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6518600000020

第20章 第十九名 墨翟

网络搜索结果:793800条

最大招牌:《墨子》

招牌搜索结果:33500条

名言嘉句: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荣誉称号:平民圣人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墨翟

出生:约公元前468年

逝世:公元前376年

祖籍:不详

出生地:小邾国(今山东滕州)

逝世地:不详

主要身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主要功过:主张“兼爱”、“非攻”,创立墨家学说

主要著作:《墨子》

[人物生平]

人们对墨子的生平所知甚少。墨翟大约在公元前468年出生。他大概是宋国人,一说是鲁国人。他出身寒微,自称是“贱人”,曾做过造车的工匠。墨子的学生很多,“徒属弟子,充满天下”。加人墨家的人,要穿粗布衣服,着草鞋,并整日劳作。“墨门多勇士”,一次为楚国的阳城君攻打吴起,被吴起收国,墨家弟子183人自杀以殉义。墨家还非常遵守法度,一次一个墨家首领的儿子杀人,秦惠王念其为独子,赦免了他,但该首领仍按照墨家的法度杀了自己的儿子。墨子主张“非攻”。有一次,墨子劝说公输班放弃了攻宋的计划。墨子的经历,史无记载。

[影响力评述]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子实在是一个异类。首先,他出身低下,大概从事工匠一类的职业,这和其他大多数思想家的贵族出身大相径庭。由于这样的出身,墨子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所思所想。其次,墨子的思想取向与其他流派之间的差异是根本性的,而非枝节性的。在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最具有多样性的,而墨子的学说就是这种多样性的最杰出的体现者。我们可以在墨子的学说中发现与中国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东西,这也难怪墨家学说在后世被冷落、被遗忘。较之其他学说如儒家、道家、法家,我们在墨子的学说中能够发现较多与异文化相通的东西。墨子已经去世两千多年了,21世纪的人们突然发现,墨子的有些思想竟然如此切合目前的社会需求。

在墨子生活的年代,墨家并不仅仅是一种学说,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组织。墨家的组织机构非常严密,它的首领被叫做“钜子”,“钜子”的权力非常大,组织成员对于“钜子”的命令必须严格执行。墨家的钜子都是忠义之士。墨子之后,墨家的第三任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荆王薨,阳城君以与攻吴起,得罪收国。孟胜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而死之。弟子徐弱之徒死者百八十三人。”孟胜死之前,表明死的原因,他说:“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墨家内部的法度非常严格,据《吕氏春秋》记载:“墨者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惠王曰:‘先生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腹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虽为赐,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杀其子。”即使被国王赦免了罪责,也不能逃避墨家的法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墨家的法度严格,其次是墨家的领袖非常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墨家组织正是因为有如此严明的纪律,所以才具有坚强的战斗力。《淮南子》记载,墨家弟子“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能够建立这样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组织,墨子必是一个类似于穆罕默德或者耶稣一类的人物。

墨子的主张,都可以从他的作品的篇名中鲜明地体现出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非命》。在墨子的思想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兼爱”思想。由于墨子的思想与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差太大,以至于孟子骂他“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爱应当是“无等差”的“兼爱”,也就是他说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人间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纷争与苦难,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他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惟不相爱生也。”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从而达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社会效果。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现代色彩的思想,它很类似于帕森斯所说的“普遍主义”。普遍主义是基督教思想的遗产,即耶稣所主张的“爱你的邻人”甚至“爱你的敌人”之思想的逻辑结果。如果墨子能够和耶稣相见,两个人会惺惺相惜的。

墨子另一个重要思想是“非攻”,即和平主义。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无情地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些战争仅仅是为了那些王公大臣的私欲,却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自相残杀。罪恶的战争,对于战争双方的人民都是灾难。但墨子并不是无原则地反对战争,他把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即非正义的战争;另一类是“诛”,即正义的战争,比如武王伐纣的战争就是。墨子的战争理论,对于目前的世界尤其具有指导意义。

墨子也有自己的国家学说。墨子的国家学说是现世的学说,而非当时流行的天命学说。墨子认为,人类最初是处在一个没有秩序的混乱状态中。“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臭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无政长”,于是人们“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如果读者熟悉西方的政治学说,就会很容易地联想到一个人,即霍布斯。墨子所描写的社会状况,不正是霍布斯所描写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吗?墨子又一次和另一个时空的人心领神会。墨子的学说,是中国本土的国家起源学说。

墨子的社会思想可以概括为“尚贤”和“尚同”。所谓“尚贤”,就是任用贤能。不论一个人的出身和职业,只要他有贤德和能力,就应当受到重用。墨子提出要“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虽在农渔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所谓“尚同”,是说天下所有人都应当同于天子。“尚同”不仅仅要求臣民要服从国君的命令和调遣,也要求国君倾听臣下的呼声。理想的状态是“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如果“尚同”的理想实现了,就会实现一个“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法之治”的大同世界。

墨子反对儒家宣扬的天命论。他说,所谓“天命”,不过是“昔者暴王作之,穷人术之,此皆疑众迟朴”的骗人把戏。他指出,由于人们相信“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的说法,放弃了主观努力,结果就造成“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墨子说,“执有命者之言”是“天下之大害也”。在反对天命论的同时,墨子认为人的主观努力才是成功的保证。他把人的主观努力称为“力”,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一定是振聋发聩的。

墨子对认识论也有独特的贡献。他提出了认识的价值问题,并且主张用“三表”的方法来检验人们认识的真伪和价值。墨子写道:“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的这一套认识方法,可以概括为经验主义的真理观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其实,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的提出,墨子是中国哲学家中第一个提出认识判断标准的人。

逻辑学也是墨子有所贡献的一个领域。墨子发现并在他的文章中率先使用了“类”和“故”的概念,即逻辑学中“分类”的概念和“因果关系”的范畴。虽然中国先秦逻辑学主要是名家的贡献,但墨子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中国先秦的逻辑学虽然不能与古希腊的逻辑学媲美,但也是世界三大形式逻辑体系之一。墨家和名家是这一体系的共同创立者。

墨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节用”。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社会思潮,墨子简直就是一个领风气之先的时髦思想家。我们现在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不正和墨子的主张不谋而合吗?虽然问题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主张是相同的,结果也是相同的。“撙节”是中国的传统,这一传统通过《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等书得以传播。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另一种思潮即促进消费的思潮占了上风。现在的节约,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对金钱的节约,而是对资源的节约,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两千多年前的墨子不可能预见到,人类社会还会面临自然资源枯竭的危险,但他认识到了浪费的危害,并且把这种认识形成理论。我们应当庆幸我们总能从自己的文化宝库中找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目前的困境,而不至于陷人“失语”的尴尬。墨子为这一文化宝库增添了最多品种的藏品,我们应当感谢他。孟子说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他无愧于孟子的称赞。噫!微斯人,吾侪何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