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中西医皮肤美容技术
6475100000011

第11章 灸治美容技术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原料,置于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上熏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来行气血,达到润肤与治疗损容性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施灸材料

施灸的方法虽有不同,使用的材料也有多种,但纵观古今历代医书记载以及现代临床实践,灸疗方法大多采用艾叶制成艾绒作为主要施灸材料。

艾,又称医草、灸草,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有芳香性气味。每年在农历的4~5月间,采收新鲜肥厚的艾叶,放置日光下暴晒干燥,然后放在石臼中或其他器械中,反复捣椿压碎,使之细碎如棉絮状,筛去灰尘、粗梗及杂质,留下的柔软纯艾纤维,即成柔软如棉的艾绒,其色淡灰黄,干燥易燃者为佳。

艾叶经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优点:其一,便于搓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其二,燃烧时热力温和,气味芳香,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其三,艾叶有通经活络、祛除寒湿、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作用。其四,遍产各地,便于采集,价格低廉。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针灸临床所采用。

二、美容常用灸法

(一)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换柱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润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或起疱后亦不致形成灸疮。此法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应用此法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柱,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覆贴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此法因为灸后留有瘢痕,所以美容治疗中较少应用。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古代的隔灸法种类很多,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病症。所隔的物品有动物、植物和矿物,多数属于中药。药物又因病、因证而不同,既有单方又有复方。故治疗时,既发挥了艾灸的作用,又有药物的功能,而有特殊的效果。现将临床上常用的4种艾灸方法介绍如下。

隔姜灸: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2~0.3cm、直径大约2~3cm的姜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柱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若不使起疱,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

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柱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

隔附子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

(二)艾卷灸

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按操作方法艾卷灸可分为悬灸、实按灸两种,现介绍如下。

1.悬灸 悬灸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愈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2.实按灸

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至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分钟即可。

三、灸法的适应症

灸法是一种温热的刺激,所以偏于温补,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气陷类病证。一般而言,施灸的腧穴多有保健强身的作用,而美容特别是葆春美容主要是建立在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基础上,故艾灸一些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无论是对强身保健,还是悦颜美容都有一定的效果。现代科学实验也证明了艾灸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对多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艾灸除了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还可防病保健,强身美容,在多种损容性疾病的防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灸法的注意事项

施灸前根据病情选穴,施灸时体位要平整舒适,且能持久固定,也便于操作。

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灸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而临床上实际需要量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以及施灸的部位来衡量掌握。

灸治应用广泛,虽可益阳亦可能伤阴,临床上凡属阴虚阳亢、邪实内闭及热毒炽盛等病证,应慎用灸法。

对精明、丝竹空、童子髎、人迎、曲泽、委中等穴一般禁灸或慎灸。

对小儿及昏迷、肢体麻木不仁、感觉迟钝的患者,艾条灸时,医生可将食、中二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手指来感知受热程度。切勿施灸过量,避免烧烫伤。

施灸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若艾火热力过强,施灸过重,皮肤发生水疱时,小水疱者,可待其自行吸收;水疱较大者,可用消毒针沿皮穿刺,放出疱液,涂以碘伏,覆盖消毒纱布保护,数日内即可痊愈。

用灸法治病出现晕灸比较少见,但也有发生,其现象和处理与晕针相同。

施灸进程中,防止艾火烧坏患者衣服、被褥等物。施灸完毕,必须把艾条和艾炷彻底熄灭,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隔盐灸不可将艾炷直接放在食盐上灸,因为食盐受热容易爆起,造成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