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瓘领五千兵向姜维诈降,自称是王经之侄王瓘。近见司马昭弑君,将叔父一门都戮,因此痛恨入骨,特来投降,愿从调遣,以报叔父之仇。
姜维一眼就看穿其降是诈。他认为:司马昭之心可比曹操,既杀王经,灭其三族,怎么可能让其亲侄于关外领兵。魏降将夏侯霸证明王经未有侄儿王瓘,这说明姜维的分析是正确的。既知其诈,王瓘的行动就得听姜维的指挥了。于是姜维便安排钩索钓大鱼——引邓艾入其设的陷阱。
姜维见王瓘来降,极口赞其“诚意”,为表示对他的“信任”,派了他运粮的重任:领三千降兵到隘口把数千粮车运赴祁山。其余魏兵则留下另用。王瓘虽不愿,却不敢说,怕姜维疑惑;而得此任务,心中暗喜:粮为蜀军性命,把它运回魏寨岂不立了大功,王瓘于是派人悄悄写信给邓艾,约于八月十二日,从小路运粮送归大寨,教邓艾于坛山谷中接应。
姜维当然早已料到这一着,派人在路口暗伏,截获了密信,便将书中之意,改作八月十五日,约邓艾自率大兵,于坛山谷中接应。
一面令人扮作魏军往魏营下书,一面遣兵派将埋伏等候邓艾到来。
邓艾得王瓘书信,大喜,于八月十五日引五万精兵,径往坛山谷而来。使人凭高眺探,只见无数粮车,接连不断,从山凹中而行。勒马望去,果然都是魏兵(这是留下的二千魏降兵)。
因前面山势掩映,恐怕有埋兵,于是停军等候。忽两军士骑马骤至,报说:“王将军因粮草过界,背后人马追来,望早接应。”邓艾大惊,急催兵前进。时值五更,月明如画。只听得山后呐喊,邓艾只道王瓘在这里厮杀。
奔过山后时,忽树林后一彪军撞出,为首蜀将傅金,勒马大叫说:“邓艾匹夫!已中我主将之计,何不早早下马受死!”
邓艾大惊,勒马便走。
蜀兵尽出,杀得魏兵七断八续,邓艾弃甲丢盔,撒了坐下马,混在步军之中,爬山越岭逃了命。
姜维将得胜之兵四面包围王瓘,瓘无路可逃,于是投江而死。
假的终究是假的,终有其不合情理、不合规律之处。姜维料定司马昭既夷王经三族绝不会让其侄在外带兵,因此能将计就计大败邓艾。
伺隙捣虚,善于创造和捕捉战机,是扭转战争态势的积极手段。古人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颖”,善于“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才能掌握主动。顺手牵羊就是一个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谋略。其实质就在于乘敌之隙,向敌人的薄弱部位出击,顺势推一把的意思。而这种空子又是忽然出现的,是在对垒之前所不曾考虑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