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少年时代就失去了父亲,一贫如洗。为养老母亲,只好以贩履织席为业。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层平民百姓,为什么能崛起于群雄之上,成为鼎足三分的一代枭雄呢?虽说有英雄造时势等原因,但从其本人来说,他最懂得“攻心”之妙用,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攻心”战略家。他团结部下,即重在“攻心”:
他以义结关、张。食则同桌,寝则同席,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因此使云长不为曹操的封高官赠厚金所收买,翼德始终拼命为其血战沙场;曾二易其主的赵子龙,刘备一见便对他推心置腹。子龙感其诚,从此赤胆忠心追随他。诸葛亮因感刘备三顾茅庐的浓情厚意,离开隆中为之驱驰,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占据荆州后,刘备就着手图川,其策分两步进行:首先收买蜀地士大夫之心,使之为己用。趁张鲁欲兴兵取川之机,益州别驾张松劝刘璋请曹操兴兵取汉中,说是这可使“张鲁拒敌不暇,不敢复窥西川”,实是欲“引狼入室”,卖主以求荣。
张松行前,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当时,曹操刚破马超,志满意得,又见张松长得丑陋,更加盛气凌人,张松一气之下,硬言冲撞,两人便闹僵了,曹操令人乱棒将他打出。
诸葛亮知道张松此行意图,便向刘备出妙计,引他入套。刘备纳其计,百般礼遇张松——他一入荆州界,就有赵云迎接;到了荆州界首的馆驿,关公早奉命在此洒扫驿庭奉候;次日,上马行不到三里远,刘备已引着卧龙、凤雏前来远迎。遥见张松,早先下马等候。刘备如此敬重,怎不令他心动。
刘备连留张松痛饮三日,对他虽极其殷勤,却闭口不谈西川事,张松辞去,刘备于十里长亭设宴送行,依依不舍,还流下惜别之泪。
张松心想:“刘备如此宽仁爱士,安可舍之?”
于是主动说服刘备取川,把自己的意图连盘托出,并交出西川图,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
张松回蜀后,又密与其好友法正、孟达交底,于是结成一伙,为刘备做内间。次日,张松千方百计说服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入蜀支援,以拒张鲁。
刘备入川后,就极力收拾西川民心:他严明号令,如有取百姓一物者斩,于是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因此,所经之地,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刘备对欢迎的百姓都用好言安慰。因他以结民心为本,因此在如何取川问题上,和庞统、法正发生了分歧。
刘备和刘璋在涪城相会时,庞统主张“来日设宴请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掷杯为号,就杀了他,一拥而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法正竭力支持庞统的意见说:“若执狐疑之心,迁延日久,大为失计。且恐机谋一泄,反为他人所算。”
庞统、法正之谋虽巧,取蜀亦易,但缺乏政治考虑,这是谋士之策,非战略家之谋。因初入其境而杀其主,必引起蜀民怨恨,人心不服,虽得之难治,因此刘备坚决不同意,说:“我们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二人再三劝说,刘备只是不从。
刘备进驻霞萌关后,严律军士,广施恩德,以收民心。
由于刘备采取“攻心”战略,深得西川人心,终于在蜀地站稳了脚跟。当他向成都进军时,继续执行其“攻心”战略:大军到处,立起免死旗,凡川兵倒戈卸甲者,不许杀害,如伤者偿命;愿降者参军,不愿者放回。因此,被俘川兵,欢声雷动,大都愿意留下为之效命。
由于刘备得人心,蜀地士人多来投效,或通风报信,或出谋献策。刘备进攻雒城时,泠苞向刘璋献计拟决涪江之水,以掩死刘备之兵。对此,刘军还蒙在鼓中,幸得蜀中彭羕及时通风报信,才免于难。
刘备深谙人心之重,未及进蜀,人心已归之,刘璋虽有几个忠臣勇将为他献智效死,仍无济于事。荆州军到之处,所向披靡,纷纷不战而降,刘璋只得献城归命。
不难看出,在这一系列的谋略里,刘备始终是紧紧围绕“谋人”才能“谋事”的大略方针。
历代不少帝王和战略家,为了孤立敌人以打败之,无不用“攻心”战略,先从削其党翼着手,因而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巨大胜利。
“攻心”种种,如威胁、利诱、欺诈等都属于“攻心”之术的范畴。但这些“攻心”之术许能一时得逞,但非“善之善者”。心诚则灵,刘备“三顾茅庐”是攻心战的成功杰作。而且“攻心”战略,历来被著名的战略家所推崇,都置于战略的首位。
能掌握“攻心”战略,不仅事半功倍,甚至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全胜”。“攻心”战略是“伐国之道”的最善者。大,可用于治军、治国;次,可用于治事、治人。用于治军,则将帅齐心,士卒效死,将不可战胜;用于治国,则使人心服,上下一心,国家未有不兴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