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就像天上不可能掉下馅饼一样,成功是靠百折不挠的时取意志,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拼搏得来的。正如《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所讲:“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的种种的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
所以,我们提倡“敬业”,它是对事业的全身心的投放,对事业有一种执着追求,内心涌动着一种疯狂精神。
1863年7月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一个叫迪尔伯思的小镇,有一个未来的汽车王子诞生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享利·福特。享利的父亲是位农场主,从小他的父亲始终觉得让自己的儿子继续求学是错误的,于是享利读完小学后,终于让他辍学留在了农场里为父亲干起了体力活。
当享利12岁时,他的一次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就是享利在底特律城外8英里的公路上,他和父亲见到生平第一辆被叫做“车”的运输工具。享利通过与司机的交谈,小享利知道了自动化运输工具的世界。于是,小享利也就有了个梦想,也就是制造一辆可以驰骋在各种公路上的汽车。
就在福特沉醉在发明的乐趣中的时候,时光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时,有着一头棕色长发和湛蓝色大眼睛的女孩克拉拉·布莱恩,发现福特对自己的机械改造有一种独特的敬业感,也就是这种精神感染了她。四年后,两人结为夫妇,住在森林空地上自己盖的房子里。小房子成为主力持的实验室和工作室。此时,福特已完全投入到实验中,每天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
由于福特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正当克拉拉在弹风琴时,而福特却来了“灵感”:
“克拉拉,快递我一张纸!”
福特突然的一声吼叫,吓了克拉拉一跳。她先是一愣,然后随手将一张乐谱递到他手里。福特二话没说,拿过乐谱,就在背面刷刷刷地画出起来,不一会,上面就出现了一个引擎的草图。
克拉拉离开风琴,来到他的桌旁,只见上面画的是用旧车床的整速轮、齿轮改造成的气管,管中加了活塞……克拉拉有点莫名其妙。
“克拉拉!这就是我的汽车构造……”
是的,一个划时代的汽车时代就从这张小小的乐谱开始了。当然,汽车时代的到来,并非出自亨利·福特一人的创造,而是许多英才共同奋斗的结晶。然而亨利·福特却是这些群星闪烁之中最明亮的一颗。
福特起初是在爱迪生照明公司当工程师。为了研究工作时间更充裕,他总干夜班。他月薪45美元,生活很是拮据。不过福特进公司的真正目的,不是想做什么机械师,而是想通过从事电气方面的工作,最好是维修发电机,来迅速提高他的电气技术水平。
不过,上帝在冥冥之中保佑着这位未来的发明家。不久,爱迪生照明公司将福特调到了发电机部工作,工资也升到月薪100美元。
此时,福特又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了。他把自家厨房也扩充为实验室。他把自己设计制作的内燃机放在厨房地板上面,插上电源插销,反复做着点火实验。由于厨房狭窄,放不下大体积的点火装置,只能用手转动车轮以启动内燃机。这个转动车轮的工作就由挺着大肚子的克拉拉来担任了。
不久,幸运之神给克拉拉带来了一个可爱的男孩,福特异常高兴,十分喜欢这个爱子,可是他却无暇顾及他。当爱子2岁时,巴黎要举办一次汽车大赛。福特为了这次的大赛,整天忙着加速研制自己的性能更好的汽车,以便于超过许许多多的对手。同时,福特也在爱迪生照明公司找到了两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凯特和毕休普。于是,他们在发电厂内进行着紧张的研制工作。
后来发电厂厂长发现了他们的研究,大发雷霆。他们只好将实验搬到厂外,在发电厂隔壁的地下煤仓落脚。
不过,在地下煤仓研制,利用的时间很有限,福特觉得将一分钟掰两半儿也不够用。他必须抓紧利用一切时间。这样,他就有必要在自家内扩充实验场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1896年6月4日凌晨,当福特拧紧了最后一颗螺丝以后,他激动不已。是啊,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换来了今天的丰硕成果,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第一辆汽车终于完成了。
福特跳上汽车,把汽车发动了起来。
附近的邻人们被“突突突”的马达声惊醒,纷纷奔出来,观看福特试车。
福特在对事业的坚韧与执着中,终于获得了成功,一个“汽车王子”终于诞生了。
温馨提示: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敬业是每个人对事业的自觉行为和基本要求,也是通向成功的风帆。爱岗与敬业精神本来是相通的,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基础,敬业是爱岗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不热爱,就不可能自觉地做到终于职守。但是,只有对工作的热爱之情,没有勤奋踏实的忠于职守的实际工作行动,就不可能做出任何成绩来,成功也就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