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自画像
6536100000025

第25章 饮酒之乐

中国最早的酒是由禹统治时期的一名叫仪狄的官员发明的,他把米发酵从而酿造了酒。

君王首先品尝了这种新饮料,他觉得十分醇美,于是说:“我敢肯定后世一定有人会因酒亡国!”虽然这话有预言色彩,可预言却从来没有应验。中国的平民百姓平常较少喝酒,他们并不过多地陶醉其中。而文人们则不同,他们尽情享受着酒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娱悦,对于文人来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诗。

记得几年前一个德国议员在批评反酗酒法案时,这样说过“假如你将法律颁布实行了,那么受害者只有平民,因为那些富人在包间里将他们的香槟喝光之后,总有办法坐车回家,而不会让警察抓住他们。”所以法案没有颁布。

在中国,因为平民并不酗酒,也就没有必要颁布这样的法律了。

在中国,饮酒作乐的传统在李太白的两首名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酒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第二首: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比李白更早一些的另一位诗人刘伶,同样醉心于毫无节制的饮酒之乐。他的妻子劝他戒酒。他就要了五斗酒作祭品,喝完就睡着了。他醒来后又要了五斗,喝完后,写了一首四行诗: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妇儿之言,慎不可听。

中国没有葡萄酒,我们只在唐代描写中国北方士兵的一首诗中,发现了它的踪迹。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李太白贪杯纵饮。他甚至独自一人时,也可以随处找到朋友:因为影子和月亮就是他的知音。他常把饮酒之乐与细腻的情感和高远的哲学视野相联系,这一点能在下面这首诗中窥见一斑:

江上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饮酒的游戏。将一只圆柱形筒放在桌上,里面装一些象牙签,每根签上刻着一句古诗,每人轮流抽一根签,按照签上的诗句,由多数人决定应该是谁喝酒。下面是几个例子:

1.人面不知何处去?

(须多者饮)

2.相逢应觉声影近。

(近视者饮)

3.此时相望不相闻。

(聋者饮)

4.尚留半月给人看。

(戴眼镜者饮)

5.情多最恨花无语。

(沉默者饮)

6.乱杀平人不怕天。

(医者饮)

7.须向桃源问主人。

(主人饮)

你会发现,在中国,饮酒的过程中是不乏笑料的,这通常也是酒的特权。

茶会

众所周知,茶是深受我们喜爱的饮料,但或许人们并不知道茶在我们生活中起的作用有多重要。我并不想在这里强调茶的种植、制作工艺,这些已广为人知。我只想谈谈应该以什么方式享用这种芬芳的珍贵植物。

自从茶叶在中国盛行后,产茶地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将一部分最新收获的茶叶运送给皇帝,我们把这称为“茶贡”。以前,朝廷甚至分发茶叶给官吏,并且日常馈赠的礼物中也有茶叶。另一个事实也说明了我们重视这一产品:我们有盐监,同样也有茶监,是专门负责这种物品的重要官员。

在中国到处可见的不是欧洲那样的咖啡厅,而是茶馆。

人们在茶馆里约会、交谈、休息、乘凉。你若去拜访一位朋友,他立即会端上一杯茶。你想向某人表达你的好客吗?想请他到你家来做客吗?那你就写给他:“茶已备好。”

即使是去商店,在你等着结帐时,也有人会给你送上一杯茶,以便让你耐心等候。每当盛夏酷暑,无论在路边还是街上,好心的人家都会在门前准备一些茶水,供过路行人饮用止渴。那就是我们的喷泉式饮水机。在工地上,在工人的聚集之处,也都有饮茶的设备。这是平民百姓所喜爱的唯一饮料。在上层社会,更是有很多爱茶的人。人们认为喝茶能使人头脑清醒。富贵阶层的人讲究喝绿茶,即阳光下晒干了的嫩芽和刚从芽长出的小叶子,这是我们的“拉菲特城堡”。至于红茶,是一些用火烤干的已经成熟的叶子。这是两种茶的不同之处,但绝对不会用人工染色。当然,茶叶的质量因产地的自然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这就像酒的质地与其产地的土壤质量关系密切一样。福建省武夷山一个寺院里的茶树上出产的茶叶是最好的茶叶。这茶不卖,是僧人们留以招待贵宾的。他们将十二片叶子给你,放在一个像酒盅一样小的杯子里,然后将从山泉里汲来的水倒进去,将杯子盖上几分钟,茶就泡好了。这时茶会散发出一股奇异的芳香,人们刚一品味,马上就会觉得通体舒畅,而且还会感到精神为之一振。

我出于好奇,放了几颗熟米粒在茶下面,米粒立即就被溶解了。从此我明白了这茶的功效有哪些,它为什么对身体有益处,以及为什么不能多饮。

茶成为中国人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乃至于有些作家,像陆羽,还出版了专著《茶经》。

其实茶最好是用雨水和泉水沏,而且水只能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沸腾的时间不能超长,当水面上出现气泡时,就行了。而且烧水的壶也得用特定的材料制成,真正的品茶者只用里面不上釉的宜兴壶。这些都齐了,才能将茶泡成朴质而完美的佳品。

睡觉前饮茶会令人兴奋。茶水可以连续沏几遍,但其中不能加糖。

我由此想起一个同胞曾跟我说,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一点也不懂饮茶之道。他们把茶和水一起煮,还在茶叶里放酒,茶味全没了,最后,还往里面掺糖,完全已经不是茶水了。茶至多能泡五分钟,其色要淡而略显黄色。

坐落在京都的丛岩瀑布之中的玉泉寺,其周围是一片茶园,茶叶都像手掌那么大,于是被人称作“神手茶”。有位八十多岁的老翁住在寺院里,鹤发童颜,他常跟那引起听他讲经的人说是这里的茶让他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

当然,这种有益健康的饮品自然也吸引了不少诗人,咏茶的诗句和颂辞也是数不胜数。下面即是几例: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宋·杜耒《寒夜》)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

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元·谢宗可《雪煎茶》)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魏野《书友人屋壁》)

有的地方采茶是在雨季前,有的地方是响起第一声春雷的时节,有的是布谷鸟开始鸣叫的时节。

我们有许多与茶有关的美丽传说。有些不懂茶的人说,我们运来的茶叶是经过浸泡再重新晒干的,这真是无稽之谈。那些喝过的茶叶在我们那里被干化处理后,会被装进坐垫和床垫等处,就像欧洲人利用海藻一样。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很少,这少量的茶叶出口也是欧洲商人们想出来。我们自己国内的茶叶还是很多的,所以茶水既是我们日常最普通饮料,也是招待贵客最珍贵的饮品。

懂得了饮茶的奥妙与学问后,你会发现茶白天可以使我们的增强体魄,晚上还能有助于我们睡眠。

筷子

这里所说的不是仙女皇后手指里那根可以让人回忆起梦幻世界的魔棒。这种小棒有一个没有任何诗意但很实用的功能,那就是,作为我们的助手,帮助我们向身体里输送恢复体力的营养,输送不可或缺的煤炭给人这台机器。

有人以为我们每只手拿一根筷子,两根配合将菜送进口里,这是不正确的,其实使用它不比体操动作更简单。

右手拿筷子,拇指和无名指握住筷子,食指和中指灵活地使用筷子夹取肉块或米饭,虽然米粒很小,也逃不过这双人造手指,其中一根筷子要保持不动,以便接收另一根筷子取来的食物。

吃米饭时,人们把碗端到嘴边,灵活地用筷子把饭送进嘴里。米饭是我们的日常食物,吃它时,饭碗和嘴之间不能留空隙。

开始的时候,人们也许会认为,使用筷子需要进行多次练习才能学会,但这是习惯使用餐叉之人的偏见,其实,我们这里的孩子们用筷子和欧洲人用餐具一样容易。除此以外,我们也有烧烤用的叉子和喝汤用的匙。

规范一切生活行为的书《礼记》中提到,筷子只能用以吃菜,不能用来喝汤。关于匙的重大问题,在古代就被解决了!

筷子并非没有任何形式的简单木棒。它们是用竹子、珍贵木材、象牙或银制成的,大约有二十至二十五厘米长,它们的上部是方的,截面每边十到十五毫米,别的部分是圆的,在上部的一面上刻着人物、图画或诗句。

从历史上看,这双小小的筷子常常扮演着重大角色。在汉代,皇帝和大臣共进晚餐,在这个政治性晚宴上,有个叫张良的大臣突然站起来说:“陛下的决策能不能行,请让我的筷子来告诉大王。”张良便摆出筷子力陈利弊,最终帮君主成就了大业。今天,人们仍然对这位政治家的策略十分钦佩,他知道怎么借用神的名义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并能以神的启示委婉的劝戒君主使之接受。

几个世纪后,有名的独裁者曹操和他的对手刘备一起进餐,刘备试图用极为谦恭的举止来掩饰自己的野心,而曹操则想当众揭穿刘备的意图。曹操开始谈论当时最能称得上是英雄的人物,在坐的每人都说出了一位自己认为的英雄,最后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君与操耳!”刘备发现自己的心思被看破,惊吓之时,筷子掉在地上,正在此时,天空响过一个雷声。刘备想掩饰自己的惊恐,忙说:“天威浩大啊!我完全被震惊了。”曹操因此消除了对刘备的疑虑。

在唐代,开元皇帝将一双金筷子赐给大臣宋璟,以赞许他一片忠心,像筷子般耿直。

晚些时候,有个叫后生的美食家,花了很多钱吃饭,也没吃到可口的饭食。传说他吃饭像王公一样奢侈,但是花一万埃居吃饭,却没觉得有一顿饭配得上他的筷子。总之,关于筷子的历史轶事不胜枚举。

下面再引述一个故事:

“竹蛏”是一种伸展成棍状的海生贝类动物,在中国是很珍贵的。它的贝瓣上有印记,传说是汉武帝留下的。当年汉武帝用筷子夹起一条竹蛏后,又把它扔进湖里,这条软体动物不断繁殖,但它的后代保留了汉武帝筷子留在贝壳上的印记。

最后,我想引用四句与筷子有关的诗,来作为本文的结尾。这首诗曾让一位哲人产生灵感。

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

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明·程良规《咏竹箸》)

菜肴

关于中国菜,有人说过很多坏话,所以这里需要用一章的篇幅,来为中国的烹调艺术恢复名誉。

我并不奢望能让你垂涎三尺,但至少想向你说明,我们的人民所吃的东西,并非像某些持有偏见的游客所津津乐道的那样奇特。

大众菜一般有八盘菜:两盘蔬菜,一盘鸡蛋,一盘鱼,一盘虾,一盘禽和两盘肉,南方是猪肉和山羊肉,北方是绵羊肉和牛肉。除此以外,总有一大碗汤和米饭,对我们来说,米饭相当于欧洲的面包,除了一些重大场合,我的同胞吃饭时不喝酒也不喝茶,所以,若需要什么饮料的话,就用汤来代替。

人们生活得很不错,每个人用在以上一日三餐的开支绝不会多过五十生丁,因为一磅肉只要五、六个苏,一只优质家禽也只花六十至七十生丁就行了。

一八八二年,我在香港乘一只中国轮船回家。因对船上的伙食不习惯,就对一个中国仆人说我午餐时想要吃鸡。我给了他一美元,价值五法郎,相当于法国一只鸡的价格。过了一会儿,他回来问我如何煮那只买来的鸡。我告诉他切碎后放在肉汁里煮,添好作料。很快他端来一只特别大的器皿,就像半个桶那么大,切成小块的鸡肉放得满满的,还冒着热气。“怎么这么多?”“噢,先生!我用您的美元买了十二只,并按照您的吩咐做好了。”我看到这么多肉和盛肉的大盆,就已经饱了,于是赶紧让人全部端走,分给厨房里的人吃。

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知道,在我们国家,东西是多么便宜。每个工人每天挣一法郎,能养活妻子和两三个孩子,而且还能将一半的收入储存起来。

我在军校上学时,那里的学生从军官那里领伙食,我每天只付四十生丁的伙食费。因为吃得很好,我从不抱怨。

这样低的物价是很容易解释的:据统计,中国居民每人差不多交两法郎的税,凡是与食品有关的东西都是免税的。

欧洲人觉得在我国花了很多钱,那只能怪他们自己。因为,直到现在,我还没认识过有哪位欧洲人想要接受我们的伙食制度。尽管巴黎菜的原料花不了多少钱,但做出菜来就很贵了,在中国,这当然会更贵。更何况,菜应该是应时令的。到欧洲这么长时间,我已经习惯了名满天下的法国大餐,但当我回到中国后,法国朋友想请我好好吃一顿,每次饭后,我都感到非常不舒服:咖啡刺激胃,雪茄烟让我流鼻血。但这两件事在欧洲我是能够克服的。这样看来,那些保持异国饮食习惯的欧洲人为何不能适应我们的气候,改变一下他们的饮食,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假如有朋友临时到访,我们就请他们下饭馆,或者在家里为他们订一桌菜。一般地,这些饭菜要花六美元,就是说八个人花三十法郎。菜很齐全,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清单来判断菜是否已经齐备。四盘凉菜,四盘干果,四盘时令鲜果,四个大碗:全鸭、鱼翅、燕窝、肉;四个中碗:禽、虾、肉、蛋;四个小碗:蘑菇、木耳、葛仙米(一种木耳)、嫩竹笋;四道菜:鱼、猪肉、海星、羊肉。

这最后四道菜是尾菜,人们一般不动,而且,当这道菜端上时,大家便起身离席了。

庆典的筵席也绝不会多过二十美元,即每个人一百法郎。菜肴会更加丰盛,在席间有两个符合规定的烤肉和蒸好的小馒头。

一个仆人用一把锋利的刀割去烤肉(乳羊、鸭或鹅)的皮,在每位客人面前的碟子里放一点肉,另一个仆人将米酒倒在客人的小杯子里。我忘了说,在上烤肉前,得先将桌子收拾好,就像开始另一顿饭,或是像我们这里开始喝咖啡时一样。

每餐总有一些糕点,穿插在几个菜中间。人们会端一杯鸡汤给你,搭配以肉为主做成的糕点,此外还有杏乳,搭配甜糕点。我要补充的是,每顿饭都是从冷盘开始,也包含水果,以一碗米饭结束,可吃可不吃。

当人们离开饭桌时,立刻就会有人端上茶,还会送一条湿热的餐巾给各位客人。

客人围坐在一张方桌周围,每边两人。第一号与第三号座跟第二号座和第四号座相对;第六号和第五号面朝院子,而第七号和第八号则背对院子。主人坐在第八号座上,是特殊身份,负责给客人们斟酒。客人超过八人时,便再添几桌。假如需要放四张桌,第三号桌和第四号桌离院子最近,第一号和第二号桌离客厅最近。

冷盘除水果外还有:火腿、鸡脯、烤肉丝、干虾、松花蛋。松花蛋是鸡蛋外面裹一层石灰制做成的,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鸡蛋会发生改变,蛋黄会变成深褐色,蛋白和肉冻一样变成纯棕色。有一次我将这种鸡蛋和几个中国菜给几个欧洲人尝了,他们毫无成见地告诉我:好极了。

有一次,柏林的一位夫人发现了我们精美的饭菜,她开始询问每道菜的名字。我们的一个翻译不知道“海参”该如何说,便将其翻译为“海刺猬”。仅仅一个菜名就让这位可爱的客人不吃了。她对我说:“似乎这东西现在还在我嗓子里爬呢。”您看,成见的力量多么大啊!

一八六七年的展览会期间,圣德尼的爱尔韦侯爵举行了一次中国晚宴,著名的漫画家还撰写了菜单,上面就有他们认为的一些很可怕的东西。当这个小资料被客人看到时,你真应该看看他们那副可怜的样子。假如不是仁慈的东道主及时向客人们作了保证,绝不会让他们品尝任何东西,他们会说自己是来吃堵的,而不是来吃饭的。

毫无疑问,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也有些人吃些古怪的东西,但这很少见。我在这里再一次说明,我一生中从未认识或见过谁吃猫吃狗,而且就在最近的《费加罗文学报》上,我们还指责了一名做这种事的作家。

对于这一话题,我应该讲述一次特别的遭遇。一八七八年春,中国公使团第一次到巴黎时,一名侍从身穿制服前来拜访我,请求以一位贵夫人——波兰伯爵夫人的名义和我交谈。

这位伯爵夫人在家里养了十二只小狗,谁都知道这是些无毛的小家伙是她最宠爱的东西。她担心中国侨民将她的宠物吃掉,便送信通知我,如果她的一条狗不见了,她会放火将公使馆大楼烧掉。她真有点把我们当成凶狠的动物或野蛮人了。我让这位善良的老伯爵夫人放心,对她说我的同胞没有一个人是吃狗肉的,而且假如哪一天,碰巧她的一只狗没了,她在纵火犯罪之前,最好还是先去一下警察局,询问一下待领处的警察。

总之,我们吃的和欧洲人是完全一样的,只是花样更多一点儿,因为我们有广阔的地域和湖海。但是我们的餐桌上从未有过令人生厌的东西,甚至稍显古怪的东西也没有过。我们做菜的方式的确不同,我们把食品切成小块,这使人不太能认出食物的原貌,但我们的菜决不会因此就不再鲜美了。这里我可以让在我们国家生活过的欧洲人作证。

另外,饮食是以民族的文明为依据的:文明越发达,饮食就越讲究越完善。法国是欧洲文明中最古老的一个国家,它有西方最完美的饭菜。与此相同,想要了解我们为何这样做菜或做出如此奇妙的菜,欧洲人最好问一问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了,而不要问我们为何这么做。

灵巧招术变戏法

中国没有和法国罗伯特·乌丹一样的剧院。艺人们都在公共场所进行表演,就和这里的纳日集市上的那些同行们一样。中国人在举行家庭庆典时,常常请魔术师来变戏法,中国把魔术称为戏法,这是种很受欢迎的调剂娱乐的方式。

中国的魔术师同时也是杂技演员,他们能很棒地兼任这两种角色。我们的这些艺人们精湛的技艺,真的令人目瞪口呆。他们一般以杂耍开场,在表演完吞宝剑、耍铅球这类杂技后,杂技演员就成了魔术师。他将长袍脱下扔在地上,然后问观众想看什么。

人们自然会选择某些很难弄到的东西。于是他开始像巫师那样用手做一些怪异的动作,然后,他走近长袍,低声对长袍念咒,并用奇怪的手势施展魔法,就在此时,长袍突然飘起,上升,一直上升,最后艺人拉回这移动的帘子,于是人们就会看到一些冒着热气的饭菜,或是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瓶子,还有几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在里面。

这些表演是我亲眼目睹的,但从未有人向我解释过是怎么变出来的。我的一个朋友甚至还向我讲过一些更令人感到惊异的魔术。

一天,在节日聚会上,魔术师让观众指出一个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有个人想要一个葫芦。巫师先表示很为难,说这种季节不可能有葫芦。但观众一再坚持,他最终还是让步了。于是,他取出一粒葫芦籽埋在土里,然后,他让自己四五岁的儿子躺下来,拿出一把刀插入儿子的脖子,就如同宰杀一头牲畜。鲜血流进一只坛子里,魔术师将血浇在刚种下葫芦种子的地方,然后将一床被子盖在孩子尸体上,又将一只木钟放在浇了血的地上。几分钟后,人们看到芽破土而出,并很快地生长开花。花谢后,结了一个葫芦,葫芦用异乎寻常的速度长大。葫芦熟了,魔术师从藤上把它摘下,献给观众,并开始收钱。接着,他揭掉盖在尸体上的被子,孩子高兴地站起来,当然安然无恙。这干净利落的表演让人万分惊奇。

我的另一位来自北京的朋友,说他看过比这更不寻常的魔术。一天,考试后,考生们聚在一起举行宴会,还请来一些魔术师。变了些戏法后,班主问观众,什么稀有之物可以让大家高兴。“桃子!”有人喊。那时才三月,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冰似乎还没有融化。“桃子!这是唯一不可能有的水果。”回答就是这样。在这个季节,唯有天堂的花园里才有桃子。“既然有魔法,就变几个来。”

魔术师提出一些困难后,最终还是让步了。随后,他编了一卷彩带,将它抛向空中,人们立刻看到一个伸入高空的梯子。他将孩子推上阶梯,孩子像猴子般敏捷地爬了上去,并在云层里消失了。几分钟后,一只桃子从天而落,接着又掉下一个。魔术师切开它们,献给了观众:这是些真桃子。还没等水果在嘴里消化,另一个同桃子一样圆的东西落到地上。天哪!原来是孩子的头!接着又掉下了手臂、腿,最后是躯干。巫师哭着将它们收拢到一起,并说是由于众人提出了非分之请,才使孩子被杀,天堂的士兵把孩子当窃贼抓住砍成了碎块。观众被这样的场面惊呆了,他们也很伤心,并且相信真的是因为他们的苛求而使孩子被杀,于是他们慷慨解囊,并想以此赎回自己无意中铸成的罪过。魔术师将孩子的肢体收进他一直端着的盒子里。他收完所有的赏钱后,重新打开盒子说:“来,孩子,谢谢各位先生!”原来小孩子还活着!

最后,我以一篇介绍“口技”的文章作为本章的结尾。

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若无可排解者……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驺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揪枰声最佳。”曰:“何言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未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秋声诗自序》节选)

招魂

除了寻常的娱乐活动,为了变换花样,有些信神的人还找到一种召唤神灵的方法。在所有寺庙里,每尊神像前都能看见一只圆柱型的筒,里面装有很多小棍,棍上刻着数字。谁想了解自己的未来,就到寺庙里。先点烛焚香,然后跪到神像前,两只手抱着圆筒,小声询问想让神回答的问题。他轻摇圆筒,直到筒内掉出一支小棍,捡起小棍把它放在神像前。接着,再取两个半球,它的平面是“反面”,凸面是“正面”,将它们抛在地上,若落下后全是反面,则是“是”,若全是正面,则是“非”。若显示“非”就是无效,还要再重来一次。

假如这次有效,他就带着小棍上的数字到寺庙看守人那里,找出与数字相应的一根签,那上面有诗和谜语,就和藏在烟花里的格言一样。照着这,便能预知你的未来。有时会有惊人的巧合,但一般都只是偶然的相似,无任何意义。

还有一次,有人拿来一只盘子,仔细地将纸盖在上面,纸湿了以后紧紧粘在上面。一个被请来的道士先在盘子上作了一些神秘的手势,接着将一段长而薄的纸卷起来,用纸卷磨擦盘上的纸,最后,盘上的纸有些地方被磨破了,破的地方就会在盘子上显现出各种图画。人们就根据图画来预测一些事情。假如你被偷了,盘子会为你重现偷窃的现场,窃贼的相貌,还有一些简单的偷窃方式和犯罪工具。而且还能通过这些让罪犯立刻能受到惩罚,多妙的惩罚呵!假如你用一根针在盘子上刺窃贼的眼睛,不一会儿,罪犯就会变成瞎子。

还有各种受神灵启示的催眠者和清醒的梦游者。他们睡着了,神灵附体,等他们站起来,就开始宣布各种要发生的事情。这时候的他们还能治病。人们扎他们,他们不觉得疼,在炽热的火炭上行走,也没被烧伤。

我们当然还有会写作的神。有人拿一只很大的盘子,在上面洒上沙子,接着用木头做一个角尺,两个人分别拿着角尺的两边,让尺头在沙子上移动,尺头便写出些字词、句子、和一些藏头诗。人们可以还将往日著名文人的灵魂招来,请求他们写诗。

下面引述其中的一个情景。

毛笔稍微抖动了一下,然后宣告文神驾到,一首四行诗便立刻信笔而出:

暮色已降半遮山,倦鸟晨出晚知还;

乘风驾雾翩翩降,穿云落地凌波闲。

随后,又来了一位仙女:

山影晚明暗,宿风透体寒。

身似云轻舞。瞬览万重山。

仙女看到其他人的诗后逐个加以褒贬,人们将这些诗陆续焚烧以献给仙女。

突然仙女的一位朋友来了,叫小菱。该她写了:

雪夜风似剪,开门妙景天。

晚听疏还密,今见梨花鲜。

于是我们就问,年终时天上是不是很忙。“不”,她立即回答,“每天都一样。我们只在元旦那天去玉帝那儿开一个盛大的聚会。”

“神也吃素吗?”

“我们在升仙前就戒食了。一旦成仙,他就不再用膳了。至于其他那些神的食物,则有鹿肉、龙肝、山花、天堂的仙果等。”

“真的除了天堂还有地狱吗?”

“天堂和地狱只存于人类的意识,一个象征善,一个象征恶。”

这种问答也可以与去逝的朋友间产生,但是与朋友间的交谈,要比与那些名人鬼魂们在转动的桌子上进行的谈话容易得多。

这种使人迷惑的游戏一直延续到半夜一点钟。

其它一些招魂之术,都是大同小异,除了地方性的细节差异之外,就是人们所想知道的事情有差别了。虽然在这种聚会上使用的语言向来很高雅,但这类聚会却一点也引不起文人们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