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子长县军事志(公元前627年—公元2005年)
6503700000037

第37章 小流域治理

1999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指示,省军区发出关于“承建沟岔流域治理规划”的指示精神,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就此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并主动请缨对子长县石家湾乡沟岔流域实行综合治理。

县委书记杨军宪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军地领导小组会议,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沟岔流域治理军地协调领导小组”,把县人民武装部承建的小流域工程纳入全县山川秀美总体规划。同时成立了由农林、水利、扶贫等部门组成的流域治理指挥部。

石家湾乡位于子长县城45公里处,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总人口6334人。辖14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共编制民兵连15个,其中普通民兵连14个,基干民兵连1个;民兵组织总人数为619人,其中普通民兵569人,基干民兵50人;乡编制民兵应急分队1个,有民兵25人。境内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地面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雨量512毫米,年平均气温9.1℃,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生活非常贫困。

沟岔流域位于石家湾乡东南部,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流域内辖六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总人口1540人,耕地面积2.02542万亩,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为改变其生态环境,计划在辖区阳山、湫滩沟、石家湾、阳台、王家河、中洼六个行政村实施植树造林,共1.4255万亩。其中经济林1200亩,水土保持林1.3055万亩。万亩荒山造林分布在三个行政村,其中阳山3700亩,石家湾3400亩,湫滩沟2900亩;经济林分布在四个行政村,其中阳山300亩,湫滩沟200亩,石家湾400亩,阳台300亩;其他造林分布在王家河1200亩,中洼950亩,阳台805亩。人工种草5000亩,其中阳山1200亩,湫滩沟600亩,石家湾900亩,阳台800亩,王家河900亩,中洼600亩。坡改田完成基本农田1520亩,分布在四个行政村。其中阳山380亩,石家湾420亩,阳台400亩,湫滩沟320亩。坝系及配套工程中要完成淤地坝三座,分别为阳山三皇庙、景家河淤地坝、柏山寺正沟淤地坝。配套溢洪道六条,分别为刘家河、景家河、正沟、酸刺沟、井杨家河、柏山寺六处。生产道路项目中要完成生产道路13公里,途径阳山、湫滩沟、石家湾、阳台四个行政村。集雨窖项目中建集雨窖44眼,分布在阳山行政村的刘家河、阳山、景家河、枣树畔、大叶河。舍饲养羊项目中要建圈舍400间,投放羊781只。

沟岔流域任务非常艰巨,人武官兵中出现了一些畏难情绪和错误认识。部党委针对这个情况,首先在思想发动上下功夫,组织学习中央领导、军区有关西部大开发指示精神,展开讨论新时期建军思想与民兵建设美好家园的关系,从根本上明确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其次积极与石家湾乡党委、政府协调,组织召开了石家湾乡乡村两级干部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并由人武、专武、民兵连骨干组成六个宣传小组,深入全乡15个村,采用召开村民大会或入户座谈等形式,宣传建设山川秀美工程的重要意义,使广大民兵充分认识到民兵预备役部队投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是服从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大局、塑造民兵良好形象的广阔舞台,是加强自身建设的良好机会,其自觉性和责任感得到增强,积极投身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热情得到激发。

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部党委进行明确分工,由政委挂帅,副部长、政工科科长具体负责,并根据县情、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定了“粮戴帽、林缠腰、田绕庄、坝锁沟、修雨窖、建温棚、路环山、畜进圈”的发展思路,多次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和修订,制定了《沟岔小流域治理三年规划》《项目实施总体方案》《年度实施方案》,力求工程设计规范化、项目运行规范化。同时,建立了《人武部干部责任制》和《成建制民兵参建细则》等制度,实行在治理期间人武部领导班子和机关干部轮流蹲点制度,确定了以人民武装部军政主官为承建小流域治理第一责任人,主管副职为法人代表,机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乡镇领导、乡镇武装部部长包村负责和基层民兵连队干部建立项目负责档案的逐级管理的流域治理负责体制。7月,县委、县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在石家湾阳山村召开沟岔流域治理动员会,流域区六个行政村的干部、民兵、群众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了“全民总动员,军民齐会战,大干九十天,人均农田两亩半”的目标。工程实施后,党委成员轮流带领机关干部吃住在流域治理指挥部,部长多次亲临民兵参建现场进行具体指导,部机关干部职工与民兵一道冒酷暑、战严寒、啃馒头、就咸菜,发扬了军人不怕艰难困苦的战斗精神,极大地带动了广大民兵的生产热情,40平方公里的流域内,沟沟机器轰鸣、岔岔群情激昂,形成了人人讲治理、人人想治理、人人积极投身治理的感人场面。为了把干部和民兵参加秀美山川建设的成效与个人的荣誉、利益挂钩,营造比、学、赶、帮的劳动竞赛氛围,指挥部制定奖励办法,召开表彰大会,利用大会、宣传报道等形式及时表彰和宣传在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同时,指挥部还多次组织干部和技术骨干外出学习、培训。为使项目施工水平得到提高,质量得到保证,指挥部经常开展质量评比竞赛活动,使精品工程质量得到保证。根据工程进展情况,部领导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工作情况,县领导也多次深入工地现场为参战民兵鼓劲,并召开现场办公会,为治理工程解决实际问题,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三年内共落实配套资金46万元。同时作出民兵参加会战的误工补贴由县乡两级政府共同解决的决定。在县人民武装部争取协调下,县流域办投资10万元,征调15台推土机支援沟岔流域会战,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指导;县林业局优先保证沟岔流域治理在春、秋两季会战所需树苗、草籽的调拨。2000年11月19日,延安军分区在石家湾沟岔流域召开现场观摩会,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为了提高民兵投劳积极性,指挥部采取义务投劳制(按照一事一议、自愿承诺的原则,每年民兵群众自觉完成承诺的义务劳工日)、按劳付酬补差制(按参建民兵群众投入的劳动量决算,投劳少的以劳务形式向投劳多的相互补差。民兵群众每人义务投劳完成承诺两日后,每完成一个工时,按政策规定从项目经费中统一补助一定的报酬)、落实兑现制(对民兵群众治理的荒山荒坡,采取先治理、后拍卖;对集雨窖、经济林采取先开发、后承包的办法;对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村民优先承包,明确责权利关系,允许继承转让)的办法,集中时间、人力,逐村、逐片进行治理,对本年度没有安排治理的村组,在下年度中平衡劳工。这一先进的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省军区领导的肯定和支持。2001年4月,延安市市委、市政府、军分区作出了《关于学习推广子长县人武部组织民兵成建制参加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经验的决定》,推广了人民武装部的经验和做法。8月,子长县人民武装部应邀参加了国家七部委在延安召开的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并介绍了经验。

经过三年治理,沟岔流域治理完成三个治理工程点,即阳山、阳台、李(李家岔)—石(石家湾)公路会战三个治理点。阳山治理点包括阳山、湫滩沟两个行政村,共有18个自然村,172户746人,总土地面积2.8097万亩。2002年,民兵成建制采取了封山禁牧和苗木补植两种措施,新修高标准农田1800亩(包括精品工程农田1200亩),人均农田面积2.5亩,退田还林(草)5400亩,还林面积4700亩;建集雨窖灌59个,集水1900立方米,可解决全村70户人畜饮水和63个日光温室用水,基本达到一窖一棚。阳台治理点包括阳台、黄草两个行政村,共146户707人,总土地面积29.2282万亩。这个点的治理主体以民兵为主,群众为辅,共完成退田还林(草)、天然林保护、生物护坝、舍饲养殖、日光温室、道路修筑六个项目。造林4155.94亩,成活75%,政策兑现面积达3912.22亩;退耕还草2626亩,养小尾寒羊178只,带动了舍饲养殖;禁牧6000多亩林草,柠条籽收入达2.5万余元;修整高标准农田520亩;以生物护坝工程为措施治理沟渠20多条;建成日光温室47棚;新修维修道路20多公里,方便了村民的交通运输。李(李家岔)—石(石家湾)公路会战点是贯通李家岔镇至石家湾管委会15.6公里的修路工程。累计投劳3万多个,动用推土机10台,挖掘机4台,拉土石方60多万方,2002年3月,土基路面全线贯通。

是年6月,陕西省军区在子长县沟岔流域召开了治理经验交流会。7月,子长县人民武装部在兰州军区召开的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工作座谈会上受到了省军区表彰。《陕西日报》,《延安日报》,陕西省、延安市电台、电视台对这一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石家湾乡沟岔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全面完成。由石家湾乡15个民兵连619名成建制民兵参加,累计投劳近10万个,新修高标准农田7000多亩,造林1.5万亩,种草6000亩,修建集雨窖380个,建高山大棚118个,打淤地坝4座,沟头防护林1000亩,治理面积35.2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0%,林草覆盖70%,实现人均高质量耕地2.5亩,林草地2亩,沟岔流域实现了“山顶戴粮帽,山腰植林草,山沟打泥坝”的治理模式,达到了“先草再灌后养”的植被发展目的。

工程项目总投资474.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66万元(农发资金58万元,扶贫资金58万元,荒山荒坡造林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7万元,群众自筹、投劳折资231.6万元。分别用于林业项目202.2万元,草业项目25.7万元,基本农田项目127.9万元,坝系工程项目78.2万元,生产道路12.3万元,其他辅助工程完成投资28.3万元。

沟岔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使农田新增,坝地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农田得到灌溉。项目区内年均增产粮食37万公斤,薯类增产75万公斤。经济林果、桑蚕等种植,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有利条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后,舍饲养畜技术推广,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流域区人均纯收入为1500元以上,较治理前净增800元。

改善了生态环境。坝系工程建设,新增耕地300多亩,保护耕地200多亩。水土保持建设使流域区大面积25度以上的坡地得到有效治理,万亩荒山造林、种草和封山禁牧,使项目区林草覆盖率达70%左右。这些林地成林后,泥沙危害得到缓解,水土流失程度大大降低,土地蓄水保湿能力明显增强。

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项目的实施,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使项目区的民兵群众掌握了大量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方法,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大,实现高产、高效农业,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即将实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条件。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一定的就业领域,解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一些经济林的成林,可以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工程竣工后,由县人民武装部整体负责,会同水保、林业等有关部门,鉴定项目产权归属,逐级明确产权主体,进行资产移交。按照“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的思路,制定了《农田工程管护制度》《防护林工程管护制度》《淤地坝工程管护制度》《集雨窖工程管护制度》《子长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后管理暂行办法》等工程建后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

2005年1月13日,省军区、省农发办、省财政厅联合检查验收了沟岔流域治理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达到优秀工程标准。同年1月28日,县人民武装部将其移交给子长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