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沃野拾穗
6563200000023

第23章 绿梦成真——宝鸡市造林绿化纪实

盛夏7月,有幸乘坐兰空运输团飞播种树的银燕,从空中俯瞰西府山川大地的壮丽和秀美:秦岭叠翠堆秀,千山披绿裹碧,川原林网纵横,禾田如茵,阡陌相连,好一个绿的世界!这绿色,凝结着300万宝鸡人民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是黄土高原上多少代人绿色梦的伟大再现。

一、黄土地上绿色梦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宝鸡曾有过林茂草丰、山清水秀的昔日,随着农业文明从这里崛起,土地被大量垦殖,林草植被逐步减少;加之历代战乱焚烧、乱砍滥伐等原因,导致林相残败,黄土裸露,昔日先民的“绿色乐园”逐步沦为“黄土高坡”,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仍,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们为自己的无知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认识了一个真理。“让西府大地重新变绿”成了多少代、多少仁人志士的梦想。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80年代,宝鸡的决策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林是水之本源,水是农之命脉,没有林业的振兴,就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刊于《宝鸡日报》1994年10月1日。

总结历年造林绿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市政府1990年作出了加快造林绿化步伐的决定。1991年又作出了苦干五年,实现平原绿化市的决定。按照“保护培育,合理利用,重点开发,增加植被”

的思路,制定了全市林业发展规划,把多少代人的绿化梦想变为了切实可行的绿色蓝图。市政府与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合同,实行奖罚兑现。市县乡村各级,在“为官一任,绿化一方”的口号指引下披挂上阵,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始了一场绿化造林、美化山河的人民战争。市上领导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为全市人民作出了样子。主管副市长带领林业技术干部,在岐山孝子陵蹲点造林,一干就是20天,使这个历年造林不见林的落后乡,一跃成为全市绿化标杆。全市各级领导办绿化示范样板点300多个,带领群众苦干实干,锲而不舍,年年植树,月月护林。麟游、陇县的造林绿化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市上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通过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多种形式,在南北两山恢复森林达300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7%(含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禁区),在川原地区营造农田林网170多万亩,使255万亩耕地置于林网保护之中。昔日黄土裸露的山川原地,正在以每年31万亩的速度退却。

二、造林工程绿潮涌

在这场再造大自然的攻坚战、持久战中,宝鸡对植树造林实行严格的项目管理,以造林工程为突破口,选择区域,突出重点,制定方案,逐步实施,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平原绿化工程。从1990年开始,市政府按照“三五年内把农田林网全部建立起来”的基本构想,明确了各县区绿化标准及时间要求,并制定了国家或乡村投苗,集体群众管护,收益分成,以及农户房前屋后栽树、谁栽谁有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和农民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全市每年都有20多个乡镇绿化达标。到1993年底,已有93个平原乡镇绿化达标;1994年,我市川原所有乡镇可望全部达标,300万亩肥田沃土重新有了绿色保护神。——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涉及我市宝鸡、陇县、千阳、麟游、凤翔、岐山、扶风7县。市县各级严格按工程规格规划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按标准验收,工程进展顺利,造林质量较高,生态效益显著。

在东起扶风、西止千陇,绵延120多公里的千山地区,形成了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有机结合,林带、林片、林网交错组合的绿色综合林系,造林面积总计180万亩,千山地区林被覆盖率由17%提高到26%。——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为使秦岭更翠绿,我市充分利用国家将凤县列入嘉陵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机遇,5年造林8万亩。在国家尚未将太白、凤县列入长江防护林实施区域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将这一地区的造林绿化列入本市“四三二”农业综合开发工程,自筹资金开展飞播造林和封山育林,逐沟逐山进行绿化,每年封山育林达8万亩,人工造林、飞播造林6万多亩,有效面积保存率达49%,使秦岭山中一个因人为砍伐而光秃了的山头,重新披上了绿装。——德援造林工程。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德国援助陕西西部恢复生态造林项目,涉及我市陇县千河上游、千阳南湾岭、麟游崔木和金陵河上游四个造林区域。这是我市造林绿化上首次利用外资无偿援助的造林项目,实施两年来,已完成造林面积2万多亩。到1997年项目全部完成后,可造林近20万亩,项目区林被覆盖率将由6.4%提高到40.9%,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上述四大造林工程的实施,犹如四把绿色巨伞,基本上覆盖了宝鸡全境,构成了我市南北绿色屏障、中部绿色走廊的生态构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趟出绿色富民路

造林绿化,一向被人们视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而自身经济效益低下的工作,但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宝鸡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依托林业,走出林业,“绿”字内外做文章,三效齐增,经济效益不仅显著增加,而且成为拉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原动力。绿化后的一座座山头,不仅成为一座座地下水库,而且成为一个个绿色银行;绿化后的一道道沟峁、一片片林网,成为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人们从绿阴中,趟出一条条致富路。

(一)营林致富。陇县城关镇农民叶伯成,承包16条沟、6面坡,植树2000多亩,价值100万元。当绿树成荫,只待“收获”

时,他却将林场以不足10万元的低价转让给集体。当人们都说他太傻时,这位当过18年村支书的老共产党员却爽快地告诉人们:

“我绿化造林,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创造。”现在,他又投入了新的绿化战斗。太白县鹦鸽乡李尼儿,承包300亩荒地,全部种上杨树、刺槐等林木,从去年开始已受益,年创财富2万-3万元。像这样以林致富的事例,在宝鸡大地不胜枚举。

(二)果品致富。全市苹果面积70多万亩,去年产果23万吨,总收入3亿多元,全市农村人均超百元。再过几年,70多万亩苹果全部进入盛果期,总产可达80万吨左右,总收入10亿元左右。西府大地将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果乡,仅此一项,全市农村人均收入可达300元。宝鸡县上王乡以苹果致富,1992年人均纯收入过小康线;名不见经传的麟游县庙沟乡,以发展苹果等经济林果为突破口,去年人均纯收入近900元。

(三)经济林致富。近年来,全市经济林面积占到当年人工造林面积的30%,形成了板栗、核桃、山杏、杜仲、山萸等经济林基地。全市经济林达52万亩,其中花椒12.5万亩,山杏5.5万亩,核桃22.8万亩。位于秦岭南麓的桃川乡,近年栽植山萸等经济林木60多万株,现2/3林子挂果,年收入百万元,大多数农户靠经济林脱贫致富;位于市郊的金台区陈仓乡金星村,在不毛之地的北坡栽山楂、樱桃、刺梨、无花果、花椒、葡萄等杂果,并建立起了罐头、饮料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格局。

(四)贸工林一体化。全市林业生产走出单纯砍树卖木头的境况,兴建木材加工、高中档木制品生产、纤维板生产等森工加工企业。还兴建了果汁、果酒、果茶、果酱、罐头等以林果特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全面提高林产经济效益。市县林业系统,去年自营收入达3000多万元,其中多种经营和综合收入达40%以上。仅去年,全市林业系统就新建扩建木材加工企业18个,花椒加工企业1个,年增值500多万元。全市乡镇企业以林特产品为原料的果汁、罐头加工企业达数十家之多,年创产值过亿元。

(五)森林旅游。全市初步建成了太白、天台山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投入营运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国内外的注目。太白山森林公园去年收入达270万元。今春伊始,太白、天台山等森林公园游人如潮。森林旅游带动了交通、旅馆、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带动下,龙门洞、吴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正在抓紧建设,不久就对外开放。森林旅游业正以其崭新的英姿,成为宝鸡林业上的一支劲旅。

千载绿梦,数年成真。从1989-1994年的5年间,宝鸡的绿色之路越走越宽。今年年初,市政府拍卖荒山荒坡的决定,为加速绿化美化宝鸡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不久将要出台的《关于消灭荒山的决定》,为绿遍西府大地吹响新的冲锋号。我们有理由相信,宝鸡的明天将更绿、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