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三国智:品三国,立不败之地
6473400000055

第55章 隔岸观火:郭嘉料敌如神

郭嘉字奉孝,颖水阳霍人,是三国时代的奇才。他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从征十一年,设谋辄中,多立奇勋。曹操败袁绍,破冀州、辽东,多是依赖其谋略。在征乌桓途中病逝,亡年三十八。

曹操甚悲,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惟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夫!”后在赤壁大败,逃命归来,想起郭嘉仍痛哭失声,说:“若奉孝在,决不使我有此大失。”

可见曹操因敬佩其才而思慕之深。郭嘉设谋划策,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拘于一隅。曹操击乌桓,见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有退军之意,于是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

曹操于是密出卢龙口越自檀之险,在白狼山正遇袁熙、袁尚会合蹋顿等数万骑前来。敌仓皇应战,曹操军大破之,斩了蹋顿,其余将领都投降。袁熙、袁尚败投辽东。

这一战役,郭嘉强调“兵贵神速”。但破冀州、定辽东却提出了“以缓待变”的策略。

袁绍病危,立幼子袁尚为冀州之主,长子袁谭不服,因大敌当前,暂隐而不发。袁谭在黎阳与曹军战,大败之后,于是求救于袁尚。袁尚不发兵,想借曹操之力以除之。袁谭大怒,议欲降曹。

袁尚怕曹操和袁谭合力于一处,冀州将危,于是,率领大军来黎阳救袁谭。袁谭见袁尚自来,大喜,遂不再谈投降曹之事。

曹操屯兵城中,袁尚屯兵城外,为犄角之势。这时,袁熙、高干领兵到来,屯兵城外,共同抗曹。

曹操分路攻打,袁谭、袁尚、袁熙、高干都大败,弃黎阳而走。曹操引兵追到冀州。袁谭与袁尚入城坚守,袁熙与高干离城三十里下寨,虚张声势。

由于袁氏兄弟同心协力,曹操兵连日攻打不下。郭嘉进计说:“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

曹操听从其言,于是引大军向荆州进兵。果不出郭嘉所料,曹操军退,袁谭、袁尚两兄弟为争位,互相火并。袁谭不敌,投降于曹操,想借曹操之力消灭袁尚,然后并尚军以抗曹操。

曹操心知其诈,但利用其兄弟矛盾,便回师破冀州,袁尚败走。袁谭得统其众,欲复图酬。袁氏兄弟同心协力仍难敌,何况这时袁谭已是孤军奋战,终在平原被曹军所杀。

于是,曹操平定冀州。

“急之则合,缓之则离”是郭嘉平冀州的妙计,其定辽东之计也大抵如此。

袁熙、袁尚兵败引数千骑奔辽东。当时曹操在冀州,按兵不动。夏侯惇、张辽入禀说:“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

曹操说:“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

大家不明就里,但都在心里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人都大惊失色。使者送上书信,曹操这才大笑说:“不出奉孝之料!”

众官问事情的原因,曹操于是出示郭嘉遗书。书中大概是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怕袁氏吞并,二袁入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势必相图。”

原来二袁来投,公孙康疑是有乌夺鹊巢之意,本想骗入城杀了二袁;但又怕曹操引兵下辽东,想留之为己助。因此,二袁初到,只推病不见。后探得“曹操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公孙康这才大喜,请二袁入见,顺便预埋刀斧手砍下二袁的头,用木匣盛贮,写下书信,派人送给曹操。

郭嘉计之妙、见事之神实是因为他对人事了解的深入和透彻。这也是“隔岸观火”的典型运用。隔岸观火的意思是说敌方的内部矛盾趋于激化和表面化,秩序混乱,这时,我方一定要等待敌人发生暴乱,或者反目成仇,敌方势必灭亡。这就是隔岸观火的原理:能够顺应时机而动,就会得到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