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于右任传
6454800000018

第18章 附二 于右任年谱简编

一八七九年(清光绪五年己卯)诞生

于右任名伯循,字诱人,1905年在《新民丛报》著文时始用右任名。是年4月11日(阴历三月二十)生于三原东关河道巷。陕西泾阳人,后迁居三原。

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辛巳)三岁

母赵氏病逝。父在蜀未归,依伯母房氏寄居杨府村外家。

一八八四年(清光绪十年甲申)六岁

冬,随诸牧童到荒效放羊,忽三只狼从荒草中跃出,诸牧童惊散,于被一杨姓青年所救,免遭狼害。

一八八五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七岁

春,入杨府村马王庙私塾,从三水第五先生读书。

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一岁

房氏伯母携至三原东关,依叔祖于重臣,入毛班香私塾就读。开始学做诗,间从太夫子学草书。

是年,父于宝文偕继母刘氏返里。日间上学,晚间回家温习,自言学术门径,得益于庭训为多。

一八九年(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十二岁

因家贫,有时竟不得盐食。课余至鞭炮坊作短工,贴补家用,并添购纸笔。后鞭炮坊失火,经济来源断绝。

父偕继室去蜀,妹仲华生于东乡(民国后改名宣汉),后适渭北名士周镛。

一八九一年(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十三岁

试往本县学古书院考课,得银二钱,以后经常参加,时被录取,经济稍形松动。

一八九三年(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五岁

仍在毛班香私塾就读。同学多劝于应试,叔祖重臣及父恐荒废学业,均不赞成。

一八九四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十六岁

父在蜀经商赢利,在三原西关斗口巷购置新宅。

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十七岁

以案首入学(成为秀才),塾中功课始渐自由,所读之书,亦可自己选择。

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九岁

离开毛班香私塾,在该塾学习前后长达九年。

往来于泾阳三原三大书院(味经、崇实、宏道),对诗赋经解均能应付,唯所作八股文,与当时风气不同,各院会课都失败,常郁郁不乐。但这几年中,结识志同道合学友甚多,后来对于皆有莫大助益。

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二十岁

与高仲林女士结婚。

以岁试第一,补廪膳生。督学使叶尔恺观风全省,得于文,目为西北奇才。传见时,授以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勉其留心世界大势。

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二十一岁

自经叶尔恺识拔后,时誉渐起。沈卫继叶督学关中,亦另眼相待。时陕西旱灾,沈派于为三原粥厂厂长,负责救济饥民,由求学转向为社会服务。

一九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二十二岁

是年春,粥厂结束,沈卫送其入陕西中学堂。总教习丁信夫精熟经史,讲解详明,获益良多。

庚子之变,西太后、光绪帝入陕,于欲上书陕西巡抚岑春煊,请其手刃西太后,为同学王麟生劝阻。

一九0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二十四岁

兴平县知县杨宜瀚(吟海)慕于之名,聘为西席。课余漫游兴平、武功等地的名胜古迹,诗兴甚浓,后由友人集印成册,题名为《半哭半笑楼诗草》。

一九0三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二十五岁

兴平县知县杨宜瀚升任商州知州,聘于任商州中学堂监督(校长)。

是年,以第十八名登乡举(成为举人)。

一九0四年(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二十六岁

是年春,中学事务委李仪祉代理,赴开封应礼部试。因诗集讥讽朝政,三原县令德锐密报总督升允,指其为革命党。清廷旋下谕,革去举人并严令通缉,有“无论行抵何处,拿获即行正法”之语。得李雨田专差送信,乃亡命上海。马相伯派人召其入震旦学院读书,化名刘学裕。

一九0五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二十七岁

震旦学院以外籍教员干预校政,学生集体退学。与同学叶仲裕、王公侠、沈步洲、邵力子、张轶欧、叶藻庭等创办复旦公学。后中国留日学生以学潮归国,复与王敬方、张邦杰等创办中国公学,兼任两校国文讲习。

一九0六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二十八岁

为筹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新闻出版事业。由康心孚介绍,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孙中山授以长江大都督职衔。豫晋秦陇四省旅日同乡同学会,推于为会长。在日募款约三万余银元,年底返回上海。

一九0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二十九岁

二月二十日,《神州日报》出版,报名为张謇所书,执笔者有杨笃生、王无生、汪允中、李梦符等。报纸不用清帝年号,而以干支纪年。出版未及月,销路即凌驾沪版各报之上。

一九0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三十岁

《神州日报》出版未及一年,因广智书局失火被延及。继而内部发生人事问题,于退出,另筹《民呼日报》。

是年因父于宝文病危,潜归陕西探视。

一九0九年(清宣统元年己酉)三十一岁

因父于宝文病卒,复由沪潜归陕西葬父。

三月二十六日,《民呼日报》出版,其宗旨是“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持论较《神州日报》更为激烈。清吏乃假甘肃赈款事,陷其下狱,后虽获释,但报社被迫停刊,并被判逐出租界。

《民呼日报》停刊不到两月,《民吁日报》又创刊,改“呼”为“吁”,暗示人民的眼睛被挖掉了。后朝鲜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发生,《民吁日报》全力声援,日本驻上海领事与苏松太道蔡乃煌相勾结,判令其永久停刊。十月,再度赴日本。

一九0一年(清宣统二年庚戌)三十二岁

九月九日,《民立报》出版,这是于创办的四种报纸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它前期以揭露清廷为主,后期成为革命党人的指挥中心。

马相伯再度任复旦校长,于应邀回复旦授国文兼兵学教员。一九一一年(清宣统三年辛亥)三十三岁黄花岗之役,《民立报》连续报道两月余;武昌起义,《民立报》为联络策动之机构。是年冬,孙中山归国抵沪,首访于右任,并赠“旌义状”给报社同仁,还为于书“博爱”二字留念。

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元年壬子)三十四岁

元旦,陪孙中山去南京就大总统职,任交通部次长,代理部务。在任期间,曾开办沪宁夜间班车。四月南京临时政府结束,返沪仍主持《民立报》。八月赴北京,出席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成立大会,被推为参议。

一九一三年(中华民国二年癸丑)三十五岁

春,敦促李登辉回复旦出任校长。

复旦董事会成立,除于右任为校董外,尚有孙中山、陈英士、唐绍仪、王宠惠等社会名流任校董。

三月二十日,宋教仁北上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为之料理后事,并著长文追述与宋之友谊。

“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迫停刊,第三次东渡日本。

一九一四年(中华民国三年甲寅)三十六岁

此时为革命低潮时期,欲绕道北京返陕,未果。在京时,为掩护自己,放浪形骸于外。

一九一五年(中华民国四年乙卯)三十七岁

此时致力于文化事业,筹办民立图书公司,拟刊印大部头的善本丛书,亦藉以为革命工作之掩护。后经费不继,将机器让与世界书局,将善本丛书计划献于商务印书馆。此时,多与学者、收藏家、书贾接触,自称是一生中最难得的治学时期。

一九一六年(中华民国五年丙辰)三十八岁

再北上,拟假道北京返陕。

陈英士在上海遇刺身亡。初,陈在上海甚潦倒,于将陈介见家境富有的张静江,而张静江责怪于所介非人。助英士者,除于右任外,无他人。

一九一七年(中华民国六年丁巳)三十九岁

五月返陕,与井勿幕、张钫、茹欲立、宋元恺、胡景翼、樊鍾秀、李元鼎、曹世英等筹商策应西南共讨北洋军阀,从北方着手突破军阀阵线,因陈树藩阻挠,未果。

在陕曾为辛亥革命以来死难诸烈士纪念碑题词。

在沪鬻字为生。

一九一八年(中华民国七年戊午)四十岁

陕西革命,群龙无首,胡景翼等派人赴沪迎其返陕任靖国军总司令。在陕四年多,除主持军政外,发展文化事业、介绍新思想、兴修水利,颇有建树,使陕西革命文化处最隆盛之时期。

一九一九年(中华民国八年己未)四十一岁

靖国军受敌围击,更值岁饥,兵民争食,军中弹械窳竭,总司令部常至无钱买菜。曾致海上友人书曰:“故人厚我,当捡我骸骨于战场灰烬中也!”

一九二年(中华民国九年庚申)四十二岁

陕地大旱,七月无雨,将佐士兵皆日啖粗粝,战马亦刍秣不具。于严禁有所征发,将佐不听命,于是年冬离三原总部,独作耀县之游。

一九二一年(中华民国十年辛酉)四十三岁

靖国军各将领环山而请,复返三原。时苦战既久,更经凶岁,军民并困。直军入陕后,多方诱胁,持志不坚者渐为所动,于乃退居民治校园中,作诗二十首,感慨陕事。

王陆一《右任诗存》笺注云:“军事稍暇,先生以教育为革命急务,撙节军资,锐意兴学,延揽国内外归陕诸同志,尽力倡导。其始尚受几多人非难,先生随处演讲,毅然无顾。各将领感于风会,始则相戒无驻兵学校,继则各于其防区努力兴学。先生又输入党义及社会主义诸书籍,择要复印,于军中讲授之,一时研究学术之风大盛,革命情绪亦日高矣!”

一九二二年(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戌)四十四岁

杨虎城迎至武功,设靖国军总部于凤翔。后除杨虎城外,其余将领均为敌所诱,乃知陕事不可为,“三秦子弟多冤鬼,百战河山倒义旗。”六月离陕,由陇南下至重庆,居匝月,乃抵沪。与孙中山会晤于上海。

十月,与邵力子等创办上海大学。

一九二三年(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四十五岁

一月二十三日,孙中山委于右任、廖仲恺、陈独秀等二十人为参议。二十六日,奉孙中山之命往天津晤段祺瑞。陈炯明在粤叛乱,于招旧部樊鍾秀间道赴粤,解广州之围。

一九二四年(中华民国十三年甲子)四十六岁

为《东方杂志》著文,指出国共合作“合则两益,离则两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建立,任工农部部长。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五月,伯母房氏逝世,由粤返沪成服。

直奉战起,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首都革命”,邀孙中山北上。于亦赴北京。

一九二五年(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四十七岁

孙中山委派于右任、李大钊、陈友仁、吴敬恒、李煜瀛组成北京政治委员会,处理党务。旋奉命赴奉天晤张作霖,及归,孙中山已逝世。

七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采委员制,由胡汉民、于右任等十六人组成。

段祺瑞改组国务院,任命于右任为内务总长,于辞不就。

一九二六年(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寅)四十八岁

国民军与奉军作战不利,西安告急,于接受李大钊的建议,赴苏联敦促冯玉祥归国。冯、于同至五原,成立国民联军,誓师五原,间道返陕,卒解西安之围。于右任被任命为驻陕总司令兼陕西省行政首脑。

一九二七年(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四十九岁

陕西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是全国少数几个革命运动高涨的省份之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陕西当局亦随之反动。六月,于去武汉,“七一五”后,汪精卫宣布与共产党决裂。于先上庐山,后去南京。此时,许多事不惬于意,游常熟。

一九二八年(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五十岁

被任命为审计院院长,主管财物审核。女于芝秀被捕。再游常熟。

一九二九年(中华民国十八年己巳)五十一岁

是年返陕,归次作诗:“迟我遗黎有几何?天饕人虐两难过。河声岳色都非昔,老入关门涕泪多。”王陆一笺注该诗云:陕西大旱三年无麦禾,关中饥民发庐墓,先生伯母房太夫人之墓,亦犯抔土。先生驰归负土,一也;吊问死难将士及诸先烈之遗族,二也;存视父老人民,三也。

一九三年(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五十二岁

蒋、冯、阎大战,蒋获胜,独握军政大权,在奉化重建蒋母墓,由蒋介石泣述,请于右任书蒋母王太夫人事略,又请于书溪口镇武岭城楼门额(另一面为蒋介石自书)。当时于右任受蒋倚仗,由此可见一斑。

复旦大学授予于右任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一九三一年(中华民国二十年辛未)五十三岁

就任监察院院长。审计院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就职后开始遴选监察委员,订立各项监察制度。

七月一日,国民政府举行班禅册授礼,由于代蒋致词。

“九一八”事变发生,学生纷纷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于受蒋指派,常代替蒋接见学生,企图缓和群众激愤情绪。

一九三二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五十四岁

衔命赴粤敦促胡汉民等人入京,共商国是。抵粤后,至翠亨村,瞻仰孙中山故居。归时,值“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日军侵沪方殷,乃绕道返京。时政府西迁,于赶赴洛阳,入国难会议主席团。

在淞沪战争中,复旦大学损失惨重,学校发起募捐修葺校舍,于右任慨捐一千元相助。

一九三三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五十五岁

弹劾铁道部部长顾孟馀购买国外器材有舞弊事,招致行政院长汪精卫之不满,提出补充办法以限制监察院职权,于右任一怒拂袖返陕,游太白山,有长诗纪其事。

一九三四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五十六岁

标准草书社正式成立。从一九三二年开始,即着手研究标准草书,整理字形的工作,旨在节约人民书写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一九三五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五十七岁

一月赴陕,主持朱佛光葬礼,并作《朱佛光墓志铭》。是年,王陆一笺注的《右任诗存》六卷在上海出版,收录一九三一年以前所作诗词。

五月,专程来沪出席复旦大学母校建校30周年的筹备会议。一九三六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五十八岁于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大原则编著的《标准草书》第一次印本问世。于之书法也为之一变。

十二月,亲往上海迎马相伯师迁居南京,安享晚年。适“西安事变”发生,于被推为“宣慰使”,在潼关为杨虎城将军所阻。蒋获释后,由于对杨虎城的不满也连及于右任。

一九三七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五十九岁

抗战爆发,于经安徽、江西、湖南至汉口,亲赴各地巡慰。并发起组织《民族诗坛》刊物,所作诗歌,亦多鼓吹抗日。

年底,蒋邀于至其秘密住所征询抗战意见,于说:“抗战到底者,就是能打要打,不能打也要打!只有打,才能胜利,也必能胜利!”蒋严肃地说:“我了解于先生的意思了!”

一九三八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六十岁

组织监察委员赴战地视察,以身作则,以为倡导。某日,天未明即启程至黄陂巡视,渡滠水时,车行桥中间,忽一声惊雷,电光闪照中,始发现桥已为日机炸断,车距桥断处,仅数尺而已。

十一月,马相伯师年老畏寒,于请移居春城昆明,马允之,十八日由桂林首途,二十七日抵越南谅山,因病不得进,遂暂居留。

一九三九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六十一岁

四月,为恩师马相伯在重庆银行公会祝百龄大寿,撰《百岁青年马相伯先生》长文以为庆祝,并致电越南谅山遥祝寿晋期颐。是年十一月四日,马相伯在谅山逝世,于又在重庆为之举行追悼会。不久,因感亡师之栽培,撰写二十五岁以前的自传《牧羊儿自述》一文,以纪念马师之恩德。

一九四年(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六十二岁

三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权,于在中央电台先后作《以胜利击破汪倭毒谋》和《以民族正气扑灭汪逆》的广播演说。

五月,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襄阳壮烈殉职。于诔之曰:“其立志也坚,其制行也烈,初啮齿于危疆,终受命于前敌,身死功成,为民族之光荣与军人之圭臬。”

复旦大学为纪念创办人马相伯,兴建相伯图书馆。竣工后图书匮乏,于在重庆举行书法展览,将出售展品的全部收入捐赠相伯图书馆购书。

一九四一年(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六十三岁

二月,发表《论中南半岛之范围与命名》文章。此文发表后,地理学界即摒弃印度支那半岛之名,采用中南半岛之名。三月,中国新闻学会在重庆成立,于到会致词。五月初五,在重庆发起诗人节。秋,赴西北视察,西北人民,有不远百数十里裹粮步行,在寒风中鹄立终日一瞻颜色。在敦煌,曾见索靖《月仪》残字,及西夏草书,对千佛洞壁画,尤为激赏。返重庆后,即提议设立“敦煌艺术学院”。

私立复旦大学经济窘困,教育部趁机将复旦与他校合并改名,于召集在渝校董商议,并去电征求在沪李登辉校长及其他校董意见,几经函电磋商,终获一致意见:改为国立保留校名。由于于右任鼎力相助,国民政府终于同意复旦改为国立。

一九四二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六十四岁

着手将标准草书千字文重为增订刊布,分上下两卷,于七月出版,上卷为草圣千字文,下卷为标准草书释例。

八月,赴成都小住,游窦圌山。

一九四三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癸未)六十五岁

二月,在重庆发表《太平海》一文,取消日本海命名,改名太平海,因自号太平老人。是年,再度去成都,游青城山。

一九四四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六十六岁

因对蒋介石不满,一怒拂袖去成都,一住两个多月,经多方劝慰,最后蒋派张群赴成都促驾,始返重庆。

在成都时,著《泾原故旧记》。

一九四五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六十七岁

复旦大学新闻馆落成,他在长篇书面讲话中有:“政治上有权的人,一旦弄权,便成暴虐的政治;社会上有权的人,一旦弄权,便成豪绅的特殊阶级。”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至重庆谈判,于曾设宴招待,并与毛在席间论诗。

一九四六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丙午)六十八岁二月,叶楚伧在上海病逝,为其作墓志铭。

五月,还都南京,监察院亦迁至宁。

七月,新疆省政府改组,衔命前往监誓。

一九四七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六十九岁

二月,撰《太和馆本急就章跋》。

忧愤国事,夜不能寐,作《第二次大战回忆歌》,诗长二千字,末四句为:“群众无声胜有声,杜诗重读不胜情。太平老人磨铁砚,垂老还期致太平!”

一九四八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七十岁

三月,蒋一手操纵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场。有六人参加副总统竞选,第一次投票结果;李宗仁754票、孙科559票、程潜522票、于右任493票、莫德惠218票、徐傅霖214票。于右任等人随即退出竞选,经过四次投票,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

于右任邀集十位老校友联名写信给母校,已故校友叶仲裕(景莱)对创办复旦公学贡献甚大,应在复旦校园内有一永久纪念物纪念他。

一九四九年(己丑)七十一岁

四月五日,复旦母校为庆贺新闻系系主任陈望道执教三十年暨五十晋九寿辰,于右任特地从南京寄赠“记者之师”立轴一幅,这也是于在离开大陆前最后一次与母校联系。

解放军渡江时,国民党高级军官为于准备好飞机票,促于立即动身。到上海后,曾徘徊数日,瞻前顾后,无以为计。到广州后,李根源曾电邀其去云南,亦未成行。十一月下旬至重庆,错过与妻女会晤之期,于二十九日飞台湾,从此再未回到大陆。

一九五年(庚寅)七十二岁

三月三日,发起修禊于台北士林园艺所。九月九日,在阳明山柑橘示范场登高。两次活动各有百余文人参加。

一九五一年(辛卯)七十三岁

二月,患脑部微血管阻塞,卧床凡四十日。初至台湾时,每日傍晚必作郊游,步履甚健。此次大病后,行动即感吃力。

十一月,居正逝世,于作《居觉生先生墓表》。

一九五二年(壬辰)七十四岁

老同盟会员邱于寄在台逝世。清末,陕甘总督升允诬告于右任“侵吞赈款”,于下狱后,邱于寄每日到狱中为于送饭。邱逝世后,家徒四壁,于为其营葬,并照顾其遗属。

一九五三年(癸巳)七十五岁

六月,在“监察院”说:“我们今天最要时时警觉的,就是要知道‘主权在民’。我数十年来遇到事件的处理,总要把‘主权在民’这句话默念一下。”这是对蒋露骨地干预院务的反应。

一九五四年(甲午)七十六岁

一月,“监察院”副院长刘哲病故,院中十余名国民党籍“监察委员”逐鹿其职,相持不下。蒋介石出面召集会议,决定让梁上栋当“副院长”,重演数年前刘哲当“副院长”的故伎。

一九五五年(乙未)七十七岁

四月,又一次要求辞去“监察院院长”职务,未获准。六月,赴台南参加诗人大会,对诗人和诗的革新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九五六年(丙申)七十八岁

诗人陈含光与于同庚。陈氏生日,于有诗祝寿,及于寿辰,陈氏复和于韵以祝,诗中有“堂堂三原公,贵而能不富!”读者皆以“贵而能不富”为于写照,于则曰:“民主时代,何贵之有?”

获文艺奖中的诗歌奖。

一九五七年(丁酉)七十九岁

本年春,得民元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宴客于上海爱俪园之相片,参加者除于右任外共三十四人,有:唐绍仪、陈其美、熊希龄、黄郛、胡汉民、程德全、谭人凤、蔡元培、张謇、汪精卫、曹亚伯、褚辅成、马君武等。三十三人已作古,仅余于右任一人,因而有感题诗:“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回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

夏,为张大千绘赠黄君璧“白云堂图”题诗一首,诗云:“白云无尽,孤儿多伤,一幅图画,罔极心肠。画者谁?张八郎(引者注:张大千排行八,乳名小八)。白云堂下云来往,白云堂上花生香,春满白云堂。”(引者注:白云堂为画家黄君璧之斋名)。

十二月,于右任主持“监察院”院会,组成“行政院院长俞鸿钧违法失职事件处理小组”,提出弹劾俞鸿钧,并将全案公布于报纸。后蒋介石出面干预,保俞过关。此事对于打击甚大。

一九五八年(戊戌)八十岁

三月十六日,在台湾桃园县主持私立复旦中学兴建的破土典礼。五月八日,为于八十寿诞,台湾当局在台北中山纪念堂设宴为其祝寿。

六月,赴台东参加诗人节大会,致词中提出“诗应化难为易,应接近大众”,“今天不可无瑰丽的宾馆,但是更需要多兴平民的住宅,国如斯,诗亦如斯。”

复旦中学校舍建成,十一月十六日又亲临该校主持校舍落成典礼。

一九五九年(己亥)八十一岁

于右任手临标准草书千字文出版,由林华堂印行。

入冬后,风湿病与足疾发作,不良于行,在阳明山一座招待所静养。山中苦寒,又寂寞,颇不耐。

一九六年(庚子)八十二岁

六月,撰《吴刻呻吟语序》一文。

是年,于还撰《邵(元冲)夫人张默君先生七十晋九寿序》。

一九六一年(辛丑)八十三岁

十一月,罗卓英病逝。罗生前著有《呼江吸海楼诗集》,于右任戏题曰:“中南半岛,髯之领土。移赠将军,经文纬武。”

于生前最后之《标准草书》第九次修订本印行。

一九六二年(壬寅)八十四岁

一月二十四日黎明,作哀歌《望大陆》。

四月十一日为于生日,作《不寐》诗:“不寐兮盼天明,天明雨放晴,江山须自造,指日见升平。”

台湾邮政当局发行“元老记者”纪念邮票。

一九六三年(癸卯)八十五岁

上半年主要阅读《明儒学案》、《河东学案》、《泰州学案》、《姚江学案》和《通鉴》等书。因目疾关系,时看时辍,在日记中写道:“今日未看书,歉甚!”“因眼疾,不能多读书,故泰州学案仅看一段。阅书因眼疾未能增加,歉甚。”“今天看阳明论学书,真是博大。数日内未看他的书,实不应该。”甚至因看书少写下警语数句:“在北投看通鉴,甚模糊。少年不看书,老年欲看而不能,可哀也!不看书者,真为愚人,并为文明时代之愚人,可耻!”

四月十四日为于诞生日,中国文化学院命名其新建大楼曰:“右任楼”。

为于在海峡两岸传递家书的交通银行监察人吴季玉,九月十四日在台湾被暗杀,于因之而卧病。

一九六四年(甲辰)八十六岁

青年时(1902年)曾写过“儒生眼界容方寸,抵死昌言罢百家”、1938年曾写“不作名儒兼名将”等诗词以明心迹的于右任,本年一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是儒家系统中人,守之不变者,万勿中途迷离,为世所笑。”

八月十二日住进荣民总医院就医,数日后曾写下“开国于今岁几更,艰难日月作长征。元戎元老骑龙去,我是攀髯一老兵。”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千余首诗词中的最后一首。后来即昏迷不醒,于十一月十日二十点零八分逝世。享年八十有六。

遗属有:元配高仲林(一九七四年在西安逝世),子三人:望德、仲岑、中令,女四人:芝秀(适屈武)、念慈(适张澄基)、绵绵(适郑履义)、仰慈(适梁道存),及孙子乔、建中、子嘉,孙女待燕,曾孙大兴、大伟等。