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十六计》品读
6470800000013

第13章 范旭东智斗“碱王”

“围魏救赵”的“围”是手段,“救”才是目的,要达到“救”的目的,就要分散对方注意力。商业活动中,成功地运用此计,要注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各国纷纷忙于战争,输入我国的“洋碱”大幅度减少,旧中国的碱市场出现了相对真空时间。一直从事碱业生产的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先生没有放过这一绝好的发展民族工业的时间。在他的积极努力和四处奔走下,中国第一个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于1918年成立。

“一战”结束后,曾经号称“世界碱王”并一直独占中国碱市场的英国卜内门公司急忙重返中国市场,在这里却发现了新的竞争对手,尽管软硬兼施,但都不能挤垮永利,这使卜内门大为恼火。

经过一番策划和准备,卜内门想要与永利决一死战。他们调来一大批纯碱,以原价40%的低价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不惜血本,企图挤垮永利。永利和卜内门相比,实力悬殊过大,面对卜内门的低价倾销攻势,新生的永利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范旭东为此焦虑万分。他知道,如果降价与卜内门竞争,不要多久,永利就会财枯力竭而垮台;不降价,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收不回来,无法再生产,永利也名存实亡。

一日,范旭东在低头踱步思索对策,猛一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张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照片,不禁回想起青年时代因“戊戌变法”失败受株连,不得不东渡日本,以避开当时清政府的锋芒。而永利的创立,正是利用卜内门锋芒暂敛之时。如今卜内门锋芒毕露,永利是否也可以“东渡日本”呢?

日本工业较发达,是卜内门公司在远东的最大市场。欧战刚停,百废待兴,卜内门的产量有限,能运到远东来的碱为数不多。现在,为了对付永利,卜内门又把大量的碱运到中国,日本的碱市场必然相对紧张,永利应趁机进入日本市场。卜内门在中国从正面进攻永利,永利就迂回到日本从后面进攻他。

日本的三菱和三井两大财团都想在商界执牛耳,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三菱有自己的碱厂,而三井没有,只能依赖进口,这正是范旭东所想要的。

范旭东迅速与三井协商,委托三井在日本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代销永利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三井感到这次合作一不要自己的资金,二有利可图,三解决了燃眉之急,便很快就与永利达成了协议。相当于卜内门在日本销量10%的“红三角”牌纯碱,宛如一支奇兵通过三井财团遍布全日本的庞大销售网,向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发起了进攻。

质量与卜内门生产的相同,价格低廉的“红三角”牌纯碱很快在全日本造成了碱跌价的影响,这一突变,使得卜内门措手不及。为了保住日本市场,卜内门不得不随之降价。

由于卜内门的碱在日本的销售量远远大于在中国的销售量,这一降价使其元气大伤。永利的碱在日本销售量没超过卜内门的10%,价格却比卜内门在中国的降低价还高一些,损失相对较少。结果,卜内门在中国虽然处于优势,在日本却穷于应付永利的不断挑战,处于极不利的地位。

被永利打蒙了的卜内门此时首尾难顾,权衡利弊,发现保住日本市场比在中国进攻永利重要得多。因此,永利在日本发起攻势后不久,卜内门就通过其驻华机构向永利表示,愿意停止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倾轧,希望永利在日本也相应停止行动。

范旭东也趁机提出,要求卜内门今后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如有变动,必须事先征得永利的同意。卜内门无可奈何地同意了。

当初强大的卜内门骄横不可一世,误以为新生的永利不堪一击,然而它的扼杀性进攻却被范旭东先生巧施“围魏救赵”妙计所粉碎,到后来落得个惨败而归的结局。

围魏救赵计的奥秘所在,是不要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致力于抓住对方的要害和薄弱环节,把强敌分散、调动开再打。也就是采取避高就下、避实击虚、避强攻弱、避锐击衰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