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先读唐诗再旅行
6473700000031

第31章 峨眉山上月如眉——峨眉山

峨眉山是一座诗山。“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登峨眉山》),唐代诗人李白对峨眉山情有独钟,写下了对峨眉山的深爱,他的《峨眉山月歌》非常有名,“峨眉山月半轮秋”的名声也传遍了四方。中国的名山大川各有其独特之景,比如泰山的日出、黄山的云海等等,峨眉山却以峨眉山月而闻名,这大概与诗人对峨眉山月的称赞有关。月印万川,难道唯独峨眉山月这样值得歌颂。月是故乡明,这当然与四川成长的大诗人李白有关,同时也与峨眉山独特的景色相连。

在中国各大名山中,峨眉山可眉雄秀兼备。雄是指其山体的巨大,干岩万壑,云蒸霞蔚。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大大超过了久享盛誉的五岳和黃山、庐山、雁荡山等国內旅游名山。在登山公路和索道未建成时,登顶的石径长达六十多公里,登顶的游人和香客须跋涉数日以至十数日才能登顶。人在峨眉山间,只觉到处峰起云涌,苍茫如海,自有一种沉雄之气。秀是指其宁静、深沉的迷人风采。《益州记》中描写峨眉风光说“秋曰清澄,望见两山对峙如峨眉焉”,而“峨眉”正是《诗经》中形容女子秀眉的用语,唐诗中也有“宛转峨眉”的说法。远远望去,隐隐浮现于云海之上的峨眉山,漫山遍野的葱茏植被,山间无数的溪涧潭瀑,峨眉之秀,秀在其神,秀在其骨。

如此沉雄秀美的景致当然要引来无数诗人的歌颂了。试看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殚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诗人与友人相逢,回忆起峨眉山的明月,在诗人笔下,月出峨眉山马上就能照着沧海,就能照着诗人的万里征程。峨眉山的明月是诗人故乡的明月,峨眉山的明月照着三峡,照着武昌,照着帝都长安。

“长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诗人自己故乡的明月竟能将光辉洒满秦川。峨眉山的明月是诗人自己的明月,诗人可以将它拿来送客;诗人给天上的明月早已命名,它就叫峨眉山月。

在李白心中,峨眉山的形象太高大了,峨眉山的景色太美丽了,峨眉山的位置太重要了,峨眉山月就是山的图标。

古往今来明月是诗人经常歌咏的对象,李白更是对明月情有独钟。李白的诗作中,写明月的诗句俯拾皆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看来他还是更钟爱于峨眉山月。

不光是李白,喜爱峨眉山月的诗人很多。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中也有“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的名句。

峨眉山美,并不只在明月,还有那壮美的景色,主要还在于峨眉山的内蕴。峨眉山是一座佛山。峨眉山的佛寺始创于东汉年间,其后佛事曰盛,到明清年间,白云深处,林石之间,佛寺多达一百多处。峨眉山也因此而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根据佛教经籍,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普贤菩萨是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即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峨眉山寺庙中的普贤塑像多骑白象。现在峨眉山有洗象池,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过此,必在这口池里汲水洗象,然后才登上金顶,池旁的寺院也取名洗象寺。为了歌颂普贤菩萨的功德,连缠生在冷杉枝干上的松萝,当地人也起名为“普贤线”,认为是普贤菩萨特意在悬崖陡壁上挂起这些长线,引渡信徒攀登绝顶。

在汉代以前,峨眉山原为道教的天下。峨眉山纯阳殿附近的千人洞,传说就是吕纯阳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为“天下第七洞灵陵太妙之天”。附近的十字洞,相传也是吕仙剑划而成。至今在神水阁前,还留下刻有“灵陵太妙之天”的大石碑。旁边还有“大峨”石刻,传为吕纯阳之手迹。佛教传入峨眉山,始于晋代。印度高僧宝掌和尚,最早结茅庵于金鸡峰,后遂改名宝掌峰。尼泊尔阿婆罗和尚,以树皮盖殿于海拔2300多米的八十四盘之上,名为化城寺,俗称木皮殿。但在当时峨眉山还是道教盛行。东晋时,道教的乾明观首先改为佛教的中锋寺。隋唐以后,佛教兴盛,在山上普建佛堂,许多道观也纷纷改为寺院。至清顺治年间,山上最后一座道观纯阳殿,也被僧人改建,峨眉山终于一统为佛家天下。当时全山有佛寺、庵堂很多,有僧侣三千多人,香火鼎盛。许多梵宇琳宫,依山而建,有的隐藏于翠林树海之中,有的耸立于高山峻岭之巅,有的建于深壑幽谷之内,有的筑于危崖绝壁之畔,与峨眉山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综观中国历史,佛道交替兴盛,这与统治者的提倡和控制,与佛道两教的教义以及是否有名僧高道都有关系。唐代因皇帝姓李,所以曾有意提高道教的地位,一些道士也编出什么老子化胡的说法,崇道抑佛。不过佛教的生命力似乎更是顽强,它在唐代走向了兴盛,唐代许多诗人的诗歌受佛教教义影响很深,王维就被称作“摩诘诗人”,白居易也自称为香山居士。其后宋代、明代许多知识分子就都信佛了,他们的许多作品,就蕴涵着深深的佛教义理。

当然,在金元两代全真教勃然兴起,高道辈出,人才济济,信徒遍及整个中国。后来由于佛道两教争人员、争地盘,互相攻讦,斗争非常激烈。终于在元蒙哥汗在位期间,由元朝皇室主持举行了两次佛道辩论,由于全真道士无法做出辟水火、下油锅的神通,都以失败告终,参加辩论的道士被当场剃发为僧。在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再次命释道论辩达十多天,道士们又一次失败。结果除《道德经》外,其余道家经典,如全真道所刊《老子化胡经》等,皆被定为伪经,一律焚毁,全真道也就逐渐衰微了下去,也再没有出现过著名的高道了。

看起来,宗教能不能流传光大,除了教义、时代等诸多因素,还得靠真功夫。峨眉山也是一个武术圣地,峨眉武功天下闻名。

旅行指南

九寨沟

九寨沟位于岷江上游阿坝藏族自治州南坪县境內,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四百五十公里,因沟內有盘信、彭布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以独一无二的原始神秘气氛而闻名天下。传说很久以前,神勇的山神达戈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莫色莫,达戈用风云磨成一面宝镜送于色莫,而色莫不慎将此宝镜跌为碎片,化作一百零八个海子,成为九寨沟最美丽的景观。这里雪峰玉立,诺日朗瀑布宽达一百余米,从三十米高的石崖上,飞泻而下,如飞珠溅玉,异常雄伟秀丽。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坐落在三星堆遗址东北边临河处的九寨沟旅游环线上,离广汉市区仅三公里多。三星堆的发现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关于三星堆的许多问题,至今仍是难以破译的千古之谜。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是氐羌,是濮人,是巴人?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又何以突然消亡?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是商代、商末周初,还是西周甚至春秋战国?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族徽、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这就是三星堆的“千古之谜”。虽然专家学者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但终因无确凿证据而成为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