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24日清晨,“俾斯麦号”战列舰一阵排炮把英国“胡德号”战列舰炸断成两截后,马上遭到整个英国海军的围捕。
5月27日,“俾斯麦号”一沉没,“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就成了英国海空军关注的焦点,再想闯入大西洋耀武扬威已经不可能了。驶入布勒斯特的“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以及原停泊在港内的“欧根亲王号”很快就成为笼中之兽。
英军驻直布罗陀的H舰队和驻苏格兰的本土舰队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随时可以出发截击妄图出港的“沙恩霍斯特号”舰。尽管德军有数百门高射炮时刻对空警戒着,上百架战斗机昼夜在港口上空巡逻,还让发烟船布下重重灰色烟幕,但对蜂拥而至的英国轰炸机仍然防不胜防。
德国3艘重型舰被困布勒斯特,令希特勒非常恼火,他给了雷德尔及其舰队两条路,让其自行选择,目的当然只有一个:要让3艘德舰重返德国。
“三头狗”欺敌计划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7月23日,加装完高射炮,重新换了新型发动机的“沙恩霍斯特号”开出船坞准备试航,立即遭到英军的轰炸。5枚炸弹钻进船舱,尽管两枚未炸,但另3枚却造成严重破坏,船舱进水300吨。
“沙恩霍斯特号”带着这300吨海水,慌忙返航,途中又遭轰炸,不过,时运不错,这次没被一枚炸弹命中,最后,它如一头受伤的野兽狼狈地返回船坞。
希特勒对3艘舰的所为非常不满。而此时,德军已大举入侵苏联,希特勒凭直觉判断盟军可能会在挪威登陆,策应苏联战场。为此,他打算将所有的海军力量都集中在那里。于是首先命令3艘德舰冲破封锁,返回德国本土基地。
1942年1月12日,希特勒给了雷德尔和战列巡洋舰队司令西里阿克斯海军中将两种可供选择的北上航行方案:一是绕过英国、爱尔兰的西航线;一是穿越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的东航线。
实际上,选择其中任何一种方案都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量。西航线航渡时间长,而且得不到德国空军的掩护,易受英国H舰队和本土舰队的全力围捕,很可能会落得与“俾斯麦号”相同的下场。
而东航线也并不保险,尽管有空军掩护,但是狭长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遍布地雷,英国一侧的海岸炮台、海空军基地比比皆是,强大的本土舰队又卡在北海出口,风险大得难以设想。
但是希特勒只提供了这两种方案,就是风险再大也得择其一而行之。更何况希特勒还送给他们一句鼓励:
我一生中大多数决定都是冒险的,好运只跟冒险者走。
军令如山,将领们敢不执行?
一番推敲之后,雷德尔和西里阿克斯选择了东航线,打算从英国海军的鼻子底下突破海峡封锁——也许是那次从英国人眼皮底下逃走的经历给了他们无比的勇气。德国海军将此次行动的代号定为“三头狗”,意即一个人干成众人认为根本做不到的事。
“三头狗”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的突然性。
德军为了严格保密,制订了欺敌计划。他们首先散布消息说,布勒斯特的舰队要开往大西洋甚至太平洋。德军电台不断拍发假电报,西里阿克斯故意在巴黎预定了大批热带军服和低纬度遮阳眼镜。
德国空军也做了大量的空中支援准备,将整个航线划分为三个区段,第二和第二十六两个航空大队全部投入作战。各区段的机场配备了相应的地勤人员和设施,以保证飞机在着陆后半小时内加油挂弹重新起飞。
1942年的1月底至2月初,3艘舰和战斗机部队进行了8天小规模的配合训练。为扫清航线上的障碍,80艘德国扫雷艇一个月内共扫出98枚锚雷和21枚磁性水雷。
鉴于气象情况的重要性,西里阿克斯还专门派出了气象潜艇收集海峡区的天气、水文和潮汐资料。
最后,“三头狗”计划定于2月11日付诸实施,也就意味着北角海区内将会再次掀起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