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寿名(1916~1949),革命烈士。名义德,字寿名,用字不用名。宁夏固原县彭堡乡隔城子村人。出身于书香之家。后因家道中落,小学毕业后缀学。1931年,加入邓宝珊新一军,被分配到第十旅,历任司书、排长、连长、旅部参谋等职。抗日战争爆发,任新一军抗日先遣营营长,开赴山西中条山参加对日作战,因作战英勇,升任副团长。1940年,调回西安游击干部训练班受训,结识著名民主战士杜斌丞,受到革命思想熏陶,从而奠定了他参加民主革命的思想。后联络在西安的好友高月波等10余人,于 1941 年春回到甘肃,被任命为甘肃省庆阳保安副司令,不久升任甘肃保安第二团团长,驻防岷县。在防区严厉打击偷种罂粟(大烟)的人,不料触怒了借机敛财的甘肃岷县专署专员胡公冕,胡罗织罪名,企图陷害孙寿名。此时,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全国团结抗日的局面遭到破坏,他和部下唐曼陀、李俊楠、王坤一等人欲发动兵变,事泄被撤职禁闭。获释后,派往西北干部训练团任大队长。不久,弃职返回固原家中。
1943年3月,他与唐曼陀联络陕西、甘肃、宁夏数十名青年,组建西北青年抗日民主促进会(简称“西青会”),以“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为宗旨,开展活动。“甘南民变”失败后,他到庄浪等地串联,欲图再起,不幸事泄,同谋者被捕杀。他满腔悲愤,填词《鹧鸪天》抒怀:“果使书生莅将坛,挥豪能叫阵云寒,恨无李广封侯相,才让他人著祖鞭。憧故国,念家山,满腔孤愤对谁言,心非铁石难缄口,慷慨悲歌托管弦。”
1944 年秋,正当孙寿名处于苦闷时,为筹备成立中国民主同盟西北总支部的杜斌丞来到固原,两人促膝倾心,关系甚密。他非常拥护民盟“亲苏、友共、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加入了民盟组织。次年,又率领“西青会”成员,集体转为民盟盟员。为取得合法身份作掩护,他加入驻防平凉的国民党第三十八集团军,任司令部上校副官处长,与时任平凉保安副司令的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任谦共同进行革命活动。此时,他还结识了高嵩山、甄载明等一批地下共产党员,积极掩护他们开展地下工作。抗战胜利后,第三十八集团军移驻河南,他利用在西安接运装备之机,把一批枪支弹药运到华阴庙,交给共产党的游击队。此事被集团军司令部怀疑,被调任有职无权的少将参谋。不久,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发动反革命内战,采用最卑劣的手段镇压民主运动,在昆明刺杀了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和闻一多,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电邀唐曼陀、贾耀如、师循丞等人到河南陕县,共同拟订掌握地方武装,迎接人民解放军,加速西北解放的《西北革命组织大纲》,呈送民盟西北总支部。不久,孙寿名被裁减退役。
1947 年春,孙寿名回到平凉,邀任谦同赴兰州,着手实施《大纲》计划。他俩刚到兰州,就被特务盯梢。他密送任谦离开兰州,按原计划部署唐曼陀、贾耀如、高月波、石挽澜等盟员分别到兰州、甘谷、隆德、固原等地组织自卫队武装。他自己回到固原,以笔杆子为武器,撰写了《人民至上论》、《西北青年饥饿线上的呼声》、《西北新青年》、《纵横西北观》、《纵论西北现阶段》、《西北农村建设》等文章,为反内战、反暴政、反饥饿而呼号。这时,杜斌丞又遭到国民党杀害,民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加以取缔。孙寿名的活动也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严密注意。1948年夏,任谦逃脱特务的监视进入陕甘宁边区,而任谦的爱人陈颖龙(中共党员)、勤务员刘东保、时任平凉专署视察员的邹锦文被捕,解往兰州,不少从事地下斗争的共产党员、民盟盟员,都被迫进入边区。在白色恐怖中,有人劝他也到边区暂避一下,他说:“要为迎接解放大西北作贡献,不能躲避”,毅然留下坚持斗争。民盟甘肃支部为加强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支援解放战争,增补孙寿名为支部委员,与魏自愚、聂青田等人负责军事联络工作。当年的秋季,爱国将领韩练成出任甘肃陇南保安司令,邀他南下组建保安旅。他启程赴兰州时被特务跟踪。组建保安旅的事,也因受到甘肃省政府主席郭寄峤阻挠而搁浅,韩练成返回南京(后去解放区)。郭寄峤本想对孙寿名下手,因苦无证据,便暂任他为酒泉保安副司令,意在调虎离山。他坚辞不就,又改任省保安司令部上校高参,留兰州坚持工作。此后,他参与了策划陕西地方武装长城部起义,支持兰州学生发动反对“自卫特捐”示威游行,策动议员在省议会揭发省政府要员贪污丑闻等活动。
1949年2月初,民盟甘肃省支部派孙寿名到陇东做策反工作。在临行前一日(2月17日),被跟踪已久的特务秘密逮捕,囚禁于大沙坪监狱。特务头子亲自审讯,并施用指缝插针、四肢通电等酷刑。他坚不吐露真情,特务胁迫他朋友的妻子入狱劝降,他坦然表示“充其量是脑袋问题”。6月1日(端午节),他与同室难友准备越狱被发现,为解脱其他6人,才主动暴露自己的民盟支部委员身份,以承担全部责任。8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兰州城下,国民党特务连日成批杀害革命志士。21日深夜,孙寿名被杀害。5天之后,兰州解放,遗骸暂厝华林坪。1949年12月25日,固原县各界为孙寿名举行追悼会。1950年12月10日,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支部在兰州举行公祭,对孙寿名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的挽词是:“在甘肃人民的解放斗争中,民盟盟员和共产党员的血流在一起。”中共平凉地委的挽词是:“青年先进,志节堪钦”1937年迁葬于兰州烈士陵园。
附录1历史名人与宁夏
宁夏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各民族和部落活动的大舞台,《诗经》称斯汉时有“新地为“朔方”,即京都以北的地方。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首于今宁夏境内筑长城并设立北地郡,是为宁夏地区有行政建置之始。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宁夏得到首次开发,秦秦中”之美名。至隋、唐间,已成为“今昔胜概之地,塞北—小江南也!”(《嘉靖宁夏新志·王殉序》)此后代代兴办水利,实行屯垦,渐渐成为农牧经济发达的西北明珠。同时宁夏地理位置重要,“贺兰环于西北,黄河绕于东南”、“山川险固”、“屏蔽关陕”(《乾隆宁夏府志》之《永龄序》、《地理》),“诚北边重防,国之岩疆也”。地杰则人灵,钟灵育秀,宁夏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史不绝书,乃文臣、武将建功立业的场所,骚人墨客颂咏的对象,就连历代帝王也不断在这里留下足迹。
一、帝王西巡狩塞上
历代帝王巡幸今宁夏地方,当以古圣黄帝“西至于空同,登鸡头”(今六盘山脉),向广成子问道为始,下而更有举世公认历代旷世名君秦皇嬴政、汉武刘彻、唐宗世民、清祖玄烨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等千古大帝,他们无不在塞上写下一段重要的历史。此外,还有诸如西周穆王姬满、战国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赢稷、汉光武帝刘秀、汉顺帝刘保、新莽时淮阳王刘玄、南北朝魏道武帝拓跋硅、周武帝宇文邕、隋炀帝杨广(继位前)、唐肃宗李亨、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和地方割据政权赫连夏国、西夏国的称王者们等。
(—)秦始皇经营河套河南地
秦始皇十分重视对塞上的治理,秦兼并六国,分全国为36郡,宁夏属北地郡管辖,先后建立富平、昫衍、乌氏、朝那和泾阳等县。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20年),秦始皇开始到全国各地进行巡视,首次出巡地方就是北地郡和陇西,路线为:咸阳→陇西→北地→北出鸡头山,经回中返京。经过实地考察,秦皇认为北地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遂派重兵设防,实行军屯,开始经营得天独厚的河套河南地,使得宁夏地区第一次得到开发。
(二)汉武帝六次巡边到塞北
汉初沿秦制,继分设北部北地郡,先治马岭(今甘肃省环县),后移富平(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境内);南部设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时匈奴单于不断大举南犯,闯萧关,破朝那,烧回中宫,威胁京城长安。武帝继位后,着手加强北方边防,增设朔方郡、五原郡,徙民屯垦,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主动从北地、朔方出击匈奴。在取得军事上决定性胜利之后,他即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开始巡视各郡,首巡即“登空同”(今六盘山脉),北出萧关直至新秦中(今宁夏、内蒙古河套地方)。至后元元年(前88年),曾先后六次“行幸”或路经安定、北地郡境。汉武帝北巡后,对加强北地防务,完善地方行政建置,增进民族团结,作了许多重大而正确的决策。现存一首汉乐府诗《上之回》,就是反映西汉元封四年(前107年)汉武帝从雍(治今陕西省风翔县境南)出发,通过回中道,北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市东南)巡视,途经今宁夏、内蒙古和晋冀北部地区后,返回京畿甘泉宫的一首诗。诗曰:“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召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驰驱,千秋万岁乐无极。”
(三)唐太宗于灵州主持民族团结大会盟
贞观二十年(646年),回纥、拔野古、仆骨、多滥葛、阿跌、斛薛等十三姓和铁勒诸部,均遣使朝贡,纷纷要求“归命天子、乞置汉宫”。唐太宗遂于九月十五日抱病亲赴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境内),与数千名各民族军民盛会,会上各部族领袖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共誓曰:“愿得天至尊为奴等天可汗,子子孙孙常为天至尊奴,死无所恨!”唐太宗赋诗勒石,以纪盛世盛举。诗有“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名句传世。
(四)成吉思汗饮恨宁夏
被毛泽东赞为中国历史上“一代天骄”的元太祖统一蒙古各部,先后灭畏兀儿、西辽、金国,并西征花剌子模,攻入忻都(印度)、阿哲儿拜占、谷儿先、钦察等地,在喀勒喀河(今顿河)击败斡罗思(今俄罗斯)联军,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横跨亚欧和北非一角的庞大军事帝国。但是他在攻打西夏时,却很不顺利。从西夏桓宗天庆十二年(1205 年)起,他亲自领兵,前后六次对夏用兵,均未攻下大夏国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其中1226年第六次征夏时,成吉思汗借口西夏接纳仇人亦腊喝翔昆(即亦剌合),指挥十万大军,从河西走廊和今陕北,东西夹击西夏,先攻灵州和青海积石州,次年(1227年)包围夏都,久攻不下,自己驻隆德(今宁夏隆德县),并避暑于六盘山。七月,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在没有亲眼看到灭夏之前,只得留下遗嘱而病故于六盘山区。当时征夏战事处在关键时刻,蒙古大军秘不发丧。当月迫使西夏南平王李睍献城出降,被蒙军杀死,西夏国灭亡。
(五)清圣祖康熙访宁夏
玄烨是中国封建王朝涉足宁夏的最后一位名君。为了平定勾结沙俄帝国的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二月丁亥(2 月 26 日)由皇长子胤褆等随驾,离开北京,经大同、榆林,于三月戊辰(4月8日)抵达安边。宁夏总兵王化行在此迎驾,并伴驾于三月辛未(4 月 11 日)驻跸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王总兵请康熙“行围花马池以观军容”,康熙以“噶尔丹未灭,马匹关系紧要”、“罢猎而休养马匹”为由,不允。并命王化行飞告在宁夏之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川陕总督吴赫等文武大臣不必远迎,以省马力。康熙轻车简从,沿明东边墙(长城)于乙亥日(4月15日)行至横城渡黄河,野营于河西岸,并遣官祭拜黄河。丁丑日(4 月 17 日)抵达宁夏城(今银川市)。时宁夏名将赵良栋新故,康熙命皇长子及部院诸臣往祭之。还夸奖赵“操守颇好”,是“伟男子”。康熙皇帝在宁驻跸18日,以前明宁夏总兵马世龙宅第为行宫。在宁期间,除部署对噶尔丹作战和后勤供应等一系列军务大事外,还亲自检阅绿旗部队,巡视宁夏城防。康熙乘朝廷和地方文武大员聚集宁夏之机,一再告戒他们要“操守洁清”、“体恤下察”、“爱护兵丁”、“习知民事”、“各遵法纪”。还应宁夏军民之请,亲笔题辞勒石永传,史称《康熙碑训》。碑文曰:“宁夏洪流灌输,诸渠环匝”,“其在朔方,尤胜他郡”,要求为官者要“官之良轨”,为民者应“孝弟齿让”,城乡均“勿以地处边陲,而不治以经术;勿以习尚气力,而不泽以诗文”,希望宁夏官民“上率下从,庶几驯臻雅化”等等。为了不给地方增加过重负担,康熙于闰三月乙未日(5月5日)离开镇城。他以护众不扰民为由,遂将返程改由黄河水路而下,沿途野营河岸,以鱼猎自食,而逍遥地游出宁夏土地。康熙此行,对宁夏的主要印象是引黄自流灌溉的水利,他看到了“塞北江南”的独特风光与官民治理黄河所形成的引黄之利。为此,发自内心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诗。诗曰:“历尽边山再渡河,河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康熙在以后多次提到宁夏引黄灌溉之利,对后世皇帝产生影响,为清代重视在宁夏大兴治水工程打下了基础。
二、武将建功于朔方
(一)先秦
西北民风“强梗尚气”、“性勇、锐于战斗”,又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代以来,北地等缘边诸郡,“名将数出”,故素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说。武人之建功于朔方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时有名将南仲和尹吉甫(兮甲),曾率兵北伐猃狁,到达朔方,并筑城于太原(今宁夏南部地方),史称“宣王中兴”。《诗经》之《六月》曰:“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薄伐西戎”和“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这首诗就是叙述、赞美大将南仲在朔方打胜仗的这段史事。《汉书》载:“宣王兴师,命将征伐猃狁,诗人美大其功。”亦印证了《诗经》所颂的历史事实。
(二)秦汉
秦汉间,有大将蒙恬,奉秦始皇之命,指挥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于漠北,河南地尽入秦疆,并因河为塞,在今河套至甘肃沿河各地筑44座县城,巩固和开发了北部边疆。至汉代,匈奴屡屡南犯,又有名将卫青、霍去病、公孙贺等在塞北大败匈奴的壮举。霍去病一军越贺兰山,过居延,一直打到祁连山下,大败敌军,斩俘甚众。卫青亦率部在灵州黄河上第一次架设桥梁,渡河直捣高阙,最后迫使浑邪王降汉,楼烦、白羊王远迁塞外。汉帝又把降众分别安置到北地、朔方和陇西等地,称为属国,派汉宫任属国都尉负责监管。从此,北边和平,社会安定,农牧兴旺,“冠盖相望”,一片繁荣景象,史称“新秦中”,时为富庶的代名词。
(三)唐
唐朝武功最盛,建功塞外名将众多,如杨师道、王道宗、李靖、薛万彻、李勣、李大亮、王孝杰、娄师德、魏元忠、张仁愿、郭元振、王睃、薛讷、张说、牛仙客、王忠嗣、李林甫、郭子仪、仆固怀思、路嗣恭、李光弼、李怀光等,其中以郭子仪功绩最著。天宝末(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京城长安失落,唐玄宗逃往四川避难,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境内)继承皇位,改元至德,即唐肃宗。新帝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治兵塞上,召集天下劲旅,外结回纥、吐蕃和大食援军,于至德二载(757 年)率各民族十五万联军,大规模反攻,一举收复长安。十月,肃宗返京,于是历史上称灵武为所谓“肃宗中兴”的发祥之地。并造就了郭子仪成为唐之一代中兴名将,被封为汾阳王,位极人臣,连德宗皇帝都尊称他为“尚父”。伟大诗圣杜甫所作《送灵州李判官)一首诗就是反映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诗曰:“大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
(四)宋
有宋一代,党项羌割据宁夏,宋室治边名将虽多,尤以“韩范”(韩琦、范仲淹)和杨家将(杨文广等)著称,但由于朝廷软弱,边将们屡屡打败仗,失地求和,鲜有作为。担任过陕西经略副使的宋代政治改革家范仲淹,曾目睹过宋、夏边境广大地区遭受经年战争破坏的惨景。他多么希望宋、夏修好,他更盼望在和平的环境下,恢复农村的农业生产,让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广大农民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所以他写下了一首《劝农》的诗,用以表达他的心愿。诗曰:“蒸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再愿颂豳风。”而诗人张舜民所作《峡口山》更是直接反映出宋夏战争给人民所带来的痛苦。诗曰:“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凭君莫上望乡台。”元代,帝国疆域庞大,宁夏遂成腹里,已非武将用武之地了。
(五)明
明朝建国,北方边祸不断,宁夏战略地位上升,为“九边重镇”西北巨防,并在固原设三边总督,统一指挥宁夏、固原、延绥和甘州四大军镇兵马,雄据国防之半壁要区。因此武人们在宁夏又有了立业建功的机会,造就了一大批安边名将。正如明代前七子的核心人物、大文学家李梦阳的《秋望》诗所道:“黄河水绕汉城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在众多的武人中,有开国功臣大将军徐达、常遇春、耿炳文、汤和、冯宗异、李文忠、沐英、叶升、冯胜、李景隆,还有后来者戍边宿将何福、柳升、梁铭、史昭、陈懋、神英、姜汉、周尚文、姜应熊、董一魁、马世龙等,总督三边大员有项忠、马文升、王越、杨一清、王琼、张泰、石茂华、王之采、洪承畴等。在明朝这些治边镇守宁夏的大将之中,许多人写下了大量军旅诗词。其中以兵部尚书、咸宁伯王越的《过韦州》最值得一读。诗曰:“停骖凭眺旧韦州,古往今来恨未休。有酒不浇元昊骨,无诗可吊仲淹愁。秦川形势通西夏,河朔襟喉控上流。借问蠡山山下路。几人从此觅封侯。”此外,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藩封宁夏庆王朱栴之孙、安化郡王朱寘鐇,因不满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专权,以讨伐刘瑾为号召,发动宁夏兵变,杀宁夏巡抚安惟学,总兵官姜汉,镇守太监李增、邓广和刘瑾派员周东等。事件由宗室联合守边官兵发动,引起朝野震惊,朝廷起用治边名臣杨一清为总制三边军务,命中官张永监军,很快平息了宁夏事变。就在用兵宁夏期间,杨一清和张永策划了铲除“朝中八虎”之首刘瑾的密计,不久祸国殃民的宦党首领刘瑾被杀,在他家中抄出黄金24万锭有5.7万余两,元宝1300万锭有158万两。正如史书所云:“寘不反,则张、杨夜半之谋不合;宁夏不乱,则武宗腹心之爱不割。”割除明朝中期这一巨大的政治毒瘤,完全是杨一清所导演,其功在当时,意义深远。
(六)清
清代,满州贵族入主中原,满蒙亲善,中外一家。虽然黄河、贺兰天堑和长城一时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战略地位,但清帝国疆域广大,宁夏作为面对内部少数民族和西边国防的前沿和后方基地,战略地位仍有增无减,故清廷在宁夏设立满州八旗将军府,驻八旗劲旅,坚守国门,以备不测。所以有清一代,宁夏屡为大规模征伐出发地和兵源、后勤支援补给地,又成就了一大批将领的立功建树。其著名者有孟乔芳、王辅臣、赵良栋、特依顺、琦善、向荣、舒兴阿、杨岳斌、左宗棠、李鸿章、刘松山、刘锦棠、董福祥、张俊和志锐等。其中,清初以赵良栋战功最著,顺治间他在总督孟乔芳指挥下,由征讨甘肃前明叛将贺珍、武大定和米喇印、丁国栋回民起义起家,到康熙间又在大将军图海指挥下,先后讨平响应吴三桂叛清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后又率宁夏健儿远征四川和云贵,连克成都、昆明等重镇,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被清廷破格提拔为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后赵良栋免职在宁夏家中赋闲时,当康熙皇帝得知他有病需要治疗,特批把自己巡视江南时所乘御用大船奖给他专用乘赴南方就医。在赵良栋病故后,又特命皇子胤褆亲临赵府吊祭,还御制碑文褒扬其功,赐谥“襄忠”。后乾隆皇帝再追加赵一等伯爵位,享受世袭罔替之殊荣。史志评曰:“国初良将,论者以良栋为最。”至清末,宁夏又涌现出中外赫赫有名的大将董福祥。董福祥原为固原县农民,在乱局下成为地方民团首领,曾配合陕甘回族起义军抗击清军,后被湘军大将刘松山收编,改编为‘董字三营’。调转枪口,参加镇压宁夏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战斗,初立战功。左宗棠西征新疆,董福祥带领宁夏、甘肃子弟兵,成为全军先锋部队的前锋,不仅能吃苦,敢战斗,而且又能适应当地气候与环境,在消灭英帝国支持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巩固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伟业中屡建奇功。董本人亦从下级军官,节节上升至南疆总兵、新疆提督的高级指挥官,董军成为声震国内的劲旅,时称“甘军”。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后驻防于京畿一带的甘军被清廷视为“长城”,是抗击外国侵略军,保卫京都的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所以在议和时,董被列强联军指为“四凶之首”而遭革职,终老宁夏金积堡府第。
三、文臣风采传贺兰
文臣涉足宁夏,当以大史学家司马迁在贺兰、六盘采风为先驱;其次应以西晋时今宁夏彭阳县籍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和医学家皇甫谧最为突出。西晋名臣学者张轨、挚虞等皆为其门生。皇甫氏为塞上望族,其祖皇甫稜为后汉大将。谧一生著作颇丰,“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已知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晋征士皇甫谧集》等,还有《甲乙经》,更是成为当世针灸医术的总结。时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后,又慕名请皇甫谧为之作序,由于序者名尊,赋文艳绝,一时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们争相传抄的美文,竟把京城洛阳的纸都买空了,所谓“洛阳纸贵”成语从此传世。到南北朝期间,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毕生精力撰成《水经注》四十卷。郦氏在写作前详阅过数百种史书、地记和其他文献。更可贵的是亲身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如他在写黄河卷时,实地考察黄河就曾到过宁夏。他亲眼看到被十六国间大夏王赫连勃勃置为果城,并易名为薄骨律城的古灵州城确实“在河渚上”,而且当时仍是“桑果余林列洲上”,但是为什么改名为“薄骨律”?他原先想可能是“语出戎方,不究城名”。通过在古灵州地方“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云:‘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韵转之谬’。遂仍今称。”这就搞清了古灵州城易名为薄骨律城的真正原因。
历代文臣对宁夏地方贡献最大者为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至元元年(1264 年)中书左丞张文谦、董文用等名臣行省西夏中兴等路,诸路河渠提举郭守敬亦同赴中兴,并在西夏故地大兴水利,整治唐徕、汉延、秦家大小干支渠70余条,可灌溉良田9万余顷,并大力提倡种植水田,改进农具,使用良种,广招民众,于是逃亡者纷纷归还故土,使西夏后期受到战乱而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他还在宁夏主持考察黄河源头,开发中兴路(今宁夏银川、永宁、贺兰一带)至东胜(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间黄河航运,又兴办学校,培养官府文职办事员,不长时间,中兴府地方又基本上恢复了原塞北江南的面貌。
明代对于宁夏地区影响较大莫过于庆王之藩封。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推行“以同姓治异姓”国策,将其十六子朱栴封为庆王,命镇守塞上宁夏等地。庆王府在宁夏虽然没有多少德政可述,但一世庆王朱栴和后代一些王爷中,也不乏“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之才子王爷。例如一世庆靖王朱栴和他第五子安塞郡王朱秩炅先后所作《宁夏八景》诗,至今仍被宁夏人民传颂着。“八景诗”诗组分别为:《贺兰晴雪》、《汉渠春涨》、《月湖夕照》、《黄沙古渡》、《黑水故城》、《官桥柳色》、《灵武秋风》和《梵刹钟声》等。朱栴的《月明夕照》曰:“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暝烟低接渔村近,远水高连碧汉长。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而朱秩炅的《渔村夕照》又道:“村居多以渔为业,得采归来喜不穷。黄柳巧穿行断续。绿蓑斜荷语从容。萧萧岸苇筛晴日,猎猎汀浦怯劲风。共易清酟沉醉后,回看断崦夕阳红。”两诗尤如水墨画般的将宁夏平原的“塞上江南”美景展现给读者。另外,庆王朱栴还于宁夏历史上首次“创编宁夏一志”,其意义重大而功更不可没。在朱栴亲撰《宁夏志》的带动下,明季成为宁夏地区历史上修志最盛一代,仅宁夏镇一级志书的编修就终明不绝,前后凡五修,其他较低一级方志也相继问世。另外,庆府还自行刻书,为后世留下不少珍贵的明雕版图书,在我国印刷史、出版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清代宁夏降为甘肃一府之地,在武功方面尚有几人,文治则事迹一般,政绩平平,故略而不书。
四、历代诗人咏宁夏
以诗辞咏颂宁夏地方,早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就已出现。盛唐盛主李世民也在宁夏留下过著名的诗句。而骚人墨客以诗咏宁,要算唐代边塞诗人留下的诗篇最多。其中有:王昌龄的《塞下曲》,王维的《使至塞上》,高适的《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的《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暮过回乐烽》、《夜上受降城闻笛》,张籍的《送李骑曹灵州归觐》,李昌符的《登临洮望萧关》,卢汝弼的《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曹松的《塞上》等。其中以王维的《使至塞上》最为闻名,历代传唱,千百年不绝于耳,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诗曰;“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也写下许多事涉宁夏的名诗传世。如诗圣杜甫的《近闻》和前面所载录的《关灵州李判官》。《近闻》诗曰:“近闻犬戎远遁逃,牧马不敢过临洮。渭水逶迤白日静,陇山萧瑟秋云高。崆峒五原亦无事,北迁数有关中使。仍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这两首诗反映诗人反对动乱,渴望和平,强烈要求国内各民族团结友好的愿望。杰出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的《城盐州》,又是一首无情鞭挞一些守边军阀不顾社稷安危,养兵自重,纵敌为患的无耻行为的著名讽喻诗。《城盐州》诗曰:“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蕃东节度钵阐布,忽见新城当要路。金鸟飞传赞普闻,建牙传箭集群臣。赭面有忧色,皆言勿谓唐无人,自筑盐州十余载,至今毡求不犯塞。昼牧牛羊夜捉生,长去新城百里外。诸边急警劳戍人,惟此一道无烟尘。灵夏潜安谁复辨,秦原暗通何处见。鄜州驲路好马来,长安药肆黄芪贱。城盐州,盐州未城天子忧。德宗按图自完计,非关将略与庙谋。吾闻高宗中宗世,北虏猖獗最难制。韩公创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汉兵。东西亘绝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如今边将非无策,心笑韩公筑城壁。相看养寇为身谋,各握强兵固恩泽,愿分今日边将恩,褒赠韩公封子孙。谁能将此盐州曲,翻作歌词闻至尊。”后至中唐“大历十才子”朗士元、卢纶二人的《送李骑曹之灵武》和《送都尉归边》,也都客观反映边关军人生活,赞扬官兵为国戍边,无私奉献的精神。晚唐诗人薛逢的《送灵州田尚书》,更是为数不多反映边疆各民族军民联合抵御不义战争,要求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珍贵诗篇。同时,各种不同政治身份的人物亦留有吟咏宁夏或与宁相关的诗篇。如太子少詹事沈佺期的《被试出塞》、礼部员外郎陶翰的《出萧关怀古》、宰相张九龄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军》、掌河南帅府书记皇甫冉的《送节度赴朔方》、尚书左丞韦蟾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简州刺史雍陶的《塞路晴诗》、建州刺史李频的《闻北虏入灵州》、诗画并著一代名仕顾况之子顾非熊的《出塞即事》、“晚唐十哲”之一张蠙的《朔方书事》和《过萧关》,至于诗僧贾岛、无可所作的《送邹明府游灵武》、《送李骑曹》和《送灵州李侍御》以及女诗人刘云的《有所思》等诗篇,都不失为名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韦蟾的《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一首诗在宁夏地区可以说是广为流传,而家喻户晓。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心源落落堪为将,胆气堂堂合用兵。却使六番诸子弟,马前不信是书生。”
唐以后,咏宁诗已不多见,而名人名篇更为稀少,现今可查找到的仅有五代末谭用之的《塞上》,北宋范仲淹的《劝农》,沈括的《凯歌》,张舜民的《西征》、《峡口山》和西夏国相张元的《咏雪》以及元代贡师泰的《黄河行》、《杨德章监宪贺兰山图》等,而且以上几首,在诗坛上并无多大影响。但是野心勃勃的张元的《咏雪》诗还是气势不同凡响的。诗曰“五丁仗剑决云霓,直取银河下帝畿。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漫空飞”。
明代由于宁夏列为北方“九边重镇”之一,又有庆王藩府之设,战略地位日渐上升,诗歌创作又进入一个比较活跃的时期。但大多为文武重臣巡边和地方军政长官们的即兴口拈。如明成祖重要侍臣金幼孜的《出郊观猎至贺兰山》,宰相张居正的《塞下曲》,兵部尚书咸宁伯、三边总制王越的《过韦州》,兵部尚书、三边总督王琼的《过豫王城》、《九日登花马池城》、《登广武远眺》,三边总制魏谦吉的《登长城关瞻眺有怀》,兵部尚书胡汝励的《别夏城》以及宁夏巡抚王珣、杨守礼、冯清、孟霖和宁夏总兵肖如薰等人的诗作即属此类。值得注意的是,明季亦有两位的咏宁诗尚可珍视,第一位就是明代“前七子”的核心人物李梦阳,他的《空同集》中,收有《出塞》、《秋望》、《夏城坐雨》、《夏城漫兴》、《胡马来》、《朝饮马送陈子出塞》6首;第二位是被后人誉为“东方沙士比亚”的大戏剧家汤显祖的《夏州乱》一首,均事涉宁夏,为名人之作,值得一读。
清代留下可吟的咏宁诗寥若晨星。康熙皇帝所作的《横城堡渡黄河》,尚可称道。此诗可称之处,不是出自帝王之笔,而是诗文的写实性,既反映人民浚渠、筑堤之“劳”,又赞扬了宁夏独擅黄河之利,得天独厚的水利优势,诗句简洁明快,无刻意雕琢、堆砌之弊;还有清初著名诗人、文坛领袖王士禛的《漫兴》一首,反映作者反对当时宁夏等地将领发动的叛变战乱,表明诗人希望社会安定,反对动乱,给人民以休养生息机会的心情;另外,著名诗人杨芳灿的《堡渠长(宁夏采风)》,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具有一定进步性。尤其是时任宁夏中卫县知县黄恩锡所创作的《中卫竹枝词》一组民歌体组诗,让人们耳目为之一新,组诗不仅真实反映出中卫地方的风谣乡情,人民尚武、好客的习俗以及各种土特产品,同时他如实透露出这个所谓“塞北江南”的“天府沃区”,人民仍然生活在十分困苦之中的现实。例如其中第十一首写道:“山地十年岁几荒,山民望泽幸恩长。绵蓬草子难充腹,赖有官仓赈济粮”。
清末,最为引人注意的是近代杰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所作关于宁夏的两首诗。其一《六盘山转饷谣》“马足鳖,车轴折,人跌蹉,山岌嶪,朔雁一声天雨雪,舆夫舆夫,尔勿嗔官!仅用尔力,尔胡不肯竭!尔不思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呜呼,车中累累物,东南万户之膏血!”该诗系作者访察宁夏、甘肃、陕西和新疆等省地区,为物色变法人才,考察民情时所作,给读者展示了一幅血泪斑斑的高山雪地运饷图,揭露了清王朝对人民的残酷剥削,流露出诗人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其二《河上纪事》(之二):“微闻夏元昊,少小即凶残。法令轻戎索,威仪辱汉官。行罢飞羖羊历,岂是召呼韩。帛树休相似,熙朝礼数宽。”诗歌表现作者主张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分裂战争的理想和崇高愿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宁夏回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无论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岁月里,还是在改革与开放的新时期中,始终以毛泽东著名诗篇《六盘山·清平乐》中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为传家宝,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中,又不断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可歌可泣的新的英雄群体和无数杰出的英模人物。
附录2:主要参考资料
1、《二十四史》、《新元史》、《清史稿》
2、《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
3、《西夏纪事本末》、《西夏书事》
4、《明实录》、《清实录》、《宣统政纪》
5、《十一朝东华录》、《光绪朝东华录》
6、吴廷燮:《明督抚年表》
7、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8、《马氏放谱》
9、冯玉祥:《冯玉祥日记》、《我的生活》
10、宣侠父:《西北远征记》
11、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12、傅作霖:《宁夏考察记》
13、叶祖灏:《宁夏纪要》
14、秦晋:《宁夏到何处去?》
15、马鸿逵:《马少云回忆录》
另外,笔者还翻阅、使用了以下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共宁夏党史有关资料、文章和著作;宁夏文史资料有关资料、文章和著作;宁夏地方史、地方志有关资料、文章和著作;宁夏档案、旧报刊有关资料等,恕不一一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