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党中央进驻瓦窑堡后召开的多次会议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其召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尽管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路线的左倾错误,可是中央政治路线的错误一直没有得到纠正,由于战事紧急,党中央一直未召开任何会议明确讨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形势不断得到好转,党中央决定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探讨;二是红军长征以来,日本侵略者不断入侵中国,全国抗日呼声高涨,急需建立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对之有一个科学分析,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策略;三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了《八一宣言》。国际代表张浩到达瓦窑堡,传达了国际代表大会精神,使国内的中共领导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出路。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酝酿,为瓦窑堡会议的召开做了直接的准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下河滩田家院(洛甫居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瓦窑堡会议)。会议由洛甫(张闻天)主持,欧阳钦记录。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何克全)、张浩、邓颖超、吴亮平、罗迈、郭洪涛出席会议。首先由共产国际代表张浩传达宣读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精神和《八一宣言》,并作了题为《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发言。然后由毛泽东作《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他指出:党的战略方针应是坚决的民族革命战争,首先把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相联系,一切战争都在民族战争的口号下进行。并提出了红军要生存、要扩大就要在40天内进行东征。经过讨论分析,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有:一、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二、把扩大红军和对日作战结合起来。三、红军应把精力放在打通抗日路线与巩固、扩大现有根据地两个任务上面,把打通抗日路线作为中心任务。根据《决议》精神,毛泽东、周恩来共同拟定了《关于四十天准备行动的计划》,在广泛征求红军高级将领对军事行动战略的意见后,中央再讨论决定。会议通过了洛甫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目前的形势告诉我们,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中国的运动,震动了中国与全世界。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政党以及武装势力,重新改变了与正在改变着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党的策略路线,是在于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期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主动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瓦窑堡天主教堂)礼堂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议由洛甫主持,毛泽东、周恩来、博古、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出席,中央机关、陕北省委、瓦窑堡市科长以上及陕北根据地各县县委书记共4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进行了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从政治上批判了左倾错误。经过讨论分析,确立利用一切力量向国民党上层、一切爱国人士和东北军、西北军的将领张学良、杨虎城进行统战工作的策略。同时中央派得力干部去领导华北抗日救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