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准创业者,不行动想得再多也是徒劳的,即使是从一百元钱起手去做也要比在原地等好得多,创业者可进行不同的创业尝试,先干起来,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是经验,并在经验与不断改进中继续前进,最后收获的才是成功。切记一点,那就是项目不管大小,机会来了就上,别等,只是在等多大的决心也会被磨平,只有先干起来,才能维持心中旺盛的创业激情,才能变得更踏实,因为“行动将会使猛狮般的恐惧减缓为蚂蚁般的平静。”
当准创业者明确了自己的创业思路并制定了相应的创业目标之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环节,那就是需要将自己的目标和规划付诸行动,否则一切都是妄谈。
1993年,丁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宁波电信局。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待遇优厚、福利良好的工作,是一个铁饭碗,但对于丁磊来说,却是越干越觉得乏味。
“我没有办法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来。当时我在工作上做了许多创新,但单位制度本身并不很关心每个人的工作好坏和成绩,而是以你的资历论长短。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应该关心自己的成长,在一个岗位上学到些什么,而不是一些什么别的事情。”丁磊曾经如此回忆。
就在丁磊对眼下工作以及前程感到苦闷的时候,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也引起了丁磊的浓厚兴趣。他通过对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关注与研究,敏锐地捕捉到互联网将会对中国的信息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而当时的丁磊也第一次有了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念头。有了这种想法后,丁磊即刻开始为下一步的计划做准备,在工作中开始演习电信局的Unix系统,同时还编写一些同事们根本不理解的小程序,并且时刻密切关注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美国的发展变化。
经过了短暂的思考与徘徊,丁磊下定了要将自己的创业念头付诸实践的诀心,虽然父母强烈反对,但他还是决定辞去铁饭碗。1995年,丁磊找到了主管自己的电信局领导,说明了准备辞职的来意。而电信局领导则说:“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大学生辞职的,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你怎么能够辞职?”但是心意已决的丁磊决定破釜沉舟,有一天,他跟领导打了一声招呼,便一个人提着箱子去了广州,开启了创业征程。10天之后,电信局下发了一个将丁磊除名的文件。
可以说,如果没有丁磊当初的果断行动,其创业梦想也就永远不会变成现实,当然更不会诞生如今已是国内互联网巨头的网易。同样,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不会成就今天的陈天桥、张朝阳、李彦宏,行动在人们之间区分了成功者与失败者。可以说:“行动未必能够带来创业的成功,但不行动却意味着你创业梦想永远都是零!”道理是浅显易懂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仍然看到了太多的创业空想家,他们空有一腔创业热忱,却迟迟不能将之付诸行动,他们心中有的只是这样的幻想图景:
“总有一天我的创业梦想会成功,到那时,我将开始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自由生活;总有一天,在偿清所有贷款之后,我的财务状况将会走上正轨,房子、车子、票子都会自然到来,总有一天我将买辆漂亮的汽车,并开始周游我们伟大的祖国,去看一看所有该看的东西;总有一天……”
这些可悲的人最终可能只是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并在实际生活中扮演着失败者的角色,因为他们的创业梦想永远都不会自动变成现实。但如果说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窘况,那就是毫不迟疑地去行动!
1.创业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很多创业者之所以不敢轻易去采取行动,除了他们本身的优柔寡断与处事上的不足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创业实践的畏惧,他们总认为创业是一项高风险、高层面的玩法,总担心自己玩不转也承担不了风险。在他们眼里,创业实践几乎成了“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代名词。其实,我们说创业实践尽管存在风险,但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准创业者做好相应的准备及适当的规避,那么创业并不是在盲目冒险。其中的风险有多大,也只有先干起来才能体验到,否则你对创业实践的认识永远都是极不可靠的主观臆断。
马云一直是个不安分的人,很早就开始了创业。最初和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翻译社,后来他甚至背着麻袋去义乌贩卖小商品。再后来他又接触到了互联网,并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但是当时在杭州甚至还没有开通拨号上网业务,那时候即使是远在美国的杨致远也不过才刚刚创建雅虎一年,但马云却萌发出一个做一个网站的想法。其实马云的过人之处就如同丁磊一样,不仅具备前瞻的市场眼光,更具有立即行动的魄力。有了新的创业想法之后,马云说干就干,1999年3月,马云带领自己的创业团队从北京杀回杭州正式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假如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马云提起当初,感到自豪的是自己敢于行动的勇气而不是眼光。
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前,还曾在家里召开了一次股东会议,并在会上宣布“启动资金必须是Pocket Money(闲钱),不许向家人朋友借钱,因为失败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预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马云这一规定,是在向他的创业团队及出资者宣告“我们的创业活动并不是置之死地”,其实是为了减轻大家的压力与心理负担,以便轻装上阵,果断采取创业行动。
因此,我们说马云可供准创业者借鉴的,不仅有其敢于立即行动的闯劲,而且也有其谨小慎微的行动风格,他绝不是为了创业就将置之死地的草莽派创业者,相反只是在用最小的代价来做好创业的准备,以此来扫除自己将创业梦想转化为创业实践过程中的一个最大障碍。
2.创业不仅要会想,更要会做
创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思路和创业理念,那就是要会想,同时也要会做,敢于适时采取行动,不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当初,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确定了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计划之后,注册了阿里巴巴网站。
马云及其创业团队的疯狂举动也拉开了帷幕。
在1999年至2000年,为了推广自己的阿里巴巴,马云一刻不停地辗转于世界各地,几乎参加了当时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知名商业论坛,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去发表疯狂的演说,去宣传他的B2B思想,去宣传他的阿里巴巴。当时的马云就如同一台不知停歇的机器,一台演讲机器。有时一个月内要去三趟欧洲,甚至一周内要跑七个国家,马云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他每到一地,总是在不停地演讲,他在BBC做现场直播演讲,在麻省理工学院、沃顿商学院、哈佛大学演讲,在“世界经济论坛”演讲,在亚洲商业协会演讲。这个瘦弱的男人一直都在用声嘶力竭的嗓音去推广他的商业思想。
马云在忙碌,他的创业合作伙伴也没有停歇。在阿里巴巴开始运作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疯狂工作,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6~18个小时。他们日夜不停地完善自己的网站,讨论并构思新的创意。
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马云创业团队在创业启动阶段的积极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的名声日渐响亮,其来自国外的会员和点击率也呈暴涨之势。并在2000年获得了以高盛为首的多家外国财团的巨额风险投资。
阿里巴巴在创立之初,马云曾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你们马上、现在、马上去做!马上!现在!马上!”“马上、现在、马上去做!”可以说是所有准创业者都应该去仔细品味的一句话,然后去反观并指引自己的创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