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走向素生活
6498900000015

第15章  福建永定土楼楹联——集教化、观赏、审美于一体

福建永定,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土楼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其中有三层以上的大型建筑近5000座。这些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的方圆土楼,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协调地与蓝天大地、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组合成气势磅礴、壮丽非凡的土楼群体。从建筑特色来看,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有客家传统色彩,也最为讲究。古老的大圆楼都楼中有楼,一环套一环,全楼有数百个房间,居住着几百人口。楼内厅堂、仓库、水井、卧室构造奇特的坚固壁垒,可自成防御体系。

客家是汉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族祖是中原人,因战乱和灾害曾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南迁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形成客家民系。

永定土楼从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石夯筑,不用钢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土楼的大门是用十厘米厚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户,有双层的外层开窗,除用于通风纳光外,也便于狙击入侵之敌。土楼最高层处设有瞭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土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凉,是一种特独的建筑。

永定境内的每一座土楼不仅有一个吉祥的楼名,而且都有一副或者几副甚至十几副含意隽永的楹联,集教化、观赏、审美于一体,是永定客家先人留给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

永定客家土楼楹联内容十分丰富:(1)心存忠孝,齐家报国。如,抚市永豪楼的“读圣贤书立修齐志,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湖坑日应楼的“日读古人书志在希贤希圣,应付天下事心存爱国爱民”等。(2)缅怀祖德,纪念先贤。如,大溪巫屋先甲楼的“先贤宗圣道,甲第义王家”、下洋中川翰英楼的“翰林显甲第,英伦造世家”等,昭示着先祖曾经拥有的显赫和绵长的恩泽。(3)勤耕苦读,克勤克俭。如,湖坑裕兴楼的“裕后勤和俭,兴家读与耕”、高头德兴楼的“德门仁里忠和孝,兴家立业读与耕”等。(4)修身养性,行善积德。如古竹居源楼的“居安由德种,源本在修身”、南溪衍香楼的“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等。(5)宣扬家训,规范言行。如,龙潭永盛楼的“世间财,求之难用之易,当勤当俭;天下事,是可行非可耻,宜省宜思”、大溪塘背祝元楼的“祝振家声,孝悌恭廉成世训;元基创业,光前裕后起鸿图”等。(6)写景抒情,赞美家园。如,湖坑振福楼的“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生动描绘了以振福楼为中心构成的秀美而幽静的乡间山水田园风景图。西陂凤池楼的“凤立丹山鸣晓日,池翻绿水涌清波”、湖坑松竹楼的“松林晚月晨光动,林外梅花瑞雪飘”等。

土楼人的家训中(如大门和厅堂的对联)经常出现含有“耕田、读书”的词句。如林则徐手书赠送其永定湖坑朋友的一副对联,是“第一等人,忠臣孝子;祗两件事,耕田读书”。(已经制成木雕板,至今犹存)。他们认为,耕田可以求得温饱,能保本;读书可以取功名,求上进。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可以稳中求进。此种观念可以作为人生道路的座右铭。

老子“生态智慧”的现代意义

俭故能广(见《道德经》67章),因为俭约,所以能够推扩其应用范围。

目前,地球上有数以亿万计的人,每天活在饥饿边缘,没有充足的粮食,没有清洁的用水。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有不少人因为营养过多而患上了富贵病。没有人像天道那样,可以“大公无私”,来从事公平的分配。但是当我们衣食无忧时,只要想一想地球生态与贫困的人,就会肯定老子的建议,养成俭约的习惯,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基本的生活条件。我们也许无法直接帮助受苦受难的人,但是俭约的习惯依然会产生可观的成效。由于俭约,我们不会沉迷于物质享受。道家的看法是,人应该由“重外轻内”提升到“重内轻外”,让自己更能主导生活的一切。俭约是这种转变的关键所在。

在道家看来,富人至少有“五忧”:一是迷乱之忧,有了钱就享受,享受之后就会迷乱。二是信仰之忧,每天吃了太好的东西,看了太多彩色的东西,玩了太多好玩的东西,最后,不知道活在世界上到底要做什么。三是辛苦之忧,有些人天天绞尽脑汁,甚至于三更半夜都在用尽心思,想赚更多的钱,没有休息时间,活得比穷人更苦。四是攀比之忧,喜欢跟比自己更有钱的人比,焦虑而苦恼,人生无快乐。五是恐惧之忧,钱会不会被偷、被骗、被抢?出门会不会被绑架?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普拉对老子关于自然和谐的思想十分欣赏。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活动都应该与自然的要求基本一致。

崇尚自然主义的道家思想最能代表这种“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的古老传统。这种传统虽然同儒家思想一样都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从来不主张对自然界“物畜而制之”,而是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家这种古老的“生态智慧”,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老子》(亦称《道德经》),文辞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

素行之悟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思想宏远精深,富于哲学内涵,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聃”,老子把孔子教育了一顿,孔子称老子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大概也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说。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老子骑青牛,其“行”的行为,让笔者想到的是:“牛背白发公,单际涵谷路。紫气从东来,流淌向西去。欲授五千言,有德方能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