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华沙,肖邦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也许去柏林,去意大利,去法国。但他想到,去年的维也纳之行,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他想,这一次是不是还去维也纳呢?
在普罗斯纳河边,有一座小城叫作卡利兹。肖邦乘坐马车来到了这座小城的时候,他已经疲乏不堪了,可是他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虎背熊腰的男士正把行李扔给车夫,他的身影好像非常地熟悉。
肖邦激动地喊:“蒂图斯,是你吗?”
蒂图斯一听见有人在喊自己的名字,就急忙奔过来说:“噢,上帝。肖邦,真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你!”
正当肖邦陷入孤独中时,见到好友蒂图斯的喜悦,一下子使他从离别的伤痛中解脱出来。肖邦兴奋极了,要是换了任何一个其他的旅伴都不可能让肖邦这样高兴,可是蒂图斯不同,有了他在身边,肖邦就会觉得哪怕有一座高山挡在他的面前,他也能把它推倒。
现在,他已经酝酿了几千个大胆的计划,那些维也纳人对他本人,还有对他的音乐才华还是一无所知的。他必须抓紧时间让维也纳的人们了解他,接受他。
因此,他打算举行一些音乐会。不过,这一次一定是要获得酬劳的音乐会,肖邦准备要出版他的作品了。他要接近当代的作曲大家,要在上流社会崭露头角,他决心要实现这一切。
当他把这些打算告诉蒂图斯的时候,他的老朋友真的有些大惑不解。以前他认识的那个畏畏缩缩的肖邦,优柔寡断的肖邦哪里去了?眼前的他是个多么有决心又有信心的男人啊!蒂图斯不禁为自己的老朋友高兴起来,他真的成熟了,长大了,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了。蒂图斯望着这个小伙子,点了点头。
随后,蒂图斯告诉肖邦,他已经做了农场主,有得是闲时间。紧接着,他们约好,途经布莱斯劳和德累斯顿,再一起到欧洲的音乐之都维也纳。
就这样,两个年轻的小伙子结伴而行,一路说说笑笑,他们沿着普罗斯纳河边前行,坐在硬座马车上,一点也感觉不到疲倦!
终于,在一个落日的黄昏,他们到达了布莱斯劳城。肖邦顾不上洗去满身的灰尘,就直奔歌剧院,他去找老师埃尔斯纳的朋友施纳贝尔。
施纳贝尔是这里的管弦乐团的指挥家,他友好地把这两位年轻人送进歌剧院的招待所,并关照这里的老板说:“请麻烦你多为他们提供方便,他们是我远道而来的朋友!”
布莱斯劳城市并不是很大,但18世纪的战争中,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争夺西里西亚,曾在这里签订了合约,因此使布莱斯劳城远近闻名!
当天晚上,肖邦和蒂图斯又被施纳贝尔安排坐在了剧院最好的位置上,观看了罗塞尔的歌剧《阿尔卑斯王》。
罗塞尔是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因为他是著名的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学生,才更加吸引肖邦认真欣赏他的作品。
第二天,肖邦又接连观看了剧院里上演的法国作曲家奥伯贝和德国作曲家文特的歌剧作品。
第三天,肖邦在施纳贝尔的精心安排下,参加了这里的音乐会演出。
像其他欧洲城市一样,布莱斯劳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很高,这里的音乐会开得也很频繁。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音乐会上看见一张张新的面孔,对于肖邦的演出,一片热烈的掌声过后,没有多少观众能够品味出里面蕴含的深刻思想,只有施纳贝尔和几位音乐界的行家对肖邦的演奏赞不绝口。
施纳贝尔欣赏肖邦的演奏后由衷地说:“肖邦先生,在你的作品里,我找到了别具匠心的和声与新颖的结构形式!”
告别施纳贝尔,肖邦和蒂图斯向第二站德累斯顿进发。
一年前,肖邦曾来过这座都市,他兴奋地向蒂图斯介绍说:“德累斯顿是欧洲的名城,是萨克森国王的首府,到那里你就能看到风格古老的和具有欧洲特色的管弦乐队,那里还有欧洲一流的歌剧院!”
一路上,一向热爱音乐的蒂图斯兴奋不已。他们一到德累斯顿,肖邦就急着去拜访一年前在这里结识的女钢琴家佩维尔。
恰巧,这天晚上,佩维尔正在一位贵族家中举行音乐会,她热情地邀请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同参加音乐会。
在出席这个音乐晚会前,肖邦刻意认真地把自己打扮了一番。他穿上了临行前母亲给他带来的最好的衣服,戴上了最好的礼帽来到晚会的现场。
佩维尔热情地把肖邦介绍给当地的上层人士和音乐界名流,整个晚会上,肖邦和这里的歌剧院指挥拉斯泰利,作曲家、钢琴家柯林格等音乐界名人谈笑风生。
总之,这一天的收获,这一天的见闻,激起了肖邦强烈的创作热情,使他彻夜难眠,他创作了离开华沙后的第一首《小夜曲》。
据后来的学者评价,这首《小夜曲》把肖邦一生的创作生涯,清晰地画了一条分界线!
前面是肖邦在华沙生活的20年,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充满了青春的色彩,作品亮丽而富于幻想,是他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后面是肖邦离开华沙的生活岁月,他创作的乐曲充满了忧郁之美,他的演奏风格富有悲剧性之美!
§§第四章 旅居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