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故事500篇
6467400000069

第69章 宣帝中兴

“原文”

帝兴于闾阎[1],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2]。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3]。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4],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5],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6]!”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7],增秩[8]、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注释”

[1]闾阎:民间。宣帝因戾太子巫蛊一案流落民间。[2]考试:考察,试之以官。功能:功效,政绩。[3]苟且:苟安敷衍。[4]质:验证,检验。[5]亡:无。[6]二千石:此处指郡守。[7]玺书:诏书。[8]秩:俸禄。

“译文”

汉宣帝兴起于民间,了解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霍光死后,汉宣帝才开始亲自主持朝政,励精图治,每隔五天,就要召集群臣,听取他们对朝政事务的意见。自丞相以下,群臣各就自己负责的事务分别奏报,再将他们陈述的意见分别下达有关部门试行,考察,试之以官,检验其功效。凡任侍中、尚书的官员有功应当升迁或有特殊成绩的,就厚加赏赐,甚至及于他们的子孙,长久不改变。中枢机构严密,法令、制度完备,上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抱着苟安敷衍的态度办事。至于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封国丞相等官吏,汉宣帝总是亲自召见询问,观察他的抱负和打算,然后考察他的行为,看是否与他当初说的一样。凡查出有言行不统一的,一定要追究其原因何在。汉宣帝常说:“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家乡,没有叹息、怨愁,主要就在于为政公平清明,处理诉讼之事合乎情理。能与我一起做到这一点的,不正是那些优秀的郡太守和封国丞相等官员吗!”汉宣帝认为,郡太守为治理官吏和百姓的关键,如变换频繁则容易引起下民的不安。百姓们知道他们的郡太守将长期留任,不可欺罔,才能服从郡太守的教化。所以,凡地方二千石官员治理地方有成效的,汉宣帝总是正式颁布诏书加以勉励,增加其官阶俸禄,赏赐黄金,甚至赐爵为关内侯,遇有公卿职位空缺,则按照他们平时所受奖励的先后、多少,依次挑选补任。因此,汉朝的好官,以这一时期为最多,号称中兴。

“点评”

一切经历都是财富。宣帝早先在民间度过,与自小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一般太子不同,他熟知民生疾苦,了解社会弊病,所以多有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