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创业者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已经不再是金钱,也不是社会资源,而是认识,是创业者对环境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金钱的认识、对企图介入领域的认识、对创业小环境的认识以及创业者对创业新法则的认识。
洛克菲勒成为世界首富,穷其一生的时间。
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
Google创始人成为世界首富,用了破天荒的7年的时间。
You Tube 的陈士骏从一无所有到身价16.5亿美元,更是用了破纪录的短短20个月。
……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各路财富精英的创富耗时纪录正是这样在不断被刷新着,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不由得感叹实在是“时势与环境造英雄”!所处的环境不同,创业与致富的速度及效率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创富列车”的速度变得越来越神速,创富神话被演绎得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
万科董事长王石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曾这样说道:“成功的90%取决于环境,个人努力只占10%,但这10%你错过了,给你90%的环境也没有用。机会不会等人,你在寻找它的同时要去培养自己的潜力。我的理想并不是做一名企业家,而是做一名医生,但环境不允许我成为医生,30岁的时候我还很压抑,33岁来到特区,给了我一个环境,我就成功了。”
以上王石对于环境的理解未必是一个准则,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环境在个人创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面我们所讲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创业精英们通往财富之巅所耗费的时间是有很大不同的。
在国内,环境对于普通的创业者而言,不仅仅只是一个影响创富速度的制约因素,而且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创业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及创业的成与败。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个人想创业而不得其门的时代,个人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与创业激情也无处施展,这是由当时的特殊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改革开放之风的逐渐兴起,国内经济领域出现了新气象,国家开始允许私人创业。试想,在那样一个市场刚放开、商品短缺的时代,只要单子足够大、魄力充分强,摆个地摊就能成为当时令万众羡慕的“万元户”,甚至是百万富翁。
20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刺激下,国内市场经济被进一步搞活,尤其是在海南兴起了一股开发房地产的滔天浪潮,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不甘平庸、渴望闯荡出一片天地的热血青年都被吸引到了那片热土上。在当时,涉足房地产很容易就能成为千万富翁,而且那股房地产的热潮很快席卷全国。据说,当年潘石屹和冯仑在海南房地产市场掘得第一桶金后,发现海南经济过热,二人决定转战北京。于是潘石屹就先行北上来考察市场,来到北京经过一番考察以后,潘石屹马上往海南发了电报,其内容就是后来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那六个字“钱多,人傻,速来”。
到了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浪潮刮到了中国,在国内,那些对环境较为敏感及有先见之明的青年财智精英,从此开始了一步登天、一夜暴富的创业之路。当时的典型代表人物莫过于搜狐的张朝阳、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和阿里巴巴的马云,而且他们所打出的也是一种完全与以往所不同的创业招式: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商业、赢利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接洽风险投资商→获取高额风险资金注入→在创业前期大把大把的“烧钱”→进行第二、第三轮甚至更多次的融资→国外上市→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他们被人们冠之以“知本家”的美誉,这些创业者的显著标签是:年轻、高学历、迅速成功、一夜暴富,他们不仅演绎了全新的创业手法,而且彻底打破了国内的创富速度纪录。
进入了新世纪,我国的创业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据《全球创业观察2006中国报告》透露,在“全球创业观察”项目的42个成员中,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整体创业环境位居全球第六。在这种越来越有利的创业环境下,人们的创业激情被空前点燃,一个新的、多元化的创业时代悄然来临。
2005年,在央视《对话》节目现场,对于我国的创业环境,作为特邀嘉宾的张树新(瀛海威创始人)女士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觉得还是很高兴,就是说,今天中国的创业环境真的开始有一些人,不像十年、二十年前,其实他们真的具备海外硅谷一样的一些基本创业环境了。他们可以凭着技术、凭着理想、凭着一个想法,然后今天就可以做出些企业来,也许不会走那么多颠簸和波折的路,这是个(值得)高兴的事情。”
事实也确实如张树新女士所说的那样,我国的创业环境一直都在改善,而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创业阶段下,那些能够很好地把握大环境的创业者,显然能够更加容易地取得创业的成功,因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要创业都脱离不了创业者所处的独特环境。
我们说,迎合了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创业活动的成功,那么一旦脱离了创业所处的环境,又会带来一种怎样的结局呢?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留学回国的“海归派”,他们看到在国外较为完善的商业环境下,对于创业者而言,不但有非常健全的银行贷款渠道,而且还有大量而又成熟的直接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商。只要是优质项目,创业者自己的钱投进去后,很快就会有第二轮的天使资金注入,而且身边还有更大规模的风险资金在观望。
于是,那些“海归派”们凭借他们在国外看到的经验,怀揣着最先进的技术和最时髦的商业模式,满怀信心地回国创业,在他们眼里甚至会认为国内同胞的创业方式是原始的、落后的。但是,回到国内后,他们才渐渐发现事情原来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他们首先在银行碰壁,因为仅仅依靠一个有前景的技术、一个虚无缥缈的商业模式,还不足以让国内的银行为之掏腰包。从银行贷不到款,他们只好去找直接投资者,但国内的直接投资者多数抱的都是短期心理,并不成熟。再去找风险资金,殊不知国内的风险投资规模连美国的万分之一都不到,仅仅是要找到他们就很难。
最终,这批“海归派”创业者可能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因为他们不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不懂得去和自己创业所处的现实环境相融合,可以说他们的观念是沉浸在国外的环境(书本)中,却在国内的环境下创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创业行动就无异于是在空中建楼阁、无异于痴人说梦话!
上述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说明,创业不是一蹴而就能够成功的,如果能充分了解创业所处的环境,会让创业者一帆风顺;如果脱离了创业环境,也可能会使创业者事事皆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环境塑造了创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