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海雯学习不断进步,她直接进入了中学。学业应该说也越来越重了,但我从海雯神情看得出,她的学习仍然是那么轻松。
随着海雯英语水平的提高,她的学习也不断进步,她直接进入了中学。应该说学业也越来越重了。但我从海雯神情看得出,她的学习仍然是那么轻松,丝毫没有感到中学的压力。这到底为什么呢?
在美国应该说小学生是最轻松的,功课少,压力轻,因为很多人认为应给小孩快乐的童年。
小学只有到高年级才分所谓的快班和普通班。但到了中学,学业较小学有所紧张,课程还是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学、音乐、美术和体育,但已分科由各科老师分别教授了,班级的概念也不一样了。
美国的中学也分初中(Middle School)和高中(High School)。走进美国中学,长长的过道两旁会有很多铁柜(Locker),每个学生会分到一格铁柜,铁柜可以用数码锁锁上。平时不愿带回家的书本、球鞋等就可以放在柜子里,减轻书包的重量。而这个柜子也常成为学生保留隐私的地方,不想让家长知道的东西也就藏在那里。
在正式开学前,学校一般会安排新生到学校由高年级学生做向导,引导新生熟悉学校的环境。学校还会按学生姓名的英文排序来编排学生的班级教室(Homeroom),这个教室仅在每天正式上课前用作年段或学校发布通知等学生暂时停留的地方。
美国中学生不再像小学那样同班的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教室上课了,上不同的课程要换不同的教室,而各科在一起上课的同学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课程表。而不是像国内一个班级才一张课程表。
美国人搞因材施教。同样一个课程,分成几个层次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课。打个比方说,同是物理课,分基础物理、普通物理和大学物理,学习深度各不相同。
学校会按照学生各科不同的成绩组合成各科的快班,美国叫GT班(Gifted and Talented),或荣誉班(Honor)和普通班(Standard),还有慢班(Basic)和特殊班(Special Education,指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也就是英文好的学生和其他英文好的学生一起上英文快班,数学好的学生与其他数学好的学生组成数学快班。
这样,学生上英语、数学、科学、社会学时班上同学水平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这科的成绩不好,下学期就会建议上普通班。而在普通班学得好,下学期也可要求上快班。快班和普通班的教学进度和要求有所不同。
美国教育比较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与性格,避免填鸭式的教育,因材施教,不强逼学生都要成为同一个模式的模范生。
中国家长常认为小孩要在慢班就没什么希望了,其实也不一定。龟兔赛跑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乌龟不如兔子跑得快,但最后的胜利者也不一定是兔子,只要乌龟能按自己的节奏坚持下去,一样能到达终点。
有些人学得快,而另外一些人学得慢,但学得慢的人,只要自身努力,再有充分的时间,一样可以学得很好。爱因斯坦、爱迪生小时候也都不是所谓聪明的学生,但是他们对人类科学进步所做的贡献又是几个聪明人所能达到的呢?
很多家长不管小孩的学习程度怎样,一定要求小孩非读快班不可,学不好就拼命地补习,跳三步再退两步。每前进一步都那么吃力,能有毅力坚持下去当然还不错,就怕半途而废,从此对学习失去信心。
以我之见,还不如上慢班,向前跨一步,轻松省事,有能力再赶上快班的节奏。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Iam a slow walker,but Inever walk backwards.(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
只要有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达到终点。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他是否考入名校,不在于他的起跑点在哪里,而在于他的终点,他为社会作出了多少贡献。
我有一个亲戚的儿子原来是国内一所中学学生,成绩非常一般,特别是数学,很吃力。高中时移民美国,结果在美国学校数学成绩非常棒,还拿到了奖学金上大学,毕业后也在美国的一家大公司工作,两年后还提升为主管。
我认为,中国的填鸭式教育导致能消化的学生学习进度很快,而消化不好的学生就可能是吃了吐,而吐了再吃,导致恶性不良循环。美国人搞因材施教,你学得快,高中时把大学的课程也学了。通过全国统考,日后大学承认你的学分,上大学就可以免修这门课。你学得慢,就按普通的课程慢慢学。
而国内的高中,把前面的课程压得紧紧的,到高三整整一年就做复习迎考。我认为这样犹如只长体重不长身高,在题海中做了太多的无用功。不过,高考制度是这样,谁又奈何呢?
中国学生大都把进北大、挤清华作为崇高的目标,所以就只好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美国学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走阳光道,我过独木桥。这就是美国家长与中国家长的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
中国家长大多要求子女上最好的大学,所谓“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一类教条。如果子女能上名牌大学,父母自然会感到无尚荣耀,脸上有光。看到别人小孩上名校也会投以羡慕的眼光,有时可能还含有嫉妒成分。
而美国人不一样,他们很尊重子女自己的选择,他们觉得只要子女快乐就行,不论子女选择什么大学,他们都会为子女骄傲。至于别人的孩子上名牌大学,他们会说“哇!祝贺祝贺”。
所以,我认为我们中国人从小孩到家长都活得很沉重、很辛苦。当然中国人重视教育、刻苦耐劳、力求上进的精神也奠定了在海内外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基础。
美国学校什么都教,什么股市行情、性教育、预防艾滋病应有尽有,很多家长也抱怨说家长送子女上学是学文化知识,不是到学校学性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知识。不过当学校要上这些有争议的课程时,一般会给家长来一份通知,如果家长不同意,小孩可以不上这种课程。
我的观点是学校都开了课,起码有一定的道理,没有理由不签字。小孩多懂一点“乱七八糟”的道理也没什么不可以,关键还是要培养他们懂得思考,懂得风险,懂得后果,而不是让他们无知。
美国学校还有手工课,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制作木头玩具,或是用电烙铁焊一块电路板,有时还有针线活等等。现在我们的家里还摆着海雯在学校做的作品,有些东西做得还是非常专业的,因为学校里有许多工具和设备。
2.海雯上六年级时,就与她的同学一起做科学实验,她们选了爆玉米花做课题。
海雯上六年级时,有一天,我回家一进门看到许多同学忙忙碌碌的,还闻到家里全是爆玉米花气味,我问是怎么回事。海雯和她的同学说在做科学实验,她们选了爆玉米花做课题。几个小孩在超市买了好多玉米粒,拿回家里后就放在微波炉里加热,还一边记录加热时间等相关数据,最后爆玉米花当然都到她们肚子里去了,大家高兴得又唱又跳,觉得很有意思很有趣,相约还要搞口香糖和巧克力等玩意的试验课题。
爆玉米花是美国小孩聚会看电影很喜欢吃的食物。我后来看了看她们的实验报告,上面列出了各种品牌爆玉米花的加热时间,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某种品牌的爆玉米花最好,需要的加热时间又短又好吃。我说她们的结论如果是做商业市场调查报告还可以,可作为科学实验报告就有点跑题了。但她们还是把报告交上去了。
后来我问报告的成绩,海雯说老师给了她们A。我说要我给分最多只能给C,不过我不是老师。
上十二年级时,海雯化学课的一个实验是酿制葡萄酒,酒酿成装瓶后,学生不能拿走,因为中学生不能喝酒,所以只能叫家长来学校把酒拿回去。在美国按照法律,商店是不可以把烟酒卖给未成年人的。因此要看到青年人来买烟酒,商店营业员有义务要客人出示身份证看是否达到法定年龄。说是这样,但实际上中学生抽烟、酗酒却是美国社会头痛的大问题。
在美国,自然科学课程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住的巴尔地摩市有一个很好的水族馆,每当我有外地朋友来时,我都会带他们去那里走走,每次总能看到一大群学生手里拿着一份表格,大概是在完成他们的生物报告吧。
多年来,美国的专家、学者及老师一直都相信,科学课程教学重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让他们亲手多做实验,借助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寻找资料,进而理解事实验证的过程,这是科学知识传授与了解的最有效方式。只坐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老师很费力,学生却不易理解,充其量照本宣科是应付考试而已,这就背离了科学教学灵活运用的教育宗旨。
但也有不同意见和争论。有人认为多以言语作事实讲述的直接教授法,更能精确地解释自然科学知识,比过度强调让学生操作实验、多方摸索达到书中叙述结果会更直接、更有效。
匹兹堡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在2004年初教育部赞助的全美科学高峰会议上发表了他们的报告,报告显示受教于以直接教授法为主的学生,其设计实验的能力普遍高于另一组探究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 )的学生,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更多实验必需的推理能力与技巧。
虽然后者也有一些理由,又有研究旁证,但质疑者甚多。首先,直接教授法教学它具有节省人力及设备、快速、结构严密及方便等优点,但科学不只是既存事实的陈述与背诵,更不是读出来的,最重要的是发掘更多事实的过程。
全美生物教师协会理事长怀恩·卡利( Wayne Carley )就批评,如果科学教学仅是以书本内容为依据,老师讲、学生听,不重视实验,师生缺少互动,很容易变为只是记忆的学习,错失学生认知的发展阶层,也许很容易应付考试,但根本谈不上科学素养的培育,而学校行政人员更容易因此削减实验器材及设备,成为裁减经费的借口。
其实,教学主要是因材施教、适材适性,并无铁律,更非一成不变。探索实验固然好,但因其过程复杂,需要的学习能力也较高,更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巴尔地摩课程专案负责人就表示:以当地3所低收入社区的中小学为对象,研究直接教学法用于科学课程教育的绩效,6年下来学生的成绩确有长进,因此未来几年仍将继续施行。
据其总监解释,老师们并非弃用实验,而是认为在学生确实了解基本知识与概念之后,做实验才有意义。执教的老师也表示,在带领学生到实验室前,的确有必要先花时间解释将进行的实验基本意义及概念,叙述其元素及组成情况,并以自然界的实例说明,比如以火焰加热试管显现不同色彩的变化,若未事先讲解缘由就让学生上阵做实验,难保他们不误认为是变魔术,这样就失去教学的意义了。
总之,对学生如何方能最有效学习、教师教学如何能收到最大效果以及如何测试真正学习成果等三方面进行研究,也一直是没完没了的课题。不过科学课程的教学,实验总是少不了的,这一点无人质疑。
当然,也有一些过头的行为。前些时候就有报道说,加州一位青年女教师在讲授人体解剖课时,由于学生们心不在焉,为了不使课堂枯燥无味,女老师大胆地脱光自己的衣服,来给学生讲解。这一课的确是学生最难忘的一课,同时也轰动了全美国,但最后女老师还是被解雇了。老师认为现在的美国中学生谁没见过黄色淫秽的东西,此举只是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罢了。但许多家长大为不满,而学生更多的是表示支持老师。
3.海雯在七年级时,上社会学课,老师要求她们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调查报告,要她与同学合作完成。
海雯在上七年级时,一度总与一位叫文迪的美国学生风风火火,忙里忙外的。我问她们在捣什么鬼,海雯说她们在上社会学课,老师要求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调查报告,要她与同学合作完成。课后她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图书馆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也借了几部关于二战的DVD,又通过各种关系采访二战老兵,拍了许多录像。但当她们完成报告时,受访的九十几岁老兵已去世了,她们又去悼唁,回来还流了眼泪,感受很深的。
通过完成这样一份报告,她们对二战这一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用不着叫她们去背记有关历史史实了,她们对二战各个战役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人物都会说得头头是道。
同时也提升了小孩对历史的兴趣,每次去旅游时也总喜欢去看看相关的纪念馆。
我觉得美国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研究性学习,要花的时间可多可少,全由学生自己掌握。而国内的学校,老师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学生做了“合理”安排,学生别无选择。
在美国上中学后,各科不时都会有课题(Project)研究,通常两三个学生一组,合作完成。这与国内有所不同的是,国内学生较多的是按题作答,寻求已知的标准答案。而美国学校更多一些研究内容,老师也乐于看到学生自己的见解和研究结果。
从中学开始做课题,美国老师就逐步训练学生学会查资料、做研究、写论文,与大学教授、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接轨。以海雯世界历史课程所做的选题为例,在老师授课的同时,给出几十道参考选题,例如:
德国展开化学武器战争——1915
列宁领导的苏联十月革命——1917
股市大崩溃——1929
DNA被发现——1944
中国成为共产国家——1949
朝鲜战争——1950
避孕药诞生——1960
越南战争结束——1975
……
学生则是自由组合,两三个人一组挑选一个课题,两个月完成。
首先要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要求有8种以上的资料来源,百科全书不算,互联网只能是大学或学术研究机构的网站,并且最多不能超过整体资料来源的一半。填写参考资料卡:书籍要求有书名、作者、出版商、出版时间、地点;期刊杂志则要求有杂志名称、期号、出版日期、引用文章的作者、文章所在页数等等;报纸文章则只能引用州级以上报纸上的文章,商业广告和小报文章不可引用等等,有很多限制。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做研究时,资料要有比较可靠的来源,而不是小道消息,或是一些人的胡说八道。
接着要填写研究卡:阅读文章的笔记摘要、图片、文件、数据、表格、示意图等资讯,要求70到90个的相关资讯。
还要准备一块硬纸板,设计好标题,展示所选题目的简要说明和最重要的7到10个事件及所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相关人物等。把收集到的相关图片、数据等有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文字说明都贴在上面。像做展览一样,到时候拿到学校展示。现在也可以用笔记本电脑,接上投影仪展示。
再完成一篇论文,陈述研究心得以及对历史的评价等等。到时候每人还要上台作5-15分钟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