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6489700000082

第82章 照镜子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最先得到的实惠是音乐。音乐便宜,大喇叭一放,遍地都是。我说的音乐是指外国音乐。哗哗一放出来,其中的享乐气息让人喜不自胜。在中国,但凡遇到开放的时候,总是先把外国的东西放进点儿来,以示变化。

在一九七八年左右,所谓外国音乐其实不怎么“外国”,是中国人唱的外国民谣。五十年代就灌成了唱片,经过“文革”的冰冻期,再一听还很好。比现在听玛丽·凯莉还好。

最早解禁的歌中,有一首叫“照镜子”,罗马尼亚民歌。说“妈妈她到树林里去了,(首句就新颖,没有大寨与炼钢,上树林里去了,可乐。)我在家里闷得发慌,(人家啥也不干,多悠闲。)墙上镜子你快下来,(下来?童话吧。)仔细照照我的模样,让我把房门轻轻关上。”

这么有趣的歌词,早先没听过。连照镜子也能谱成曲唱一唱,人家外国就是发达。吾国的歌,讲究“颂”。讲一个大桥多大,或守桥;讲钢花从高炉里喷射出来,遍地都是。他们可好照镜子,挺有意思。还有一首外国歌说,女的把男的骗到井底下去了,叙利亚民歌。这女的简直比阿凡提还厉害。我看过许多人写叙利亚的游记,未见关于井的记述,应该写写。那时,我觉得外国人说话也有不太精明的地方,你瞧,墙上镜子快点儿下来,听着有点傻。这个意见和朋友交换以后,他说,恐怕翻译得不好。一想也是,不翻译也不知道他们唱啥。

这是我听到的惟一说镜子的歌。在电脑发明之前,镜子恐怕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无言地指出你长什么样。在照镜子之前,人的相貌只是看在别人眼里,自己无所察觉,镜子所指出的,是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它说你啥样就啥样。如果说“接受”这个词有点被迫的意思的话,我们对镜子所呈现的面容都有点不得不接受的心态。

作为一个生活用具,镜子不关温饱,有一些哲学的意味。它毫不留情地表达所见与所思的区别。人,特别是女人,一辈子可以说被镜子牵着鼻子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镜子,世上的女人会是什么样子:十分豪爽,不拘梳妆,大大咧咧地走来走去。说其“哲学”,还在于人通过镜子获得了许多压抑。每个人都不情愿接受自己的面貌。有人觉得长得像邓丽君才算好,而邓丽君则可能觉得像莎朗·斯通才算好。莎朗·斯通在接受采访时说,只有像饥饿的埃塞俄比亚人才算好看。镜子和审美之间的差异,造成人的不懈追求。对人而言,镜子愈显其真,自身便愈造其假,小心地遮挡皱纹,让睫毛如孔雀开屏。可以说,如果没有镜子,化妆品业将全线崩盘,比股市还惨。镜子不光帮助人类,还能让人变态。我估计希望做变性手术的人,照镜子的时间比常人多出几倍。许多人在青春期由于对镜子产生依赖性而发生自恋倾向,或者说,由于自恋对镜子产生依赖倾向。这和啃指甲、眨眼、吸烟一样,不易戒除。

前面说,照镜子是私密之事,人在照镜子时,表情均可观——美、放松、自负,或者说得意洋洋,是自己看自己的表演。人照镜子时,一边看自己一边调整自己。那些极其威重的人,平时笑一下仿佛让别人占了便宜的人,在镜子前也偶尔露一下真面相。而鼻尖紧贴着镜面,是大面上已经照过了,看自己的粉刺、鼻毛。女人临镜,正面看完还要扭动颈子看自己侧影,想知道别人看自己的侧影的印象。还有一种人,对着镜子长时间地打领带,神色凝重。这与镜子无关,是一种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