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将士如己出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当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
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倒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孙权深懂得这一用兵之法,因此对将士十分关心,视将士如“骨肉”,将士亦以死报效。
濡须之战,孙权被曹军围困,形势十分危急。已经突出重围的周泰得知,又重新杀进了包围圈,看见孙权正被敌人围攻。于是救起了孙权,周泰在前,孙权在后,奋力冲出。
费尽千辛万苦突围后,身后的孙权却没了影,周泰想都没想,再次杀入重围,又寻见孙权。终于,用身体遮护着孙权,身上中了数十枪,无数支箭穿透重重铠甲救了孙权。
回来以后,孙权亲自把盏,抚周泰之背,泪流满面,说:“你两番相救,不惜性命,又怎么能说我们不是骨肉之情呢?现在,我当与你们荣辱与共、同休共戚。”
说完,拉开周泰的衣服让众人“参观”:但见周泰皮肉肌肤,如同被刀剔过的肉,伤痕布满全身,孙权问一处伤口,周泰就喝一口酒,说那一处伤口的来由,众人大声称赞。
孙权这样对待周泰,有树立榜样,使诸将效法的意思。孙权对将士的关怀确实不同于曹操和刘备,是出自一种真正的情谊,很少能看出刻意的痕迹。
如对吕蒙的病情亲自监护,对朱然的病送医送药,这平平常常的举动,使将士深为感动,产生了无法用计谋来衡量的向心力。
吕蒙病重,孙权置之于内殿,出千金募医治蒙病,并亲自监护。又怕他劳动伤神,在墙上空个小孔偷偷地观察,见他小能下食,则手舞足蹈,顾左右而言笑,不然则红着眼睛,夜不能寐。吕蒙死后,孙权十分哀痛。
由于孙权用人能充分信任,视诸将如“骨肉”,大家也对他推心置腹,甘愿为他效命沙场。
赤壁决战前夕,曹操派蒋干来做说客,周瑜对这位老同窗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靠的是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当。即使是苏秦、张仪、陆贾重新活回来,口似悬河,舌发利刃,又怎么能打动我的心呢!”
孙权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给予充分的信任,是因为他认识到“众智成城”的重要力量。
疑人不知任,则不能发挥“众智”、“众力”的力量。在三国时代,孙权能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即“众智”、“众力”的重要作用是难能可贵的。他说:“能用众力就能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
正因东吴上下一心,因此孙权能鼎足江东,魏、蜀都曾屡次倾力来犯,吴国仍岿然不动。
因此终孙权一世,吴国上下,休戚与共,江东坚如磐石。
不计前嫌,善于化敌为友
孙权不咎甘宁既往,且能化敌为友,使甘宁与凌统从死敌结成死党,同心协力事权,至今仍传为佳话。
孙权与黄祖战于大江之中,黄祖大败。孙权部将凌操乘胜追击,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中,黄祖才得以乘机脱身。
后来甘宁归降孙权,孙权不念旧怨,厚待甘宁。甘宁献了一策使孙权轻取江夏,擒了东吴的死对头黄祖。
庆功宴席间,凌操的儿子凌统拔剑而起,直取甘宁,孙权连忙制止,对凌统说:“兴霸射死你的父亲,我替他道歉,很对不起;但那时大家各为其主,不可能不尽力。今天,既然已经成为一家人了,岂还有复仇之理?万事都看我的面子,就这样算了。”
凌统叩头大哭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哪能不报!”
孙权与众将再三相劝,凌统只是怒目而视甘宁。为分开二人,以免寻仇报复,孙权派甘宁去守夏口,又加凌统为承烈将军,凌统只得含恨而止。
由于甘宁感谢孙权恩德并得孙权的教诲,想设法解怨。在濡须战中,凌统坐下之马被暗箭射中,马一惊,直立起来,把凌统掀翻在地。敌将持枪飞奔上来要取凌统的性命——这时,只听得弓弦响处,敌将应声倒地,凌统幸免于难。
凌统得救回寨,孙权对他说:“放箭救你的是甘宁。”
凌统大感意外,顿首拜到甘宁面前,说:“不想你能如此大量!”从此二人结为生死之交。协力效忠孙权,多建奇功。
历史证明:一个集团,或一个国家,内部团结,力量就大;内部分裂,力量就削弱。袁绍虽据有四州之广,兵多粮足,将勇士智,但因内部派系林立,四分五裂,终于自取灭亡。
孙权能团结人,能与臣下以骨肉相处,实是难能可贵,为部属释仇解怨,实际上是为江东的大业着想。他能鼎足江东,这是一个关键的原因。
用人不疑,敢于放手
不信任的人,决不重用;信任的人,托以重任。曹操举兵南征,张昭极力主张投降,反复陈述曹军势大难敌,降曹可保安宁。
孙权听了,口虽不说,心里很是反感,他不是肯轻易把继承的父兄基业奉送他人的人,因此听了鲁肃的主战理由后,很为赞赏。对张昭主降和鲁肃主战的动机,他认为张昭是为个人安全打算;而鲁肃是为公,是为江东打算,主战是保卫江东的领土。
赤壁之战取胜后,他对鲁肃十分敬重,提拔鲁肃为东吴主将。对于张昭,从此不加重用。
孙权是个慎重、果断的人,他选拔人才是经过认真考核、反复考虑的,当他确定了,便充分信任,做到用之不疑。
诸葛亮、曹操、孙权的用人准则,虽为他们带来了许多英才,但却不是尽善尽美,在长处中亦见其短,否则就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曹魏奸逆生”,“东吴无能臣”这样一个局面。
当然,人有人的局限,时代有时代的局限,但一些经过大浪淘沙而留传下来的经验之谈,却对我们的工作大有裨益。
孙权对于其所重用之人,都能做到深信不疑,让其独当一面,从不加以掣肘,放手让他们大干,因此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力量,为东吴的每一步以展作出杰出的贡献。
在赤壁之战前夕,当东吴一方作出抗战的决定后,即让周瑜挂帅,自己则甘当后援之职。因此周瑜得行其志,使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留下千古绝唱。
彝陵之战,东吴取得重大胜利,是因为孙权对陆逊的充分信任,敢于放手让他去做好统帅的工作。
一开始,他提拔陆逊前往迎战沙场老将刘备时,东吴大臣都为陆逊的年少而轻视他,多有不服;这种情况下,为加强陆逊的威信,孙权设坛拜将,并赐以所佩之剑,给陆逊先斩后奏的权力。到这时,逊始才能指挥如意,坚定地执行他坚守待机反攻的战略部署,最后,终于一把火烧光刘备的几十万大军。
孙权用人能做到疑之不用、用之不疑,当然主要是建立在对将领的深刻了解和久经考验的基础上。
孙权信任陆逊,是因为陆逊策划袭取荆州之时已经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因此当诸臣反对拜陆逊为将时,孙权说:“我素知陆伯言是当世的奇才!孤意己定,你们就不要说东道西了。”
孙权用人能做到“用之不疑”,给予充分的信任,还由于他把将士视如“骨肉”。他曾对众将说:“今日诸君与孤从事,虽君臣存,犹谓骨肉不复是过。荣福喜戚,相与存之。”意思是说,大家能一起共事,就像兄弟骨肉一样,这样的君王历史上也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