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中西医皮肤美容技术
6475100000002

第2章 中医美容学基础

中医美容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医学形神美以及维护、修复、改善、塑造人的医学形神美的一切中医理论、方药、操作技术等,即中医美容基本理论与技能。中医美容不仅是美化人的容貌,而且强调美化人之形神。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人们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着的。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医对哲学意义中的阴阳学说进行了广泛应用与发挥,创立了中医阴阳学说。

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变化规律。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没有上。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中。如昼夜阴阳的变化,从半夜到中午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从中午到半夜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事物阴阳的两个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也可转化为阳。

阴阳学说在美容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第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形体分类: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它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就大体部位来说,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第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基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在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阴阳的相对协调是人体健美的表现,损容性疾病的发生及病理过程则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使阴阳失去平衡、协调所致。第三,用于指导损容疾病的诊治: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的总纲,任何疾病都可以用阴证和阳证进行概括。如面部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由于阴阳失调是损容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因此,治疗的原则就是补偏救弊,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也可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与功能。只有熟悉药物的阴阳属性,才能正确使用药物。第四,用于指导美容养生: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外界环境中的阴阳消长必定影响人体内在阴阳的变化,因此要保持体内阴阳的协调,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我国的传统养生内容丰富,除药物外的气功、膳食、修身养性、起居宜忌等,不但可以祛病延年,而且还能驻颜葆春。

(二)五行学说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后来人们把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并且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人们将说明“五行”的理论见解称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构成的。通过抽象以后,可以将世界上所有事物归于这五类,同时,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等关系阐释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和相互关系。五行学说是古人在认识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中形成的一种朴素唯物思想。

五行学说在美容学中的应用包括:第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形体分类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与五行相类比,将人体内五脏分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按五行分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根据五行学说之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人体脏腑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生理联系,如肝血充足可以养心血(木生火),心阳充足可以温脾阳(火生土),肾精可养肝阴(水生木);脾化水湿可防肾水泛滥(土克木),肾水充足可防心火过盛(水克火)。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正常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这样就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特点之一,也是当今崇尚自然美的最高境界。第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本脏之病可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也可传至本脏,其相互关系均可以用五行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明。根据相生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有“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根据相克关系所产生的传变有“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疾病的传变,不能完全受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所束缚,特别是对于损美性疾病,更应该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住疾病的本质,有效地运用中医药为美容服务。第三,用于损容性疾病的诊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体表的疾病也可以追及到脏腑。人体内脏分属于五行,内脏的功能活动可通过面色、声音、气味、脉象等反映到体表,五行学说将五色、五音、五味等归属于五脏。因此,对损容性疾病进行诊断时,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材料,再根据五行归属及其生克乘侮的规律来推断疾病。另一方面,五行学说也可用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二、藏象学说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器居于人体内部,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表现于外,故名“藏象”。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根据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可将脏腑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中胆既属于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腑。五脏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生理功能的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与脏不同,而功能特点上却具有类似于脏贮藏精气的作用。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脏与腑以经络相连而互为表里,相表里的脏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有些脏腑在组织结构上直接相连,在病理传变上相互影响。五脏与形体诸窍具有相应的密切联系,人体五脏生理功能的正常是维持形体诸窍生理功能正常的保障,也是保持人体色泽容颜健美的基础。五脏又以其属性与自然界的季节、气候、方位等相属,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人的精神神志活动可以影响到脏腑的生理功能,并使其发生相应的变化。总之,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的六腑、形体诸窍、精神神志及自然界等与五脏相归属,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病理理论体系。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功能可能包含着西医学几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藏象学说的几个脏腑的功能中,绝不可将它们进行简单、直接的比较和联系。

藏象学说在美容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第一,面部色泽与脏腑:《内经》认为人的肤色与脏腑有关,它将五色分属五脏。肝其色为青,心其色为赤,脾其色为黄,肺其色为白,肾其色为黑。人的面色是脏腑气血外在的表象,其不仅仅是心之外华所在,其他脏腑之精气也可通过经脉而上荣于面。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多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荣华于外的象征,这也是真正面容美的基础。第二,毛发、皮肤、肢体与脏腑:毛发是人体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在审美活动中都具有特别意义。在脏腑中与毛发密切相关的有肺、脾、肾。肺主气,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有“薰肤、充身、泽毛”的作用;另外,肺在体为皮,而毛发根置于皮中,皮肤腠理致密,玄府宣通,卫气温熙,脉络通畅,才能使毛发正常生长。反之,毛发干枯、失润、脱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的一方面是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濡养毛发的血气和充养毛发的肾中精气。肾藏精,其华在发。肾和毛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肾中精气对毛发的生理作用。肾精化生血液,营养毛发。肾精化生元气,激发毛发生长。肾精通过督、任、冲三脉的精气作用而充养毛发。毛发的营养来自气血,而其生机则根置于肾。皮肤为人体一身之表,而颜面皮肤常是皮肤健美的标志。几乎所有脏腑均与皮肤关系密切,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体表相联系,十二经脉在体表皮肤有一定的分布管辖范围,与所属的脏腑相对应,其中突出者有:“心者……其华在面。”“肺者……其充在皮。”肢体是构成形体美的要素。男子美在阳刚,肌肉结实、筋骨强健;女子美在窈窕,丰满不失苗条而有曲线。肝主筋,能约束骨节,主持运动;肾主骨,能支撑身体,显现身材轮廓;脾主肌肉与四肢。若肝血足、肾精充、脾气旺,则筋强骨壮、肌肉发达,形体美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和保障。第三,五官与脏腑:五官对人的容貌和健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其外形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容貌美,而且其生理功能如眼睛是否明亮有神、听觉是否灵敏、耳廓是否有形、嗅觉是否灵敏、鼻部是否光洁、口唇是否艳润等,均关系到人体健康和形体美观。五官的功能与脏腑关系密切,正如《灵枢》云:“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三、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是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产生而又为维持人体脏腑、经络及四肢百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具有很强活力的不断运动着的精微物质;血是指血液;津液是人体一切有用液体的总称。气、血、津液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处于枢纽地位,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要实现其功能,其能量来源于气、血、津液;其实现的形式有赖于气、血、津液的运行;而气、血、津液的产生与消耗依赖于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且能荣养脏腑组织。因此,气、血、津液与脏腑等组织器官有着密切关系,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气血津液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容貌、形体健美的基础。它们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脏腑功能活动所化生,通过经络布散机体内外上下、皮肉筋骨,同时又为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来源。从美容学的角度看,气、血、津液与人体的颜面、五官、皮肤、毛发、形体、神态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第一,气与美容: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对于人体的健美也十分重要。只有气的生成充盛、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为人体的健美提供保障。一个人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双目炯炯、语清洪亮、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等均为气机充沛、调和顺畅的结果。若气虚推动乏力,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出现营养不良、形体不均或青壮年早衰、面色暗淡、活力不足等一系列影响健美之病症。第二,血与美容:血行脉中,外达皮肉筋骨,内注五脏六腑,对机体起到营养和滋润作用,与人体美容关系最为密切。血液充沛,则濡养有权,可见神思敏捷,面色红润,皮肤柔软而有弹性,毛发润而有光泽,关节滑利,筋骨强健,肌肉丰满,脏腑坚韧。若血虚,则见精神不振、面色不华、爪甲不荣、毛发干枯等。第三,津液与美容:津液与血液一样具有滋润濡养作用,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同样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人体健美直接相关。津液内含有大量的水分,也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津液的充盛是人体美的关键。津液能滋润皮肤、毛发,使肌肤柔软、毛发亮泽;滋养和顾护眼、耳、口鼻等孔窍,使眼睛明亮、双耳聪慧、口润鼻灵;濡养关节筋膜,使关节滑利、行动敏捷、体态健美。津液的排泄,主要通过汗、尿排出浊液或过多的水分,也随呼吸而排出部分水分。其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与三焦的通调水道和肝的疏泄、调畅气机相关。若相关脏腑的功能失调,则可影响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而产生一系列损容性疾病。

四、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是经络系统中一些大的直行主干;络脉是分支,是一些由经分出的小的横行支脉。经脉分布较深而不能见到,络脉分布浮浅而常可见于体表。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了脏腑与体表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经脉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一定的交接顺序和分布走向规律,同体内的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的总称。奇经八脉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具有加强脏腑和头面的表里经联系,扩大十二经脉主治范围的作用。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十二经筋的作用主要是濡养和支配人体的筋肉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并加强同侧三阴之间、三阳之间的联系。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的所在。十二皮部是机体卫外的屏障。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为十五络脉。其主要作用为加强四肢部表里经和躯干前、后、侧三部联系。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浮洛,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孙络,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经络学说在美容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阐明病理变化: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将人体各部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的统一体。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外邪袭表时,病邪可以通过经络由表及里。内脏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到有关的形体官窍而出现异常。这在损容性疾病中较为常见,如肝气郁结,可致黄褐斑等。第二,指导辨证归经: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和脏腑络属,脏腑有病可以反映到体表络脉上来,所以根据疾病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用作辨证归经的依据。另外,某些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常常在一些经脉循行线上或某些腧穴上出现异常反应点,通过这些反应点可以协助我们诊断。第三,指导临床治疗:针灸、按摩治病是通过针灸、按摩的方法,刺激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时,我们所选的腧穴,一般是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除了局部腧穴外,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等所属经络或相应经络的远部腧穴来治疗,即循经取穴。

此外,中医美容学尚涉及到的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病因学说、四诊、辨证与治则等,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就不一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