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乡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6519200000033

第33章 转变观念走向市场(2)

在东乡区域经济发展中,农业产业化还处于雏形阶段,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主导产业发育迟缓,支柱产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的优势产业(如洋芋)虽形成一定规模,但市场优势不明显,一直处于上游产品阶段,产业关联度小。二是龙头企业弱,现有企业多数是规模小、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下的初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对主导产业的带动力弱。三是市场流通滞后,没有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四是科技体制还不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技实体尚未完全进入农业产业开发,科技在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贡献率十分有限。五是利益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和企业基本上都是简单的买断关系,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严重脱节,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六是投入严重不足,虽然省、州、县都在努力增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但由于各级政府的财力有限,仍然满足不了一些重点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各专业银行大部分是贷差行,增加产业化项目贷款有一定难度,即使少量贷款,也因额度小,使用周期短,解决不了多大问题。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

上述困难和问题决定了要使东乡县经济社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大市场观念,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当地优势和区域特色,通过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高效经济类产品(如洋芋精淀粉、花椒、林果等),以及养殖业的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有市场前景和自身优势的龙头企业,重点处理好产业链条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利益为纽带,把基地、农户、加工龙头、流通组织和科技信息服务组织的资金、技术、人才聚集到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产业上来,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必须树立开放、开发观念。

东乡县地处内陆,交通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再加上传统体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显示出一定的自我封闭、自我发展倾向。距省会兰州虽然较近,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前几年省上提出“以大带小,以城带乡,整体推动(即双带整推)”的发展思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各方面缺乏内在的联合要求,还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其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已不可逆转,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日益临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区域内所有的企业、经济组织、农户都要向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开放,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也将不可避免。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没有大开放、大开发的精神准备和思想意识,缺乏对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就不会有光明的前途和美好的未来。

4.必须树立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

东乡县境内沟壑纵横、干旱少雨、耕地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衡、环境恶劣、自然条件严酷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将这片苦涩的土地变成希望的田野,是摆在各族干部群众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大文章,也是党和政府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要作好这篇文章,首先必须克服“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畏难情绪,发扬东乡人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迎难而上的开拓创新精神,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一,眼光不要总盯在近40万亩的有限耕地上,而应在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四荒”(荒山、荒坡、荒地、荒沟)地以及非宜农耕地进行开发利用,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向省内外、国内外全面放开,治理和经营权可延长到50年至100年不变,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依法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在这方面,县上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县民族宗教局干部马寿胜,2000年个人投资,在刘家峡渡口附近承包了1.3万亩的宜林荒山,栽植白杨、云杉、杏、花椒等用材林和经济林苗木1000多亩。像这样的典型事例应大力弘扬和宣传,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的良好氛围。

第二,要注重引导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对各类“四荒”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按照不同土壤类型和光热条件,科学地引进和种植林草品种,积极发展林牧产业,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并进,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困扰东乡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即缺水问题。因此,必须把水利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上,要坚持地上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齐抓,大中小水利工程并举,以南阳渠、东干渠等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和修复为重点,大兴水利事业,大面积推广高新节水技术。同时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对宜农坡地应尽快尽早使之梯田化,把梯田建设同节水农业、科技推广、小流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依法加强对现有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确保耕地总量。

第四,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以及国家加强黄河、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的机遇,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目标,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集中连片,发展流域经济。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有步骤地还林、还草,不断强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

5.必须树立开放开发、基础先行的观念。

迎接西部大开发,一方面,必须营造一个山川秀美、林茂草丰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要加大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彻底改变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能源紧缺的状况。东乡县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已安装电话1606部,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9%和83%。路网建设正在有计划地分步实施,电气化县的农网改造工程以及利用太阳能的“阳光工程”也在顺利进行。但是,离省委在2005年基本实现县乡道路硬化,村村通汽车、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成功能齐全、覆盖所有村社的农村电网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应进一步抓紧抓好这项工作,全面完成这一硬件建设的艰巨任务。

6.必须树立依靠科技、依靠人才、科教强县的观念。

五、六十年代,在国家支援开发大西北的号召感召下,一大批有志于建设祖国西北边疆,献身西北建设事业的热血青年和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来到了西北,其中有不少人来到东乡,这部分人曾经为东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奉献和牺牲。但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这部分有为的知识分子纷纷“孔雀东南飞”了。当地自己培养输出的大中专学生也因家乡的贫困而多数不愿回到家乡建功立业,使东乡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现象。据调查,东乡县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口的0.3%,而真正有一技之长、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知识分子更是微乎其微、寥若晨星。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东乡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因。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实用型人才是东乡县极其紧迫的当务之急。在缺乏人才的现状下谈依靠人才、依靠科技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这个问题上:

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办好农村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函大,并根据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办好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培养能够进行实验开发的农民技术队伍。

第二,充分发挥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学骨干的作用,要制定更加灵活务实的政策,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充分施展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科教强县建功立业。

第三,增加对科技的投人,特别是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资金和新增地方财政收入要更多地用于农业科技攻关和引进消化。

第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围绕结构调整,引进和更新品种,加快普及良种良法及配套技术,旱作农业综合丰产技术、日光温室、地膜覆盖等农业技术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建立适合东乡实际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

7.必须牢固树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

非公有制经济在当地经济中所占比重太小,且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这是东乡区域经济结构方面的重大缺陷,也是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是具有活力的经济成分,为了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发展极、一个支撑点,必须真正树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在政策上、要素投入上和管理制度上,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