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国内新政治新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致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从1911年到1913年全国共成立了实业团体72个,几乎遍及各个省区,民族工商业的从业人数迅速增加。成立于1914年的中华全国工商会联合会,到1918年拥有会员16.2万多人;华侨商会的会员也有2.1万多人。
袁世凯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公开下令祭天祀孔、尊孔读经。在社会上,孔教会等各种组织纷纷出现,他们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公开宣扬鬼神迷信。为了捍卫共和、反对倒退,中国思想文化界发动了一场旨在救国救民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参加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6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后,他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介绍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猛烈地抨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被称为“思想界的明星”。
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它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宣传民主和科学。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鲜明地提出了“人权”和“科学”的口号。提倡民主,就是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提倡科学就是提倡自然科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反对蒙昧主义和封建迷信。陈独秀抨击君主专制的腐败,指出中国必须抛弃延续数千年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
其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他们针对尊孔复古逆流,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支柱儒家学说,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大旗。陈独秀认为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是阻碍中国人民觉醒的最大敌人。倡导者们还以进化论阐明,孔子学说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它与民权、平等的民主共和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与此同时,他们大力提倡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强调个性解放。
第三,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开展了一场文学革命。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口号,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对文学进行改革。白话文写作由此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运动。
这次新文化运动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和运动倡导者思想的局限,给运动带来严重的缺点。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它沉重地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之久、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思想文化,破除了传统的封建教条对人民的束缚,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初步介绍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中国迅速接受十月革命影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