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子长县军事志(公元前627年—公元2005年)
6503700000026

第26章 创办红军大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西北办事处决定将原中央红军干部团一部分教员、学员并入陕甘宁红军军政学校,在瓦窑堡成立红军学校,任命周昆为校长,袁国平为政委。旋又改名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下同)。西北军委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招生布告》,指出学校宗旨为:适应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之开展“培养和造就大批军事政治的民族抗日干部,领导民族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争取中国民族独立与彻底解放”。并确定第一期开学时间为四月一日,后因东征推迟开学。

东征回师陕北后,毛泽东在延川县太相寺干部会议上强调指出,应利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的时机,抽调大批干部到红军大学学习,要求各部队党委必须把选送干部入学当做一项战略任务完成。

六月一日,红大在瓦窑堡米粮山阎家大院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洛甫、周恩来等莅会并讲话。毛泽东强调指出:红大要继承黄埔精神,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共中央任命林彪为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袁国平为训练部部长,周昆为教务部部长。红大第一期共有学员近1038人,编为三个科。其中第一科、第二科驻瓦窑堡,第一科主要训练团以上干部,编为一个队,学员近40名,著名将领有罗荣桓、周士第、彭雪枫、杨成武、张爱萍、耿飚、张达志,还有林彪、黄永胜等。第二科主要训练营、连干部,编为两个队,学员198人。

由于住宿紧张,学员只能借住民房或支起行军帐篷,有的在龙虎山、西门坪、齐家湾山崖根打土窑洞居住。没有课桌,用膝盖代替;没有凳子,用破砖凑成四方形台子顶替。纸张笔墨匮乏,学校用蒋介石飞机散的传单背面印讲义。中共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时,红大一、二科随迁保安,三科由周昆、袁国平率领迁至甘肃环县木钵镇。民国二十六年(1937)一月二十日红大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保安迁入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