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6518600000039

第39章 第三十八名 辛弃疾

网络搜索结果:394579条

最大招牌:《稼轩长短句》

招牌搜索结果:5520条

名言嘉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荣誉称号:无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出生:1140年5月28日

逝世:1207年10月3日

祖籍:历城(今山东济南)

出生地:历城(今山东济南)

逝世地:铅山(今江西铅山)

主要身份:诗人

主要功过:创作了大量反映国恨家仇、收复失地的词章,是豪放派的另一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青玉案》、《永遇乐·北固亭怀古》、《辛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年生于金朝占领下的济南府历城县。辛弃疾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成人。辛赞虽在金朝为官,但时时教育孙儿不忘宋朝,恢复中原。1157年,辛弃疾到金国都城燕京应试,但未取得功名。1160年,辛弃疾再次赴燕京赶考,并利用此次机会考察了河朔的防务。1161年,辛弃疾组织两千余众在济南起义,后加人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同年,金朝内部发生内乱,完颜亮攻打宋朝的部队不战自溃,本人也被部下所杀。1162年,辛弃疾率领义军归顺南宋朝廷,受到高宗赵构的召见。1163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义军领袖耿京,投降了金朝。辛弃疾带领50名壮士,奔袭金军营长,捕获了叛徒张安国,押回临安正法。1165年,辛弃疾上书孝宗《美芹十论》。上书宰相虞允文《九议》,阐述自己恢复中原的见解,但未被重视。116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府通判,任上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1172年,辛弃疾任滁州知州,此后历任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大理寺少卿等职。1181年,辛弃疾调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但随后被罢官,闲居于江西信州(今上饶市)和铅山一带,达20年之久。1204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期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年后被罢官。1206年,任龙图阁侍制,但因年老不支,回铅山养病。1207年,辛弃疾病逝于铅山,终年67岁。

[影响力评述]

辛弃疾的词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是宋金对峙时代仁人志士情感和思想的反映。在如火如茶的抗金斗争中,宋人的民族意识极大地觉醒,他们抗击外侮的高涨热情被辛词最艺术化地再现出来。辛弃疾的词,加上后来的陈亮和姜夔的词,成为汉民族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正气歌。辛弃疾不仅仅是一个词人,也是一个战士,只是因为时运不济,他没有在战场上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如果辛弃疾成为了一个驰骋疆场的战将,也许也就不会有如此雄壮的辛词了。所谓的悲愤出诗人,辛弃疾就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才造就了他这样一位杰出的词人。

辛弃疾本来居住在被金朝占领的历城。他的祖父辛赞在中原沦陷时因族众所累,未能南迁。辛赞虽接受过金人县令、知府一类官职,但一直心系南朝,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在祖父的教导下,辛弃疾自幼就怀有恢复山河的雄心。他曾经两次利用赴燕京赶考的机会,“谛观形势”,观察山河地势,探听金军虚实,为日后起事做准备。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兵40万南侵。金朝占领区的民众因为“怨金人征赋之骚扰,不能聊生”,纷纷揭竿而起。历城农民耿京聚众起事,义军如燎原之势,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22岁的辛弃疾感到时机成熟,也聚集2000壮十,举起了义旗。他率众加入了耿京的部队,被任为掌书记。与辛弃疾相识的僧人义端,经辛弃疾介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但义端却是个投机分子,他趁耿京不备偷了义军的军印欲投奔金军。耿京大怒,欲斩辛弃疾,辛弃疾请心耿京宽限三日,让他追捕义端。耿京同意了他的要求,辛弃疾披挂上马,于义端逃亡途中将其捕杀。辛弃疾因此受到耿京的器重。

耿京接受辛弃疾的建议,派辛弃疾赴江南与宋廷取得联系。正在建康劳军的高宗赵构召见了辛弃疾。但是北方的义军中却发生了变故,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然后投降了金人,被任命为济州知州。辛弃疾闻讯后怒火填膺,他带领骑兵50骑远道奔袭济州,于金人大营中生擒张安国,连夜押送到建康,袅首示众。辛弃疾因此而在南军中名声大噪。洪迈在《稼轩记》中称赞说:“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后来辛弃疾回忆这次经历,写下了广为流传的《鹧鸪天》,词的上阙写道: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録,汉箭朝飞金仆姑。

辛弃疾并非一介赳赳武夫,他也是一个谋略家。在他回归宋朝后,曾经数次上书朝廷,阐发他的抗金策略。在辛弃疾的上书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在《美芹十论》中,辛弃疾提出应当重视“民心”和“民力”,认为“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在《九议》中,他提出了“知敌之情伪而为之处”、“先胜而后求战”、“避实击虚”等战术策略。但辛弃疾在抗金战争中没有被委以重任,他数次被启用,又数次被罢官,在起起伏伏中韶华耗尽,郁郁而终。正像王勃所感叹的那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谢枋得则说,辛稼轩“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辛弃疾受国恨家仇的激励,在壮志难酬的过程中写下的壮丽辞章流传了下来。

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最主要的豪放派词人,和他同时代或稍后的词人,成就都不如他。辛弃疾的词首先描写了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现实生活。他在《菩萨蛮》中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和江南人民对故土的怀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贺新郎》则表现了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在辛弃疾的词中,最感人的还是他对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作为一个有满腹韬略的人,辛弃疾眼看着山河沦丧却没有机会收复山河,只有把这一腔热血倾注到他的诗词之中。且看他的《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妒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再看他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其实,将辛弃疾归为豪放一派有些以偏概全。他写的一些反映情感生活和田园生活的词作,其意境并不比秦观或柳永的词逊色。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连他自己都非常欣赏,自夸不已。“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田园风光描写,即便是王维、孟浩然也会称奇的吧!辛弃疾描写感情生活的功力不逊后主、易安,如他的名作《青玉案》,把美好的爱情描写得如诗如画。几百年后,激赏此词的王国维将其中的句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之最高境界的表征。无怪乎刘克庄说:“其浓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辛弃疾的诗也写得非同凡响。《后村诗话》说辛诗“悲壮雄迈,惜为长短句所掩”,为辛诗说了句公道话。请看他的《送别湖南部曲》: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于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辛弃疾的词在当时就影响极大,到后世其影响与日俱增。《白雨斋词话》说辛词是“词中之龙”,“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稼轩词仿佛魏武诗,自是有大本领、大作用人语”。毛晋在《稼轩词跋》中说辛词“磊落英多,绝不作妮子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稼轩的词,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奇葩,更重要的是,它是激励后世爱国者的精神旗帜。今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读辛词,仍能感受到胸中涌动的热血与豪气。这样的诗篇,怎能被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