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马尔萨斯学说新论
6491500000003

第3章 《人口原理》(初版)导读

主旨和要点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初版的主旨在于反驳戈德文和孔多塞等人关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可完善性的观点,还在于说明英国实施已久的对贫民单纯实施救济的“济贫法”的恶果,其主要根据就是“人口原理”。依据这个原理,人口增长总是快于食物增长,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口对食物的沉重压力;这种压力因生殖和饮食是人类天性而日益加重,于是贫困和罪恶就是必然的结果。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初版书名为:《论影响社会改良前途的人口原理,以及对戈德文先生、孔多塞先生和其他作家推测的评论》,1798年匿名发表;全书除序言外,包含正文19章,其中第1~2章是全书重点,属于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基本理论部分,应是阅读的重点;第3~7章则是借用各国历史资料诠释他的基本理论;第8~17章是论辩部分,重点评论了戈德文、孔多塞等人的观点;第18~19章即最后两章旨在“概述人类精神的发展”,是就其人口原理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前景提出看法。

(1798. 6.7.)

缘起和主题:人类未来改善可能性

作者的自序篇幅不大,但内容重要,因为他在这里解释了本书的缘起和主题,此外还表明了他研究人口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关于本书缘起,马尔萨斯是这样说的:“有一次,同一个朋友谈到戈德文先生《询问者》一书中论述贪欲和奢侈的那篇文章,这便是本书的缘起。谈着谈着,便触及了社会的未来改善这一大问题。”

这里所说的朋友,便是他的父亲丹尼尔·马尔萨斯。这位父亲赞同戈德文的观点,认为存在社会未来改善的可能性,但儿子对此持否定态度。在马尔萨斯看来,这场争论不仅仅涉及争论的问题本身,而且事实上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分歧。所以,他在正面论述了自己的人口论以后,对孔多塞和戈德文的观点进行了广泛的评论,并把他同他们之间的分歧不时地提到“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旨在加强他的人口论的分量和说服力,事实上世人从中也确实可以更加看清他的思想倾向的内涵和本质。

应当说,马尔萨斯所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反映出在产业革命趋于完成的新形势下,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思想家,出于对本阶级或整个统治阶级利益的考虑,自觉地要求抛弃任何理想主义思想方法,主张提倡功利主义,这种功利主义是十分现实、自私、甚至冷酷的,它是统治阶级思想家手中的有力武器,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人口论和经济学理论。

马尔萨斯说:“我最初坐下来拿起笔,只是因为感到交谈还未能尽意,想更清楚地向朋友表达自己的思想。但题目一展开,头脑中便生出一些以前从未想到的想法。”于是便有了《人口原理》这本书。事实上马尔萨斯只说了成书的一个由头,从本书的出现和后来发生的强烈而深远的影响来看,当有更深刻和更广阔的时代和思想背景。18世纪末英国社会正处于第一次产业革命(1760—1830年)的高潮之中。新原料和新能源的采用(前者如钢铁,后者如煤和蒸汽机),新机器的发明(如珍尼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新工厂制度(分工更精细和作用专门化)的出现等,使英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和发展,不久便成为“世界工厂”和国际头号贸易大国。与此同时,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逐渐替代先前的土地贵族成为新的社会主宰,新型的雇佣劳动大军即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形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分化明显,劳动和资本之间的矛盾开始突出起来,争取自身权利的工人运动也在酝酿之中。

关于当时写作的社会背景和环境,马尔萨斯在后来有如下描写:“近年来,自然哲学方面伟大而意外的发现层出不穷,印刷术的普及加速了一般知识的传播,执著而不受约束的探索精神在这整个知识界乃至非知识界空前盛行,新颖而奇特的政治见解把人搞得头晕目眩,目瞪口呆,尤其是政治领域发生的法国大革命,惊天动地,犹如一颗炽烈燃烧的彗星,看来要给地球上畏缩不前的居民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或注定要把他们烧尽灭绝。所有这一切,使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我们正跨入一个充满了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些变革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类的未来命运。”马尔萨斯接着说:“据说,当前争论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究竟是从此会以加速度不断前进,前景远大得不可想象呢,抑或注定要永远在幸福与灾难之间徘徊,做出种种努力之后,仍然距离想要达到的目标无限遥远。”

不管马尔萨斯所言是否全面和准确,他毕竟看到了当时社会已经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重大变革,指出这些变革将会影响人类未来的命运。他正是在他已经意识到的重大变革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提出并回答社会未来能否完善问题的。不用说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而提出的问题本身也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只是作者在这里没有明说罢了。同样明显的是围绕这问题出现的争论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利益集团或群体的不同立场和声音。戈德文和马尔萨斯等人便是这些不同声音的代表者。戈德文的《政治正义论》和《询问者》以及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等著作的问世都是迎合时代需要之作。

《人口原理》初版正文共有19章,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7章,可视为该书基本理论即主体部分。马尔萨斯说:“人口必然总是被压低到生活资料水平。这是一条显而易见的真理,已被许多作家注意到了;但据我所知,迄今尚没有哪位作家仔细研究过这种水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据我看,若不考察这一问题,便会极大地妨碍社会未来的改善。”本书前7章的基本内容便是考察这种人口水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人口压力如何妨碍了社会未来的改善。

第二部分包括第8~17章,它们是该书的辩论部分。马尔萨斯在这里分别评论或批判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相关论点,批判的重点对象是戈德文和孔多塞,这些评论或批判是其基本论点的应用和强化。

第三部分包括第18~19章,它们是马尔萨斯对所谓“人类精神理念发展”的概论。马尔萨斯坦承他对人类社会的看法具有忧郁色彩,但他坚持认为这是实情而不是偏见,最后这两章旨在解释他为什么会抱有这种忧郁的看法。这种关于人类前途的悲观看法贯穿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始终,尤以1803年第二版为甚。这是后话。

《人口原理》第一~七章导读

《人口原理》的基本理论集中在前7章,除了第一章是论断梗概以外,其余各章则是对这一梗概所提基本论点的阐述,以下我们对这7章的主要内容分别加以解释:

第一章:论点梗概

第一章是马尔萨斯对自己论点的梗概,包括如下三个要点:第一,两项公理;第二,两个比率;第三,平衡法则。第一,两项公理。马尔萨斯首先对围绕社会可否完善问题的争论作了一番评述,他认为在这场夹杂着攻击和谩骂的争论中,争论双方都在做着损害真理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他们都没有看到社会改良途中存在着一些“巨大而不可克服的困难”,这就是他所要强调的人口对生活资料的重压。他坦承他所提出的这个最重要的论点,不是什么新论点,前人(休谟、亚当·斯密和华莱士等)已经提出来了,但他认为迄今没有人对此做出圆满的答复,所以他觉得应该再次提出,他打算以另外一种观点提出,并且多少不同于前人的观点。马尔萨斯说得对,他这里提出的人口原理的确不同于前人。这种不同之处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了:作为出发点的是两条反映人类本性的公理。

“我认为,我可以正当地提出两条公理。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这两个法则,自从我们对人类有所了解以来,似乎一直是有关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

马尔萨斯这样提出问题是非常片面的,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将人口问题圈定在“人类生理本性”的框架内,为他往下的推论奠定基础,可是问题在于人口问题不应涉及人类生理本性,而且它还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否则便不足以反映人口问题的全部内涵和本质。不过我们对此暂且不予深论,继续往下看马尔萨斯如何论述他的人口原理。

第二,两个比率。“一旦接受了上述两项公理,我便可以说,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

“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术级比率增加。懂得一点算术的人都知道,同后者相比,前者的力量多么巨大。”

这就是马尔萨斯著名的两个比率或两个级数的断言。这有什么根据吗?暂时还没有,这要等到下一章来讨论。不过在马尔萨斯看来这样的两个比率或级数应是确定无疑的真理,他据此做出如下推论:

第三,平衡法则:“根据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需这一有关人类本性的法则,必须使这两种不相等的能力保持相等。这意味着,获取生活资料的困难会经常对人口施加强有力的抑制。这种困难必然会在某地发生,必然会被很大一部分人口强烈地感受到。”

我们可以将马尔萨斯的这番推论叫做平衡法则,这是前面两步原理的必然结果。马尔萨斯的结论是:“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天然地不相等,而伟大的自然法则却必须不断地使它们的作用保持相等,我认为,这便是阻碍社会自我完善的不可克服的巨大困难。与此相比,所以其他困难都是次要的,微不足道的。这一法则制约着整个生物界,我看不出人类如何能逃避这一法则的重压。任何空想出来的平等,任何大规模的土地调整,都不会消除这一法则的压力,甚至仅仅消除100年也不可能。所以,要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过上快乐悠闲的幸福生活,不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担忧,那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我们的前提是正确的,则所得到的结论必然是否定全体人类的可完善性……我想,经验,即一切知识的真正源泉和基础,将肯定会证实该论点的真实性。”

值得注意的是,马尔萨斯是从纯粹人类生理本性出发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得出充满社会意义的结论,这是其一;其二,请注意,他的结论并非否认人类社会的任何可完善性,而是仅仅否认全体人类的可完善性,换言之,这种不可完善性只是指向某些特定人群的。这一点在后面的论述中就愈发明显了。

第二章:两个比率:正确吗?

马尔萨斯认为他所提出的两个比率的论断是正确的。首先,就人口按照几何比率增长的论断来说,马尔萨斯提出了两种证明,一个是一般性推论,另一个是具体实例(美国)。一般推论是:“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人人享有平等权利,道德风尚良好,风俗淳朴,生活资料非常充足,无人为家人的生活担忧,人口增殖力可以不受抑制地发挥作用,那么,该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就会大大超过迄今已知的人口增长速度。”

也许觉得这种推论还不够有力(事实上的确如此),马尔萨斯进而将这种推论具体化为对美国人口增长情况的判断:“同欧洲任何近代国家相比,美国的生活资料一直比较充裕,风俗较为淳朴,从而对早婚的抑制也较少。我们发现,该国的人口每25年翻一番。这种增长比率虽说还未达到最高的人口增殖力,却是实际观察到的结果,因而我将把它看作一条规则,即人口若不受到抑制,将会每25年增加一倍,或者以几何比率增加。”

结论就这样得出来了。也许是为了回应人们对该论断的质疑,马尔萨斯在后来(

1824年)发表的《人口原理概观》一文中对人口每25年自然增长一倍的论断提出了详细的事实性说明,试图为其一般性推论提供依据。

其次,为了证明生活资料增长速度遵从算术比率规则,马尔萨斯分两步加以说明:第一步考察一个岛国。依据他的分析(其实仍然是一种推测),这个岛国的生活资料是按照算术比率增加的。第二步考查整个世界。“设世界人口为任一数目,比如说10亿。则人口将按1、2、4、8、16、32、64、128、256、512这样的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将按1、2、3、4、5、6、7、8、9、10这样的比率增加。225年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比将为512比10,300年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比将为4096比13,2000年后,两者的差距将大得几乎无法加以计算,尽管到那时产量已增至极高的水平。”

。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67-168)。

这其实不能算是证明,因为其中的数字都是按作者的论断来设定的,并不能反映世界或某个国家生活资料增长的实际情形。有趣的是,从马尔萨斯做出上述论断到今天已211年了,如果按照他所说的225年后的比率,现在世界的人口将不会是60多亿,而应该是这个数字的若干倍,但马尔萨斯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事实,他所关心的只是坚持他的既定论点。既然人口增长总会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要使两者的增长保持平衡,“只能依靠强有力的自然法则不断发挥作用,抑制较强大的人口增殖力。”马尔萨斯提到人类理性会起到抑制人口增加的作用,比如不结婚,少生育或者不生育等,但是他强调说:“这种抑制即使不是绝对会,也几乎必然会产生罪恶……人口的不断增加使社会下层阶级陷于贫困,使他们的境况永远也得不到明显的改善。”这才是马尔萨斯最想说的话:不抑制人口增长,必然带来贫困(这是说的下层阶级);抑制人口增长,必然带来罪恶(卖淫等不道德行为)。关于抑制的方式及其后果,马尔萨斯在后面还有进一步的说明。在论证的这一阶段,马尔萨斯最着意的还是确立上述基本论点,他将这些论点又归结为如下三个命题:“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法增加这一命题是极其明了的,无需再加以任何说明。”“只要有生活资料,人口便会增加”。所有民族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若不产生贫困和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

为了证实这三个命题的正确性,马尔萨斯接着考察了“人类迄今所经历的各种不同状态”,这便是以下几章的内容。

第三章:贫困和罪恶是必然的

马尔萨斯在这一章引述狩猎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历史来说明他的前述人口原理。关于狩猎民族,他的基本论点是:“狩猎民族的人口增殖力要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力。这种增殖力一旦自由地发挥作用,便会顽强地表现出来。”然而,他又指出,由于生活资料匮乏,或者说贫困,抑制了狩猎民族人口的增长。关于游牧民族,他认为也不能逃脱生活资料匮乏造成的贫困这一普遍命运。正是生活资料匮乏驱使他们长途迁徙,而一旦占领丰腴之地,生活条件好转,人口便立即增加起来,结果又要为增加的人口寻找生活资料;否则贫困和罪恶就会接踵而至,于是又一轮迁徙不可避免。这里的所谓贫困是指生活资料匮乏,而罪恶则是指发动战争,那是贫困造成的结果。他认为欧亚历史上发生的几起游牧民族大迁徙,都是由于食物匮乏,人口增长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所致。

第四章:预防性抑制

论述到“现今大多数文明国家”仍然所处的畜牧和耕种混合状态时,马尔萨斯的结论一如既往。一方面,他指出这些国家由于生产发展,生活资料充裕,致使人口绝对数量比过去大为增加;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这些国家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为什么增长缓慢呢?答案是:“预防性的抑制和积极的抑制,阻止了人口的自然增长。”把抑制方法明确地分为这样两种,这是首次。此后他便一直沿用这种分类。“所谓预防性的抑制,是指人们对养家糊口的忧虑,所谓积极的抑制,是指一些下层阶级实际所处的困难境地,使他们不能给予子女以应有的食物和照料”。马尔萨斯在该书及该书后续版本中对这两种抑制的含义都有进一步的具体解释和说明。马尔萨斯以英国为例说明预防性抑制似乎影响到社会的所有阶层,而且社会阶层愈低下,对未来生活的忧虑愈重,于是不结婚少生育甚至不生育便成了某种风尚,可是这种预防性抑制也必然带来“明显的不良后果”:“它使得几乎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卖淫现象,卖淫不断地使两性都陷入到无法解脱的不幸之中去。”这里说的就是后来所谓不道德抑制(预防性抑制之一,另外一种是道德抑制,即不会引起不道德的后果的抑制)。马尔萨斯的这些分析加深了其人口论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色彩,就是说,不抑制不行,抑制也不行。

第五章:积极的抑制,《济贫法》

马尔萨斯说:“所谓积极的抑制,是指已经开始增长的人口所受到的抑制,主要是(尽管也许不完全是)最下层社会所受到的抑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充足的食物和照料而造成的,穷人的孩子大量死亡就是明证。

马尔萨斯用了大量篇幅评论英国的《济贫法》。他不否认该法的本意是要减轻普通人所受的困苦,也承认济贫法也许减轻了一点个人的不幸,但他强调说该法恐怕使比以前更多得多的人遭到了不幸。因为英国每年为穷人征收巨额税款,但穷人的痛苦却依然如故。究其原因,马尔萨斯认为在于《济贫法》只是给予穷人货币补贴,而生产品(例如肉)并没有增加,这样一来同样数量的产品(肉)现在比以前被更多的人购买,势必导致食肉价格上涨,因而分享这种商品的人数并不会比现在多。即使买肉者需求持续,会使每年饲养的牛增多,也只能是在牺牲谷物的情况下增加牛的数量,这很不划算。另外,需求增加也许会使总产量增加,但是不要忘记这又会刺激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幅度也许还要超过财富增长的幅度,结果增加的产量将分配给增加得更多的人口,每人所得的产品并不见得就能增加。何况得到231597—1598年编撰成法典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是通过教区中专管救济的人员来执行的。这些人向老人病人和贫穷儿童提供救济,并在济贫院内为健康人安排工作。

18

世纪末,所谓‘斯宾汉兰德制’补充了《济贫法》,该制度规定向收入低于公认最低生活标准的人提供补助。这样一来,公共救济的开支大大增加,于是1834年又颁布了新的《济贫法》。新《济贫法》依据的是一种较为严苛的观点——将体格健全的工人的贫穷视作道德缺陷,对这类人,除了在济贫院工作者之外,其余一律不给救济,以促使他们去寻求正当职业而不要单纯依靠慈善机构的救助。在19世纪逐渐增长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下,苛刻的《济贫法》实际上得到了改善,而20世纪工业生产中的失业现象更证明贫穷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社会立法以一整套公共福利制度取代了《济贫法》。。马尔萨斯所评论的《济贫法》,可能是这里所说的18世纪末经过补充的《济贫法》。此外,马尔萨斯的某些较为严苛的观点似乎在后来的《济贫法》中也得到了体现。

救济的人也许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卖力干活了,这会立即对生产活动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要不了多久,不仅整个国家会比以前穷,而且下层阶级的处境也会比以前更悲惨了。总之,马尔萨斯认为,“英国的《济贫法》在两方面使穷人的一般境况趋于恶化。首先,它往往使人口趋于增长,而养活人口的食物却不见增加。穷人明知无力养家糊口,也要结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说《济贫法》在产生它所养活的穷人。由于人口的增长必然使分配给每个人的食物减少,因而很明显,那些在生活上不依靠教区帮助的劳动者所能购买的食物量将比以前减少,从而必将有更多的劳动者要求教区扶助。其次,济贫院收容的人一般说是最有价值的社会成员,但他们的消费却会减少更为勤劳、更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本应享用的食物份额,因而同样也会迫使更多的人依赖救济为生。如果让济贫院中的穷人比现在生活得好,则货币分配的这种变化将使食物价格上涨,将更为明显地使济贫院外的穷人的生活境况恶化。”

马尔萨斯还从其他方面猛烈地抨击《济贫法》。说该法力图根除农民们的自立精神并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他就此还说:“应该形成一种风气,把没有自立能力而陷于贫困看作是一种耻辱,尽管这对个人来说似乎很残酷……一个不能养家糊口而结婚的劳动者,在某些方面可说是他所有劳动伙伴的敌人”;他谴责英国的教区法促进了价格上涨和劳动实际价格的跌落,从而使劳动阶级陷入了更为贫困的境地;他认为教区法助长了穷人那种漫不经心和大手大脚的恶习,等等。马尔萨斯主张,首先,完全废除现行的教区法,使英国农民享有行动自由,自己选择居住地和职业,也就是说,建立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其次,鼓励人们开垦新土地,尽最大可能鼓励农业;尽力削弱和废除那些限制就业和压低工资报酬的同业公会和学徒制度;最后,各郡都可以为极端贫困的人设立济贫院,由全国统一征收的济贫税提供经费,但应强制要求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劳作,等等。如何看待马尔萨斯的这些观点?我国学术界过去一般倾向于一味地予以谴责,视之为对劳动者和穷人冷酷无情,但在今天看来这种简单化的做法显然已不合时宜。宁可说,马尔萨斯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求取消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希望建立劳动力自由市场以及谴责懒惰和提倡勤俭等;都是英国当时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反映,无疑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第六章:新殖民地人口的增长

马尔萨斯在这一章历数殖民地人口增长及其原因,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他指出新英格兰四州的人口在25年内增加了一倍,新泽西22年就增加一倍,在罗得岛连22年也不到,在腹部殖民地每15年就增加一倍,只是在人们最先居住的沿海地区,人口增加一倍的时间约为35年,某些沿海城市的人口则完全处于停滞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马尔萨斯认为除了拥有很多肥沃土地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享有自由和平等以及有利于财产转让和分割的政治制度,赋税较轻甚至全无,等等。也就是说:“人口恰好是按阻碍其增长的两大障碍即贫穷和罪恶被清除的比例增长的,并表明衡量人民幸福和纯真的最正确的标准是人口增加的速度。”同样理由也可解释为什么在大不列颠同样的人数在同一时期没有使人口得到同样的增长,他指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土地和食物不足,即贫穷。马尔萨斯这些分析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没有充分估计移民对英国在北美殖民地人口增长中的巨大作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治制度只是吸引移民的重要条件和原因,而移民的大量增长才是北美殖民地人口大量增长的直接原因。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口增殖力不单是一个生理现象,它首先和主要地还是一个社会现象。此外,马尔萨斯既然承认贫困和罪恶是阻碍人口增长的主因,或者反过来说也是一样,认为清除贫困和罪恶是增加人口的主因,那么为什么他一开始确立人口原理时只将人的生理本性作为一个前提呢?这是自相矛盾的。

第七章:抑制人口增长的原因

马尔萨斯在这一章引述英国等国家的历史资料,说明流行病是阻碍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因为它会导致相关国家人口的大量减少,同时他又指出,流行病得以盛行,归根到底仍然是相关国家的食物匮乏和房屋缺少,从而生活条件恶化所致。这个原因也就是他一再强调的妨碍人口增长的主因即贫困和罪恶。马尔萨斯强调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必然法则”,该法则“在我们的视域中是这样明显,在我们的知性中是这样明白,又这样充分地为一切时代的经验所证实,以至我们片刻也不能对它有所怀疑……倘若几年间一国出生数与死亡数之比表明人口的增加大大超过该国生产物或获得物按比例增加的数量,我们就可以确切地断言:除非进行移民,否则死亡数就会迅速超过出生数……如果不存在其他一些减少人口的原因,该国无疑就会发生周期性流行病或饥馑。”马尔萨斯总结说:“对一切时代、一切国家人类生活的历史进行过细心考察的人都必须承认:人口的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我们知道,这是马尔萨斯反复强调的基本观点。

前七章总评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前七章即全书基本理论部分的基本点可以概述如下:第一,两项公理:食物为人类所必需;两性情欲是人类本性。第二,两个比率:人口以几何比率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比率增加。第三,平衡法则及其后果:大自然要求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这势必使人口增长受到抑制,抑制分为积极抑制和预防性抑制,预防性抑制又分为道德抑制和不道德抑制;道德抑制只对上等阶级有效,不道德抑制和积极抑制只会导致贫困和罪恶,而且这种后果多半要落到下等阶级或穷人身上。第四,取消单纯救济的《济贫法》,而代之劳动力自由流动、开垦土地和奖励耕作等方法。对马尔萨斯这些基本论点的评价,200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拥护者视之为人口科学的奠基之作,反对者则视之为反社会的伪科学。马克思对马尔萨斯人口论始终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那是马尔萨斯仇视穷人,反社会,公然为阶级剥削辩护的反动理论,还认为马尔萨斯人口论是剽窃之作。马克思对马尔萨斯理论的批判和论断,长期以来指导着苏联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学术思想界,被他们所引用、发挥和引申,他们批判马尔萨斯是仇视和反对人类的。时至今日,立足中国,环顾世界,面对现实,我们还应该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判断。第一,马尔萨斯把人口增殖完全看成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认为它只受某种自然法则的支配,无视人口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性质和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的一面,这显然是一种片面和错误的见解。

人口既是一个生物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同样,支配人口运动的规律也具有自然生物属性和社会阶级双重属性。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现象和运动规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本运动的调节和支配;同样,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口规律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双重力量的支配。至于自然规律和和社会规律的作用形式和两者的消长和比重,则会随各国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影响而定,不可一概而论。第二,马尔萨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行径辩护,替富人说话,指责穷人和无产者不知节制生育以致贫穷,甚至要求完全取消贫民受救济的权利,等等,这些显然是错误的、不人道的,是资产阶级的本性所致,应当受到批判和谴责;然而,也应看到他的观点和政策建议,何尝不是统治阶级对产业革命后所出现的失业和贫困问题的一种反应和回答,这种回答包含着要求实现劳动市场自由、以奖励开发生产代替单纯救济的合理见解,这是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要求的,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参考意义。第三,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所包含的最值得肯定和重视的东西,就是他认为人口数量应当同生活资料数量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引起严重后果的观点。这种观点的正确性早已被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实所证明。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尤其作为一个在人口问题上经历过极大理论和认识偏差而导致重大失误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对于马尔萨斯所强调的人口应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的观点的正确性更应有切身的体会和足够的估计。第四,“两个比率”的说法确有夸大之嫌,缺乏严格科学论证和广泛经验数据的支持,不足为据;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中所包含的一个简单事实:对人口如不加以限制和调节,势必对生活资料形成重压;其他国家的情况如何暂且不论,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再次证明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五,指责马尔萨斯是个骗子,其《人口原理》系剽窃之作,这是不符合事实的。马尔萨斯以前英国和法国一些学者的确曾提出过与马尔萨斯相似的论点,例如,康替龙认为人口会不断地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华莱士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口有按几何级数增长从而超过食物增长的趋势;唐森也认为人口增长始终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趋势,还认为下层民众必然陷于饥饿和贫穷,因而《济贫法》救济贫民违反自然;亚当·斯密也提出过人口增殖会受到生活资料限制的思想,等等。马尔萨斯受到这些作者及其观点的影响,在他的书中对这些作者的著作和论述多有引述,这些都是事实;然而,他在《人口原理》序言中公开声明自己参考了休谟、华莱士、亚当·斯密和普雷斯博士等人的著作,而且在引用之处大都指出了出处,作了说明。更重要的是,只要稍加比较即可看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对前人相关理论观点的某种归纳、总结和发展,首次创立了人口理论体系,使之包含人口理论、历史和政策建议等项内容,而在理论部分,又将相关论点纳入公理、定理和规律的框架,使人口理论体系初显雏形。可见人们视其《人口原理》为人口科学的奠基之作不是没有道理的。

《人口原理》第八~十七章导读

从第八章开始进入对相关著作家人口观点的辩论部分,其中第八~九章论及华莱士和孔多塞,第十~十五章论及戈德文,第十六~十七章论及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这些辩论从一个侧面充实和发挥了他在先前各章已经阐述的基本论点。

对华莱士论点的评论

马尔萨斯认为,华莱士(Walace)接受人口过多的论点,甚至承认这一论点的影响力足以破坏他所主张的平等制度,但是他对人口过多的后果之严重性和迫切性估计不足;马尔萨斯指出,华莱士似乎觉得在全部土地开垦得像菜园一样,生产物毫无可能进一步增加以前,不会由于人口过多而产生任何困难。马尔萨斯则认为:“这种困难不是在遥远的未来才会发生,而是近在眼前,马上就要发生的。在从现在到全部土地都变得像菜园那样的耕作进步的每一时期,食物匮乏所造成的困苦将持续不断地强加于一切人(如果人是平等的)。虽然土地的生产物每年会不断增加,但人口的增加要比它快得多,因而过剩的人口必然会由于贫困或罪恶周期性的或持续不断地发生作用而受到抑制。”毋庸置疑,这是马尔萨斯对自己观点的重申。

对孔多塞论点的评论

孔多塞(Condorcet, Marquis de,1743-1794),法国数学家、革命家、哲学家。他关于人类能够无限地完善自身的进步观念对19世纪的哲学和社会学发生过极大影响。他在人们熟知的《人类精神进步史梗概》(1795)中阐述了人类能在奔向终极完善的道路上不断进步的观点,并且提出了阶级不平等和民族不平等终将消灭的论断。

马尔萨斯最不认同孔多塞关于人类终将趋于完善的观点(第9章)。孔多塞认为人类社会能够革除现存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不平等,还认为人类自身能够不断完善,寿命不断延长,等等。马尔萨斯则认为,孔多塞承认社会难以避免地存在不平等、也认识到存在依赖甚至贫困等现象,然而他提出的克服这些现象的方法“恐怕不会收到实效”,而且自相矛盾。马尔萨斯说,一方面,孔多塞承认社会上不得不存在这样一个以自己的勤劳满足自己一切需要的阶级,并且认为这需要给这些人提供足够的刺激和动力;另一方面,孔多塞又建议根据对人的寿命的或然率和货币利息的测算,设立一种基金(部分来自老年人自己的储蓄,部分来自别人的储蓄)以保证老年人得到资助,也可用于帮助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妇女和儿童,并向已达到成家年龄的人们提供足够的资本以发展自己的事业,这种基金可以以社会的名义筹集,并由社会加以保护;孔多塞还认为通过正确地进行测算,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防止信贷成为巨富的独占权,并为信贷提供同样稳固的基础,使产业的发展和商业活动较少地依赖大资本家,从而比较完满地保持平衡状态。马尔萨斯说,这就意味着消除了上述对勤劳者的刺激和动力,因为“如果在信贷上,在妻子和子女未来的供养上,懒汉和玩忽职守者处于和勤勉、刻苦的人一样的地位,我们还能期待人们发挥旺盛的活动力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吗?”(第58~

59页)此外,孔多塞还认识到,如果生活改善使人口增加得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接踵而来的必然是幸福和人口的持续减少,或者至少是在善与恶之间摇摆不定,但是他又认为,这样一个时期离我们很远。马尔萨斯则认为,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认为这样一个时期离我们还很远的论断。在他看来,事实恰好相反,人口超过生活资料的时期早就到来了,而且必然发生的摇摆不定,即周期性贫困经常存在的原因,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一直存在,现在依然存在,而且除非人类的本性发生明显的变化,否则还将继续存在。马尔萨斯在这里重申了他批判华莱士时所发表的观点。(参看第60页等)

马尔萨斯还批评了孔多塞关于人类有机体的可完善性以及人类寿命可以无限延长的推测。他指出,以动物的繁殖和植物的栽培,说明由界限不能确定的局部改善而推论可以无止境的进步,这是一种谬误。(参看第66页等)

对戈德文论点的评论

马尔萨斯花了六章篇幅来评论戈德文(Godwin, William,1756-1836)有关人口问题的观点。戈德文是英国社会哲学家、政治报刊撰稿人,不信奉国教者。他著文提出无神论、自由主义和个人自由,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先驱者和无政府主义先驱者。他的理想主义的自由主义所依据的原则是:理性应占绝对统治地位,它有能力做出正确抉择。他乐观地认为人在未来可以使自己趋于完善,故将文化决定论和极端个人主义相结合。主要著作是《有关政治正义和它对一般德行和幸福的影响之研究》(简称《政治正义论》,1793)。此书目的在于反对传统的政府。他认为这种政府在行使权力时必然会产生腐化堕落和残暴,建议成立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公社来代替这种政府。认为各种社会制度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它们把普遍的思想范畴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强加给人们,使他们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戈德文还发挥了关于未来平等社会的设想,这设想基于下列信念:理性的改良优于依靠权力的改良;私人的判1831),意识形态小说《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卡列布·威廉斯历险记》(1794)。

断优于为公众服务的制度;作为社会主要动力的仁爱心取代了自私心。第一,马尔萨斯据其人口原理批判戈德文关于未来平等社会的设想为什么会这样呢?马尔萨斯认为,说到底还是人口增长快于生活资料增长所形成的压力。说得再具体一点,贫困和对贫困的恐惧促使人口总要保持在同生活资料相适应的水平。马尔萨斯说,戈德文的平等制度(按照戈德文的设想)既然那样美好,它必然促使人们更多地生育子女,使人口数量激增(按照几何比率增加),用不了多久,数量激增的人口就会将戈德文所设想的美好制度中的一切统统抵消掉。马尔萨斯又说,只有人们意识到这种危险的后果,才能自觉地负责任地采取不婚或节育行动,而这又要求社会实行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因为这些制度才能迫使人们考虑对自己的行为所要承当的后果,而不能是戈德文所设想的平等制度,在这种平等制度下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同时每个人又不负有相应的责任。可是,在马尔萨斯看来,私有财产制度和现行婚姻制度必然带来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这样一来,“一个按照人们的想象力所能设想的最美好的方式组成,以仁爱之心而不以利己心作为活动原则、并且靠理性而不靠势力来纠正其一切成员有害倾向的社会,很快就会按照我们本性的必然法则(而不是由于人类的任何原始罪恶),蜕化为与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国家里普遍存在的社会没有本质区别的一种社会;我指的是,会蜕化为分成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并以利己心作为那庞大机器的主要动力的一种社会。”马尔萨斯热心维护不平等的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的意图昭然若揭。第二,马尔萨斯根据所谓“两个公理”之一批评戈德文关于两性之间性欲将会消失的说法。但是“下层阶级”在马尔萨斯看来则完全不能指望具备这种理性,因为“任何国家下层阶级的人民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贫困和劳动,而获得智力的高度发展”。鄙视普通劳动者是马尔萨斯的一贯态度。第三,马尔萨斯对戈德文关于人类寿命可以无限延长的推测做了篇幅不小的讨论马尔萨斯不无根据地指出:“人在这个世界上必死同任何自然法则一样是确定无疑的……假设人类寿命可以无限延长,就如同假设地球的引力会逐渐变成排斥力,石头最终将上天而不是下落。地球在某一时候会脱离轨道而飞向更暖更热的太阳一样,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马尔萨斯还反驳了戈德文关于人类意志支配人类躯体的能力是否有可能增加的观点。后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但马尔萨斯认为:“这种推测是以少数例外反对几乎是一般的法则。”我们看到,戈德文又一次陷于空想和无根据的推测。第四,马尔萨斯认为,戈德文把人类看成仅仅是具有理性的动物,这是一种谬误相比之下,马尔萨斯的见解显然占着上风。第五,马尔萨斯认为,戈德文整部书的基础是他根据人类的自觉行动源于信念这一命题推出的五个政治真理或命题,这五个命题不能成立马尔萨斯认为,前三个命题是一完整的却不能成立的三段论,但马尔萨斯论证此三段论不能成立的理由令人费解。

马尔萨斯的重点在于反驳第四和第五个命题。针对第四个命题,马尔萨斯所要强调的是:“人类的罪恶和道德弱点在这个世界上绝不会被根除。”马尔萨斯知道,戈德文认为人类的罪恶和弱点大都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如果能够废除这些制度,能进一步启发人的理智,那么这个世界上便根本没有诱人作恶的事情。马尔萨斯反对这一观念,他的理由一如他的人口论所强调的那样:“不管政治或社会制度如何,大多数人在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的作用下,必然会受到作恶的诱惑,这种诱惑除了产生于情欲外,还产生于匮乏。”情欲和贫困决定了一切,这就是马尔萨斯抓住不放的信条,人口论是依据这个信条,罪恶和道德弱点不能被根除,还是因为这个信条。不用说,在否定戈德文的第五个命题即人是可以完善时,所根据的还是这个信条。马尔萨斯整个人口论的根本缺陷就在这里,他把原本是一个由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共同作用和决定的现象“绝对自然化”了,排除了其中所包含的任何社会法则和内涵,然而他以这种“绝对自然化”理论所要达到的目的却是“完全社会化”的,即以他所谓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来否定人类社会不断完善的任何可能性,这就不免失之偏颇,没有道理了。至于他将“完善”区分为“无限的完善”和“无法确定界限的完善”,说他只否定“无限完善可能性”,但是相信可以实现“无法确定界限的完善”,等等,不过是在制造混乱:戈德文并没有说什么无限完善,说的是不断完善;而马尔萨斯所否定的恰恰就是不断完善的可能性:“我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完善的,不仅就戈德文先生所理解的这个词的广义来说是如此,而且认为整个社会的状况和结构也不可能向着好的方面发生明显而惊人的转变。所谓整个社会不可能向好的方面转变,我的意思是,下层阶级,即人数最多因而从总的观点来看最为重要的那一部分人的生活状况,绝不会得到巨大而显著的改善。”这种对社会及大多数人的命运所抱的悲观论和宿命论态度是马尔萨斯理论的一大特色。第六,马尔萨斯在第15章总结性地评论了戈德文关于未来社会的总的构想。他认为,戈德文所描述的那种理性的平等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完全是“空中楼阁”;唯有仰赖于私有财产制度和自爱心才能达到现行的文明社会;然而在一切文明社会都必然存在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自然法则的作用使贫困和罪恶始终会伴随着劳动者阶级,这是逃脱不了的:“在人口原理的作用下,缺吃少穿者将永远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使每一个人都吃饱穿暖。”;劫富济贫无济于事;将本应由劳动者承担的劳动由整个社会分担,从而减免劳动者的劳动,这不仅无法实施,而且无法同用工资交换雇佣劳动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做法来得合适。为现行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辩护,这就是马尔萨斯的根本立场。

对亚当·斯密的评论

马尔萨斯在对戈德文观点的上述反驳中,否定人类可不断完善的论点似乎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了,但他似乎意犹未尽,否则就不会紧接着又想起要对亚当·斯密的论点来一番评论了(第17章),而他在这里评论的亚当·斯密的论点本来不是谈论人口论的。亚当·斯密的论点之所以引起马尔萨斯评论,无非因为这些观点有可能被相信人类可以完善者所利用。因为亚当·斯密在论述资本积累和运用时指出,社会资本每有增加都会导致供养劳动者的基金增加,在马尔萨斯看来,这个论点如果无条件成立,那就意味着劳动者状况可以随着资本积累不断改善,这显然与马尔萨斯所强调的人类(尤其是构成其中大多数的劳动者)不可不断完善和改善的信条相违背,所以非要排斥不可。

他指出除非这些增加资本的全部或部分能够增加劳动者所需要的产品(他指的是农产品),否则资本的这种增加与劳动者状况的改善没有关系。谁能说马尔萨斯的说法不对呢?但这是无的放矢,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基金说本来就意味着这部分资本会转化为工资,成为劳动者的收入,收入再转化为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否则这种工资基金还有什么意义呢?马尔萨斯的评论显然是多此一举。如果这种思路可取的话,有理由相信,马尔萨斯一定会对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大加赞扬了,因为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雇佣劳动者的收入保护生活状况必定会相对和绝对地不断减少和恶化,这在马尔萨斯看来岂不是证明社会不可能不断完善,劳动者的状况不可能改善吗?按这样说,马克思倒是同他一贯严厉批判的马尔萨斯完全一致地认为,社会不可完善、劳动者状况不可改进了,这真是咄咄怪事!其实,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是主张并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家,而马尔萨斯反复强调的社会和劳动者不可完善的思想同他们的学说是格格不入和完全对立的。

《人口原理》第十八~十九章导读

关于人类精神的理念

马尔萨斯在序言中说:“本书末尾两章概述的有关人类精神的理念,令人满意地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罪恶,”其要旨在于证明人类社会的苦难和罪恶不是来自社会制度,而是来自上帝安排的从而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也就是说,企图通过人的努力去创造一个尽善尽美的极乐世界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把他在前面所阐述的人口论中的宿命论思想升华到了一般理念的高度。马尔萨斯信奉上帝是造物主,认为它既是肉体的创造者又是精神的创造者,肉体和精神是同时形成,同时发展的。上帝在不断用物质创造精神,而人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各种印象便是创造精神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解,我们周围的现象以及人类生活的各种事件,似乎都是特意安排的。不过他认为“在发现尽善尽美的上帝”时,我们的推理应当是由自然推理至自然的上帝,而不是由上帝推论至自然。换句话说,他所说的上帝是按照自然法则去发号施令,安排世间一切的,这是马尔萨斯不同于一般宗教信奉者的地方。那么,马尔萨斯所谓的自然法则是什么呢?肉体的需要刺激人们去做出努力,于是产生了精神和行动;为了维持生命而对食物产生需要,促使人类做出努力,上帝下令人类若不做出努力,地球不得向人类提供食物;为了经常不断地刺激人类,为了敦促人类精心耕种土地以促使上帝的神圣构想得以实现,上帝下令人口增长将远远快于食物的增长。马尔萨斯又说,这个固定不变的一般自然法则产生了许多罪恶和贫困(如前所述),但也带来了许多的善:农民勤奋劳作、深谋远虑,工匠不知疲倦地运用其技巧,医生和解剖学家才熟练地搞研究,自然哲学家从而仔细观察和耐心考察。换句话说,若不是人口增殖力大于生活资料增长力,这个世界就不会有人居住了,更不会有进步了,但是再进步也不能指望消除社会中的贫富现象,而只能找到一种政治制度,使贫富两个极端的人数有所减少,中产阶级人数有所增加,但是这种减少也不能过分;否则就会减弱中产阶级的活力。总之,在马尔萨斯看来,要消除贫富差别,实现平等不过是一种幻想,贫困和罪恶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马尔萨斯在最后一章说,人生的不幸和痛苦是另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印象,这种印象会使人的心肠变软,变得富有人情味,对于唤起社会同情心,对于产生基督教的所有道德,对于慈善博爱之心能充分发挥作用,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愚昧无知状态的不能忍受,构成了另一类重要的刺激,刺激人去学习;所有形而上学问题的晦暗不明,也是特意安排来增加求知欲的那类刺激的。总之,“大自然的每一部分似乎都是特意安排来刺激大脑做出这种努力的,似乎都是特意安排来提供无穷无尽材料供人进行不懈探索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创世目的论和宿命论。这种理论同其人口论所宣扬的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支配着人类生活,从而罪恶和贫困不可避免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他的人口论不过是这种宿命论在人口问题上的具体化,而在这最后一章所发挥的上述有关精神产生和作用的观点不过是将其人口论的宿命论上升到一般哲学的高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