉林地方访询军民疾苦,见兵丁役重差繁,劳苦不堪。自回京之日,已降特旨纠正。五月十九日,再谕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瓦礼祜等,具体规定如下:1.停止最防农事、徒劳人力之寻捕鹰鹩窝雏之役;2.八月放鹰、寒冬寻觅山鸡,人马劳顿,亦行停止;3.围猎讲武不可无时,并且必须关心贫困之人,分给其猎获之物,不可时加责罚,不得被狂兽误伤;4.停止打镡鳇等鱼差役。康熙帝还特别告诫将军以下的各级官员,体恤兵丁,时加怜悯鼓励农业生产。他说:“吉林乌喇用地米粮甚为紧要,农事有误,关系非常,宜劝勉之,使勤耕种”。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3 年)六月初九日,宁古塔将军巴海被革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隐瞒粮食产量,“谎奏叟登(今吉林永吉搜登)等处田禾未收”;二是不体恤士卒。同年九月初十,康熙告诫新上任的宁古塔将军殷图:“尤以爱养兵丁,令其得所。我此兵逼近罗刹,须时加操练,以修武备。巴海之徒暴戾贪污,不恤士卒,遂至失所。其新满州皆求主来归,理应抚绥慰劳,施以教化,俾安其生”。综上可观,“问俗”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关心兵民疾苦,革除官员恶习,调整关系,缓和矛盾,发展农业生产等,以加强东北地区的建设。在当时,这样做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巩固与发展东北边疆的实力,以使兵强马壮,反击沙俄,驱敌于国门之外。

与此同时,沙俄也加强了西伯利亚各城堡的武器装备。侵略军以尼布楚和雅

克萨为据点,倾巢出动,一路向东南精奇里江及其各个支流推进,一路向南,侵扰额尔古纳河一带。康熙密切注视着俄国人“恃雅克萨城为巢穴”于其四近耕种渔猎及数扰我国居民“掠夺人口”的扩张活动,曾于二十年(公元 1681 年)与俄方交涉,宣称:“尔等速撤回尔国内”,“如不徙,则边境起争,我以众力,必驱尔徙,彼时悔无及矣”。但俄方却置若罔闻,继续盘踞尼布楚、雅克萨及精奇里江、额尔古纳河流域之外,且又向黑龙江下游进犯。二十一年(公元 1682 年),俄军竞渡过牛满(布列亚河),恒滚(阿姆贡河),窜到黑龙江下游赫哲、飞牙喀猎人居处进行抢掠。至同年底,侵略者的军事据点已分部于黑龙江下游直到海边。

中国对俄和平交涉不见成效后,反侵略战争势不可免。但采取何种战略方针?清廷内部意见颇不统一。

顺治年间,俄军侵略黑龙江流域时,清廷在进行抗俄战争中曾由于长途行军、粮饷不继,以致半途而废。此后消灭俄国斯捷潘诺夫匪帮,肃清了黑龙江下游全境的俄匪,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巨大胜利,但却不曾派兵戍守边境。以致,俄军又卷土重来。康熙深深汲取了这一深刻教训,事先认真准备,决心永远驻守。二十一年(公元 1682 年)九月,他命副都统郎谈、公彭春率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侦察敌情,并了解沿途水陆交通。此年年底,郎谈等返回北京报告:“罗刹久踞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炮二十具,即可攻获。陆行,自兴安岭以往,林木丛杂,冬雪坚冰,夏雨泥淖,惟轻装可行。水行,自雅克萨至爱滹(瑷珲)城,于黑龙江顺流行船,仅须半月,逆流行船,约需三月,倍于陆行,期于运粮饷、军器、辎重为便。我军现有大船四十,小船二十六,宜增造小船应用”,并建议来春冰解时,水陆克期齐发,攻取雅克萨。然而,康熙认为,“兵贵相机而动”,攻取雅克萨时机尚不成熟。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他有更深远的考虑,主张调兵永戍黑龙江,相机进取雅克萨。他与议政王大臣等商议说:“第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调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五百,并置造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的人,于黑龙江(今瑷珲之南、江之东岸)、呼马尔(今呼玛县湖通镇)二处,建立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关于军需供给,他又指示:取自科尔沁十旗,及席北、乌喇之官屯,估计可得一万二千石军饷,可支三年。军队到达后立即耕种,军粮接续当不成问题。此外,在黑龙江城(旧瑗珲)与索伦村之间设一驿站。部队即将至精奇里乌喇(结雅河)时,令索伦接济牛羊。“如此,则

罗刹不得纳我逃审,而彼之逋逃者,且络绎来归,自不能久存矣。命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统兵往驻黑龙江、呼马尔”。此为永戍黑龙江的最初方案,实行中作过局部修改。

“永戍”与郎谈等建议的“攻取”方式不同。他主张首先,是建立军事基地,驻兵屯田,做好充分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必须开战,不必全部由内地运兵、输饷、兵源、给养不招致困难,免蹈前朝因准备不周而致“粮饷不继”、功败垂成的覆辙;其次,是稳步推进,以逸待劳,防止冒然进攻。先行阻止俄军进一步入侵,然后逐步将侵入国土之敌压出去、挤出去、赶出去;再次,攻克之后,不是弃而不守,而是长期戍守,将反侵略战争与巩固边防相结合,避免“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历史悲剧重新上演,把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建筑在持久、牢固的基础之上。在当时,它不失为一项英明的战略决策,但却遭到一些贪图安逸官员的反对。清政府部分高级官员养尊处优,贪生怕死,既慑于俄国强大,又畏惧黑龙江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对“征罗刹之举,诸臣咸谓地势最远,输饷最难,故皆不愿”。但此时康熙早已得到主战官吏的支持,认为:征剿罗刹之役,“所关最巨”,故“不徇众见,决意命将出师,深入挞伐”。反对者无可奈何。也是出于畏难情绪,主张速攻,反对永戍。前线统帅宁古塔将军巴海以“驻兵两地则势分道阻,难于防御”为由,反对进驻呼马尔;又担心俄方闻讯运粮增兵支援,使雅克萨更难攻取,因此主张:“宜乘其积储未备,速行征剿。

待船造毕,七月初旬能抵雅克萨,即亲统大兵直薄城下,宣谕招抚。”这是一个把敌人赶走既可的意见,议政王大臣等竟表示赞赏。康熙于二十二年(公元 1683年)四月初八日降谕斥责说:“所议进征罗刹军务,殊为疏略。”并以“将军巴海及副都统官兵又彼此不合”为由,令巴海留守乌喇。另派任萨布素、瓦礼祜,以副都统领兵前往。议政王大臣等见康熙皇帝主意已定,才一致表示赞同。但康熙采纳了一部分合理意见,对永戍黑龙江的初步方案作了修改。有人建议不驻呼马尔,而驻额苏里。他们说:“勘得黑龙江、呼马尔之间额苏里地方可以藏船,且还有田垄旧迹。即令大兵建立木城,于此驻扎……额苏里、索伦村庄之间,应设四驿,令赴索伦理藩院大臣(马喇)董其事”,康熙即表示同意。

与此相配合,康熙又展开外交攻势,铿锵有力地向俄方宣告大清帝国以武力巩固边防的决心与意志。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九日,经康熙批准,由理藩院作书照

会俄方:“前遣孟额德等曾与尔约,各毋收纳逋逃之人,并以先年逸去根特木儿归我。乃背前约,入我边地。扰害打虎儿、索伦,焚劫飞牙喀、奇勒尔。今故命将出师,永驻额苏里。尔若离我边境,还二本土,以逋逃来归则已,否则,我亦纳尔逋逃,即往来之人亦必擒戮”。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3 年),副都统萨布素率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余人进驻额苏里。按原计划,瑗珲、额苏里两地共驻军一千五百名。其中一千名去额苏里后准备,能去瑗珲的宁古塔兵力只剩五、六百名。康熙帝令增派打虎儿兵四、五百,使派驻瑗珲的兵力亦达千人,于翌年偕家眷同往。两地共驻兵二千人,成为永戍黑龙江的主力。

康熙永戍黑龙江的具体部署方案是:“其在黑龙江(瑗珲)建城永戍,预备炮具船舰,令设斥堠于呼马尔。自黑龙江至乌喇置十驿,驿夫五十人。遇有警急,则乘蒙古马疾驰,寻常事宜,则循十驿以行。由永路陆续运粮,积贮黑龙江。”

如俄国船由黑龙江而下,“我舟师尾击甚易。”况黑龙江地势辽阔,照内地置十驿,又易于安置家眷。这样,“则罗刹自穷蹙归诚矣。”同年十月二十六日,清廷正式设黑龙江将军。康熙任命萨布素为首任黑龙江将军,礼部侍郎溢岱、工部给事中雅齐纳为副都统,下设协领、佐领等。黑龙江将军的建置,不但使抗击沙俄侵略者加强边防得到组织上的保证,而且对开发、建设边疆其有深远意义。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后改称吉林将军)奠定了后来东三省建置的基础。

萨布素等到黑龙江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瑗珲筑城。瑷珲,是因瑗珲河(今芒嘎河)而得名,旧城原在江东,明代称胡里平寨。顺治九年,此地曾被俄军焚劫,成一片废墟。康熙十三年(公元 1674 年),清廷派人在此建木城,调吉林水师总管前往暂行把守。但那时所建之城规模甚小,远不能满足永戍之需,必须重新扩建。萨布素请求增派筑城兵丁。二十三年(公元 1684 年)初,康熙令副都统穆泰率盛京兵六百人,去瑗珲援助建城。扩建后的瑗珲城为一方形城堡,周长九百四十步,合四千七百尺,并设五门。因该城地处江东,与内地联系有诸多不便,同年,又决定迁至下游右岸,在托尔加城旧址另建瑗珲新城。新城大于旧城,其内城与齐齐哈尔相同,“排木为重垣,实以土,具雉堞之观,四门皆有楼橹。方一千三百步,高丈八尺”;外城因要适应地形,则与齐齐哈尔有别,“西南北三面,排木为外廓。方十里,南一门,西、北各二,东临江”。瑗珲城驻兵屯粮,成为

抗俄斗争的重要基地。

永戍黑龙江,阻止了驻雅克萨俄国侵略军向黑龙江中下游扩张趋势,为收复雅克萨等江北地区奠定了基础。二十二年七月,由索伦族军官博克率领的清军领头部队刚到额苏里,就包围了一支顺流驶来的俄国船队,俄军部分人跳水逃亡,余下三十余人携六艘船只被迫投降。附近据点的俄国侵略军闻风狼狈逃离。与此同时,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配合清军的进驻,纷纷袭击俄国侵略军。到康熙二十三年初,整个黑龙江中下游及其各条支流的俄国侵略军据点均已先后肃清。而此时,康熙把目光集中到仍被俄国人侵占着的黑龙江上游的雅克萨和尼布楚。

雅克萨位于今漠河以东呼玛西北黑龙江北岸,与额木尔村隔江相望。满语雅克萨的意思是河流冲刷的河湾。当时它是我国达斡尔头人阿尔巴西的住地。雅克萨是黑龙江上的交通枢纽,从贝加尔湖方向和雅库次克方向进入黑龙江,都必须经过雅克萨。顺治七年(公元 1650 年),俄侵略军曾在哈巴罗夫率领下进攻雅克萨,阿尔巴西领导居民进行了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美丽的雅克萨被俄军所侵占;哈巴罗夫在雅克萨建城堡,名阿尔巴金,以此作为进一步侵华的跳板。之后俄军被清军击败,其在雅克萨、黑龙江中下游的侵略势力被肃清。康熙四年(公元 1665 年),俄侵略军复占雅克萨,雅克萨又成为俄侵略军在黑龙江上的最重要据点。永戍黑龙江的成功,收复雅克萨的时机业已成熟。二十四年(公元 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提出了以武力收复雅克萨的基本方针。他向议政王大臣宣示:“兵非善事,属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等诸地,不遑宁处,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发兵黑龙江,扼其来往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歼灭。”早在此之前,康熙曾致书雅克萨予俄方,用满、蒙、俄三种文字抄写,令其送还根特木儿、从中国撤兵。俄方置若罔闻。但此次康熙仍主张于出兵之前,致书俄方,若在“宣谕之后,罗刹果能遵旨即回以雅库为界,我兵即驻扎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令疆圉帖然。如果仍行抗拒,则大兵相机而行”。议政王大臣等详议商定后,一致表示赞同。将军萨布素戍守黑龙江有功。但前一年康熙令其进兵雅克萨,“尽刈其田禾”,使俄人自困,萨布素并没有执行;而且所管“耕牛尽毙,农器损坏”。康熙认为他担负此重任,“定误军机”,

故组建了新的敌前指挥机构,命都统公彭春统兵,又派副都统班达尔善、护军统领佟宝、副都统马喇及銮仪使侯林兴珠等参赞军务,侍郎萨海仍令督卫。并令其黑龙江将军印移交彭春掌管使用。达斡儿副头目倍勒尔奉命往雅克萨侦察敌情,并生擒俄俘讯问,得知雅克萨城防工事详情,守城俄军“兵众不满千人”。三月初,康熙得此情报,更加坚定收复雅克萨的信心。

清军进军即将开始,三月十七日,康熙再次派人致书俄国察罕汗,交逋逃带回俄国,申明兴师原由,提出撤退雅克萨俄军,以雅库地方为界的建议。全文如下:

尔罗刹人入我境内,骚扰地方,抢掠百姓妇孺,滋事不止。为此,朕欲即刻出兵征讨。因惟念有损原来之友好相处,军旅相争有害于边民,不忍出兵兴讨,而将陈述此一情由之谕旨,交付尔使臣,亦曾派遣专人前往雅克萨、尼布楚,至今未见派人而来,也未复文,尔反愈加派罗刹窜入我内地,抢掠滋事,约我逃人。

朕仍不忍即刻征讨,所以只派官兵堵截尔罗刹所行之路,招抚亨滚等地方罗刹,未加杀害,予以收养。尔若亦以为兵戎者并非好事,欲求边民安宁,仍旧和睦相处,望尔撤回罗刹,且以雅库地方为界。于该处捕貂纳税,不入我边界。俱行放还我逃往尔处之逃人,朕亦将投降之罗刹俱行放回。

惟因尔罗刹人骚扰滋事不止,朕方出大兵征讨。虽然如此,朕仍愿天下万邦均享安乐之福,一切生灵各得其所。此又屡降敕谕:倘若尔怜悯边民,使其免遭涂炭流离之苦,不犯发动兵革之罪,即当迅速撤回雅克萨之罗刹,以雅库等地为界所居住,望明确复文或遣使,朕即令征讨之大兵停止前进,撤至边界地方。如此,则边界地方将永得安宁而无侵扰之忧。互相贸易遣使,和睦相处。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清军三千名遵旨出发,分批前往雅克萨。五月中下旬,陆续抵达。其中包括驻瑗珲的乌喇、宁古塔一千五百名兵将,索伦、达斡尔兵五百名、新调之京营八旗五、六百名及康熙亲自组织善用藤牌大刀的汉族官兵四百二十名,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彭春派被俘俄人进城送信:一封是康熙帝写给沙皇的,内容同于三月十七日信;另一封是彭春给雅克萨俄国督军托尔布津的咨文,其内容着重在于阐明兴师之原由,令俄人交还逃人,并撤回雅库,“则我亦将尔投降之人员悉予遣回”。

俄军恃城防坚固,仍不肯迁归,清军决定发起强攻。五月二十四日,截击一

队乘木筏前来的俄国援军,毙三十余人,俘十余人。当晚,清军就在城南建立档牌土垄,布置弓弩,佯作攻击之势,而暗中将红衣大炮架设在东西两翼。二十五日黎明,攻城战开始,炮火齐发,毙俄军百余人。城内并无防火之设备,炮火所及,硝烟弥漫,烈焰熊熊,城内一片混乱。俄方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走投无路,终于决定投降。康熙采取仁至义尽的态度对待俄俘,事先已遣派亲随侍卫关保至军前传谕:“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城,尔时勿杀一人,俾还故土”。彭春领旨,“宥其困而后降之罪”,在保证不再重犯的条件下,释放全部俄俘,并允许带走全部武器和财产。俄军举行投降仪式之后,清军即将七百余俄国人(包括少数妇女、儿童)送至额尔古纳河口,遣返俄国境内。另有巴西里等四十五人不愿归国,遵康熙谕旨,安插盛京。城内被俄军掳去作为人质和奴隶的一百六十余名中国人,其中大多数为索伦、达斡儿人,“仍各发回原地”,喀尔喀、厄鲁特人口,“俱察送到部,给发本主”。雅克萨之战,几乎全部按照康熙的意图行事,又实现了康熙皇帝所期望的目标。不言而喻,皇帝、王公大臣、文武官员闻讯全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康熙十分满意彭春等能遵谕而行,克复雅克萨,特予以奖赏,命“在事人员,从优议叙”;萨布素以往的过失“亦概从宽免”。

收复雅克萨之后的具体安排,康熙在正月二十三日谕旨中已明确指出:“我兵即驻扎于黑龙江,设斥堠于雅克萨。”而且提醒将领们注意:“若不如此周详区划,今纵克取雅克萨城,我进则彼退,我退则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收复雅克萨后,康熙居安思危,立即于六月十四日的谕旨中再次告诫:“至雅克萨城虽已克取,但防御决不可疏忽。应于何地永驻官兵弹压,此时即当定议。著大学土勒德洪、学士麻勒吉、图纳、同郎谈、关保,与议政王大臣等会议具奏”。

然彭春等人收复雅克萨之后,将城堡一烧了事,雅克萨周围的庄稼未割,哨所未立,不待命令即擅自撤兵回瑗珲、墨尔根等地,以致俄国人得以乘隙于两月之后又重新侵占雅克萨。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 1686 年)二月十三日,事过数月康熙才得知俄军重新侵占雅克萨的确切消息。他立即降渝部署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役:“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令将军萨布素等,始停迁移家口,如先前所请,速修战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

酌留盛京兵镇守,只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令建

议侯林兴珠率往”。同年四月底,又派副都统郎谈、班达尔善、马喇参赞军务。

此次攻取雅克萨的艰巨任务完全由黑龙江本地官兵承担、因而改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统领。

是年五月上旬,萨布素率所部两千人从瑗珲出发,月底逼近雅克萨城,因俄军负隅顽抗,清军于六月初从南北两个方向发起猛攻。经数日激战,便毙敌百余名,其中包括俄国督军托尔布津,迫使俄军撤回城内固守。因重新修筑的城墙比先前坚固,一时难于攻克,萨布素便于城周围筑垒挖壕,做长期围困。临近深秋,康熙见天时渐寒,河流即将冻结,考虑前方过冬需备,便于八月二十五日渝萨布素:“船舰若何收藏,马匹若何饲秣,敌兵来援,若何扑剿,勿令入城;尔等其详加筹划,密以奏闻。”萨布素遵旨上奏:已于城周三面掘壕筑垒,壕外置木桩鹿角,分汛防御;城西对江,另设一军;为防江路来敌援兵,复振剿御之兵于东西两岸;船泊已准备就绪;离城六、七里,上流有港,可以藏船,另设一军守护,兼令阻击尼布楚敌援军;军中备赢马匹,一半发黑龙江,一半发墨尔根,“令驻彼盛京官兵饲秣。”康熙基本同意他的安排,只是担心盛京官兵不善喂马养马,因而改令由索伦总管和黑龙江官兵担任。清军长期围困策略取得显著成效,至年底,八百多俄军大部已死亡,仅剩一百五十余人,粮食、弹药严重缺乏,雅克萨指日可下。

俄国沙皇对康熙帝长时期里的多次和平倡议,都漠然置之;然而,当他得知俄军在雅克萨失利,且援救不成时,才大吃一惊,转而接受停战谈判,签署《尼布楚条约》。不论从康熙处理沙俄入侵黑龙江事件,还是从康熙一生对待所有国内外矛盾冲突的态度上,都令人不得不相信,这是位充满事业心、积极进取的皇帝,与那些野心勃勃,嗜杀成性的暴君截然不同,他从不主张用战争解决问题。

康熙始终认为战争非易事,对人、物损伤都很大,不得已才为之。故尽可能的通过谈判等非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对俄国倡议和谈,用说理和忠告的方式促使其撤兵,可谓再三再四,不厌其烦。不过,康熙的胆略非同一般,非战不可时,毅然迎战,决不畏缩和屈服,不论出现多么大的困难和挫折,不达其目的绝不罢休。

他力排众议,坚持永戍黑龙江,进兵抗俄,就是突出的表现。这里且不论康熙的智谋。还有一点是必须提及的,那就是康熙的雄心全部灌注在经营自己的国家及王朝中,对于外国的领土、财物从未有过占取的欲望。抗击俄国军事向来以守土

自卫为宗旨,不事扩张。康熙以雅克萨战争胜利者的身份同沙皇交涉和平谈判,足以体现他上述一贯的思想原则。

康熙二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公元 1685 年 11 月 13 日),几名俄国使臣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呈上沙皇给康熙帝的信件,他向康熙帝表示,俄国政府愿意议定边界之问题,请求中国赶快在雅克萨撤围。经商谈后,康熙帝发出指示:

“俄罗斯察罕汗以礼通好,驰使请解雅克萨之围,朕本无屠城之意,欲从宽释,于是下令萨布素等撤回雅克萨之兵,收集一所,近战舰立营,并晓谕城内罗刹,听其出入,毋得妄行攘夺,俟俄罗斯后使至定议。”

两次雅克萨战争证明:康熙帝有捍卫领土主权绝不可动摇的决心,他不容许任何侵略者蔑视自己,敢于公然残害边民,骚扰边疆。雅克萨两次停战也证明了:

康熙帝虽胸怀自信,积极进取,但却从不恃强逞威,好大喜功。他仁慈宽容,善用兵但却并不希望动武。他一贯坚持希望俄国能明智地放弃侵略之意,两国退保边界,各享安宁。在攻取雅克萨的最后时刻,他又给了只剩下六十六个为侵略者卖命的垂死者一次再生的机会。他真诚地希望俄国人这一回不要再妄作聪明。

期望已久的谈判只为得到一个答复,康熙帝仍在耐心地期盼。他指示萨布素,可以给雅克萨俄军接济一些粮食,并对患病者准许医治且准许其回国,以此表明中国守土自卫,期望以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最大诚意,尽管俄军仍赖在中国土地上不肯撤走。

与此同时,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初七,俄国沙皇正式任命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为谈判使团的全权代表。代表团除了一些侍卫、译员等文官外,其后还跟随着一支一千九百三十八人的军队。尽管这支庞大的军队与和平谈判并不相称,却与戈洛文皮包中的沙皇训令相表里。沙皇政府虽然答应康熙帝和谈边界问题,但却从来没想放弃侵占的中国领土。之所以答应康熙帝的要求,是因为中国的反击太坚决太凌厉了,雅克萨那些濒临死亡的士兵并不特别重要,但如果雅克萨被攻克,下一个目标就是尼布楚,甚至于色楞格斯克,那时再谈判就太迟了。

另外,如果坚持对抗,实在也是力不从心,而且与瑞典和土耳奇争夺波罗地海和黑海控制权的战争仍无结果,哪有余力向东方派兵。况且政府中两个沙皇(兄伊凡、弟彼得公元 1682 年同时被立为沙皇)各自勾心斗角,长公主索菲亚摄政,又想自立独尊。这样,政府向东方的侵略扩张在清朝反击下当然也难以应付。“和

谈”只是万不得已。通过谈判也力争达到战场上所期望的目的,岂不是更好。正是有此如意算盘,沙皇政府才派给戈洛文全权和那么庞大的军队,才有那份贪婪的密令:力求争取以黑龙江为界,占据黑龙江北岸全部地区。如果连这一点目的不能达到的话,便争取以牛满河(今布列亚河)、或精奇里江为界,据有黑龙江中游北岸。实在不行,则以雅克萨为界,但要在牛满河和精奇里江保留中俄两国共同的渔猎场。军队随代表团而来,当然,就是要确保这些目的实现,否则便直接使用武力了。

一直期望自保家门、安乐康乎的康熙帝遇到了这么一个难以理解、不可理喻的对手。他早在雅克萨开战前给沙皇的信中,就已提出过双方应以雅库茨克为界,可他哪里知道这根本不在沙皇话下。不过康熙帝是一个很明智而又宽忍的君主。

他万不愿意在国家疮痍未起、人民流离饥号的情况下,仍进行无休止的战争。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活动日益猖獗,势必又要加以平定。北部喀尔喀蒙古各部本也已受到噶尔丹的威胁,俄罗斯在向东扩张的同时,于五十年前便强行侵入属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辖地韵贝加尔湖周围地区,以后相继建立堡垒伊尔库茨克、涅尔琴斯克飞尼布楚、乌的柏兴、色楞格斯克等。大片中国领土又被俄所占领。康熙帝急于以和平谈判方式谋求东北地区冲突的结束也和这一形势有关。为了使蒙古问题顺利解决,康熙帝也考虑了可以对俄国人实行一些让步。

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估计到沙皇俄国的胃口竟如此之大,两国谈判尚未开始,便已显示了它无比的艰难。

此年二月下旬,戈洛到北京,建议谈判地点改在色楞格斯克。这虽然对中国不利,但康熙帝既想迅速解决两国争端,还是表示了同意。迅速组成了以索额图,自己的舅舅都统公佟国纲为代表的谈判使团,随行有其他官员和八百名士兵组成的保护队伍。

同年五月二日,清政府谈判使团出发。行前康熙帝向索额图等发布了谕旨,回顾两国冲突,全因罗刹侵我边境、收纳我逃人所致而起,因而曲在彼方。他着重阐述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即系中国之领土,“环江左右均系我国属鄂伦春、奇勒尔、毕喇尔等人民及赫哲、飞牙喀所居之地,若不尽取之,边民终不获安。”

最后,他郑重申明清政府的严正立场:“朕以为尼布潮、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二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万不可少弃之于俄罗斯;我之逃人根特木儿

等三佐领,悉应向彼索要。如俄罗斯遵谕而行;即归还彼逃人及我大兵所俘获、招抚者,与之划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否则尔等即还,不便更与彼议和矣”。

谕毕,索额图率领使团启程,向喀尔喀蒙古地区进行,适值噶尔丹进攻喀尔喀土谢图汗,中途受阻。康熙闻报立即遣人召回使团,另与俄使商定商谈地点。

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初五日,俄国信使洛吉诺夫抵达北京,索额图与之谈判,双方商定新的会谈地点定于尼布楚,清政府立即组成新的谈判使团,其成员有:

索额图、佟国纲、郎谈、班达尔善、萨布素、马喇、温达等,较前增添了更加熟知东劫边界情况的重要将领郎谈、萨布素等人。传教士徐日升、张诚仍任译员。

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清朝使团再次出发。

北疆形势的恶化,使康熙帝深感忧虑,如不尽快与俄国达成协议,判乱分子噶尔丹在俄国的支持下,一直步步近逼,势态将更加严重。康熙二十八年四月(公元 1689 年 5 月),与俄使商定新的谈判地点尼布楚。随行使团中两名耶稣会传教士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国人张诚充当拉丁文译员。官员中增加了郎谈和萨布素二行,针对变化的情况,康熙帝亲自交待索额图三种划界方案:以原属我国的里雅娜江(今勒拿河)与贝加尔湖为界限;或以尼布楚为界;或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根据情况力争不损失或少损失领土。如实在不能再行让步。

索额图一行四月二十六日(6 月 13 日)启程,出古北口一路北行,跋山涉水,雨打日晒,蚊虫叮咬,历四十九天,行程一千五百公里,于六月十五日(7月 31 日)终于到达尼布楚。而戈洛文还在乌的柏兴忙于镇压蒙古人的反抗。在索额图的一再催促下,十八天后(8 月 18 日),他总算率队抵达尼布楚。

康熙帝规定的最后边界线。如果不是因为尼布楚地区的我国各族掀起更大的反抗沙俄的斗争,使戈洛文担心整个外贝加尔的扩张利益的丧失,他还将继续讹诈下去。

七月二十三日双方恢复正式会议,次日(公元 1689 年 9 月 7 日),双方将于达成协议,举行仪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条约》总共六款其中明确规定:中俄双方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两国东段为边界,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互不收纳逃人;双方居民持护照者可过界贸易;至此俄国终于撤出雅克萨和在中国境内的军队及其他据点;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存待议。

《尼布楚条约》的结成,使俄国取得了尼布楚周围及其以西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巩固了在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并由此打开了与中国通商的门户,在以后的对华贸易中获取了重大的利益。所以沙皇俄国感到很是满意。清政府在领土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让步,但收回了雅克萨等长期被俄国霸占的领土,并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俄东部的国界,使战争结束,东北边疆得以总算安定,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去平定准噶尔叛乱,进一步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所以,康熙“对于谈判的成功深为快慰”和满意。此后,两国边界曾出现很长一段时期的和平和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