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跨入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动乱和沉思后的中国,改革春风率先由农村吹来。这风吹绿了大地,吹绿了山头,也吹进了千山脚下农场主人的心扉。牛大海夫妇的家庭农牧场,就是这春风里盛开的一朵鲜花。
夏末的一天,我们来到凤翔县五曲湾乡汤方庙村牛大海夫妇的家,谁知牛大海已经下田去了。我们就先和大海的妻子陈明桂攀谈起来,她用夹杂着“秦腔”的四川话向我们讲述了他们的事。
起步
牛大海这个刚强的山东汉和干练的四川妹子陈明桂,在“一大二公”的年月里,一年到头不缺晌地干活,最多劳动日值也只有0.19元,还常常倒挂。到实行责任制的1982年,共欠集体1000多元。为养活6个儿女,他们冒着“割尾巴”的风险,起早贪黑偷着挖药、拾麦、喂猪、养鸡,使尽了浑身解数,还是油盐酱醋无钱买,收完麦子没粮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牛大海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农民一刊于《中国农机化报》1998年10月。
样,开始小心翼翼地探索致富之路。他打零工、卖药材、搞运输,走南闯北,经过3年多艰辛的苦熬,他们有了两千多元的积蓄。这对一个穷惯了的家庭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一股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欲望在升腾,经商?办厂?搞运输?经过分析思考,他们看上了邻村荒芜多年的一架山一道梁,那里有1070亩山地。他们决定把它包下来,办家庭农牧场,走出自己的致富路。
创业
面对撂荒十年、蒿草遍布的山地,好心人劝他说:“大海啊,甭胡来,累死累活不说,亏了本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大海何尝不明白,但他看准了就非要干到底,他要背水一战了。
资金不足,全家老少齐动手,到千山深处搞小秋收,凑够了3500元,买了一群羊。
劳力欠缺,他雇请常年和季节性工人,安排剩余闲散劳动力。
工具落后,他先请拖拉机垦荒800亩,而后投入借贷4万元,购回两台大型链式拖拉机、一台大型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向机械化作业发展。
化肥农药不足,他想方设法,平价高价一齐买。
他们还学着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科学分工,按劳取酬,实行责任制:场主牛大海,主管全盘,负责经营决策;副场主陈明桂,分管内务、人事、牧业技术管理;大儿分工农牧业生产及管理;二儿,拖拉机手,负责机务管理、经营核算、农机作业;三女,会计及财务管理;四女,出纳、保管。当然,这些全是兼职。他们在目前条件下,最主要、最神圣的工作,还是艰辛的体力劳动。
工资制度:场主月工资90元;拖拉机手80元,按完成任务及收入的10%提奖金。其他家庭生产成员和雇请的常年工,包吃包住月固定工资50元,浮动工资10元,每年一身工作服。
场内人员出差,凭票据报销,日补助2元。银行设有账户,大宗财务活动通过银行结账。
看到他们这一套企业化管理的招数,还真令人佩服呢!
正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起女主人时,牛大海风尘仆仆地从地里回来了。他笑着说:“这个家里她吃苦最多,操心最大。”明桂4岁就成了孤儿,三年困难时期,逃荒来到了陕西,艰苦的生活磨炼了她。她学会了男人能干的全部农活,成了家里里里外外的台柱子。她虽不识字,但好学和肯干使她掌握了许多畜禽防疫治病的实用技术,就连乡办羊场都请她作技术指导呢!
有志者事竟成。艰辛的劳作,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87年秋季的一料,他们产高粱7.5万公斤,玉米1万公斤,豆类1.5万公斤,留足口粮、饲料后,卖给国家7.8万公斤,商品率达90.7%,人均产量1万多公斤,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多倍,加上牧业和多种经营收入,当年盈余1.7万余元。
今年,他们又养牛11头,羊85只,猪5头,产小麦3750公斤,还有200多亩玉米,270多亩高粱,5亩药材和几十亩豆类,预计纯收入可比去年翻一番。
目标
当我们问到以后的打算时,老牛胸有成竹地说:“办一个年出栏30-50头生猪,产良种仔猪100头左右的猪场,解决山区仔猪少的问题;栽10亩桃树,30亩花椒、山楂、药材,发展多种经营;解决畜场用水用电,添置割麦机、脱粒机,搞家庭机械化规模经营……”
采访结束了,当我们告别主人时,思考的马达重新启动。我们不敢预料,一年、二年、三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后,这个家庭农牧场将发生什么变化,也不敢担保大海夫妇会一帆风顺,但他们的实践和探索,也许反映出了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