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
6466500000008

第8章 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增添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竭的生命源泉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所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竭的生命源泉,这个精神被加进了党的思想路线之中。

一个民族要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成熟。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那么,这种与时俱进的内涵是什么呢?

其一,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成不变,必然随着时代、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道理所在,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所以,“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规律。

其二,体现了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态度与理论勇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丢掉老祖宗”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右”,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曾经有过深刻的经验教训;“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左”,是否定改革开放,对此我们也有过沉痛的教训。

其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加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常说,思想是照亮人类前进的明灯,而任何科学而富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体系都是人们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的过程及其成果。人民一旦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小胜大,以弱对强;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通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上下求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前进让前途越来越光明。

如果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与创新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应运而生”的,是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生的。当历史需要天才的时候,就会产生天才,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时势造英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从此,“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后来,又在全世界徘徊。列宁说,《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使命的理论。在160多年的时间里,有110种文字、共出版了1100版次《共产党宣言》。1999年,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英国广播公司在互联网上评选“千年伟人”,结果马克思得票第一,当选为“千年伟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改变了世界。

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制度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最终会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个时候就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将在多个发达国家,例如美、英、法、德等国家同时发生。在他们的晚年,也曾经在几封通信中探讨过像俄国这样的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但是,他们当时的设想是:这种“跨越”是在周边的发达国家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带动”东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学说,他认为:落后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能够交错完成。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社会主义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列宁主义。

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在它鼎盛的时期,曾经有15个国家,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四分之一的土地、五分之二的工业产值和三分之一的国民收入。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极端恐惧与仇视,从1945年到1991年两大阵营冷战长达46年之久。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个阶段产生并取得胜利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要取得民族独立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完成历史使命,三次“左”倾路线给革命造成的损失就是例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产生了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如何进行中国革命和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建立了新中国;通过建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又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个阶段,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种模式。东欧剧变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土地面积损失70%,人口损失32%,世界共产党组织从原来的180家降至130家,党员从9 000万降至7 000多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出现了“一大四小”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实践创新,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国式道路的成功,使一些人感到了“威胁”,他们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但是真正感到威胁的不是中国的经济成就,而恰恰就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初步回答了怎样发展、最小代价发展的问题。

理论创新,就是要求人们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也是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坚持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毫不含糊。这“两个坚持”和“两个毫不含糊”,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所要坚持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这正是它站在时代潮流之前引领时代前进的奥秘之所在,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科学而永葆青春的美妙之处。历史充分表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社会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止境,理论创新、理论发展也没有止境。

二、与时俱进的创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发展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然要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要根据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办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200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00 670亿美元,是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时的近80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761元;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从2.5亿下降到1 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一大批重要的工农业产品,如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等的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这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为9.8%,远远超过3%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正是站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上向前迈进的。

但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曾指出,“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能不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取得发展的新成果,成功地度过这个时期,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出现了三个明显的趋势,即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当今世界的变化和走向,主要是这三个趋势深入发展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世界仍处在大变动、大调整之中,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一个重要特点是,总体有利的形势在进一步发展,机遇在大大增加;但不利的因素、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也在增多,挑战更加严峻。国际上的这些重要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抓住难得机遇,应对严峻挑战。例如,要妥善应对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效回应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更加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更好地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拓展我国的发展空间,维护自身的发展利益;要更加清醒地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有力应对和解决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警惕和回击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进行渗透,等等。

从国内的变化看,在前进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矛盾、压力和风险。如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形成的城市农民工问题;工业化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问题;发展付出的能源、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的问题;亟待解决的就业、分配、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受到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制约,越来越受到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制约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这些阶段性特征集中反映了我国正在经历的“四个深刻”变化,即“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因此,全党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