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开始前先要做一个小小的科普。
大家都知道,最后刘项之争以刘邦胜出项羽失败而结束,刘邦也就成为汉朝的开朝皇帝汉高祖,汉高祖的嫡长子刘盈则是汉朝的下一任皇帝,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汉孝惠帝,而刘盈的母亲就是后面会重点大写特写的一代名后吕雉。
刘邦和吕雉还生有一个长女,叫鲁元,要说起来,这位鲁元公主比刘盈年长,自然也就是刘盈的姐姐。
这就是刘邦膝下的长公主和嫡长子。
后来就在这姐弟俩之间还发生了一段小小的乱伦事件——刘盈后来娶了姐姐鲁元的女儿为妻,并在继承皇位后立其为皇后,也就是说,刘盈娶了自己的亲外甥女,或者说,鲁元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亲舅舅。
具体细节我们后面会详细讲述,此处先不赘述。
本节要讲一段发生在刘邦同志身上的非常著名的往事。
接上节,汉王刘邦在被项羽打败后侥幸逃脱,就在他逃跑的途中碰巧遇到了上面刚刚讲过的嫡长子刘盈和长女鲁元,于是便把两个孩子接上车和他们一起继续逃命。
项羽整顿好被大风吹乱的队伍之后,立即派人重新沿着刘邦逃跑的小路追了过来。这一次项羽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活捉并手刃刘邦,在鸿门宴上已经犯过一次错误了,这一次机会难得,绝对不能再放过他。
眼见楚军的骑兵距离自己所乘的车越来越近,刘邦为了加快车子的速度,做了一个特别不是人的举动——他趁两个孩子不留神,突然把他们踹了下去!
当时车上的人都惊呆了:“这还是人吗?也太毒了吧!”
大家还记得当初举荐过韩信的两个人吗?一个是萧何,还有一个是夏侯婴。
夏侯婴一直担任太仆一职,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主要是负责掌管车马,此时和刘邦同乘一车的他看到刘邦把两个小孩一脚踹了下去,马上让车夫停下车子,亲自把两个孩子接回了车上,并很严肃地对刘邦说:“大王,就是情况再危急也不能把孩子扔下不管啊!再说了,就算丢掉两个孩子,车子也不比原来快多少。”
刘邦一听夏侯婴这样说话,当时火就上来了,怒斥道:“我的孩子用你管吗?小心老子今天连你一块杀了!”
夏侯婴一听也来气了,回骂道:“别动不动就发你这臭脾气!要不是拿你当兄弟看,我早就大嘴巴抽你了!”
就这样,两个人厮打了起来,场面一度混乱,当然,逃跑的车速始终没有降下来。 就在两个人互相扇对方大耳刮子的过程中,车子已经慢慢甩掉了后面紧跟着的楚军追兵,行驶到了安全区域。
最后,两个人终于在其余众兄弟们的劝解下勉强分开,等到两个人各自消气之后才发现,他俩刚才其实没有必要争吵,因为大家在没有任何人受伤的情况下仍然顺利躲过了项羽的追击。
因为这段故事太有名了,所以笔者把《资治通鉴》的原文摘抄如下,以飨读者:
“汉王道逢孝惠、鲁元公主,载以行。楚骑追之,汉王急,推堕二子车下。滕公为太仆,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今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故徐行。汉王怒,欲斩之者十余;滕公卒保护,脱二子。”
这里的“滕公”就是夏侯婴。
大家看到了,其实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内写得更夸张:刘邦连续扔了孩子三次,都被夏侯婴保护了下来,而刘邦至少有十几次想要怒斩夏侯婴。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把这个故事作为抨击刘邦为流氓无赖和“无毒不丈夫”的有力证据,笔者也不想做太多的翻案,但是,笔者倒是想提出另外一个角度的解读,不为别的,就因为这里面有对广大读者有用的职场干货。
先给出笔者的最终结论:这个故事非但不能说明刘邦的狠毒和流氓,恰恰相反,这段故事表现了刘邦这个成大事者的恢弘格局!
大家考虑过一个问题没有,刘邦为了减轻车子的负担进而提高车速,完全可以扔别人下去,为何第一时间不假思索地扔掉自己的儿女呢?
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大家注意看我前面贴过的《资治通鉴》原文中的这句话:“滕公为太仆,常下收载之”。
一定注意这个“下”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夏侯婴下车后把两个孩子重新拉回车上,并继续载着他们前进。
一个“下”字恰恰说明,当时坐在车上的除了刘邦和两位子女之外,
还有别人,至少有一个夏侯婴。
刘邦为了减轻车的负担,完全可以扔掉一个自己的属下而让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车上逃命,要知道,刘邦和吕雉就只有这么两个孩子。
但刘邦扔下去的是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并没有扔下其余的战友,可见,刘邦在关键时刻把众兄弟们的生命看得要比自己的孩子还要重。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盯着表面上刘邦扔孩子的这个举动来看,好像他是个狠毒又自私的小人做派,但是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你就是当时在车上的成员之一,刘邦为了保护你的性命而扔下自己仅有的两个孩子下去,你会怎么看待眼前的这位老大?
自此之后,你是否对他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呢?
讲到这里,我们需要提前把后面的一个人的故事放到前面来讲,当然此人也不是外人,也算是刘邦他们家族的一个后代——此人便是刘备。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在长坂坡刘备和曹操发生了一次惨烈的遭遇战,曹军和刘军比,战斗力明显强大许多,最后刘备虽然侥幸冲出包围,但儿子阿斗却陷入曹军的围困之中。
作为刘备的下属,赵云担当起了保护阿斗的重任,经过拼死突围,七进七出才找到阿斗,最终又艰难地突破曹军围堵,这才追上刘备,把孩子交到刘备手上。
刘备从赵云手中接过儿子的那一瞬间,便把孩子扔到了地上,对什么都不懂的小婴儿骂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连忙抱起阿斗,一边哭着一边对刘备跪拜,激动地说道:“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自此,赵云对刘备更加死心塌地,其余将领们对刘备也更加佩服,都觉得自己的老大为人仗义,就像赵云所说的那样,即使为这样的老大肝脑涂地也值了。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两个故事中的刘邦和刘备:在收买人心这一问题上,谁的层次更高呢?
答案是刘邦。
为什么呢?
我们从一个点上来评判即可,那就是为了笼络人心,两个人各自付出的成本和代价的比较。
先说刘备,无非就是最后摔了一下已经安全回到自己手中的孩子,且不说赵云有可能第一时间接住了孩子,或者说他摔的时候采取了什么减少撞击力的动作,对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实质性伤害。
再看刘邦,那可是实打实地把两个孩子直接往车下面踹啊!小婴儿扔到地下还可以捡起来,那么快的车,后面还有追兵,一旦踹下去基本上也就必死无疑了,况且连续踹了三次,要不是夏侯婴主动停车坚持把两个孩子拉回车上,汉朝的历史将又会被改写了。
所以,假设二刘同样都是收买人心,刘邦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要远远高于刘备。
其次,我们再看两位职场高手做出各自举动时,所具备的决心和勇气谁更大一些呢?
经过上面的分析,答案很明确,当然是刘邦。
把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扔到地下所下的决心明显不如把两个孩子从疾驰的车上踹下去所下的决心要大。
综合以上所说,同样都是做收买人心这件事情,刘邦比刘备的水平高,刘邦比刘备的心更狠!
故事解读到这里,想必大家对刘邦的狠毒和厚黑有了一个毛骨悚然的了解,其实这故事里面最让笔者喜欢去解读的人还真不是刘邦,而是另外一个隐藏得更深的职场混世顶级高手,而且毫不客气地讲,此人身上的智慧和城府对我们这些职场人士而言,恐怕比刘邦、韩信、萧何等人的智慧更加深刻和实用,大家能猜到这个人是谁吗?
此人不是别人,就是这位特别“仁慈”、特别“善良”的滕公——夏侯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