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复杂无比,处事手段也就应该千变万化,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处事能力非常重要,我们能否在社会团体中获得优势地位就取决于此。因为处事手段正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油,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和生活快乐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1.正确面对比自己年轻的上级
职场中,领导越来越年轻化了:23岁的行政主管、27岁的经理、31岁的处长、35岁的总裁……年轻人不断窜升,大部分中年人却仍不紧不慢地原地踏步,于是我们便看到机关单位或公司中,常有些“年轻的指挥年老的”。如果你的上司碰巧比你年轻,那44岁的你就要注意了,心里觉得不自在就要赶快调整心态,否则你的年轻上司会让你更“不自在”。
“摇篮里的爷爷,拄拐的孙子”,你首先要对这种情况想得开。他能比你爬得高,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就算他不是凭能力而是靠关系上来的,那至少你没那么硬的“靠山”吧!反正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你何不坦然接受呢?心里总存着个“结”做事,只会使你们相看两相厌,相互较劲的结果,九成以上是你吃亏。
所以你必须掌握与年轻上级相处的艺术。
(1)能够独挡一面。
年轻上级对老员工的最大期望就是能够独挡一面,分担他的责任。
在一个企业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与职责。这些不同的任务与职责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公司创造利润,为公司带来发展。
领导的职责是用协调、管理、控制等方法来使每个人都能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使公司良性运转。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领导也最需要能独挡一面的员工。
老汪是某单位的业务主任,今年44岁。小汪是该公司的业务经理,今年29岁。小汪是老汪的顶头上司,老汪是小汪手下的员工。老汪并没有因为小汪比自己年轻就轻忽了自己的工作,相反,他干的更卖力了。大事小事一肩担。有人对老汪说:“给一个‘小’领导干,何必那么卖力?混日子他也不好说你!”老汪笑了一笑,过后还是认真工作。9月份,公司从人才市场上招来了几个不错的年轻人,总经理建议换掉老汪,但小汪没答应,他说:“年轻人是有锐气,但却不一定有汪主任的能力,我们业务部少了汪主任还真不行。”于是,老汪仍旧稳稳当当地当主任。
一般来说,年轻领导上任,心里总是免不了“发虚”。这时他最需要的就是忠诚的得力助手,所以你的能力就决定了他对你的态度。
(2)自己主动工作。
一个年轻的领导面对年龄比自己大的下属时,总有些尴尬。比如说要他事事都吩咐你,你才做。说多了怕伤你自尊心,说少了又不行。这时你就应该争取主动,自动自发地办理具体业务。
掌握年轻上级的指令,加上本身的智慧与才干,把指令内容做得比他预期的好;主动学习更多的有关工作范围的知识,并随时用在工作上;有高度的自律能力,不经督促,自行把工作保持在高效率水平之上;发展更多更适时的市场资料,配合在工作上;了解公司及上级的期望,按部就班达到一个目标;不抢上级的风头,了解自己的身份和职位,随时调整自我去适应环境。
(3)能够识大体,服从命令。
何谓识大体?领导看来就是,以公司利益为重,不过分纠缠个人利益,服从调配,以大局为重。这一点对年轻上级来说,尤为重要。他绝对不愿看到,有人仗着年龄大不服管。有这样的人,他一定会想办法赶快将他“消灭”的。
自从来了个“娃娃”上级后,杨某心气儿一直就不顺。他觉得那个年轻小子在故意整他,总让他加班加点的。他发誓要找个机会给那个毛头小子一个“好看”,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一次,杨某所在的部门接了一个新项目,考虑到杨某工作经验丰富,上司便把最困难的部分交给了杨某。这下杨某可急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到上司的办公室,指着鼻子骂他欺负人,拿老的开刀……同事进来把他拉走,他还不依不饶的。几天后,杨某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工作去了,工作很不如意。
(4)只说该说的话。
和年轻上级相处,说话要分外留神:闲话、歪话不能说,请示汇报工作不能不做。你觉得对方比你年轻,说上几句闲话无伤大雅,但传到他的耳朵里,他就会觉得你是故意找碴儿。这就是不该说的话。
但该说的话也得说,比如你应该常向上司请示、汇报你的工作,这样他觉得受到了你的尊重,以后对你就会更器重。
某宾馆老总退休了,33岁的儿子顶替了老子的位置。新官上任三把火,新老总上台后进行了一番雷厉风行的改革,将宾馆管理的有模有样。但一些老资格的员工,却不太把这个年轻老总放在眼里,背后不是出言讥讽就是拿他开玩笑,后勤部马经理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宾馆已经工作十几年了,什么事儿都有自己的老主意,背后没少说新老总的闲话。什么“踩着老子的肩膀爬得快”、“不懂装懂”、“花花公子”……唧唧咕咕,没完没了。副经理郭某却正好与马经理相反,闲言闲语从来不说,而且自从新老总来了以后,他是早请示、晚汇报,殷勤的很,为此马经理他们给他起了个“马屁精”的外号。一次马经理正在和一群人传闲话,新老总却突然推门走了进来,沉着脸将马经理叫到办公室谈了半天。两天后,马经理辞职了,郭某接替了他的位置。
和年轻于自己的上级相处不容易,既得陪小心,又不能倚老卖老。但如果和他相处好了,你却可以得到很多益处:你的老成会让他倚重你,你的才能会让他器重你,最重要的是,你的年龄,使他不会嫉妒你,有上升的机会,他一定会不吝啬地提拔你……有一个年轻的上司究竟是福是祸,其实要看你自己的选择。
2.别拿村长不当官,别把小事不当事
年轻时好高骛远,总爱瞧不起人,不把小事儿放在眼里。但人到中年后,你就应该知道小人物不能小看、小事不能轻视,否则你就是在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小人物”也是人物,他们也有自尊、人格及平等的人际交往权利。如果你不顾这些,而对其予以小看、轻视、甚至羞辱,那就必然会招致对方的不满、愤怒。轻则会为交际活动制造障碍、增添麻烦,重则引发冲突、直至身伤命丧,现实生活中这类血的教训还少吗?
最普通的情景是你去某单位办事,如果不对看门人给予足够的重视,总有一天或者是立刻就会吃苦头,即使你是领导也不例外:列宁被卫兵拦住时他只能表扬卫兵忠于职守,陈胜不是被自己的车夫给要了命吗?张飞被自己的属将五花大绑的情形的确应该记取才对。
其实,越是真正的大人物,越不会轻视“小人物”。应该说,重视平凡的“小人物”正体现出了大人物的不平凡。在我们平常的交际生活中,又何尝能离得开“小人物”?“小人物”可以成为我们信息的源泉,他们同我们交流,给我们支持、帮助;他们是我们工作、生活的伙伴,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只能置身于“小人物”之中。“小人物”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又是“小人物”中的一员。就一般情况而言,我们也许很难接触到大人物,却时刻离不开“小人物”,离开他们,寸步难行。况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小人物”有时还会同大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能是大人物的亲友、助手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左右大人物的言行。所以你要是小看了他们,说不定他们会让你后悔上大半年。
有一位推销员,自以为打通了某厂长的关节,便不把该厂业务员放在眼里,甚至语言上还多有嘲讽,使该厂业务员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当厂长问到那位推销员的产品时,这位业务员便说:“这种产品式样比较美观,价格也还合理,不过质量上不敢保证。”就这样“质量上不敢保证”一句话,竟动摇了厂长的决定。结果那位推销员无功而返,而他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再有,“小人物”的孩子,也千万不可忽视。现在社会上,孩子们哪一个不是家长心目中的小皇上、小公主、心肝宝贝,掌上明珠。忽视了他们就等于忽视了他们的家长,怎能不影响你与其家长的交际关系?
此外打起交道来,“小人物”与大人物相比,还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的时间一般比较宽裕、灵活、机动性强,所受限制少,有些话他们更好说,事也更好办。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许多具体事务,需由他们直接办理。“过河的卒子,能制死老将”,“宰相门人七品官”。“小人物”处在某种关键的位置,有时大人物也奈何不得。
我们即使在心里对某些“小人物”确实不以为然,也应该在面子上表示应有的尊重,忍着任性的冲动,才能够做好事情,减小阻力。我们对待小事情的态度应该同对待小人物一样,要留着一根不忽视的弦,以免因小失大。有一句成语叫“见微知著”,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也常常“以小见大”。但在生活中我们却常会忽视一些看起来很微小的事情,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因为这些小事往往会透露出你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使人对你迅速产生判断,从而会影响你的前程。
曾宪梓打响了金利来品牌后,开始扩大生产招聘员工,众多的应征者慕名而来,如何从中找出能勤劳认真的理想人选呢?他想了一个妙招。他将一把用于打扫房间的扫把斜放在办公室的门口,然后不动声色地坐在椅子上面试应聘者。这天来应聘的人不算少,但那把倒在地上的扫把时而被进出的人忽视,时而被人扶起,最后录用的是那些达到条件并且主动将倒在地上的扫把扶起来的人。他的道理很简单,应试的人进出时看到了倒在地上的扫把,虽然自己不会绊倒,但可能会绊倒其他的人,并且看着也别扭,而他却不愿意弯一弯腰把扫把扶起来,说明这个人不习惯为他人着想,或是不灵敏,而且很懒。从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上更能揭示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看出他的本质来。
从类似于把倒着的扫把扶起来这些小事情中,的确可以反映出我们待人处世的态度和习惯,像爱心、诚恳、勤劳这些内在的美德和修养,不是短时间靠突击就能具备的,需要我们长时间的培养。只有如此,你才会前途有“亮”。
一个人心气儿别太高,“大”要抓,“小”也不能放,你得真正把小人物、小事情放在眼里。村长官虽小,但保不准哪天你就用到了他,没这个“小鸡蛋”,你还真就做不成“槽子糕”;小事不起眼,但终究也是事,轻视了它,说不定哪天你就会在“阴沟里翻了船”。越是经过风见过浪的人,越应该重视“小人物”和小事。
3.不了解就别乱开口
人际关系,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得顾虑周全,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误会。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动者无心,受者多情。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人们不了解情况,就乱“放炮”,结果正中“雷区”。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千万要小心,弄清楚了情况再发表评论也不迟。
(1)不了解对方立场和观点。
对于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这些观点和立场正是他们要坚持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能做丝毫退让的。作为一个成熟的交际者应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知道彼此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差异点,才会有的放矢、趋利避害,采取正确的行动加以处理,并取得理想的结果。如果对对方的观点和立场不了解,误打误撞,在交际之中,有时候就会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和对立,有时甚至会把对方置于难堪的境地。
把事情搞清楚了,再发表评论。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你所慷慨激昂否定、批判的正好是对方的观点,这样一来当场就把人闹得下不来台,得罪了人。图书馆的老许写了一篇文章,在报纸上用化名发表了。他想来听听同事们的反映,当然,主要是想听到人家的赞扬,但他又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写的。当他有意引出大家的话题时,老周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表态说:“这是谁写的?简直是胡说八道,我看这个人一定是为了得到上司的赏识,要不就是为了捞点稿费!”老许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辩驳说:“我看人家未必是这样想的!”老周说:“反正这种狗屁文章不值得一评!”对方的脸一下子就红了,不满地说:“你这人太武断,主观!”说完不高兴地走了。事后,老周才知道那文章是他写的,老周觉得自己说的有点那个,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2)不了解人际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复杂无比,不要自恃你是“老油条”就信口开河。不了解人际之间的复杂关系,就说三道四,很可能说出是非来。有几个人在闲聊,老胡在提到本单位那个新调来的爱打扮的姑娘时,说:“这个姑娘太轻浮,简直像交际花似的……”没等他说完,坐在旁边的老孙就说话了,质问他:“你凭什么这样说?”他不假思索地说:“就凭自己的感觉呗!”对方发火说:“你那是胡说八道!人家姑娘刚来几天,招你了、还是惹你了,40多岁的人了,在背后这样‘损’人家一个姑娘,不觉得脸红?”他不示弱,为这事两个人顶起来,闹得不欢而散。事后他才知道这位老孙是姑娘的叔叔。就因为他不了解人际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得罪了人。
(3)不了解对方性格、脾气、避讳、心病等。
百人百脾气。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时,如果你不了解对方脾气、性格、爱好等就随意的行动,有时也会冒犯人。比如有的人是小心眼,如果你说话大大咧咧不注意,就会惹人家不高兴;还有的人是急性子,说话讲干脆,可是你却在那里唠里唠叨,一遍又一遍地交待,他就会反感,以为你不相信他而生气。
还有,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避讳心病,在交际中是不喜欢他人过多地提及的,你如果不了解这些情况,也会不小心戳到人家痛处。
办公室赵大姐一直没有生育,这成了她的心病。知道的人,在她面前是回避说这事的。可是,有一位新来的人见她快40岁了,就问她“孩子多大了?”人家因他是新来的给他面子,说还没要孩子。可是他不明白人家的心思,继续说道,他的邻居的女人不生育,整天的吵架,很是不和。他还劝她:“你们该早点要个孩子!”结果赵大姐生气地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把他弄了个大红脸。
(4)不了解对方的需求、意图。
在交际中,各方都有自己的意图和愿望,并想通过交际使自己的意图得到实现。可是有时候,对方出于某种考虑并不想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这时如果在不了解对方意图的情况下,盲目表态、行动就会得罪人。
某单位职位晋升,名额有限,参加评比的人很多。为了得到这个机会,不少人都来找处长反映情况,要求上司优先考虑自己的情况,处长几乎有点不耐烦了。这天,老陈来找处长,还没等老陈开口,处长就说:“老陈,你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你就不要争了……”他这句话一出口,老陈的脸就白了,霍地站起来,生气地说:“没有想到,你会这样看我!这次我非争不可!”他气咻咻地走了。其实,他今天是想向上司说明自己年龄老了,不参加这次评比,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可是,处长在没有了解他的意图的情况下,就武断地说话,误解人家的好意,反而把事情弄坏了。
如果误会已经发生了,那就要赶快去找误会发生的根源,解开这个“结”。其实误会也大多始于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要你诚心道歉,人家不会不依不饶的。反倒是你如果听之任之,不去开解,人家才会更憎恶你。
4.多说几句称赞人的话
好话人人爱听。给别人几句赞美的话,就是往他(她)脸上敷粉贴金,捧着他。生活中这种高帽子戴得合适,“捧人”捧到点儿上,就会益处无穷。
有这样一个故事:阎王爷听说凡间有个人专爱给人戴高帽,到处吹捧别人,心里很生气,就让小鬼把那个人抓到地府来。那个人听完阎王爷的责骂后,伏在地上哭着说:“冤枉啊,阎王爷!哪里是我爱捧人,给人戴高帽,其实是那些人自己贪慕虚荣,爱听好话。像您这样铁面无私,不爱戴高帽的人又有几个呢?”阎王爷十分高兴,将那个人判为无罪,送回阳间去了。
人们之所以喜欢所谓高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和赞美,而高帽正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欲望。高帽运用得好,便能将别人掌握在自己手中。据说,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成功秘诀之一,便是善于给员工戴高帽。他专门聘请了一位名叫夏布的高帽专家,不放过任何机会,给下属送高帽。通过给员工高帽戴,牢牢地牵住员工们的心。但给别人戴高帽、捧人也要讲究技巧。比如说在一个人面前来捧某甲并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也许不吃你这一套。但如果你当着大家伙的面来捧某甲,把他的长处,做一次义务宣传,他一定非常高兴。只要“捧”得不过火,大伙也不会觉得你在有意的“捧”。或者在某甲的背后,对他的长处大讲特讲,把几件具体的事实,加几分渲染,使听到的人,对于某甲发生良好印象,事后再传到某甲,他的高兴,比当面“捧”他更有力。一有机会,他也会还敬你,把你大“捧”一场。俗语说:“有钱难买背后好。”足见重视背后“捧”,是人之常情。如你会写文章,那么就更妙了,因为写文章也是“捧”人的一法,一有机会就把某甲的长处作为你文章的举例,说出他的真实姓名,你的文章,有100人读,就是向100个人“捧”他;有1000人读,就是向1000个人“捧”他。被你捧的某甲会是多么高兴,多么得意,对你的感情,也一定会大有长进。联络感情,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捧”来联络感情,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百试百验。
另外,捧人也得看对象,捧得不能过火,免得弄巧成拙。
例如,商店的售货员为了扩大销售,都会给顾客戴高帽。某位小姐在柜台前试穿衣服,旁边的售货员就会说,您穿这件衣服真漂亮,既高贵又典雅,您走在街上也许人们会认为您是哪位明星……直到这位顾客高兴得晕乎乎地买下这件衣服。但如果是一位60岁的大妈来买衣服,你也这么说,她非得把衣服砸到你脸上,以为在讽刺她。给领导戴高帽就更要小心了,针对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式称赞,否则一旦用错了,就会让你画虎不成反类犬。
有个公司总经理颇有才华,在抓好公司工作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了一本《经商指南》的书稿。一个部门经理看见了就想给领导戴顶高帽,让他高兴一下,他这样称赞道:“你在企业工作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如果你专门研究经营管理,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商务管理的专家,会有更加突出的成果问世。”
总经理听完部门经理的一席话,不满地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不适合做公司的总经理。只有另谋他职了。”见总经理产生了误解,本来想给总经理“戴高帽”的部门经理吓得头冒虚汗,连忙解释说:“不,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
此时,另外一名部门经理过来替他打了个圆场,说道:“总经理误会了!他的意思是说您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本职工作抓得好,其他方面也非常出色。”所以,捧人必须看什么鱼,放什么饵;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给人戴高帽也是如此,不能乱戴。给人戴高帽的最佳途径不是从他的事业、才学品德方面下手,而是从他的相貌下手。因为一个人不论长相如何,都可能对他说上几句话。例如说你见到一个瘦子,你可以说,瘦子身体健康能吃能喝能跑能跳;看到胖子你可以对他说,心宽体胖一生衣食不缺;对鼻子大的你可以说悬胆鼻,主富贵;鼻子扁的你可说他是好脾气性情温和;眼睛大的你就说他明亮有神,闪耀智慧;脸有麻子你说他麻子三分贵;秃头的你说是智者的象征。对任何人,最后都可以下这样的定语:像你这样的相貌天下无双,富贵可期,只要努力,前途无量啊!听者无不晕晕陶陶,乐不可支。
给人戴高帽,并不是什么卑下的行为。因为你的“捧”,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说,而是原谅人的短处,看重他的长处。你的一顶“高帽”使他的长处引起了大众的注意,这样他就格外爱惜,格外努力。你捧人家,人家也来捧你,“花花轿子人抬人”,这不是人己两利的事吗?
5.别跟年轻人较劲
有句话叫做“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于是职场中一些中年人专门跟新来乍到的年轻人较劲,结果闹得大家都不愉快,自己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一个44岁的中年人他已经在办公室里扎下根来,成为独挡一面的资深职员,这时他必然会失去欢迎新人的平常心。一名或十几名新人的加入,可能就意味着原先各自为政的分工秩序又一次被打乱;意味着你有可能离开驾轻就熟的岗位,再一次陷于摸索与探寻之中;意味着僧多粥少的局面更为严重,行业内的、近距离的竞争会更激烈;意味着自己的创造力和灵感生发的速度再次面临挑战和考验;意味着自己将在时尚领域成为相对落伍者;意味着相对的窘境。面对这种微妙的局面,一个成熟的中年人,就应该主动化解紧张的气氛,使办公室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心想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个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
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咚咚咚”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开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早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作为一个老职员,你的能力早已得到上司的认可了,又何必处处和年轻人“争风吃醋”呢?你这不是跟年轻人过不去,是在和你自己过不去。算一算44岁的你,还能在办公室中威风几年?人家年轻人是半开的花朵,前程远大,来日方长,等他得了意,要报今日之仇,那时你怎么办?宁欺白头翁,莫欺少年穷啊!
你要打开心结,跟年轻人化敌为友。这里有些小窍门或许对你有帮助:
(1)承认你对年轻人的妒意。
事实上,一名相对而言失去年龄优势的资深职员,总会对新的“生力军”心存一点妒意。新人的年龄优势、体力优势、闯劲优势、逆向思维优势,都令资深职员欣羡不已。问题是如何宣泄这种特定的心理能量。有些资深职员是采取挑剔的恶劣态度来掩饰自己的妒意,如挑剔新职员的散漫不拘小节,挑剔他们打扮上的随意和礼貌上的欠缺,挑剔他们打电话打招呼的方式。现在的年轻职员何其敏感,他们很快会看出这是“老”职员一种妒意,他们会讪笑这种不平衡的心态。所以合理的做法是承认自己的妒意,并用一种不伤人的办法来消解。例如,韩国的一家株式会社建议臂力过人的资深职员与新人掰手腕,来宣泄心理能量,达成初步的和解。这种办法很奏效,尤其是那些侥幸赢了的资深职员,会在与新人的相处中展现罕有的温和态度,因为他终于找到一个角度,发现自己也有可堪嫉妒的地方。
(2)向年轻人示弱。
大部分资深职员在面对新人的冲击时,往往心里发虚,脑袋却昂得高高的,一副老大的模样。表现在工作领域,一百个不肯示弱。办公室里有稚嫩而冲劲十足的新人加入,仿佛给了资深职员一个表现傲慢的机会。其实这种傲慢有什么好结果呢?无非加深新老两代员工间的鸿沟罢了。心理学家认为,无论你24岁还是44岁,与那些年轻的“新人”维系良好关系的秘密在于:不要把自己装扮成“铁人”、“超人”。相反,你要坦然示弱,争取同情及好感。一位在主管位置上已坐了十几年的男士,在接待那些面对压力不知所措的新人时,坦然提及自己当年做见习生的感受,“我还不如你们练达,我失眠、胆怯,恨不能逃之夭夭。直到今天,我在面临重大决策时,仍会彻夜难眠。”这位主管发现,他竟在无意中以这种方式,赢得了新人们的心。坦然示弱其实是在“以退为进”,打破僵局。
(3)赢得年轻人的尊敬。
一些受传统思想影响的老职员认为,唯有“诲人不倦”,方能提高威信,在新人中争得受尊敬的空间。放在40年前,这种办法确实灵光,不是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吗?忠告越多,唯你马首是瞻的人越多,这似乎是一种规律。但现在已经进入新世纪了,这种老套的办法早不灵光了。当面忠告别人,甚至是当面忠告办公室里的新人,多少被视作一种自负或自大的行为。年轻一代已习惯在实践中成长,对他们而言,世上没有“先知”,也无所谓百分之百会应验的“忠告”,无论是成是败,他们宁愿亲身领受。
他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分场合的忠告,一位年仅22岁的见习律师就说,我希望年长的同事能够慎提忠告,如果他们如鲠在喉非说不可的话,不如从网上给我发一份E-mail(电子信函),我情愿领受这种无声的劝告。
实际上,希望获得尊敬的资深人士要牢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年轻一代将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的决断能力看得如此之重,这使他们不愿意老是处在“被教诲”的位置上。
(4)眼光长远些。
很多时候,当办公室来了新人后,上司会要你将已经做得很上手的业务交给新人。这就引起了老职员的抱怨,加重了新老两代职员之间的矛盾。没有一位目光短浅的资深人士愿意将他盘熟的业务领地出让给后来者,他们认为,这是我获得傲人业绩的保障,也是我的“根据地”。凭什么我们辛苦“栽树”,倒让你们来“乘凉”?但资深职员易于忽略的事实恰恰是,一旦你只满足于耕耘“根据地”,事业的“活水”即有可能变成“死水”,惰性与固步自封即随之出现了。为什么不真诚出让一部分成熟的业务领地,来帮助新手度过最初的茫然无措呢?这种帮助足以让人铭记一生。而且,从中得益的,亦不仅仅是新人以及资深人士与新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资深职员的自身挖掘——你以为自己已山登绝顶了,但在你交出一部分业务的同时,你不得不继续攀登,这时才发现,前面还有数个高峰。个中得失,真可谓心知肚明。为什么不表现得更洒脱、更大度一些?
中年人面对年轻人窜升的压力时,不妨想开一些,“后浪”要推“前浪”,这是谁也没法阻挡的事。与年轻人争风吃醋会让领导觉得你小肚鸡肠,大度一些不但不会让年轻人尊敬,领导也会看重你。
6.不远不近刚刚好
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话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其实“难养”的又何止女人和小人,在办公室中与人交往也是这样,与人距离远了,就不亲;靠得太近,又不敬。所以必须把握好一个度,这样才能在办公室中左右逢源,人际关系和谐。
办公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场所,大家同处一室,“低头不见抬头见”,若离得太远了,就会显得生疏,天长日久总是有些尴尬。这时候,你就应该想办法拉近距离。
(1)交际中等级观念别太重。
一些人把上下级观念看得太重,具体表现在上司不愿和下属过多过深地交往,怕引来麻烦,以后不帮人家办点事面子上过不去,有“无城府、失身份”之嫌;也有些心高气傲的下属不愿当众同上司亲近,怕人讲闲话说自己溜须拍马。其实,上司在成为上司之前也是普通一员。当了上司后,除了工作关系,生活上也应该是普通一员,上下级之间有了某种共识,不愁关系不融洽。
(2)别用钱来衡量交往对象。
首先要明白你交的是人不是钱,主观上不要一味地以贫富来衡量交往的贵贱。其次是客观上不要时时处处以钱访人,以“物”等人。李敏和秀娟同在一个办公室里工作了十几年,李敏的老公是个私营老板,家里很有钱,而秀娟家却很拮据,老公下岗,孩子上高中。李敏和秀娟并没有因为贫富不同就疏远了彼此,两人一直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秀娟的孩子读高中筹不出学费时,李敏二话不说,慷慨解囊。但她并没有因为借钱给秀娟就显得高高在上,她说:“我帮秀娟,不是施舍,只是出于真诚的友情。”
丰厚的物质基础也许能给你的交际提供便利的“硬件”,但切不可成为交际的障碍。与人相交,心灵的“软体”才是主要的。
(3)放下你的成见。
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就会失真。当一个人以固有的心理和别人交往时,交际对象的选择和交际内容的深浅就会受到这种思维定势的左右。天地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人的思想、观念等更具可变性,如一味地依自己的主观臆测去交际,就会陷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小圈圈,更有甚者,还会走进交际的死胡同。
老吴因单位分房之事去找单位主管,主管说他各方面条件都够格,正在研究,事实也正是如此。老吴心太急,心想自己第一次是空着手去,所以才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以为主管是“放长线钓大鱼”。过了些日子他带了厚礼再次找到那位主管,恰好这时内部意见已经统一,老吴已在分房之列。送去的礼物硬是被老吴留在了主管家。后来老吴搬进了新房,产生了“做官的就是心黑手长”的想法,心里总犯嘀咕。以后换了几次主管,他总是抑郁不得志,他怀疑自己是没有请吃送礼才会“面和心不和”。像老吴这种交际心理,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4)互不相谅。
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脾气、兴趣爱好。既然坐到了一个办公室,就要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处处予以体谅,这是避免不愉快的良方。单位里装有中央空调,姜某是个“大烟鬼”,逢到天热开空调时,他就离开办公室到走道上过烟瘾,不“加害”别人。午休时,其他同事有看电视的习惯,也会照顾到姜某这个“午休王”,把声音调得很低。这样“你敬我一寸,我让你一尺”,使互谅成为彼此关系的“润滑剂”,谁还会有意见呢?
拉近距离时,注意也别靠得太近,雾里看花花才最美。
办公室,虽使各人的“办公”暴露在公众的眼皮底下,但每个人都不愿在别人“众目睽睽”之下“工作”。因此,巧妙地运用“躲避”、“回避”之术是很必要的。在这种时候,需要一个使彼此放心的空间,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些距离感。
首先,对别人的“办公”最好“离”得远些。比如说看到同事在写东西,就不要住前凑,最好“躲避”。即使走过,也不要离得太近,更不要用斜视的眼光去“窥视”。同事在“办公”时,一不要去打扰,二不要随意询问。让他(她)随心所欲,有一种旁若无人的安宁感,最忌讳的就是问个没完,诸如“写什么东西啦?”“是谁叫你弄的”,等等。某甲是个老办公,他有一个习惯,不论是新同事,还是老同事,只要其伏在桌上,他决不会朝其走去,更不会“刨根问底”。他的这一习惯被同事誉为“识时务”的“绅士”风度。
其次,未经主人允许,不要随意翻动别人的东西。办公室里,每个主人都有一块自己的“地盘”,诸如物橱、办公桌之类。不随便翻动他人放在桌子上的东西,既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规矩,即使找东西,最好也让其代找。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在翻动别人东西时,主人正好一眼看到,那尴尬窘迫之相实在难受,这种不礼貌的行为,也很让别人反感。
再其次,不要干预别人的私事。即使在办公室,每个人也还有不愿为别人知悉的个人隐私,不宜在公众场合大谈别人不愿披露的事儿。遇到陌生人找同事谈话,识时务者,就应该尽量避开,让别人方便。即使无法离开,也不要伸长耳朵去“偷听”他们的交谈。同事的信件,只要放到他桌上即可,不要过分留意写信人地址,或对着光亮看看信中的东西,否则会被别人误会。对异性之间的话题,不要凑上去问长问短,免得让人对你“作风”产生怀疑。
别小瞧了办公室人际关系,同在一个屋檐下,得罪了哪一个,你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反之,只要你能把握好与人交往的距离,获得同事的认同和亲近,那么你就会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一顺百顺。
7.有了冲突试试冷处理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冲突。那么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和他吵和他骂?这样做即便你有理,也难免惹一肚子气。所以,这时候你不妨试试冷处理:先把问题放在一边,冷静下来,不要马上就和人争出个结果,等到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那么,冷处理在交际中有哪些作用呢?怎样正确地运用这种方式呢?
(1)使对方自己悔悟。
冲突发生时,双方都会情绪过于激动,由于激动,说话、做事往往失去控制,此时用理智来战胜情感,在瞬息间有所感悟,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但是进行了冷处理之后,一般人就又变得可能会有所感悟。某局的一位科员因为科里的一位优秀人选的确定,和科长发生了争执。那位科员开始是陈述自己的意见,反驳对方的理由,进而发展为诬陷对方动机不纯,直至指着科长的鼻子攻击。面对此情况,科长决定,暂不与其争辩,等他冷静以后再谈。两天后,那位科员对自己和同事有了基本正确的评价,他开始后悔,无颜、内疚的心情越来越厉害,终于在第三天主动找科长承认了自己感情过于冲动的错误,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推究这种效果,则是归功于冷处理的方法。
(2)让对方恢复理性。
当一方怒气冲冲地兴师问罪而来,如果以硬碰硬就是在火上浇油,结果只能是一场刀光剑影,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而冷处理则是釜底抽薪,不仅降温,还可以灭火。一个电子厂的工人从农村买来几只母鸡,为了让这几只母鸡下蛋,就在围墙的角落上用碎砖头垒了个鸡圈。可在创建文明城镇的大形势下,厂长让人劝其把鸡处理掉、拆除鸡圈,因为他没有执行决定,厂长就派人强行抓鸡拆圈。于是这位工人就大闹厂长室,厂长则专注地看一份文件,头一直就没有抬起来。这位工人一阵大火过后,因为没有对手和他交火,则感到不宜再吵下去了。此时的厂长则拉开办公桌抽屉,甩出一份处理这件事的决定给这位工人,告诉他以后再出现类似事件就勒令其搬出厂区去住。说完就拂袖而去厂房了。此时,那个工人的气焰全熄了,低着头回去了。这位厂长就是凭着冷处理的威力迫使那违犯厂规的工人就范的。
(3)抓住对方痛点。
当人们感到心虚时,很多人都会大叫大嚷,故作理直气壮来掩饰自己。交际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声音最大、吵得最凶的,往往是有十分害怕的痛点的,而这痛点在双方激烈的争吵中一般都顾及不到它。采取冷处理,就是冷静下来,将激动的情绪抽离。
这会让你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这时你就很容易看穿其真实面目,然后选出其痛点为突破口,则可一举击败对方。一位税务人员接到举报去查封一家逃税的烟店,当税务人员一开口询问有关情况,老板娘就开始使泼,不仅大声地指责税务人员偏听偏信,并大骂同行嫉妒她、诬陷她,那劲头仿佛是税务人员得罪了她,该被她数落似的。但这位税务人员从他丰富的工作经验中得知,越是这种人越有问题。于是不与她正面冲突,只丢下一句:“你先别吵,过几天我们带几个人来查查再做结论。”烟商听了这话越发摸不到底。虽然强作欢颜送客,但税务人员已明显看出其怕查的痛处。那个税务人员嘱咐他的住在烟店对面的一位正直的朋友暗中留意她家的动静,一有情况立即打电话通知。
当天晚上烟商用一辆平板车装了20多箱香烟准备转移,被及时赶来的税务人员当场查获。如果税务人员和这烟商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最终只能落入烟商的圈套,既不能完成任务,也不能制服对方。
(4)博得对方顺服。
情急时你道理再硬,对方也会和你胡搅蛮缠,死不服输,这是一条交际规律。而心平气和时,良药虽苦自然也可下咽。某大商场的经理处理一起顾客的投诉:售货员以自己私下买进的次品服装混进高档服装内销售,坑害顾客,牟取暴利。当经理到柜台前询问此事,售货员当即就反咬一口,骂投诉的顾客是血口喷人。经理见状,感到当着众多顾客的面和他去理论,再好的道理也会成耳边风,甚至还会激起其更大的火气,于是约他下班后到办公室去面谈。当这名售货员见到经理桌上放着的衣服、他亲手开具的票据和顾客的陈述资料时,原先设计好的一切防线全崩溃了。经理待他看完这些资料后问他:“关于这件事的性质、危害性,我们已三令五申,今天也用不着再说了。你看怎么办吧?”售货员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表示:立即登门向顾客赔礼道歉,退还人家购买服装的钱,清除其他非法进柜台的私货,主动在商场职工大会做检查。经理又要求他在商场门前贴出告示,让其他的受害者来退货领款,并罚款200元,行政上还将给予警告处分。这些在平时一定会引起激烈反弹的决定居然在没有什么反对意见的情况下被统统认可了。而这种效果,又是经理采取冷处理所带来的。
人际纷扰,层出不穷,你已经不是20来岁的小青年了,不能总是点火就着。时间长了,人家不是对你敬而远之,就是对你不以为然,觉得你脾气太躁。而冷处理,不但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又可以突显你的泱泱大度,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8.吃点小亏又何妨
便宜人人爱占,亏却没人愿意吃。生活中,人们看到便宜便一拥而上,争得头破血流;见到要吃亏,立刻撒腿就跑,生怕落在人后。其实,吃亏就是占便宜,不放鱼饵怎能钓大鱼呢?现在吃点小亏,日后却能占来大便宜,这么简单一笔账,人们却往往算不开。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他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他家乡的人常常拿他开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银币放在他面前,然后告诉他只准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五分的,而不拿一角的。
一次,一位妇女看他这样可怜,就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
哈里逊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一角的银币,他们就再也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五分也拿不到了。”
当你只拿五分钱的硬币时,你得到的可能是以后许多个“五分钱”。“傻”孩子的智谋绝不是小聪明的表现,里面蕴含着非凡的智慧。他懂得只有眼前吃点小亏,日后才有便宜可占,与那些嘲弄他的人相比,到底谁精谁傻?
工作中,你更要把吃亏当进补,时不时的吃点小亏,于你有益无害。
假如你的某种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年轻人要是功劳被上司“抢”走后,会大叫吃亏。作为中年人,你就应该不等人开口主动“吃亏”,把功劳让给你的上司。
也许你心里会想:“我自己立下的汗马功劳,何必让给上司呢?”
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去完成一件事,那么,你立功的机会还很多。如你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而将功劳让给上司,于你无害而有利。你只要再抓住下次机会,再次立功就行了。
在大多数的人都不肯把功劳让给别人的社会里,如有人肯大方地把功劳让给别人,而受到礼让的人一定会吃惊。他们会觉得:“真的吗?”等上司了解事实真相后,一定会感激你,对你产生好感。
受到你礼让的上司,心中会产生“我欠了此人一份人情债”的感觉,所以他一定无法释怀,而常常这样想:“此人很懂事、很体谅我,所以才会把功劳让给我,他真了不起。”
上司总有一天会设法还给你这笔人情债,同时也会给你再次建功的机会。这对你来说绝不吃亏。
但是,有一点你必须注意,那就是你把功劳让给上司的事,绝对不要对外宣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否则你的这个“亏”就白吃了。
有时候,你可能被突然告知去完成某项不太好的任务,这时候你就应该“愉快”地把这个“亏”接下,能不能占到便宜不可预期,但还是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眼前的“亏”也许是对你的一种磨砺,考验你的心智和能力,是为了在日后更加重用你。暂且不论能否“重用”你,你虽然吃了点小亏,但锤炼了自己的耐性和坚强的品质,这对你以后的发展将大有好处,这难道还不是一种便宜吗?
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几经“跳槽”,最后到了一家杂志社当编辑,干了几年后,社长发现编辑人员太多,却没有很好的人去做发行工作,于是想调一位编辑去做发行,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干编辑出身,哪能去卖期刊呢?可这位中年人却同意了,别人都说他“傻”,他却自我安慰道:“吃点亏就吃点亏吧,说不定还能占上大便宜呢。”
其实他到了发行部,也看不出有什么便宜可占,每天只是勤勤恳恳地对外联系。慢慢地他为社里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发行网络。一年后,社里业务扩大,准备提升一个人当副社长,几位领导都同时想到了这位中年人。因为他乐意接受工作的分配,更重要的是他既当过编辑,也干过发行,对出版业务比较熟悉,人又成熟稳重。由此看来,他这下真的是占到了大便宜。
生活中,要想人际关系和谐,人缘好,就得能吃点小亏。就拿邻居相处这个我们常常遇到的事来说,人与人之间没有成见,彼此和睦的时候,鸡毛蒜皮,大家可以付之一笑。而一旦有了成见之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简直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方关门重了、咳嗽的声音大了、说话是指桑骂槐了、洗衣服的水流过来了……往往都是惹你生气的根源,因为你会把这些事统统看做是故意的,接着就吵来斗去,闹得四邻不安。
邻居相处,小小的误会在所难免,但千万别凭一时意气,吵开了头。争吵一旦开始,以后就处处都是吵架的资料,结果就会闹得鸡犬不宁,成为生活上的一大威胁。遇事忍一口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耐一时并不难,而且以后的好处是无穷的。
“吃小亏占大便宜”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可如果邻里之间互相谦让,都舍得吃点小亏,维持了大好的生活环境,又何乐而不为呢?
喜欢占便宜是每个人潜在的心理,你退让了一步,吃了一点亏让他人占一点便宜,那么你就会被人喜欢,人人当你是生活中最要好的朋友!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地走过来帮你一把。何况拿人手短,吃人嘴短,今天占你一点便宜,心里也自然会过意不去,只好在恰当的时候回报你,这样你不也占到便宜了!
人活着,不能总是权衡得失,瞻前顾后,生怕吃一点亏,长期下去,你的路就会越来越窄,很难有大便宜到手,这就叫“贪小便宜吃大亏”。
9.酒要喝好,但要喝少
中国酿酒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誉为酒的故乡。人际应酬,接亲待友都不可无酒,社会上流行以酒搭桥,以酒会友。三杯酒下肚,陌生人立刻成了好朋友,可以说喝酒对你的人际交往有很大帮助。但要注意的是,喝酒要适度,过犹不及。中年人大多患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饮酒过多就会伤身。所以不但要掌握喝酒的学问,你还要有拒酒的能力。
俗话说“酒是万能胶,越喝越要好”。在酒桌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就很容易拉近。
初次相识,对饮一杯,是一种愿与对方成为朋友的暗示,更是立刻成为朋友的契机。这时,你就要喝得真诚豪爽,不推不拒,千万不要畏畏缩缩!那样别人就会觉得你为人不“诚”,且暗藏心机,鬼鬼祟祟。辜负了这一“诚”的氛围,那你就会被排除在酒友之外,也排除在朋友圈之外,也许,是永远。
老友重逢,感叹岁月流逝,回忆昨日故事,不禁会令人感情沸腾,思绪滚滚。此时,“不醉不归”,一起举杯共话年少时,一起回味无法重来的过去,浓浓的故友情会像酒一样醇烈可口,不能忘怀,绵绵悠长。
等到酒过三巡,兴致就渐渐上来了,喝酒者往往豪气顿生,摘星揽月,仿佛也不在话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只怕就是此时所为。再过三巡,人已微醉,所谓“酒壮英雄胆”饮酒者豪气顿生,各种戒备心和忌讳心都烟消云散,正是吐真言之时。此时,他会每问必答,有求必应。签合同盖章可能就发生在此时。而再有三巡,人已醉得酣畅淋漓,就进入了自省阶段,会使饮酒者感知最真实的自己。人的外在表现虽然各有不同,但心底处却都是脆弱而孤独的。为了面子,为了好强,为了树立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大多数人都在面对别人时掩藏心底的胆怯、软弱、孤独等人性缺点,而代之以乐观、坚强,甚至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而酒气入心之后,往日隐藏的自己会真实地被自己感知,此时,人心最容易被打动。因此聚宴饮酒,变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形式。
酒能成事也能伤身,所以饮酒切记不可过量。有多少中年人“透明的小酒天天醉,伤完了肝来又伤胃”。一位患有高血压的中年人,大年初二到朋友家饮酒过量,骑车回家时摔倒路上,要不是行人及时抢救,险些一命呜呼。所以酒桌上应该学会不为激言所动,饮酒不贪杯,为此你就要多研究一下拒酒的艺术。
(1)以柔克刚:伸手不打笑脸人。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相当多的“酒精(久经)考验”的拒酒者,任凭你巧舌如簧天花乱坠地劝酒,他还是满面笑容地频频举杯而不饮,而且振振有词。乔某过生日,特邀亲朋祝贺,老李也在其中,老李平素很少饮酒,且酒量“不堪一击”。酒宴上,乔某提议要和老李单独“意思”一下,试试老李的酒量。老李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浅,于是忙起身,一个劲地扮笑脸,一个劲地说圆场话:“酒不在多,喝好就行。”“经常见面,不必客气。”“你看我喝得红光满面,全托你的福,实在是……”结果乔某无可奈何。
(2)实话实说:牛不喝水按不了头。
事实胜于雄辩。拒酒时,若能突出事实,申明实际情况,再配上得体的语言,那将令劝酒者欲言又止,辍杯罢手。张君参加一个同学聚会。郑君好久未曾和张君相逢,提出要和张君痛饮三杯,张君说:“你的厚意我心领了,遗憾的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身体不适,正在吃药,好久已是滴酒不沾,只好请你多关照。好在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日后我定与你一醉方休,好吗?”此言一出,宾客们都纷纷赞许,郑君也只好见好就收了。
(3)前车之鉴:未雨绸缪以果为因。
饮酒当然应是既喝好而又不喝倒,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但社会上却流行一种不顾实际的劝酒风,说到底,也不过是以把人喝倒为目的,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劝酒术,乃劝酒者大忌。作为被劝者,当酒量喝到一半有余时,应向东道主或劝酒者说明情况。如:“感谢你对我的一片盛情,我心脏不好,原本只有三两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多贪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还望你能体谅。”如此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却酒术,只要劝酒者明白“乐极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会见好就收。
(4)反守为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反守为攻,首先要做到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抓住对方言辞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反守为攻,驳得对方无言争辩,从而却酒。宁某母亲66岁大寿之日,当酒宴进入高潮时,某“酒仙”似醉非醉,借酒发威,一定要让三位上座的来宾一起一人“吹”一瓶。面对“酒仙”言辞的咄咄逼人,三位来宾中甲君站起说:“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不是孔子的话?”“酒仙”随即答:“是的。”又问:“你是不是要我们三人一起喝?”“酒仙”答:“不错。”来宾见其已入“圈套”,便说:“既然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又提出要我们三人一起喝,你现在就是我们三位最好的老师,请你先示范一瓶,怎么样?”这突如其来的一击,直逼得“酒仙”束手无策,无言以对,只得解除“酒令”。
此番却酒,妙就妙在甲君先不动声色,沉着以对,然后抓住“酒仙”言辞中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悄悄布下一个“圈套”,诱使其说出(或者同意)与自己相似的观点,请君入瓮,随即“收拢圈套”,反戈一击,达到制胜却酒的目的。
酒不能不喝,不喝伤感情;酒不能多喝,喝多伤身体。在酒桌上,既能让人喝好,又能让己喝少,这才是饮酒者的最高境界。
10.察言观色才能对症下药
办事,上司是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对象。会长眼色,能察言观色是聪明人办事成功至关重要的基本功。如果不知道上司的心理和真实意图,不随眼色行事,他想让你拍屁股,你却往马蹄子上拍,就会适得其反,事情当然办不成。因此,你要睁大眼睛,看清关键,根据上司的口味和意图,不断改变着自己的主张和倾向。
汉元帝刘爽上台后,将著名的学者贡禹请到朝廷,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这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专权,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对此,贡禹不置一词,他可不愿得罪那些权势人物,只给皇帝提了一条,即请皇帝注意节俭,将宫中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再少养一点马。其实,汉元帝这个人本来就很节俭,早在贡禹提意见之前已经将许多节俭的措施付诸实施了,其中就包括裁减宫中多余人员及减少御马。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汉元帝自然乐于接受。于是,汉元帝既博得了纳谏的美名,而贡禹也达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司马光对贡禹的这种做法很不以为然,他批评说:“忠臣服侍君上,应该要求他去解决国家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其他较容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应该补救他的缺点,而他的优点不用说也会得到发挥。当汉元帝即位之初,向贡禹征求意见时,他应当先着眼于国家之所急,其他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就当时的形势而言,皇帝优柔寡断,谗佞之徒专权,是国家急待解决的大问题,对此贡禹一字不提。恭谨节俭,是汉元帝的一贯心愿,贡禹却说个没完没了,这算什么?如果贡禹不了解国家的问题,他算不上什么贤者,如果知而不言,罪过就更大了。”
司马光不懂聪明人办事的眼上功夫。他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较为严重的政治关头,时常要下诏求谏,让臣下对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见,表现出一副弃旧图新、虚心纳谏的样子,其实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态的表面文章。有一些实心眼的大臣却十分认真,不知轻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见,这时常招来嫉恨,埋下祸根,早晚会招来帝王的打击报复。但贡禹却十分精明,专拣君上能够解决、愿意解决、甚至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问题,这样避重就轻,避难从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经十分圆熟老道了。
唐高宗李治将要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对。一天,李治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定下,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嘱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李责力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面折廷争,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切齿斥骂。
过了两天,李责力单独去见皇帝。李治问他:“我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李责力明白,反对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便说了一句滑头的话:“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顺从了皇帝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李治因此而下定了决心,武则天终于当上皇后。反对派长孙无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只有李责力官运一直亨通。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提倡贡禹、李责力之流的不讲原则、只求自保的做法,只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在特定的情况下,面对特定对象的特定心理和意图,对症下药有时可能是聪明人最好的选择。
11.私人情谊也可以带入工作中去
生活中,大多数中年人都会被一大堆繁复的公务所纠缠,每天除了自己的家人,面对的就是身边的同事。在冠冕堂皇的工作前面,是一颗极其疲惫的心灵,每天按着自己的角色机械地行事,或者面对一些陌生的脸孔却要小心配合,这不但心情受到压抑,工作也难以迅速得到进展。
与其这样苦苦地支撑,倒不如在工作中建立你的私人友谊,这样,不但能够避免尴尬生硬的工作场面,还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拉近彼此的距离,在与朋友自然的交往中完成各自的工作,提高做事的效率。
另外,有个人情谊的公务交往还能使人们感到自己被肯定。在三角债严重时期,有个公司欠一家工厂的一大笔资金迟迟不还,工厂几次派人交涉都无结果,后来使出“杀手锏”——把老于世故的人事科长李某派遣上阵。
李某先不着急立即去找欠债公司的经理唐某,而是打算先与对方建立私交。于是他多方了解唐某的年龄、性格等,得知唐某并非还不了钱,而是希望拖延一天是一天,不想那么快还钱;唐某的儿子刚考上重点大学,唐某爱好广泛,特别喜欢书法,而且造诣颇深,在唐某家里还挂着他自己写的一些字画。李某得知这些情况后,对催款成竹在胸,已有全盘统筹规划。
李某打电话与唐某约定某日晚上将登门拜访。李某如期赴约,来到唐家就问寒问暖,极其热情,似乎久别重逢,他乡遇故知。落座后,李某只字不提债务,反而和唐某聊起了家常,问及家中儿女几个?现在境况如何?唐某一一予以回答,当说到儿子刚考上某重点时,唐某脸上泛起了层层美意。这怎能逃过李某锐利的眼睛。李某说自己也有一个儿子,快初三了,可惜不成器,学习不好,李某言语间流露出对唐某有如此上进的儿子的羡慕之情,并耐心向唐某讨教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唐某对此深有感触,侃侃而谈,极尽父母对儿子的教诲之心和望子成龙的期盼,李某不时对唐某的某些观点表示赞同,大发感慨。李某似乎不经意地抬了一下头,盯着墙上的书法,口中赞叹了几句,然后转过头来问唐某,这是谁的墨宝?唐某连说:“过奖过奖”,这是他自己的作品。李某又夸了几句,便说自己也酷爱书法,想请唐某指点一二。唐某看来了同行就更来劲了。两人愈谈愈投机,感情逐渐升温。在适当的时候,李某委婉地说公司目前十分困难,请唐某考虑一下债务问题,唐某欣然同意。
第二天,李某得胜回朝,讨回了巨额的欠款。李某把对方当成自己的朋友,在广泛而亲切的交谈中,很自然地得到了对方的支持,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说不定还多了一个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好朋友呢。
不管你是怎样的一个大人物,当受到个人礼遇时,内心的感动必然是巨大的。建立起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减少了紧张,并创造出一种轻松的、亲切的工作环境,打破互相间开始时不舒服的僵局。
刚刚调换到新部门供职的老许很希望一开始就同他的新上司搞好私交,于是频频拜访。不料新上司由于同老许的旧上司关系不好,由此“厌乌及屋”,每次都借故避而不见或只是打哈哈,不肯放松谈话的语气。有一次老许注意到上司挂在衣架上的明尼苏达垒球队的帽子和办公室周围摆设的这个球队的衣服和用品,他便决定冒险一试。“我必须给你看一样东西,你会认为这是值得的。”他对上司说,并站起来,伸手到腰间抓住短裤的弹性腰带,并解释这是太太送的礼物,他把它拉出来足以让上司看到那上面印着的明尼苏达垒球队的商标。两人大笑起来,轻松下来,开始谈垒球,两人关系开始融洽起来。从而使谈话变得相当愉快,老许也得到了好处。
的确,当你试图与上司或同事建立朋友关系之前是需要冒险的。虽然你不必像那位老许那样大胆去获得私人关系的回报,但你仍要冒一下风险并要有勇气和热情去获得这种关系,你如果不这样做,特别是在别人先走出这一步后,将会造成对方对你的不信任、冷淡和不满——这无疑不利于你晋升和坐稳职位,妨碍发展。
12.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中年人在职场里、商界中、官场上打拼了多年,建立了自己的人际网络。很多人都会找到一个靠山,有一个硬靠山虽好,但你也要防备这人有靠不住或倒台的时候,不要将赌注全部押在一个人身上。聪明人不会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你应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不妨多找几个靠山,以防不测。
要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有时候需要左投右靠,若只顾一人,不及其余,他日靠山一倒了则墙倒众人推,自己必然会遭到众人攻击,致使身陷险境。这是欲“靠”者最需用心之处。如不仔细权衡,难保他日平安,特别是在做官上,更是如此。以下的故事,教训便极为深刻。
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为了追求功名,他几乎是六亲不认。他本来在鲁国为官,齐鲁交战时,鲁国国君想任命他为统兵御敌的主帅,偏偏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便有点信不过他,他为了取信于鲁,竟残忍地杀掉了自己无辜的妻子。他曾发誓,不为将相,誓不还乡,后来他的母亲病逝,他果然不回家赴丧。
然而,他的仕宦生涯并不顺利,他虽然杀掉了妻子,鲁君依然不信任他;后来到了魏国,为魏国立了大功,又为魏国的贵族所不容。最后,他来到了楚国,深得国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便是“损有余而继不足”,把矛头指向在楚国根深蒂固、势力雄厚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并将他们迁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开荒种地。
楚国强大了,吴起却孤立了。他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憎恨,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那些仇恨积压已久的旧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复仇之心,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一下子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对他施行攻击的,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顾不上了,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
吴起的遭遇有一个可以汲取的重要的经验教训。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放手大胆地去干他所想干的一切,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场上,没有永远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你将他作为一个孤注,将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该怎么办呢?
找靠山也需要一种平衡艺术,既要左顾右盼,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只在一棵树上上吊,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在秦国,吴起的悲剧又在商鞅的身上重演了。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反对者数以千计,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武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边陲小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秦国最后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便是由商鞅奠定的基础。
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他就是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那个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
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即五马分尸)于咸阳街头,家人也被族灭。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其人,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极具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为秦孝公以后几代秦国的国君(包括处死了他的惠文王)所信守,秦国因之而强大。
但他长于谋国,拙于“靠”道。他没有想到,宠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得罪呢?聪明的人都明白,你不仅要迎合今日的权势者,还要留意明日的权势者;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个走法,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商鞅却只靠在一棵树上“为所欲为”,没有给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在官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
作为一名中年人,你应该圆滑世故些,平时就要左投右靠,千万别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你才能逢凶化吉,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