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启动的观点和范式
(一)情绪启动的概念和机制
情绪启动(emotion-priming)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Bower(1980)提出了情绪和记忆的联想网络模型(associative network model of memory and emotion)。他认为,情绪或记忆是这个网络上的结点,其他部分的变化必然引起这些结点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可以是任何刺激,如听觉的、视觉的、语言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对情绪结点的刺激,可以引发扩散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以降低与此有关的结点的感觉阈限,如情绪关联词语等。Bishop和Pessoa等人的实验心理学证实,不同内容的图片可以诱导不同的愉快、悲伤等情绪反应。
20世纪90年代,人们又提出了关于情绪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无意识情绪模型”(models of nonconscious affect),分为两个子模型,即添加模型(additive model)和注意模型(attention model)。前者认为,某些无意识的刺激会诱发人的某种情绪模式的产生,促使人们出现一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无意识的方式添加到其他状态之中,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后者认为,具有情绪刺激的信息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当A察觉到B细微的情绪变化时,A会更加留意B的情绪变化,当人们察觉到情绪的变化时,他或她就遇到了挑战,这必然引起其注意。
Murphy(1995)使用词语和形状图片作启动,词语作为掩蔽情绪刺激,形状图片作为掩蔽非情绪刺激,随后采用自评方式对被试的情绪做记录。结果发现,掩蔽的情绪词语产生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焦虑障碍病人以及非临床高焦虑个体存在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采用情绪任务的研究发现,临床上焦虑障碍患者表现出对威胁词颜色命名的延迟,这说明焦虑患者对“失败”、“死亡”等威胁词出现了注意偏向,对威胁词语给予更多的加工。以威胁图片启动被试的恐惧心理,高焦虑被试也存在着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Murphy第一次提出了情绪首因效应假说,他指出情绪也存在着启动效应,积极的词语导致的积极的认知系统的启动可能受到积极词语启动情绪状态的影响。对于无意识的刺激,也会诱发人的某些情绪模式,使人产生一种弥散性的情绪状态,而这种启动的状态会无意识地影响人们的行为。
(二)述情障碍的情绪启动研究
1.述情障碍的情绪信息加工理论
情绪信息加工理论是Frawley于2001年提出的,他认为述情障碍的情绪加工过程包含以下五个顺序的阶段和流程:刺激物、对刺激物的初步评价、再评价、反应准备和执行。也就是说,情绪信息加工首先要有诱发事件,包括情绪性线索或刺激、粗糙的感觉和原始的解释等,之后对刺激物和目标以及情感表征间进行一致性评价,进一步评价它对自身和他人情绪重要性的关系,再做出执行情绪性反应的计划,最后执行恰当的情绪反应。这种基于情绪信息加工阶段的系统理论的提出给未来研究带来了理论支持。本研究第一个实验的理论基础即基于情绪信息加工理论。
2.情绪启动研究范式
情绪启动范式(affective priming paradigm)。其假设的理论基础已经得到很好的证明,即诱发一定情绪性的物体会吸引注意,因此情绪性词义可以在自动水平进行加工,而事先没有任何预期或目的。启动范式的基本原理是检验第一个评价性刺激——探测刺激的快速呈现是否影响对随后呈现的目标刺激的加工。实验典型的反应方式是让被试尽快判断目标刺激是正性还是负性。当探测刺激和目标刺激的效价相一致时,将观察到易化或一致性效应,即与中性探测相比,情绪性探测呈现时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更快。若探测呈现与目标呈现之间的时间间隔SOA短于300ms时,一般认为此时对探测的加工处于自动激活水平。控制加工一般指有意识的加工。
3.控制加工
Tomas Suslow等人采用情绪启动范式检验了高、低述情困难被试的易化和抑制效应。实验以情景句对和词、非词为材料,在保证被试充分理解句意之后按键反应,500s空屏后,进入目标字串的判读(判断是词还是非词),每两个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s。结果表明,述情倾向与情绪情景启动呈负相关。述情障碍被试表现出负启动效应,即相关情景句对与无关情景句对出现相比,被试在进行词汇判断时表现出明显的延迟,反而是无关情景句对出现时反应更快,这与正常被试恰恰相反。实验从情绪情景到情绪词的转换代表了情绪识别或者从之前的情景中标示情绪的过程,表明述情障碍被试在这一过程中的反应是有问题的。而在对照组中,情绪情景和相应的情绪概念知识却能更紧密地结合。
然而述情障碍被试尽管不能很好地从情景中表现出情绪意义,并不意味着情绪信息对他们不起作用。Franz等人的研究支持这一说法,他们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被试观看厌恶性图片及中性图片时记录其脑电活动,图片分两类,即中性目标图片(动物)、中性非目标图片,每张图片呈现500s,要求被试在观看系列呈现的图片过程中默数动物图片的数量,实验后报告给主试。结果发现,被试看情绪性图片过程中和正常被试一样表现出相应的中枢系统脑电活动(P2,P3a振幅),由此可见,情绪性刺激在述情障碍被试那里同样会起作用,同样消耗了注意资源。另外,实验发现述情障碍被试P2、P3a的振幅高于正常被试,表明他们在识别情绪信息时可能花费了更多的努力和认知资源。但在实验完毕之后的外显报告中,述情障碍被试却报告不出实验材料的情绪特征,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其显著。因此,尽管述情障碍被试花费了高于正常被试的努力和资源去识别信息,可能还是不知道情绪信息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应对,本章节的第二个实验基于控制加工理论,看网络成瘾群体是否能有意识地从情境中表现出情绪意义。
4.自动加工
Suslow等人采用词语—词语启动任务,发现述情障碍被试在效价一致的探测呈现后对目标的反应速度快于中性探测呈现后的反应,这种一致性效应甚至高于正常被试。Nicols Vermeulen等人进行了一个启动效应的三实验研究。研究者使用图片作实验材料说明述情障碍被试在词语信息上的加工为自动加工。实验以人脸表情(高兴、愤怒、中性)为探测刺激,正、负性名词作为目标,人脸呈现时间为100ms、SOA100ms,要求被试尽快地对目标刺激的效价作出判断。发现除预计的一致性效应(探测和目标效价一致时对目标反应时快于不一致条件)出现外,述情障碍被试得分的高低影响愤怒面孔—负性词语配对的一致性效应,即述情障碍被试在愤怒面孔—负性词语条件下的启动效应减弱了,这说明对愤怒面孔的自动加工可能消耗过多的资源,影响了对目标的判断速度,从而表明述情障碍被试对高唤醒的负性情绪信息存在自动加工障碍。这种效应排除了抑郁和焦虑的干扰,并且仅对愤怒面孔有效,对悲伤面孔无效。本章节的第三个实验基于自动加工理论,看网络成瘾群体对情境图、非情绪图下情绪词和非词的阈下反应时间与正常被试反应时间的差异,以此分析网络成瘾群体对情绪的自动加工特点。
二、网络成瘾青少年述情障碍特点
(一)网络成瘾青少年主观情绪感受特点
1.实验对象及材料
本实验采用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广州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中山大学分校区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量表平均得分大于等于3分的被试和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临床网络成瘾者一起,共30名被试构成“网络成瘾倾向组”。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筛选30名被试,其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得分在3分以下,构成“非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0±2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不显著,并排除了抑郁、焦虑等诊断,无脑外伤、神经系统疾病或神经疾病史,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所有被试均同意完成所有实验,实验后给予少量报酬。
所采用的实验材料是由5名心理学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从国际情绪系统图片中初选图片,再由20名心理系学生分别对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进行9点维度的评分。最后选出300张图片,其中60张作为实验一的情绪启动材料,随机余下240张作为实验三的情绪启动材料。与国际标准化情绪图片系统(IAPS)一致,本实验选用的正性、负性图片的唤醒程度显著高于中性图片,正性图片的愉悦度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图片。
2.实验设计及程序
实验采用:3(情绪模式有三个水平:正性、负性、中性)×2(PIU倾向组和非PIU倾向组)两因素混合设计。因变量指标:评定材料,评分分布在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三个维度上进行9点量表评分。此方法参照了Lang等人建立国际标准化情绪图片系统IAPS中图片的入选标准。愉悦度指看到图片后感到愉快或不愉快;唤醒度指看到图片后是很兴奋还是恹恹欲睡的感觉;优势度指看到图片后自己是能控制还是处于被控制的地位。三个维度采用9点评分的方法,评分越低,越接近1;评分越高,越接近9.
所有情绪启动材料用E-prime软件编程,图片大小为10×7厘米,显示器亮度、对比度和色彩均为统一设置。图片消失后被试对对象评分。三个维度评价完毕后,再随机呈现余下所有图片。每个任务中,屏幕中央出现一个固定点“+”,持续1000ms,然后图片呈现2.5s,图片消失后被试需要对随机呈现出来的图片的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三个维度打分。整个实验的图片呈现随机分三组,每组20张,共60张图片。所有图片呈现顺序是随机的,三个维度的评价顺序在被试之间做了平衡。该实验完成时间在半小时左右。
正式实验前有预备实验,先由主试用统一指导语给被试讲解,并让被试练习,直到被试充分了解实验要求并熟练掌握操作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3.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主观感受
总体情况:在愉悦度评分上,PIU倾向组正性图片的评分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图片,中性图片则高于负性图片;在唤醒度评分上,PIU倾向组正性、中性图片的唤醒度显著高于负性图片;在优势度评分上,PIU倾向组中性图片得分显著高于正性和负性图片。
比较两组被试在不同情绪的图片中三个维度的评分差异。在愉悦度评分上,PIU倾向组与非PIU倾向组在正性和中性图片的评分上差异显著。在正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上,PIU倾向组(6.21±2.50)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6.72±2.08);在中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上,PIU倾向组(4.48±2.41)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5.31±2.33);两组对负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唤醒度方面,PIU倾向组对正性图片的评分(5.21±2.64)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6.03±2.10),而两组对中性和负性图片的评分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优势度方面,对正性和中性图片的评分,两组存在差异。在正性图片的优势度评分上,PIU倾向组(5.06±2.59)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5.87±2.46);在中性图片的优势度评分上,PIU倾向组(5.94±2.56)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6.73±2.52);两组对负性图片的优势度评分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4.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主观感受特点分析
20世纪初,研究者发现某些患经典心身疾病的病人具有一种特殊人格气质。Maclean曾注意到很多心身疾病患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他假设很多身心疾病患者所产生的不良情绪会通过自动神经旁路表达出来,并最终导致身心疾病。Ruesch发现患心身疾病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也存在类似的言语和符号的表达混乱,他认为这是因为个体成年后依然存在着“不成熟人格”或“婴儿般人格”,这类个体过分依赖别人、有儿童般的思维方式、缺乏想象力,将躯体动作与身体信息作为情绪表达的方式,而且过分刻板地遵循社会规范。Horney和Kelman在某些精神病患者身上也观察到类似特征,这类患者缺乏情绪意识、内部情绪体验贫乏,对梦的内容不感兴趣,思维狭窄,过分注意生活的外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患者易患上心身疾病,也经常有贪食性障碍、酒精滥用、某些强迫行为。Sifneos所设计的一系列实验均证实很多心身疾病患者在描述其主观情绪体验方面存在明显的困难,他们的交流方式以过分注意事件外部的小细节为特征,缺乏幻想。本研究以实验为基础,探讨网络成瘾群体述情障碍特点,研究结果支持网络成瘾群体存在情绪认知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1)在愉悦度评分上,PIU倾向组对正性图片的评分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图片,中性图片则高于负性图片,这与Lang等人建立的国际标准化情绪图片系统(IAPS)的结果相一致。这说明PIU倾向组基本的情感愉悦度感受和正常被试是相同的。但是PIU倾向组与非PIU倾向组相比,在正性和中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上差异显著。PIU倾向组在正性和中性图片的愉悦度评分上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在负性情绪体验时两组的愉快度评分差异不显著。这提示非PIU倾向组可能在平和与愉快的情绪体验中有更愉快而积极的情绪体验,而PIU倾向组在平和与愉快的情境下所能体会和感受到的积极情绪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PIU倾向组不能识别和体验现实的积极情绪,他们本身没有建立起愉快情境与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结的机制,因此常常感到悲观和消沉,感到不被人理解。但也有可能在主观测验中被试压抑了自己的负性情绪,没有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2)在唤醒度方面,PIU倾向组对正性图片的评分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而两组对中性和负性图片的唤醒度评分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PIU倾向组在积极情绪刺激下其兴奋度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非PIU倾向组在积极情绪刺激下更兴奋,更容易调动身体其他机能,而PIU倾向组的情绪则比较低落且不易向兴奋转化。本研究结论表明:PIU倾向组在面对正性事件时不能像非PIU倾向组那样体验到强烈的兴奋感。West-en等人认为情绪体验强度不同的个体的应对方式不一样,个体必须对不同水平的唤醒度进行调节,相对强烈的情感会促进个体注意应对方式以及采用情绪控制策略。
这与国内述情障碍相关研究的结论相似,虽然PIU倾向组和非PIU倾向组在负性图片引起的负性情绪强度上的差异不显著,但在正性情绪强度体验上两组差异显著,结合Westen的理论,可能PIU倾向组不能像非PIU倾向组那样采用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增强正性情绪体验。国内一些研究表明,负性信息对PIU倾向组有明显的唤醒作用,但在此主观研究中PIU倾向组和非PIU倾向组在负性情境下的唤醒度没有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在长期的网络活动特别是网络游戏和消极的人际交往中,PIU倾向组已经增强了其对负向信息的耐受性,因此在负性情绪中已经不能有强烈的主观唤醒感受。但也有可能在主观测验中被试压抑了自己的负性情绪体验,在实验时希望能得到有利于社会赞许的数据而没有把真实的关于负向情绪的唤醒感受表达出来。
(3)在优势度方面,对正性和中性图片的评分,PIU倾向组和非PIU倾向组存在差异。PIU倾向组在正性和中性图片的评分中的掌控感显著低于非PIU倾向组,说明PIU倾向组在积极或一般情绪刺激下感觉更缺乏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掌控局势和起到控制作用。分析原因可能是PIU倾向组在一般情境下常会有经验的不和期望与无助感、自我评价低的感受。但在负性情境下PIU倾向组的掌控感与非PIU倾向组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负性情境的刺激下PIU倾向群体的自我掌控力和评价能力可能提高,比如在网络游戏中PIU倾向群体更能体验到自我强大的感觉,网络游戏的场景越刺激、越血腥则越觉得有挑战性和成就感,对网络的依赖也会增加,因此更容易陷入网络中去。在一般情境下,掌控感低使PIU倾向群体更可能采用某些不适应的行为(如上网、酒精滥用、强迫行为等)来缓解无控制感和自我评价低下的现状。结合之前的结果,本研究结果与Schaffer和Beckendam研究述情障碍被试的研究结果部分相似。
(二)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控制加工特点
1.实验对象及材料
本研究的实验被试与实验一相同,同样30名被试构成“网络成瘾倾向组”、30名被试构成“非网络成瘾倾向组”进行实验。
(1)本次词汇判断任务选择32个词语,其中8个情绪词、8个填充词和16个非词。8个情绪词为愉快、喜爱、害怕、恐惧、后悔、伤心、生气、讨厌。有研究表明,这些词语是最有代表性的情绪词(cf。Conway&Bekerian,1987),8个情绪词分两个部分呈现。
8个填充词为月亮、桥梁、厨房、医生、农田、教师、邮局、影院。填充词在字的笔画上与情绪词没有差异(t=0.026,p=0.875)。填充词的词频与情绪词的词频匹配(t=0.574,p=0.461)。
16个非词经过5名心理系专家和30名不同专业大学生评定,认为其不具有任何意义。
(2)情绪句配对与填充句配对。
情绪启动为32个句子对,句子对中两个句子长度相同(10~12个字)。
这些句子对包含某种情绪成分,读完句子可以引发人们的某种情绪。如一个引发“害怕”情绪的句子对:“凶猛的狮子从笼子里挣脱出来。他看着狮子向他猛扑过来。”对于每种情绪词都有和它相匹配的四个情绪句子对。
同样,有32个句子对为填充句子对,如一个描述“医生”的填充句子对:“听着病人所描述的症状。他快速作出判断并开了药方。”
所有情绪句子对和填充句子对经过30人(男女各半)评定,以5点维度计分,5为完全能激发或能说明句子的指标。入选实验所需句子对的平均得分为4.53.被试对句子随后出现的词或非词的反应时为实验的因变量。
2.实验设计及程序
(1)用E-prime软件编程,显示器亮度、对比度均为统一设置。在每个任务中,屏幕中央出现一个固定点“+”,持续1000ms,然后启动句子对呈现,5s/句子对,间隔100ms后呈现目标词语,目标词语呈现至被试对其是词语还是非词语判断,是词语按f键,非词按j键,清楚要求后,按q键开始。一旦被试作出反应,马上进入下一个任务。句子对和词语、非词的顺序在被试之间做了平衡,呈现32个句子对后让被试休息10s,再进入下一轮的句子对判断。
(2)情绪启动和目标呈现的方式:句子在组内做了平衡,因此每个词和非词会出现两次。
(3)呈现和平衡问题。
每个情绪词将出现两次。情绪启动的句子和情绪词的搭配方式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一半的情绪词:愉快、喜爱、害怕、恐惧与相应的情绪句子对匹配;一半的情绪词:后悔、伤心、生气、讨厌与非相应的情绪句子匹配。非匹配的情绪词将在下一个部分与相应的情绪句子匹配呈现,而第一部分匹配句子对作非匹配呈现。
例如,在第一部分,愉快与相应的情绪句子对匹配,喜爱与不相应的情绪句子对匹配;在第二部分,愉快与非相应的情绪句子对匹配,喜爱与相应的情绪句子对匹配。
除此以外,每个部分的呈现还包括8个填充词和16个非词。一半的非词随机与情绪句子对匹配,一半的非词随机与填充句子对匹配。
被试进入实验时,首先看电脑的指导语,他们被告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测验人们阅读句子的速度和正确率,实验最后将呈现一些句子,其中一些句子在实验中出现过,而一些句子则没有出现过,让被试判断。实验开始时,句子是以句子对的形式出现,被试要仔细阅读句子,充分理解句子对的含义。句子对消失后,被试要判断随后出现的两个字是词语还是非词,要求被试又快又好地完成判断。被试有六次练习机会,如果不能理解,则继续练习直到理解为止。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网络成瘾青少年对情绪句对与不同类型词语反应特点
被试反应错误率在3%以上,和反应时间短于250ms或长于1500ms的数据均被当作无效数据,剔除最后统计之外。PIU倾向组在情绪句子对出现后对随后出现的情绪词判断是词语还是非词语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非PIU倾向组(t=7.12,p<0.01),而PIU倾向组和非PIU倾向组在填充句对填充词、情绪句对填充词和填充句对情绪词的配对情况下,判断所出现的两个字是词语还是非词语时,其反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能更好地看出,当在有情绪意义的句子对启动下判断情绪词是词还是非词时,PIU倾向组的时间显著高于非PIU倾向组,而在没有情绪意义的句子对启动下,两组差异不显著。
PIU倾向组与非PIU倾向组在情绪句子对后出现非词的判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填充句子对后出现非词的判断时间PIU倾向组则显著长于非PIU倾向组(t=3.93,p<0.05)。
4.网络成瘾青少年存在情绪控制加工缺陷
述情障碍是由多维的认知和情感特征组成的,不同的识别方式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少幻想和有限的外部思维模式,这种识别方式的差异和对情绪认知加工的不同到底表现在哪里?基于PIU倾向组中述情障碍得分显著高于非PIU倾向组的特点,在PIU倾向组和非PIU倾向组之间是否也会表现出相似的述情障碍差异特点,本研究给出了可能性的答案。本实验发现,非PIU倾向组在情绪句子对呈现后判断情绪词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PIU倾向组,也就是说,非PIU倾向组将情绪情境与情绪词语相连接的能力显著优于PIU倾向组。此结果验证了国外对述情障碍的相关研究。Conway和Bekerian的实验结果也认为正常被试对情绪情境下相应的情绪词识别有优势效应,而述情障碍者则在同样情境中对情绪词处于劣势效应,他们对情绪词的识别时间要显著慢于正常被试。在一个改良的情绪Stroop任务中,当情感启动与目标刺激相一致时,述情障碍者在给颜色命名时比非述情障碍者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在本次实验中对两组被试进行情境句对和非情境句对的启动刺激,比较PIU倾向组与非PIU倾向组在对随后出现的情绪词和非词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证明非PIU倾向组在情绪句对与情绪词匹配的情况下其反应时间比PIU倾向组更短,这说明非PIU倾向组对情绪与情绪词的连接有比PIU倾向组更优化的连接。
对于情绪情境后相应的情绪词的延迟反应,可以解释为非PIU倾向组在处理情绪信息时通常利用更少的资源,辨认情绪词的过程也比较简短。当情绪词出现在相应的情绪情境时,PIU倾向组不能引发恰当的情绪感受,因此需要分配更多的注意力来识别和加工情绪词。
PIU倾向组与非PIU倾向组在情绪句子对后出现非词的判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填充句子对后出现非词的判断时间PIU倾向组则显著长于非PIU倾向组。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情绪情境的启动并没有引发PIU倾向组相应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以往研究述情障碍的结果表明,述情障碍者对他们自己的感情了解很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无法把感情同他们的记忆和一些特定的场景相联系。反而是一般的描述性的句子对,也就是实验中的填充句子对调动了PIU倾向组的加工资源,因此可能出现PIU倾向组在填充句子对的启动下去加工句子的意义而在句子对随后出现的词语判断中时间显著长于非PIU倾向组,而也正因为随后出现的是非词,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在对词语是词语还是非词语判断时,PIU倾向组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加工。
本实验验证了PIU倾向组对情绪情境下情绪词的反应时间和填充句子对启动下对词语判断时间与非PIU倾向组存在显著差异,以实证方式再次证明调查问卷的结果,并且较好地论证了PIU倾向组对情绪情境相应的情绪词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非PIU倾向组。因为PIU倾向组中述情障碍得分显著高于非PIU倾向组。这也就可以解释有高述情障碍得分的PIU倾向组对相应情境情绪词的反应时间慢于非PIU倾向组的原因。Conway和Bekerian曾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去研究情绪信息是怎样在人们记忆里加工的,这些情绪信息又是怎样与情绪词连接的。在其中一个实验中,正常被试将情境对应信息与相关词汇优先匹配,而述情障碍者却不能做到。一些实验已经证明,述情障碍个体在外部情绪刺激下其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述能力被损坏。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述情障碍的差异在PIU倾向组和非PIU倾向组之间是存在的,因此证明PIU倾向组在情绪情境与情绪词相联结的加工过程存在缺陷,对相应情绪情境下情绪词的反应时间越长,对填充句子对后非词的反应时间越长。
(三)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自动加工特点
实验二从词语启动的角度论证了PIU倾向组对情绪情境与情绪词相联结的加工过程存在缺陷,那么这种对情绪加工缺陷在阈下图片启动下又有怎样的特征?词语和图片的启动,被试对随后出现的情绪词和非词的判断时间差异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实验三试图从图片的情绪自动加工角度进一步探讨PIU倾向组的述情特征。
1.实验对象及材料
本研究的实验被试与实验二相同,同样30名被试构成“网络成瘾倾向组”、30名被试构成“非网络成瘾倾向组”进行实验。
2.实验设计及程序
(1)刺激材料:实验一中5名心理学专业人士和20名心理系研究生从国际情绪图片中筛选出的300张情绪图片,60张用于实验一,余下240张作为实验三的情绪启动材料。与IAPS一致,本实验选用的正性、负性图片的唤醒度显著高于中性图片,正性图片的愉悦度显著高于中性和负性图片。
(2)图片词语匹配:将情绪和非情绪图片和情绪词和非情绪词配对,最后获得七种配对类型。配对后进行仔细核查,确保同一张图片不会出现在相邻的两个任务中。
每个任务中,屏幕中央出现一个固定点“+”,持续1000ms,然后图片呈现200ms/幅,随即有一张纯色块图片将其完全遮蔽,纯色块呈现40ms后消失,紧接着目标词语出现,红色按f键,绿色按j键。被试作出反应后进入下一个任务。整个实验包括240个任务,分成两个序列,每个序列包括120个任务。所有匹配的呈现顺序都是随机的。两个序列间的休息时间由被试自己掌握。该实验的完成时间在15分钟左右。
正式实验前有预备实验,先由主试用统一的指导语给被试讲解,并让被试练习,直到被试充分了解实验要求并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按q键开始实验。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结合非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因变量为被试对词语颜色判断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间。
3.网络成瘾青少年对情绪图片与不同类型词语反应特点
同样,被试反应错误率在3%以上,和反应时间短于250ms或长于1500ms的数据均被当作无效数据,剔除最后统计之外。在图片与词语匹配的实验中,数据结果表明PIU倾向组在情绪图启动下,对情绪词和非情绪词颜色的判断时间均比非PIU倾向组的判断时间长。但在非情绪图片的启动下,两组被试对词语颜色的判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三、网络成瘾青少年存在情绪信息加工缺陷
实验二是在控制加工理论基础上设计的探讨PIU群体的述情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尽管PIU倾向组花费了高于正常被试的努力和资源去识别信息,可能还是不知道情绪信息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应对,因此在阅读句子后对词语的反应时间显著高于非PIU倾向组。
实验三是在阈下刺激中试图论证PIU倾向组自动加工过程的述情特点,其结果能与实验二互相印证,可从另一个方面丰富PIU倾向组的述情特点。
在实验三中PIU倾向组在情绪图启动下对情绪词和非情绪词颜色的判断时间均比非PIU倾向组的判断时间长。不论目标词语是与呈现图片相应或相反的情绪词还是非情绪词,PIU倾向组的反应时间都显著长于非PIU倾向组。在实验二句子词语匹配实验中PIU倾向组在情绪句子对出现后对词语还是非词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非PIU倾向组。也就是说,实验二情绪句子和实验三情绪图片两个启动实验的结果是可以相互论证和支持的。在实验三中非情绪图片启动后PIU倾向组与非PIU倾向组对词语颜色的判断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也与实验二中的相关实验结果相一致,即在没有情绪意义的句子对启动下,两组对词语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显著。
四、网络成瘾青少年情绪识别与表达困难的原因
在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两种实验条件下均能证明:PIU倾向群体对情绪信息,无论是有意识的加工还是无意识的判断,都可能会花费更多的努力和认知资源,即PIU倾向群体对情绪信息的加工可能会消耗更多的资源,所以影响到对目标词语的反应辨别速度。因此,PIU倾向群体在对情绪信息的加工中存在障碍,这也与实验一和之前的调查问卷结果相一致。分析PIU倾向群体情绪识别和表达不良的原因主要来自生物、个体、家庭教养和社会等方面。
1.神经机制缺陷
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多种新技术的运用,发现了更多的神经结构与述情障碍有关。述情障碍者神经基础主要涉及四个脑区:右脑半球(right cerebral hemisphere)、胼胝体(corpus callosum)、额叶(frontal lobe)、扣带回(cingulate cortex)。本章节的研究表明,PIU青少年群体有述情障碍倾向,因此有可能PIU群体神经机制存在某种障碍,这会令认知脑无法感知情感反应。以往的研究表明述情障碍者存在右半球功能缺损。对右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其与述情障碍者的行为很相似,提示这可能与右脑功能缺陷有关。Jessimer等人的研究也显示,述情障碍者对面部表情的感知比正常个体差。因为右脑主要负责对面部表情的识别,研究者推测他们可能存在右脑的功能障碍。其次,半球间的信息传递障碍。Gazzaniga和Ledoux的研究显示,当刺激呈现给右半球时,它的认知成分会通过胼胝体直接到达控制意识的左半球,而情绪成分则首先向下传递给边缘系统,再经边缘系统通过前联合纤维到达左半球。因此,胼胝体一旦出现功能障碍,个体即使有了初步的情绪感受,也无法对其继续进行更深的认知加工。这一推测得到了来自胼胝体切断病例研究的支持。当情绪刺激呈现给这些患者的右脑时,他们不能准确地口头描述自己的情绪体验,但通过非言语反应却显示他们的基本情绪体验实际已被诱发。最后,PIU群体可能存在前额叶的功能障碍,fMRI的研究显示,对人脸表情进行情绪标记时前额叶皮层(PFC)的活动明显增强,提示前额叶皮层对情绪的加工与识别至关重要。Aftanas等人记录述情障碍高低得分两组被试加工中性、愉悦和不愉悦情绪图片时的脑电图(EEG),图片每次呈现后被试需要对其进行情绪的主观评价。结果提示,述情障碍个体(高得分者)在评价情绪刺激时前额皮层的调节能力低下。研究者推测,这种调节异常可能会导致述情障碍个体产生模糊不清的情绪感受,并无法在言语水平上加以区分和识别。因此,PIU群体可能也存在类似与述情障碍者相同的一系列神经机制基础,才会在情感识别和表达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2.不良人格特质
近年来,研究者对述情障碍与人格的关系进行了多项研究。其中,唐秋萍及任玉明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校学生的述情障碍与EPQ内外向(E)及神经质(N)维度成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刘明矾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个体的述情障碍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另外有研究也显示述情障碍和人格障碍在大中学生群体中的阳性检出率很高,且两者都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关联。杨红君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以述情障碍总分作为因变量,人格障碍因子为预测变量时,边缘型、分裂样、依赖型及分裂型进入回归方程,能解释总变异的26.1%。相反,将人格障碍总分作为因变量,述情障碍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情感辨别不能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人格障碍总变异的25.7%。由此可见,述情障碍和人格障碍彼此间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两者相互影响。同时,不良人格特质的学生也更容易上网成瘾。研究者认为,一些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如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可能是促成网络成瘾发生的原因。Young用Zung抑郁测验调查结果显示,中度至重度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存在相关,推测抑郁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情绪理论认为,网络成瘾往往与某些特殊的人格倾向(如抑郁、焦虑等)有关。Loytsker和Aiell也得出结论,高水平的厌倦倾向、孤独、社交焦虑及自我封闭均可预测网络成瘾的发生。Young用16PF测验进一步评估与导致网络成瘾相关的人格特征,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区别于非成瘾者在自主、警觉、情绪化三指标上分数较高,在自我开放性及世故性上得分较低。本研究证实网络成瘾青少年述情障碍得分显著高于正常被试,而述情障碍、网络成瘾皆与人格不良存在显著正相关,因此PIU青少年可能也存在一定的不良人格特质。
3.未习得情感表达方式
在调查访谈中,一些PIU青少年不能理解为什么没有人懂得欣赏他们,而在后续的观察沟通中发现,他们通常总谈自己的事,似乎毫不在乎周围人的感受。他们常说的话是“我要上网玩”、“我要打游戏”,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我要,我要”,而较少触及情感和感觉。PIU群体往往缺乏对自己情绪的知觉,结果对他人的情感同样“麻木不仁”。因此,在现实生活中,PIU群体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感情和应对情境性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PIU群体在年幼时未能习得识别和表达感情的能力。PIU群体的父母本身可能就缺乏情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常常不知所措,比如年幼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所要表达的情感状态是无法理解的。哭泣的孩子通常搞不清楚为什么哭,他们可能是饥饿、过暖、伤心。他们哭泣,父母却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不知道怎样才能感觉好一点。可能PIU青少年的父母不懂得辨别幼儿的情绪、情感,因此也没有对PIU青少年的需要作出反应,这可能是PIU群体从小就没有习得辨别和表达感情方式的原因。
4.情绪创伤及缺乏家庭情感支持
国内之前的一些研究表明,网络成瘾青少年父母大多存在教养方式不良等问题,在养育方式上,网络成瘾学生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成瘾学生,而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因子和父亲的过分干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非成瘾学生,其中网络成瘾学生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得分均显著低于非成瘾学生。一些家长在孩子成长关键期没有给予其足够的关注,长期两地分居、离异、再婚或教育方法不当(如责备、权威、冷漠),都可能使青少年在童年时期遭遇到情绪创伤。当遇到问题时,由于青少年自身能力有限,如不能及时得到家庭的理解和帮助,他们就会寻求其他的方式以发泄沉积于内心的烦恼,网络正是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便捷的宣泄情绪的途径。当青少年和家庭的隔阂越来越深的时候,就会使他们更加依赖网络。
?§§第十章 情绪加工对抑制控制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