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子长县军事志(公元前627年—公元2005年)
6503700000046

第46章 民国时期民众武装

一、民团

民国三年(1914),中华民国北京政府颁布地方保卫条例,要求各地设立乡团,县境始出现少数富豪人家举办的以维护其家业为目的的小型私人武装。民国五年(1916),井岳秀就任陕北镇守使后,陕北的乡团迅速发展,境内影响较大的乡团有15个。民国十三年(1924),安定县民团成立,谢子长任团总,领团丁70余人。翌年三月,县民团为石谦营收编,谢子长任第12连连长。民国十九年(1930),境内主要有“四大民团”:北区折可达民团、东区黄天锡民团、西区李丕成民团、南区宋应昌民团。“四大民团”团总均是大地主,在地理上各霸一方。民国二十年(1931)始,人民革命斗争迅猛发展,“四大民团”即与井岳秀部勾结,到处撒网,大行围剿,深为民众痛恶。

在“四大民团”中,折可达民团的兵力、装备最为精良。民国二十三年(1934),安定的红军游击队虽有发展,但消灭折可达民团仍有困难。游击队采取打进去拉出来的办法开展瓦解工作。七月,由中共地下党员栾新春、贺吉祥等组织第一次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8支队(即陕北红8支队)。同年秋,由李广胜、苗海水等中共地下党员将其40多名团兵全部拉出,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1团第3连。至此,折可达民团全被瓦解。

民国二十三年(1934)九月十五日晚,陕北游击队里应外合进攻安定城东门,击毙李丕成及其20余团丁。

黄天锡民团横行安定东区吴家寨子一带,经游击队几番打击,龟缩于安定县城。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的一天,黄天锡率50余名团兵前往瓦窑堡,行至徐家洼村时,打入该团的游击队员封俊德等与民团什长李本桂(该团下辖两什,每什设什长两人)将黄天锡及其次子二秃子及什长路歪脖击毙,余部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第1团。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冬,安定南区宋应昌民团躲进老巢天字源寨子,企图负隅顽抗,游击队用榆木炮攻开山寨,将其全部歼灭。

“四大民团”被歼,小型民团分崩解体,安定境内除驻守安定和瓦窑堡两座孤城的国民党军外,反革命地方武装便一蹶不振。

二、国民兵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国民政府公布《兵役法》,并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一日正式实施。该《兵役法》规定,兵役分为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两种。男子年满18~45岁,在不服兵役时,服国民兵役。服国民兵役者皆为国民兵,平时受规定的军事教育,战时以国民政府之命征集。

国民兵分脱产与不脱产两部分:脱产部分有警备队、常备队和后备队三种。县警备队为一个中队,大部分枪支齐全,其任务为担任地方警戒事宜。常备队与警备队任务大致相同,惟枪支配备不同;后备队为输送壮丁到部队的训练机构。不脱产部分,县编团,乡或数联保编大队,保编分队,一甲或数甲编班。

民国二十九年(1940),随着国民党政府在子长统治的彻底结束,国民兵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