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6528800000026

第26章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风阳东)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为地主放牛牧羊。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瘟疫流行,父母、长兄相继染病而死,他贫孤无以自存,入皇觉寺当了一名小行童。不久,又作游方僧外出游食3年,过着乞讨流浪的生活,足迹踏遍淮西大地,并接受了白莲教的宣传,萌发了反抗元朝黑暗统治的思想。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红巾军大起义爆发。第二年他投奔濠州郭子兴起义军。因作战勇敢,才能出众,深得郭子兴信任,被留作亲兵,娶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至正十三年(1353年)他率徐达、汤和等24人南略定远(今安徽定远),继而攻取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被郭子兴任命为总兵官。郭子兴死后,又被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为左副元帅。至正十六年(1356年),他亲率大军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旋称吴国公。当时,元朝正集中力量与北方红巾军作战,无暇南顾。朱元璋利用这一有利形势,攻城略地,扩张势力。他任康茂才为营田使,命诸将屯田垦殖,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他重视延揽人才,知人善任,宋濂、刘基等文韬武略之士纷投其门下。他又严明军纪,禁止剽掠,受到群众的拥护。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朱元璋的占领区迅速扩大,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日益巩固。至正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派部将吕珍攻打安丰(今安徽寿县),朱元璋率军援救,解安丰之围,将小明王迎至滁州。

同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将兵20万驰援,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展开激战。朱元璋以弱制强,以少胜多,大获全胜。次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小明王到应天,行至瓜步(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将小明王溺死于江中。第二年,朱元璋派军攻破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江苏苏州),俘获张士诚。接着,朱元璋相继消灭了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盘据福建的陈友定,并乘胜进军两广,平定了南方广大地区。与此同时,朱元璋又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北伐中原。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八月,明军攻陷元朝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趁夜出城北逃,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医治战争创伤,安定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多次下诏,减免赋役,节省政府开支,禁止官吏苛征暴敛,抑制豪强势力,严惩贪官污吏;又招民垦荒,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奖劝桑棉生产,解放奴婢,放宽对工匠的限制,提高生产者的人身地位。还下令清丈土地,整顿户籍,编定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以保证国家的赋役征调和防止赋役负担的严重不均。

在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同时,朱元璋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军事。三司互不统属,直接对朝廷负责,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洪武十三年(1380年)下令罢中书省,废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已久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同时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都府尽管兵籍和军政,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负责纠察文武百官。又特设军事特务组织锦衣卫,归皇帝直接指挥,负责保卫皇帝,侦缉奸宄,审理“诏狱”。鉴于汉、唐时期宦官专权、后妃乱政的历史教训,朱元璋严厉禁止宦官、后妃干预政事。这些措施的实行,使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朱元璋主张治乱世用重典,先后编定《大明律》和《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又实行廷杖制度,用严刑峻法惩治危害皇权的行为和贪官污吏。洪武十三年(1380年)丞相胡惟庸谋反,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并穷搜其党羽,株连被杀者达3万多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以谋反罪诛杀大将军蓝玉,诛连被杀者近2万人。

朱元璋实行了比唐、宋更为完备的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扩大录取名额,规定应试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为加强思想统治,他屡兴文字狱,使不少文臣士人无辜遭祸。他所实行的文化专制统治,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朱元璋一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躬行节俭,作风务实,他为大明帝国的创建和巩固奋斗了一生,堪称一代明君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