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关中西部,发生了有气象记载以来最严重的阴雨灾害,宝鸡市262.43万亩小麦受到袭击。
大灾无所惧,抗灾夺钱粮,300多万神农后裔们,在古陈仓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奋战阴雨、抢收抢种的生产自救凯歌。
一
6月上中旬,宝鸡干旱少雨,天天是30℃以上的高温。干旱、高温使70多万亩早秋作物“嗷嗷待哺”。恶劣气候形成干热风,将川原地区200多万亩小麦集中逼熟,收获期较往年提前5-7天。
6月11日,天降甘霖,人们如释重负,欢呼“好雨知时节”。
然而,这场雨却一直从6月11日下到20日,旬雨量比常年偏多128%~732%,创1953年以来40年间6月中旬降水时间最长、降水强度最大的新记录。由此引来的结果,是成熟期小麦的芽变。这种态势由川原蔓延到山区,几乎没有一块麦田幸免。人们的欢呼此刻又变成了焦虑和忧愁。
据统计,全市发芽霉变的麦地262.43万亩,霉变小麦44.3万刊于《宝鸡日报》1992年8月3日。
吨,占预测总产的67.5%。
省委、省政府检查慰问团来到凤翔县纸坊乡,一位老人说:
“活了85岁,没见过这样的灾。放在过去,早逃荒要饭去了。”
然而,西秦宝鸡却是社会稳定,抗灾自救热火朝天。
二
灾情就是命令,救灾就是战斗。
围绕战阴雨、搞自救,从市到县,从县到乡,从村到组,人人都在关注着雨情、灾情。
7月12日上午11时,气象预报可能有连阴雨。下午3时,市政府就召开紧急电话会,陈继荣副市长向全市通报天气情况,紧急动员全市投入抢收抢种战斗。
7月14日,市委市政府发出《抢收抢种的紧急通知》。
7月20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紧急动员起来,开展生产自救的通知》。
在大灾面前,人们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组织化程度和战胜灾情的毅力。
眉县组织500多名干部和群众一起,采取镰割、剪穗、机脱、连枷打的办法,抢收小麦5.6万亩。
宝鸡县给“麦客”供馒头、面条,提供住宿,留住“麦客”
参加抢收。全县干部下村,入户帮助群众抢收。
凤翔县受灾最重。全县男女劳力齐上阵,腾出会议室、舞台、教室,抢收晾晒小麦。
全市群众冒雨利用空闲房舍、水泥场地,用机械脱粒61万亩,抢收30多万亩。
在16-17日的阴雨间隙,市县党政机关干部齐出动,全市100多万农村劳力齐上阵,一天半时间收割小麦108万亩,比往年日进度快了三倍还多。人们在与阴雨灾害的抗争中,艰难地收完了373万亩小麦。
三
灾情牵动着省上领导。省政府紧急拨付救灾款及柴汽油、化肥等物资支援宝鸡229.9万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宝鸡的田野到处是身披塑料布、麻袋片,冒雨抢种的男女老幼,全市抢种秋作物百万亩。
大灾之年,宝鸡人在秋田生产上创出了三个之最:玉米面积达224万亩,比去年增加24万亩,是1949年以来面积最大的一年;
秋田总面积368.19万亩,比去年增加49万亩,是1978年以来面积最大的一年;秋田种植经济作物达到54万亩,比去年增加17万亩,是近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如果再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影响,以秋补夏、以经济补粮的目标可望得到实现。
我们相信,胜利属于艰苦拼搏的宝鸡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