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学习
6457900000009

第9章 严谨治学

精益求精的态度

学习和工作一样,任何怠惰耍滑的态度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如果你在学习中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掌握了一门学问,那么,你将被自己的感觉所蒙蔽,甚至可以说是自欺。任何一门学问都可以深究细研,这种探究是无止境的。只有抱着精益求精、严谨治学态度的人才能在知识领域有所建树。

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演说家麦考利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说话之前,力求使每一个词语都展现出思想的精妙,每个短语都有相应的长度和节奏,每个句子都力求做到平衡。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为雄辩的演说家。他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受益匪浅。

有一次有人问麦考利:“你到底是从哪里学到那种语言风格的?”

麦考利回答说:“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读书非常专心,每读完一页,我都会停下来,要求自己将读过的内容复述一遍。开始的时候,我必须读三四遍才能充分理解书中的内容。而现在我只要读一遍,差不多就能从头至尾把它背诵下来。”他还说,在小时候听到别人英语说得很好,便花大力气去摹仿。他说他母亲的建议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麦考利的母亲曾经在给他的信中写道:“听到你在各个方面很轻松地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为你感到高兴。我知道,你的写作是轻松惬意的,你宁肯写十首诗也不愿删改润色其中的一首。但请你记住:杰出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稍微反思一下,你的作品就该大做修改。一个人出去散步时,应该认真思考和斟酌每一首诗歌。应该不遗余力地使每一首诗歌都写得最好,然后再从容自若地开始新的工作。我很敬佩一位年长的哲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他的一位朋友安慰他说,他是有功于神的,但神却不施恩于他,而另外一些本不该得到恩典的人却得到神的帮助。他回答说,‘尽管如此,我将一如既往做我的事情,为神而奉献。’我亲爱的孩子,你也应该这样做。”

人们通常认为,谢里丹具有非凡的天才,他一开口,总是妙语连珠,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实际上,他非常努力,无论打算努力做什么,他都会很仔细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本该是休息的时间,一大清早他就起来坐在床上,为当晚机智的谈话做准备。众所周知,他几部优秀的喜剧都是翻来复去地修改过的。他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自己的杰出才能和智慧的。

贝多芬的音乐是如此流畅,没有人知道它是经过十多次反复修改。但他的有些歌曲的旋律在草稿上修改了18次,结尾的合唱,也修改了10次。塞耶说过,有些最优秀的歌剧作品,初稿看起来是如此普通,如果不从手迹上辨认,很难想像这些会是出自贝多芬之手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雕刻时所用的工具——锉刀、凿子和镊子,他都亲自制作。在进行绘画的时候,他自己准备颜料,而不是让仆人或学生搅拌。从头到底,他都是一个人完成全部工作。他很少采用蜡料做模子,他总是利用从采石场弄来的大理石。他在脑海中已经想好了雕塑的模型,就开始运用凿子和锤子进行工作。

对成功经验的研究,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杰出的才能并不必然带来伟大的成就。卓越的人物和卓越的行为常常来源于古老而普通的美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事情要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马虎潦草的人无论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很难获得卓越的成就。因为这种不求甚解、不求精进的态度会让你忽略掉许多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可以成就一切的基石。

治学应先学会追根究底

治学应先学会追根究底,勤奋钻研,才能学有所成。凡是成大事者,都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对待任何问题都不会轻易说到此为止。因此,越探越出,越研越入,越学越精。

著名的作家、学者钱钟书先生也是一位爱书之人,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他的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篇》和《围城》等,另外还有散文集、小说集、学术著作等。《围城》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之后,曾倾倒当时的所有读书人,当时就曾有“交谈不说《围城》记,纵读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钱钟书的成就,与他的酷爱读书密切相关,而他的读书方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方法就叫——追本求源读书法。追本求源读书法就是在读书时发现问题后,与多种读物相联系,经过详细的分析、比较、求证之后,求得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曾批评毛奇龄错评了苏轼的诗句。因为,苏轼在诗中说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毛奇龄评道:“定该鸭先知,难道鹅不知道吗?”袁枚对此事觉得既好气又好笑,认为如果要照毛奇龄的看法,那么《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一个错误了,难道只有雎鸠,没有斑鸠吗?袁枚与毛奇龄的这场笔墨官司,到底谁是谁非,如果是一般人看看也就过去了,但钱钟书并没有就此打住,草草了事,他要追本求源。

钱钟书把《西河诗话》卷五找了出来,想要看看毛奇龄的原话到底是怎么说的。在经过钱钟书的一番查找后,他发现毛奇龄的原意是:苏轼的诗摹仿的是唐诗“花间觅路鸟先知”句,但是其摹仿得非常拙劣。人寻路时,由于鸟熟悉花间的路,所以鸟比人先知。而水中的动物都可以感到冷暖,苏轼却说只有鸭先知,那就不对了。比较严谨的人研究到这儿可能也会觉得满足而不再深究了,但钱钟书仍不罢休。他又找来了苏轼的原诗《惠崇春江晚景》,诗中说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原来苏轼的这首诗是为一幅画而作的,由于画面上有桃花、春江、竹子、鸭子,所以苏轼在诗中写道“鸭先知”。看来苏轼并没有错,而是毛奇龄错了。为了将问题弄清楚,钱钟书又找出了张渭的原作《春园家宴》,原作里写道:“竹里行厨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人在花园里寻路,不如鸟对路熟悉,这是写实。而苏轼在诗中说鸭先知,是写意,意在赞美春光,这是画面意境的升华,是诗人的独特感受,看来苏轼“鸭先知”之句无论从立意或是内涵来说都要比张渭之句高出一筹。

最后,钱钟书引用了《湘绮楼日记》中的“上上绝句”这句话来称赞苏诗,并下了一个结论,认为毛奇龄只是错误的“会讲理学的,讲诗往往别具心肠,卑鄙可笑,不懂得东坡苦心”。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不难得出钱钟书的读书方法——深钻细研。

他的这种读书方法,有助于读书人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进行新推理和新想像等多种思维的锻炼;有助于培养读书人严谨求实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提高读书人慎思慎取的能力。

打破砂锅问到底,把你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问明白,学通、学透,才能更扎实地打好学习基础。瓦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小的时候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的水开了,开水顶着壶盖突突地往上跳,瓦特看了半天都猜不出其中的原因。于是,问祖母:“是什么东西让壶盖儿跳动呢?”祖母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就这样呢?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祖母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瓦特没有找到答案,就连续几天蹲在炉边观察,水开了的时候,他就把壶盖儿揭开盖上,盖上揭开,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儿跳动。这一发现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促成了蒸汽机的发明。

在成人的眼里,小孩子的追根究底是一种幼稚和无知的表现,但这种方法却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这种做法用于其他事情时也许不是很恰当,但从学知识这个层面而言却是再恰当不过了。

不可轻信他人的结论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只会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他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似乎别人的结论就永远是对的。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定理都有可能被推翻,你的周围有多少人是牛顿、达尔文或马克思之类的人物?因此,他人的结论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要善于怀疑别人的结论,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一切。学习同样如此,如果一味地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照抄,你永远都不可能有所突破,更无求进展。

伽利略上小学时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老师对他很满意。他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他总是问父亲,为什么烟雾会上升?为什么水面会起波浪?为什么教堂要造得顶上尖、底层大?晚上,他经常坐在室外观看星星,心里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想法,尝试着为自己解释各种事物,有的问题连他的老师都回答不了。

长大以后,他的疑问就更多了。

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有一次上医学课,讲胚胎学的比罗教授照本宣科地说:“母亲生男孩还是女孩,是由父亲身体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生男孩,反之便生女孩。”

“老师,你讲得不对,我有疑问!”多疑好问的伽利略又举手发言了。

比罗教授自觉有失尊严,便神色不悦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应该听老师讲,不要胡思乱想。”

“这不是胡思乱想。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从没见他生过什么病,可他老婆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反问道。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

“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他是对的吗?”伽利略继续辩解。

比罗教授无以对答,只好怒气冲冲地威胁说:“上课只能听老师讲。你再胡闹下去,我们就要处罚你!”

事后,伽利略果然受到了学校的训斥。但他勇于坚持真理,丝毫没有屈服,并从这时起,开始了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怀疑与探讨。

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常常陷入沉思之中。他想,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并没有经过证明,为什么要把它们看做是绝对真理呢?

抱着这样的情绪态度,伽利略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少年时代提出的种种疑问,后来都由他自己找到了答案。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权威,任何以权威自居的人都旨在凭着自己的地位去压制反对意见,但反对意见并不一定是错的,权威也并不一定就是对的。

法国人莱比锡是19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1825年莱比锡从法国著名化学家盖·吕萨克那里学成归来,年仅22岁,便已是台森大学的教授。

一天,一个制盐工厂的熟人给他送来了一瓶浸泡过某种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请他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经过一番处理,莱比锡从中提炼出某些盐类。他又将剩下的母液与氯水混合,再加一点淀粉试剂,母液立即呈蓝色,这说明母液中含有碘化物。第二天一早,莱比锡又拿起这溶液来看,发现在蓝色的含碘溶液上面还有少量的棕色液层,这液层是什么呢?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想当然地断定它是氯化碘,于是马上标签,实验便告结束。

一年以后,一个与莱比锡同龄的法国青年巴拉,因为家境贫寒,一面在当地学院读书,一面在药学专科学校实验室当助手。他没有轻信莱比锡的结论,而对棕色液体进行多方试验,结果发现了一种化学性质与氯、碘极为相似的新元素“溴”。莱比锡因为自以为是、忽视细节,与一个重大的发明、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失之交臂。为了永生不忘这一深刻教训,莱比锡每当指导学生实验时,就将“氯化碘”标签拿出来,告诫学生不得粗心大意,而应留心细节的发现。

对于巴拉而言,莱比锡无疑就是化学界的权威,他的结论不应该受到怀疑。但巴拉所做的恰恰是怀疑莱比锡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后来,追悔莫及的莱比锡经常拿着那个“氯化碘”的标签,告诫自己的学生一定要严谨、慎重,切莫轻易下结论。

伽利略和巴拉都不愿轻易相信他人的结论,所以,他们的严谨和慎重给他们带来的是非凡的成就。正如韩愈告诫过我们的:成就的取得源于好学、善思,却毁于盲目地随从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思考,有疑而问。一味地跟从于他人,永远都走不出自己的路。

让事实证明

人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判断,尊重事实和科学,对问题存有疑虑时,不是一笑置之,而应该动起手来,让事实证明一切。让自己彻底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无误的。这就是严谨,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要知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一个求学者,应时刻提醒自己养成严谨的作风,这样才有利于成长。

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之所以让小达·芬奇一次次地画蛋,就是为了训练达·芬奇的学习态度和对光线以及体积、线条、阴影等因素的精确把握,做到精确无误。在这样的老师的指导下,达·芬奇不但技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名作,而且还培养了他军事、建筑、解剖、音乐等方面的才能。因此,严谨客观的学习态度对我们并无害处。所以,在学习中有疑问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弄清楚,如果别人无法给你满意的答案时,那就让事实去证明。这样得到的结论往往更容易让自己信服,也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比如,巴甫洛夫的一位学生对他说:“亲爱的老师,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我可以证明动物在长期饥饿以后,仍然会有消化液流入空的消化道。”

“不大可能有这样的事。”巴甫洛夫断然回答。

学生回去以后又一次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带着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图像曲线来见老师。

“我还是觉得这令人难以置信,但我愿意亲自做实验检验一下。”巴甫洛夫摇摇头说,“当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的时候,我无法了解这种分泌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绝对不会苟同别人的观点。”

学生只得留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为了检验这个固执学生的实验结果,巴甫洛夫在饥饿的狗面前,几乎一动不动地坐了一个昼夜。他对谁也没讲一句话,连饭都不吃一口。最后,他得到的数据和曲线终于证明学生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天亮的时候,这个学生又来了,巴甫洛夫兴奋地说:“你是对的!我恭喜你!你果然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一结论完全可以用到你的博士论文里。”

巴甫洛夫喜欢用实例而不是用叙述来教人。他讲起课来不是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和简单地灌输学说。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用脑子思考,从事实和科学出发,而不要去相信那些不可靠的印象和臆测。巴甫洛夫认为:“要学习做科学上的艰苦工作,就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如果没有空气的支持,它就永远飞不上去。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就永远无法飞动。没有它,你的‘理论’就只不过是徒然的空想。”

不能用事实证明的结论就永远值得怀疑,我们既不能轻易给自己的判断下结论,也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结论。严肃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学问,必要时像巴甫洛夫那样亲自检验一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