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曾有很多名字,它被称作南京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曾被称作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江宁、集庆、应天等。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之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南京是十代都会,从公元三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十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古人选择南京建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南京的地形是很重要的一点。南京位于江苏省西部,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这里群山环抱,形若蛟龙。万里长江滚滚而宋,穿城东去。城西有座石头山,三国时东吴在此凭险修筑了石头城,南京因此有了石头城的别称。据说蜀国丞相诸葛亮出使东吴时,曾在石头山上纵论南京地形,赞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由于有此地形,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此建都,南京才有了“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的美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么一个虎踞龙盘的风水宝地,也饱经了历史的风霜。
三国鼎立,它目睹群雄角逐争战;六代兴替,它阅尽王朝的曲终幕落;明初,它以举世无双的巍巍城垣显示了泱泱大国之风;晚清,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被冠上自己的名字而蒙受屈辱;太平天国,历史在这里风雷激荡;辛亥革命,潮流在这里奔突迂回;抗日战争,日军在这里留下人类历史上最野蛮、聂血腥的一页。漫步于石头城下、秦淮河边、明故宫里、天王府中、中山陵旁、雨花台前,面对斑斑史迹,恍若进入了遥远的历史海洋,自会勾起游人的万千思绪。而从历史中回到现实,弯弯的秦淮河、繁华的夫子庙、巍巍的中山陵,明朗秀丽的南京城仍是一派尊严繁华的景象。一时间,几多感慨,涌上了心头;满腔激情,喷涌而出。古往今来的南京都是一个畅想怀古的好地方。
在隋唐时南京地区多被称作金陵。金陵这一名称可能始自战国时期,史载楚威王曾置金陵邑,传说楚怀王灭越国后曾在钟山埋金以镇王气,所以钟山又称金陵山。隋唐的统治者都采取抑制金陵的策略,隋文帝曾下令拆毀城中的建筑物,将城邑平为耕地,唐代的统治者仍旧限制金陵的发展,这可能是出于稳定统治的考虑,不过这样一来,金陵城长时间繁华不再,成了文人歌咏历史兴衰的很好的话题。在隋唐时期金陵已是一般的州县,当时的通称以“金陵”最为常用,也常称“白下”、“上元”、“江宁”、“昇州”等等。唐代诗人来过金陵的不少,留下了很多描写金陵的诗篇。
刘禹锡就在金陵写下了不少作品。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进入官场。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刘禹锡是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后即因此被贬,其间虽也曾一度奉诏还京,后又因触怒新贵继续被贬。刘禹锡的贬谪之地多在偏远的南方,他曾多次到过金陵,刘禹锡在金陵附近写有很多怀古诗,在诗坛享有盛名。试看他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汉魏六朝以来建都金陵的帝王,都把西塞山作为长江中游的江防要塞。晋武帝要伐吴的时候,命令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王浚督造战船,领兵出战。据《晋书》记载,王浚“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自古未有”,太康元年(280)正月,王浚统帅水军自成都出发,沿江东下,攻伐孙吴。这首诗由史实入手,把王浚的楼船写得很有气势,紧接着描写了晋军的胜利发展。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江防要害之处,用铁链横锁长江,又做了许多很长的铁锥,暗置江中,企图凭险据守。王浚楼船一到,先用木筏排除铁锥,又用大火炬烧断铁链,沉没工底。接着水师顺流而下,孙皓抵挡不住,只好投降。诗人在西塞山前浮想联翩,东吴等六朝都曾在金陵建都,也都以西塞山为防守要塞,然而,它们都一个个地亡国了,这里边有多少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啊!人们想起这些往事就感伤一回,西塞山还是那样,滚滚长江的寒流在枕靠着它不停地流去,有谁认真地从这些往事中吸取过教训呢?
刘禹锡还有一首《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春秋时期的“冶城”和“越城”,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垣。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个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究竟在哪儿呢?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昔日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出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六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
刘禹锡的《石头城》是描写南京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围得故国四周严密,似乎还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见到的只是空城,已经不知当年的繁华为何物了。只有秦淮河东面那轮由古照到今的明月,可能领略过昔时那种醉生梦死的繁华,但它从东方升起,待到夜深,也还只是清光飘零地从城垛上照进城来。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讲述着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一个具有宇宙意识的关于常与变、瞬息与永恒的故事,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据说把刘禹锡称为“诗豪”的白居易对之“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称赞《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白居易的话是对刘禹锡极高的赞美,不过在刘禹锡之后写石头城的仍大有人在,元代诗人萨都刺的《念奴娇·登石头城》也写得气势豪壮: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连云樯,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晚唐韦庄也是一位在金陵地区写过不少怀古诗的诗人,时世的艰难,深深的忧患,都在他的诗中若隐若现。试看他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着十里长堤,映着江雨霏霏,衬着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繁华已经不再。韦庄生活在唐末,唐王朝即将灭亡,难怪诗人的情绪是如此的忧伤。韦庄还有一首《金陵图》,情绪依然伤悲,可以作为《台城》的姊妹篇来读: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南京的古迹实在太多了,即使是寻常巷没,也许还蕴藏着感人至深的传说,普通的烟柳画堤,可能就凝结着催人泪下的故事。朱自清先生曾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在这里徘徊,你的思维会穿越时空;在这里惆怅,会有无数的古人陪你伤情。这就是怀古,从古至今,南京都是一个怀占的好地方。兴废常更替,山川空地形,繁华会消逝的,衰败又孕育着新的辉煌,金戈铁马都是会腐朽的,倒是这怀古者的怀想,会随着他们的怀古诗文,一代代流传下来,在人们心中生发。
长江流到南京,江面已经非常辽阔,远非上游的狭窄急流可比,可谓江海相连,江天一色了,另有了一种雄浑浩瀚的景象。如果恰逢春天,看一江春水浩浩东流,观两岸春景生机无限,确实是很惬意的。而在月明之夜,看月光映照下的江景,又会是另一番景象。
唐诗人张若虚是一位唐诗史上不能不提的诗人,他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生卒年和字号均不详,他在唐中宗神龙年间曾与贺知章、张旭等人驰名于长安,应当比李白年长。张若虚一生的作品仅留传下来两首诗,他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也因这一首诗,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的开篇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江海相连,浪涛奔涌,气势非常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诗中一个“生”字,赋予丁明月与潮水蓬勃鲜活的生命。千万里之遥都有月光闪耀,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白霜。诗人轻轻挥洒,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花”景,呼应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细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诗人的遐思穿越了时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亘古的宇宙,已经绵延了多久,何时才有了明月,何时才有了生灵?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六七首,隋炀帝也写过同题的诗歌,可见古人经常以此为题赋诗,只是到了张若虚手里,这一旧题才焕发了活力,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还有谁写过同题的诗歌,而把《春江花月夜》的创制权归之张若虚了。
旅行指南
阅江楼
阅江楼耸立在南京狮子山巅,有五十多米高,是一座极具民族特色的楼阁,就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江南名楼相比,也毫无逊色。
据说元末陈友谅以四十万大军攻打朱元璋,而朱元璋只有八万兵力,形势十分严峻。朱元璋采用部下建议,利用卢龙山有利地形,诱敌深入,陈友谅中计,大败而归。因此,朱元璋对卢龙山情有独钟,他说卢龙山“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从此,“卢龙”就变成了“狮子”。朱元璋还决定在山顶建阅江楼,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群臣各写一篇,后来由于某种原因阅江楼没有建起来。虽有《阅江楼记》,却无阅江楼,狮子山上空空如也,南京人深深感到遗憾,于是经过千百次的翻阅史料、精心的设计施工,终于使南京多了一处美丽的旅游景点,成为一个登高远眺、阅江览胜的好地方。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当时曾经是无数中国人的自豪。在六十年代,完全由中国人自力更生建造的这座大桥,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由于南京长江大桥水面到桥身的距离仅为二十四米,巨型轮船无法通过,因而有人曾提议拆除这座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